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今年兩會上,來自能源、汽車領域的代表委員,不約而同建言加快國內氫能產業和氫能經濟發展。

3月20日,首臺“光谷造”氫能源乘用車在武漢地質資源環境工業技術研究院(簡稱“武漢資環工研院”)子公司武漢格羅夫氫能汽車有限公司研製成功。

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格羅夫推出的首款氫能源乘用車是一款SUV,外形較為“後現代”,一對車門像展開的翅膀。

武漢資環工研院院長郝義國介紹,“這是一款全新正向開發的碳纖維車身、全功率氫能動力乘用車,由格羅夫西班牙造型設計中心精心設計,搭載全球領先的氫燃料電堆,全新設計的氫動力系統集成方案,整車質量更輕能耗更低,續航里程1000公里以上。”

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以往,氫能汽車的推廣阻礙主要在於氫燃料電池的技術問題,自格羅夫項目於2016年6月立項以來,工程師致力於攻克氫燃料電池的技術難題。

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該公司技術管理部部長馮喜成說:“格羅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集成技術以金屬板電堆為基礎,選用國際一流的零部件供應商,將整個系統體積大幅度縮減,滿足乘用車的空間佈置需求。同時,採用創新型的動力系統能量管理模式,可實現高效的制動能量回收和再利用,使能量利用效率最大化。我們還在車輛輕量化技術上做提升,碳纖維車身相比傳統鋁合金材料輕100-200公斤,減少能耗。”

據悉,這款氫能乘用車的能源供給仍主要依靠氫氣站加氣,“加氫僅需數分鐘,續航里程就可達1000公里。”目前,我市只有東湖高新區、經濟開發區少數地方建有氫氣站。2019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充電、加氫等設施建設。武漢市也將氫能產業列入全市“十三五”發展規劃。

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格羅夫氫能汽車名字取自燃料電池發明人、英國科學家威廉·格羅夫。該品牌即將於今年4月上海車展亮相多款車型,並接受第一款車客戶預訂。接下來幾年,格羅夫將在尖端科技平臺基礎上推出更多新車型,並於2020年投入大規模生產。

鏈接

首臺“光谷造”氫能乘用車研製成功


氫能具有儲量豐富、清潔高效、安全環保等特點,是優質的二次能源。氫燃料電池續航里程長,加氫快,行駛過程中排放物只有水,是新能源汽車的重要發展方向。目前全球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剛起步,隨著氫燃料電池技術的不斷突破,交通領域是產業發展重要突破口,發展機會巨大。

近年來,美、日、歐盟等主要國家和地區將燃料電池汽車納入國家或地區戰略發展規劃。2017年開始,世界各主流車企紛紛計劃推出量產版燃料電池汽車,燃料電池汽車逐步進入產業化階段。我國發改委、能源局發佈的《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將氫能技術開發利用上升為國家能源戰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