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为什么能有最高荣誉的谥号文正?

有花向太阳


梁启超曾经说:

“五千年来历史中立德立功立言者只有两个人:范仲淹和曾国藩。”这二人,死后都被赐予了“文正”的谥号。司马光评价这一谥号道:“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可见这一谥号地位之重。因为这一谥号,范仲淹还被称为“范文正公”。他在《岳阳楼记》中写下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笔者以为,吾辈向学,当效文正。

宋太宗端拱二年(989),范仲淹出生在苏州吴县(今苏州市吴中区)。这里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孙子兵法》便是在此处被著成的。人杰地灵的吴县也养育了幼年的范仲淹,范仲淹的祖先范履冰曾是武则天时的宰相,后来因忠于李唐皇室而被酷吏所杀。后来范履冰的六世孙范隋被委派到南方当差,范家便迁徙到南方,在吴县定了居。

《宋史》记载:“仲淹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从其姓,名说。”范仲淹才刚刚两岁,其父范墉便因病去世,年幼的范仲淹只好跟着母亲改嫁,进入一户姓朱的人家,于是范仲淹被改名为朱说(音同“月”)。

根据《宋明臣言行录》,范仲淹“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等他长大懂事后,得知了自己的身世,便决心再度光耀范家的门楣。于是感激涕零,辞别母亲,去到了南都,进入当地的学舍学习。

到了学舍,范仲淹不愿虚度光阴,以至于“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整整五年,范仲淹一心向学,累了就直接上床,未曾解开衣服睡个安稳觉。不但睡觉时尽量从简,范仲淹还刻意压榨睡眠,腾出更多时间来学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等到夜读困倦时,他就用冷水洗脸,让自己保持清醒。

不只是睡眠,在吃的方面,他“往往馕粥不充,日昃始食。”为了学习,连饭也不好好吃,往往是只吃一点薄粥,太阳快落山才开始正式吃饭。这样和时间赛拍,争分夺秒的学习,终于换来“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他常常在学习之余“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这一志向,范仲淹早在其年少求学时便立下了。

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结束五年的学舍学习,前去应考。这一年的进士第一名,也就是状元,名叫蔡齐,所以这一年的科举榜单也叫“蔡齐榜”。二十七岁的范仲淹考得中乙科第九十七名,五年寒窗,发奋学习,终于从家道中落的寒门士子变成了进士。

古语云:“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意思是,三十岁考上明经已经算迟了,而五十岁考上进士,则还十分年轻。为人津津乐道的《范进中举》中,范进五十多岁,仅仅考上了举人,就高兴地发疯,而举人仅仅是考取进士的前提。范仲淹仅仅二十七岁就考上进士,可以说是年轻有为了。

天禧元年(1017),范仲淹因为刚正不阿、清正廉洁而得到重用,被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直到这时,他才取回原本“范仲淹”这一名字。天圣五年(1027),范仲淹因为母亲去世而回到南京守丧,当时的南京留守、应天府知府是大名鼎鼎的晏殊,他十四岁便考中进士,诗词在文坛知名,后来一直做到宰相。

晏殊重视文化教育,又听说了范仲淹才学出众,便邀请他到应天府开办的府学里任教。范仲淹任职期间,“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士大夫们都仰慕并效仿范仲淹忧国忧民、激昂慷慨的风度,一时间蔚然成风。

可惜,范仲淹虽然一片忠心,却不谙世事,不懂得官场之道,屡次犯颜直谏。宋仁宗十九岁时,其母章献太后仍然把持朝政。仁宗打算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范仲淹认为这样有损皇帝威严,上书反对,没有得到回应。不久,他竟然直接上书给太后,请求她还政于仁宗。

晏殊劝范仲淹谨言慎行,他却坚定地说:“事君有犯无隐,有谏无讪,杀其身有益于君则为之。”后来,范仲淹多次被贬,仍然坚持上书,向皇帝进言,“事虽不行,仁宗以为忠。”皇祐四年(1052),范仲淹死在上任途中,享年六十四岁。仁宗亲自为他写下“褒贤之碑”,并追赠他为兵部尚书,谥号文正,追封楚国公。

范仲淹勤奋好学,勇于追逐梦想并为此持之以恒,他为人刚直,敢于直谏,为了国家将生死置之度外。虽然他未曾身居高位,但其忧国忧民之心被世人所认可和称颂。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都应当向他学习,以天下为己任,志存高远,方能不辜负现在的优渥的条件。范仲淹寒舍苦读五年换来进士及第,现在我们的学生求学十余年,应当立下更大的功业才是。


邓海春


文正这个谥号为什么是最高荣誉?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标准才能给文正的谥号?

