范仲淹一介文人,何以能坐镇西北?

用户7922333254142


说起范仲淹首先想到的是一代文豪,先天下者忧而忧,后天下这乐而乐,实际上范仲淹还是北宋镇守边关的名将。

范仲淹作战骁勇,力压西夏国。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夺取政权,对武将很忌惮。文官带兵就能了惯例。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严重削弱了北宋军队的战斗力。面对强大的辽国和西夏,宋朝在军事上十分被动,屡战屡败。范仲淹改革兵制,战斗力猛增,取得了不错战绩。

北宋的文官制度严重束缚了军队的战斗力,纵使白起韩信也无济于事。


风光2915


前言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宋朝的文官制度

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左/右丞相,少傅,少保

从一品;枢密使,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

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正二品;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同知枢密院事,太尉

文散官;特进

武散官;辅国大将军,镇国大将军

从二品;签枢密院事,殿前都指挥使,节度使等等…

从上可以简单看到宋朝的政治制度基本文官比武将更高一级,整体方阵重文抑武

原因;

宋朝自开国以来,奉行重文抑武的国家政策,文官掌管军队调动权,武将战时也仅仅拥有指挥权,调兵在宋朝不可能出现。

范仲淹,庆历三年(1043年)最高出任参知政事正二品。

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因才能出众,有桀骜不驯朝廷, 授广德军司理参军,

后历任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

其实范仲淹执政西北最主要与宋朝的国家政治制度有关,其次也是因为才能出众,并非仅仅一介书生,其采用的屯田久守方针对于西北边疆西夏的军事威胁非常有效。


子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想知道的历史,不得不说的真相。大家好!我是史道驿站x,感谢关注与点评。

在范仲淹的名篇《岳阳楼记》里有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不但是范仲淹的政治理想,也是他一生的做人标准。范仲淹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但我们往往忽视了他还有一个军事家的身份。

范仲淹年幼丧父,为了生存,母亲带他改嫁,因继父姓朱,因此范仲淹小时候的名字叫‘’朱说‘’。由于家庭条件等原因,范仲淹从小勤奋刻苦,立志做一个栋梁之材。在20来岁时中举,进入仕途。先后任广德军司理参军、兴化县令、秘阁校理、陈州通判、苏州知州等职。

范仲淹为官清廉,刚正不阿,因此付出了不小代价,经常被贬。公元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一起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他们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了西北边防,并重用和提拔了狄青。大家都知道范仲淹是一介文人,在重文轻武的北宋,为什么要去到前线,镇守西北边关呢?

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政权,公开同北宋反目,为了让北宋认可西夏的合法性,李元昊与北宋大战三川口,北宋不堪一击,大败。西夏派兵集结于延州城下,形势非常危机,北宋朝廷得知这一消息,惊慌失措,不知如何应对。

公元1040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宋仁宗在众大臣的提议下,把范仲淹调到京都,出任天章阁待制、知永兴军,不久升任龙图阁直学士。同韩琦一起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当时的安抚使是夏竦。不久范仲淹出任延州知府,他上任后,废止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修筑军事防御基地,节省军费开支,把钱用在刀刃上。

1041年,宋仁宗下令攻伐西夏,范仲淹觉得时机尚未成熟,向宋仁宗建议,稳固边防,加强防范,并用恩宠的方法,招降了李元昊的向导西羌,这一计策让西夏损失很大。同时范仲淹令军士们修筑承平和永平等要塞,并扩建城池,收留流离失所的百姓和归附的羌民,举措深得人心,随后不少部落归顺北宋。1042年,李元昊率兵伐宋,范仲淹率军联合各部,把西夏军赶出了边塞。

范仲淹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得到了宋仁宗的赞赏,范仲淹被授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等职。在范仲淹的建议下,北宋恢复设置了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李元昊在如此形势下,不得不议和(庆历和议),西夏向宋称臣,北宋边境从此安宁。

1043年,范仲淹回京任职,被授枢密副使,后拜为参知政事。后作《答手诏条陈十事》,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实行一系列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新政历时仅一年有余,就在一片反对声中宣告失败。但范仲淹的改革行动,给后来的王安石变法起到了借鉴作用。


