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深得陈玉成信任,两次错失良机,最后只能带着七万人投降清军

天京事变之后,太平天国高层有能力之人匮乏,群臣们纷纷为洪秀全举荐可用之臣,这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便是陈玉成和李秀成。既然陈玉成和李秀成得到了天王的重用,那么他们麾下深得他们信任之人也就纷纷得到重用和提拔。今天小佛要说的这个人叫做马融和。

陈玉成加官进爵之后,手下军队人数也是急速上升,为了方便自己统领全军,陈军所辖部队被分为了五大队、五小队,而马融和便是小左队首领,深得陈玉成信任,经常被陈玉成带在身边,参与战斗。不过马融和深得陈玉成喜爱的原因肯定不是聪明,他不读书,不喜欢思考,军队中其他将领给他送了一个“马呆子”的绰号(其实就是说他傻)。

他曾深得陈玉成信任,两次错失良机,最后只能带着七万人投降清军

这个马呆子到底有多呆呢?根据记载显示,1862年陈玉成在安徽的战局陷入深渊之中,当时马融和和捻军张洛行正合并围攻颍州(今安徽阜阳)并且几个月都没能攻下城池,颍州离陈玉成比较近,于是陈玉成便向马融和与张洛行求助,两人提兵前往,却遭到清军围堵,未能解救下陈玉成。陈玉成被叛徒苗沛霖所骗,最终落入清军手中。

后来清军押解陈玉成的时候路过颍州城下,看着城墙四周长势茂盛的树林,简直要被当场气死,大骂马融和:真是个马呆子!错失了攻下城池的大好良机啊!城墙旁边这么茂盛的树木,如果风势吹向城里的时候将树林点燃,城里士兵被熏难受,必不能顾及防守,这个时候趁机工程,城池肯定可以轻易攻下,哪里用拖延几个月,耽误整个安徽大局啊!

1864年夏,天京城破,幼天王逃亡一段时间之后落入清军手中,太平天国灭亡。然而,太平军很多将领依旧带着自己的部下们继续活跃在抗清一线,不过总有人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选择投降清军。同年十一月,英王叔父陈德才麾下的黄中庸带兵投降清军,马融和率军追击。

他曾深得陈玉成信任,两次错失良机,最后只能带着七万人投降清军

黄中庸在清朝官员史念祖的要求下带兵反击(实际上是要黄中庸表明自己投靠清军的决心),两军相遇杨柳湾。杨柳湾其实就是一个河湾,在两座山之间的一个河滩。两军各陈兵一岸。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马融和派使者去见清朝大臣英翰,表示愿意投降。马融和七万人就这样轻易的投降了清军。

那么为什么马融和不做抵抗就投降清军了呢?在马融和的考虑中,他认为清军驻守对岸,如果采用马队直接冲击太平军兵营,太平军势必会被清军从中间冲断。太平军人数众多,没有几天时间是撤退不了的,这样首尾不能相顾,全军必然溃败。而这,因为马融和不仔细观察周围情况和思考,再一次错失了良机。清军将领听了马融和投降的原因,直接指出:流沙不能筑堡垒,但是利用竹条编成篱笆,两块篱笆之间堆上流沙就成筑成堡垒。马融和称之为“奇计”。

他曾深得陈玉成信任,两次错失良机,最后只能带着七万人投降清军

两次错失机会,只能不战而屈。清官员见他有部众七万,深以为是定时炸弹,遂将太平军军士们尽数遣散,只留了一千人马给被授予游击衔的马融和统领。

马融和后来在混军中混得如何呢?有资料说他长期在福建带兵,一次发现了太平天国辅王杨辅清的踪迹后进行举报,杨辅清被处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