那么我们首先要搞懂一点,文正的谥号是由文贞修改而来。

司马光首先赞扬文正“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是文人道德的极至。从那以后就很难得到文正的谥号(司马光的谥号也是文正)

文正这个谥号说的是两个方面“文”“正”。

在逸周书·谥法解的记载为:

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勤学好问曰文;博闻多见曰文;忠信接礼曰文;能定典礼曰文;经邦定誉曰文;敏而好学曰文;施而中礼曰文;修德来远曰文;刚柔相济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万邦为宪、帝德运广曰文;坚强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圣谟丕显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纯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与贤同升曰文;绍修圣绪曰文;声教四讫曰文 。

正:内外宾服曰正;大虑克就曰正;内外用情曰正;清白守洁曰正;图国忘死曰正;内外无怀曰正;直道不挠曰正;靖恭其位曰正;其仪不忒曰正;精爽齐肃曰正;诚心格非曰正;庄以率下曰正;息邪讵诐曰正;主极克端曰正;万几就理曰正;淑慎持躬曰正;端型式化曰正;心无偏曲曰正;守道不移曰正。

知道了什么是文、什么是正就会发现想要获得文正的谥号必须同时到“文”、“正”的标准。而文正的标准却极难同时具备并且达到很高的成就。文要求人道德高尚、博学多识这一方面的。正要求政绩突出、刚正不阿这一方面的。

知道了这些下面我们就从范仲淹的主要经历来看他为什么是文正。

从文的方面来说:

范仲淹的散文、诗、词、书法、教育这五个方面在当时都首屈一指。思想上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从正的方面来说:

范仲淹泰州治堰、执教兴学、秉公直言、伏阁请对、戍边西北、庆历新政。在军事上团结羌族、修建新城、任用将领等

再对照前面的什么是文、什么是正就不难发现,范仲淹谥号“文正”可谓名符其实。


诗与历史


范仲淹之所以死后能得到文正这一谥号,在于他以出众的才华建构了一种新的文化趋向,以端正的品行为世人树立了公认的楷模。

范仲淹,公元989年8月9日生人,逝世于公元1052年5月20日。在长达63年的人生旅途中,他给人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在当时,可以说,无人可以替代。

是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为官者,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铭刻于岳阳楼的千古名句,使多少文人志士心潮澎湃,又使多少从政失廉者羞愧汗颜。

在他历任兴化县令、苏州知州、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等职期间,他也正是以这种精神贯穿始终,从而受到了当世百姓的爱戴。

宋仁宗庆历三年,他提出的改革方案,同样是他上述理念的精神聚现。

其方案分十项:一明黜陟,二抑侥幸,三精贡举,四择长官,五均公田,六厚家桑,七修武备,八推恩信,九重命令,十减徭役。

尽管他的这一方案,最终由于种种原因没能推行到底,他也由此而被贬出京,但他的忧国忧民的思想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也没有因为仕途上的挫折改变自己的信念。他写出上述名句,也正是在他遭受贬官之后的第二年。

同样是在他遭受贬官期间,他拿出他自己的积蓄,在苏州附近购下一块田产,然后,将其每年的收入资助那些生活陷入困境的人。他的这一创举,被当时的世人广为传颂。以那田产建立起的村庄,被世人称之为范氏义庄。

他的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他与民同乐的具体行动,当时,让下诏撒掉他官职的宋仁宗听后都慨然称赞。也正是由此,两年之后,宋仁宗再次起用他,调他到杭州出任知州,后又调任他到青州到颍州出任行政长官。

为了表彰他在思想道德领域做出的贡献和他从政为官期间付出的辛勤努力,在他逝世后,宋仁宗亲自下诏,追谥他为文正。

而文正二字,著名史学家司马光给下的定义是:文正者,谥之极美,无以复加。


梦野艳齐


其实,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可以彰显范仲淹的品性及功绩了


韶华倾梦


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黑使者M


范仲淹的谥号不知道,我就知道他有一个后代叫范文程,这东西带满清入住中原,送他一个大汉奸的谥号是可以的


银鹰之翼


范公镇守西北致西夏多年不敢犯境,更有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试问五千年上下谁有如此胸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