史道驿站x


如果用轻描淡写的“一介文人”定义范仲淹的话,那只能说明他只知有一篇散文《岳阳楼记》。不错,《岳阳楼记》是范仲淹的看图作文,他借楼写湖,凭湖抒怀,抒发了自己“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爱国爱民之情怀。表现了虽遭迫害仍不放弃理想的顽强意志,同时也鼓励和安慰了一样遭贬的战友。这是一篇堪称完美的伟大作品。

应该这样总结:范仲淹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临朝听政的刘太后去世,竟然留下遗诏,要自己的“好姐妹”杨妃继续垂帘听政,保护自己的儿子赵祯。第一天群臣面见皇上,却被礼仪官告之先去朝见太后(杨妃),正在群臣不知所措时,御史中丞一声惊天大吼:“谁命汝来”,四个字置对方于名不正言不顺之境地。于是所有矛头指向己故刘太后。

这时的范仲淹成了这场风波中稳定朝局的中流砥柱。赵祯终于独断乾纲。

在今天的宁、青、陕一带,西夏这个以党项族为主的政权,在李继迁、李德明的苦心经营下,1032年由于李德明去世,太子元昊继承职位为定难军节度使,承爵西平王。

公元1038年,李元昊正式建立大夏,改年号为“天授礼法延祚”。宋朝闻知此消息后大为震惊,立即命知永兴军夏棘兼径原、秦风路安抚使,知州范雍兼郴延、环庆路安抚使,意欲进攻夏州。

公元1039年,宋朝拒绝了元昊“明臣暗君”的妥协办法,命令狄青讨伐元昊。狄青初胜后败,元昊伏兵三川口,俘获宋军刘、石二将。

宋朝兵败后立即眨了范雍,重用韩琦、范仲淹经略陕西。范仲淹采取措施,把延州府的18000名士兵分由六位将领训练,把当地流浪人口聚集一处,在生活上作出安顿,减轻当地人民负担,使社会矛盾得到缓和,对防御党项贵族的侵犯,起到很大作用。

但是,韩琦急功好利,主张“速战速决”,于庆历四年派8000壮士先锋出征,结果元昊以10万精兵对抗,在六盘山一带被西夏兵伏击,宋军惨败。韩琦和范仲淹被贬官去职。

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朝庭重新把西北防线分为四路,范仲淹依旧负责四路的军务。范仲淹兼任的庆州府事务,他上任后立即团结周边诸羌部落,巡视他们的领地,检阅他们的队伍,给予必要的犒赏,订立攻守同盟,这部份土著队伍的加入,削弱了西夏力量,在此期间,他作诗一首:“三月二十七,羌山始见花。将军了边亊,春老未还家。”

也在这一年,西夏十万大军分兵两路南侵北宋,西夏军优秀的统帅李元昊从力量薄弱的宋军防线中部进攻,负责镇守的王沿大败,损失万人,幸好范仲淹提兵救援,西夏兵只好撤退。

此后李元昊虽然再次发动战争,宋军却节节胜利,西夏军始终困于西北一隅。这样的局面依靠的是韩琦、范仲淹等良臣武将的镇守有方。

关注我,为你解开历史暮后的问号❓


良人执戟2


范仲淹是北宋名臣,一般介绍他时都称他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却很少称他为军事家,其实范仲淹在军事上也是很有成就的。

一是范仲淹能正确判断战争形势。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即今天的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第二年,元昊为了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率兵进犯宋朝西北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史称三川口之战,并集兵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到京师,朝野震惊。1040年3月,因边事吃紧,宋仁宗就诏范仲淹进京,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7月升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做安抚使夏竦的副手。8月范仲淹自请知延州,训练康定军。1041年2月,元昊进兵渭州,宋仁宗批复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六盘山麓,于好水川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损兵一万多人,史称好水川之战。4月,朝廷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二是范仲淹能因地制宜,正确御敌。他到西北任职后,就根据当地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向朝廷提出积极防御的防守策略,在边境要害之地多修城寨,相继在延州修筑了青涧城、鄜城军事基地,又奏请修筑了承平、永平等要塞,把附近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在庆州修筑大顺城和细腰、葫芦等要塞。这些城市要塞的修筑,互为犄角,互相呼应,很好地阻挡了西夏的侵扰。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两路,再次大举进攻北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出击,进抵定川寨,两军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16人战死,损兵9400余人,史称定川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援救,西夏军队无依无靠,要塞坚固难攻,只好撤出宋朝边境。三是怀柔安抚边民,不为西夏利用。在北宋西北边境,还居住着大量流民和羌民,元昊进攻北宋,总是联络利用羌民为向导,极不利宋军防御。范仲淹到西北的第二年,就上疏宋仁宗,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徐图西夏,为仁宗采纳。好水川之战后,范仲淹到庆州做知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他就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诚信团结,慷慨施惠,修城固塞,排其忧患,使西羌遂脱离西夏,为宋朝效力。四是改革军制,选贤任能。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范仲淹在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他注意精选提拔优秀将领,涌现了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注重训练士兵。还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应变能力和战斗力大大提高。据传范仲淹特别善于识人,当狄青还是个下级军官时,范仲淹就对他很器重,授之以《左氏春秋》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尔。”狄青从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后以武官任枢密使,终成一代名将。正是在范仲淹的整治下,大宋西军成了北宋最具强悍战斗力的部队。宋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的军事才能,加封他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等官职。

范仲淹为将西北,以积极防御思想为主导,修坚城,连要塞,号令清楚,爱护士兵,选贤任能,对前来归附的边境民族,诚恳接纳,信任不疑,使边防要塞固若金汤,西夏人不敢轻以进犯。当时西北边陲有歌谣说:“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羌人称范仲淹为“龙图阁老子”,西夏人称其为“小范老子”,认为“小范老子胸中自有十万甲兵”。正因为如此,1044年,西夏与北宋达成和议,史称庆历和议,元昊对宋称臣。在整个北宋,文人守边功绩卓著者寥寥无几,范仲淹一生的文治武功,足以说明他是北宋文武全才的一代名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是胸怀天下的人,又怎能提出如此震古烁今的豪壮之言呢?


sunjin72976689


大家好,我是渔公子,我来回答!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出自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宋太宗端拱二年,范仲淹出生于吴县,两岁时因父亲逝去,跟随母亲改嫁到山东一户姓朱的人家。直至长大后,知道自己并非朱家人而是范家的后代,觉得既已认清身世,于是选择走出家门。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考中进士,先是接回母亲,继而奏明朝廷,恢复范姓。

自1040年,宋夏战争开始。在越州任知府的范仲淹就被朝廷点名派往宋夏战争前线任职。

众所周知,范仲淹只是一介书生,一个政治家、文学家,从来就不是武将出身,那么北宋政府为何要派他去守卫边疆,抗击西夏呢?

范仲淹被选去西北的原因分析:北宋“重文轻武”的国策

众所周知,北宋一直实施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究其原因,是因为宋太祖总结历史教训和自身实践经验的结果。

五代时期,由于武将专权,拥兵自重,从而导致谋权篡位之事屡屡发生。宋太祖也是通过掌握兵权,发动“陈桥兵变”后,兵不血刃就夺取了后周政权。

因此宋太祖对手中握有兵权者十分忌惮,因而制定和实施“重文轻武”的国策。

自宋初确立这种基本国策后,经过近百年的贯彻落实,到了宋夏战争前夕,北宋军队已经出现严重的“兵不知将,将不知兵”的局面。因为国家规定如此,说明北宋统治者最担心的就是武将夺权兵变,在这种大环境下,谁舞刀弄枪,逞强好胜,就是不知好歹。

其所造成的结果自然就是极度缺乏有军事能力的武将,面对无将可用情况,北宋政府也只好从文臣中选择,范仲淹也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被选中。

一介书生范仲淹,何以能够坐镇西北

不得不说,北宋政府选择范仲淹确实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这一点被范仲淹西北抗夏的成绩所证明。

那么范仲淹区区一个文臣,怎么能在西北抗夏取得好的成绩呢!

其实范仲淹虽然只是一个文臣,此前也没有过从军经历。但他却对军队的弊病,对国防的空虚早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

早在天圣三年,范仲淹担任大理寺丞时,虽然只是一个掌管刑狱的低级官员。但他并没有自轻自贱,而是不顾人微言轻,直接给摄政的皇太后及宋仁宗上《奏上时务书》。

在这封上书中,范仲淹对国家日益显现出的文学浮华,武备废弛,言路不畅等方面给予了重视。尤其是在军事方面,他能够引经据典,结合古今实例,提出要加强武备,巩固边防,强化军事指挥人才的培养、选拔,加强军事训练,提高部队战斗力,防患于未然的主张。

天圣四年,范仲淹在母亲病逝,家中守孝之时,又《上执政书》,大胆提出了固邦本,厚民力,重名器,备戎狄,杜奸雄,明国政的思想。

其中的“备戎狄”,其关键在于“育将才,实边郡,使夷不乱华”。显示出了他杰出的军事天才和深远的政治预见性。

并且在范仲淹早年为官时,他曾作的一首诗《河朔吟》中,就提到了历史上三位赫赫有名的军事人物,他们分别是张良、李牧、严尤。

范仲淹立志一定要像张良那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要像李牧那样屯田戍边、保家卫国,像老将严尤那样爱护百姓,建功立业。

而在西北抗击西夏的军事实践中,他也确实受到了三位军事前辈的影响。

因此也可以从侧面看出,早年的范仲淹其实对军事思想的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他虽然只是文臣,但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军事家的战略眼光,因此他虽作为一介书生,却能够坐镇西北。


渔公子读史


范仲淹虽是文人出身,中进士后被任为广德军司理参军,掌管讼狱、案件事宜,官居九品,被分配到军中任职。后又地方任职政绩显著深得民心,调入中央几经起伏。

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国号大夏(史称西夏),定都兴庆(今宁夏银川),与宋朝的外交关系正式破裂。次年,为逼迫宋朝承认西夏的地位,李元昊率兵进犯北宋边境,于三川口大败宋兵(三川口之战),集兵于延州城下,准备攻城。消息传至京师,朝野震惊。

康定元年(1040年)三月,因边事吃紧,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担任天章阁待制、出知永兴军。七月,升为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担任安抚使夏竦的副手。八月,范仲淹请知延州,到任后,更改军队旧制,分部训练,轮流御敌;同时修筑青涧城和鄜城,作为军事基地,节省边境开支。仁宗诏命这支军队为康定军。

康定二年(1041年)正月,仁宗诏命陕西各路讨伐西夏,范仲淹上疏,建议加强边防守备,固守郦延,以军威恩信招纳西羌归附(时羌族为元昊向导,为其所用),徐图西夏,仁宗采纳。范仲淹又奏请修筑承平、永平等要塞,把十二座旧要塞改建为城,以使流亡百姓和羌族回归。

二月,元昊进兵渭州(今甘肃平凉),仁宗批准夏竦反攻计划,韩琦命尹洙谒见范仲淹,联络同时发兵。范仲淹认为反攻时机尚未成熟,坚持不从。韩琦派环庆路副都部署任福率兵出击,西夏军受挫撤退,任福下令急追,追至西夏境六盘山麓,于好水川遇伏被围,任福等十六名将领阵亡,折兵万余(好水川之战)。四月,仁宗降夏竦为豪州通判,范仲淹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职责不变。

范仲淹版画像

五月,范仲淹改知庆州,兼环庆路都部署司事。元昊起兵时,曾联络羌族,约定环庆路酋长六百余人为其向导。范仲淹到任后,即以朝廷名义犒赏羌族各部,与之签订条约,严明赏罚,羌族遂脱离西夏,为宋效力。为进一步稳固边防,范仲淹又修筑大顺城,遏止白豹城、全汤城一带的敌军进犯;同时,修葺细腰、胡芦等军塞,切断敌军通路,使明珠、灭臧两部族安心归附大宋。

庆历二年(1042年)闰九月,元昊分兵两路,再次大举攻宋。泾原路经略安抚招讨使王沿获知夏军来攻,命副使葛怀敏率军阻击,进抵定川寨,宋夏会战,宋军大败,葛怀敏与部将等16人战死,丧师9400余人(定川寨之战)。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十月,范仲淹率领六千军队,从邠州、泾州出发来进行援救,西夏军队撤出边塞。仁宗非常欣赏范仲淹军事才能,加封为枢密直学士、右谏议大夫,任鄜延路都部署、经略安抚招讨使。

十一月,仁宗采纳范仲淹建议,恢复设置陕西路安抚、经略、招讨使,让范仲淹、韩琦、庞籍分领职事。范仲淹与韩琦在泾州设置官第,将文彦博调到秦州做统帅,滕宗谅调到庆州做统帅,张亢担任渭州的统帅。范仲淹作将领,号令清楚,爱护士兵,对于前来归附的各部羌人,诚恳接纳,信任不疑,因而,至元昊向北宋称臣(庆历和议),西夏军队不敢轻易侵犯他所统辖的地区。






我想我是坏人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谁说书生误国,谁说书生不能上马带兵打仗,偏见。明代写“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于谦,力挽狂澜,扶大明于将倾。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神机妙算,用兵如神。清朝曾国藩,硬生生把如日中天的天平天国给灭了。不过他们只是个引子,下面出场的才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范仲淹。

我们探讨的问题就是范仲淹为什么这么能打仗。

范仲淹这么能打的第一个原因,北宋太软了,是个国家就能欺负他。北宋立国,太祖陈桥兵变,皇袍加身,担心啊,后杯酒释兵权,完全没有了后顾之忧,也没有了能打的将领。多年来的强干弱枝(强大的军队都在中央,地方都是老弱残兵)、守内虚外(怕有人造反)和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造成了北宋军事力量的薄弱和边塞防卫的松弛。而且军队的训练荒废已久,三冗严重,人多不干活“。有的将士,甚至不能披戴盔甲、上马奔驰。好一点的能够骑上战马、拉开挽弓、做出射箭动作,也只能望空发箭、射出一二十步的距离。而且,边塞“城池不修,资粮无备”这种情况下,西夏来了。

仁宗康定元年(1040)三月,52岁的范仲淹复天章阁待制之职,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未到任即改任陕西都转运使,他终于来到了战场。范仲淹特别反对当时急于求成的观点,部分大臣极力主张立即发五路大军,讨伐西夏。范仲淹说:如此轻举妄动,“无功而有患”。范仲淹战略整局观点核心是积极防御,伺机反攻。大方向有了,剩下的就是具体怎么做了。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范仲淹对宋、夏双方的形势,进行了了深入分析,得出了宋军战斗力太差这一人人都知道,人人都不敢说的事实。没能耐还说大话的宋军,需要就行一番整顿了。针对沿边军队编制和作战方式不合理、缺乏起码的军事训练等现状,范仲淹着手大规模的整顿和变革。宋朝军队官制有总管、钤辖、都监等级别,总管领兵一万人,钤辖领兵五千人,都监领兵三千人。一旦发生战争,逼迫官小的先领弱兵出战,级别高的将领率精兵在后面逗留不前。范仲淹说:“将不择人,以官为先后,取败之道也。”不选人,选官。这废物制度怎么能够打胜仗呢?军队操练起来,一面防御,一面练兵。

时机成熟了,军队强大了,真正的战争开始了。范仲淹派遣经过整顿训练的军队,在延州周边主动出战。大获全胜,北宋战争史上少有的巨大胜利,经过接下来的继续整顿,西夏人彻底明白了范仲淹是位什么样的人。凡是知道范仲淹坐镇边境,立马灰溜溜的回家去,北宋少有的高光时刻。

文人到底还是文人,任何地方都是能码字的。看看范仲淹的思乡之情吧!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谁说书生误国,谁说书生百无一用。看看,码字码死你,打仗打死你。





文史之路ing


这与北宋年间重文轻武的政策有关,也是“范文正公”才能的体现

康定元年(1040年),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担任边防主帅。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1044年),北宋与西夏最终缔署合约,西北边疆得以重现和平。




浩然0菀然


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yue)。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三月,因党项人李元昊建立的大夏(史称西夏)屡犯西北边境,西北边事吃紧。宋仁宗以范仲淹众望所归,召回京师。康定元年七月,范仲淹奉调西北前线,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作为安抚使夏竦的副手。针对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山谷交错、地势险要的特点,范仲淹提出“积极防御”的守边方略,即在要害之地修筑城寨,加强防御工事,训练边塞军队,以达到以守为攻的目的。

军队制度上,取缔按官职带兵旧制,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建立营田制,解决军需问题,使军队面貌一新,应变能力和作战能力大大提高。

防御工事方面,构筑城寨、修葺城池、建烽火墩,形成以大顺城为中心、堡寨呼应的坚固战略体系。对沿边少数民族,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使其安心归宋。同时,范仲淹精选将帅、大力提拔军队将领,使西北军中涌现出狄青、种世衡等名将,又训练出一批强悍敢战的士兵,直到北宋末年,这支军队仍是宋朝的一支劲旅。

范仲淹利用筑城修寨进行积极防御的思想,使西北军事防务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庆历四年,北宋与大夏缔署合约,西北边疆重现和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