磯崎新"空中都市"理念


磯崎新

日本建築師,2019年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磯崎新(Arata Isozaki)以他在世界各地豐富的建成作品(超過100個),以及他對城市規劃理論的不斷投入(包括文字和提案)而聞名於世。正是在城市規劃領域,磯崎新創造了他最有趣的未建成項目之一:一項位於日本東京新宿地區,被稱為“空中城市”的未來城市總體規劃。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物質和精神層面正全面重建的日本,一場被稱為“新陳代謝”的先鋒運動在建築與城市規劃領域掀起。日本建築師們開始探索人與建築環境的關係。

“新陳代謝”運動在建築設計中強調生物生長的概念,這意味著城市,以及它的結構,都是共同發展,具有生命力的有機體。當時的建築被理解為一個不斷變化的存在,一個能夠在設計中反映動態現實的運動。

磯崎新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新陳代謝派的建築師將其自身與許多已確立的國際設計語言區別開來。他們與以功能規劃來定義的建築保持距離,而轉向更關注人類關係和流動性的建築設計,並思考著如何在戰後創建烏托邦式的城市。

廣島和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時,磯崎新(Arata Isozaki)只有12歲,他將城市歷史理解為一個不斷輪迴的存在。這種從建成到毀滅,從毀滅到重建的構想,強調了諸如自然災害和戰爭等能夠摧毀整個城市的作用力。

磯崎新

在《孵化過程》(1962年)一作中,磯崎新寫道:

“形成我童年環境的廢墟是由突然的毀滅造成的……在廢墟中游蕩的經歷,灌輸給我了對毀滅現象的認知,而非對事物轉瞬即逝的感覺。”

儘管磯崎新(Isozaki)從未正式表明自己是“新陳代謝”派的一員,但他對六十年代的最初構想卻與“新陳代謝”運動相關聯。1962年,他創造了一個基於城市變形理念的未來主義提案:“空中都市”。計劃中,一系列艙體懸浮在圓柱形的模塊化巨構上空。這些結構讓城市空間的擴展和重組成為可能,包括或移除艙體單元,以便實時滿足居民的需求。與此同時,塔樓的基礎類似於炸彈留下的巨大彈坑,暗指二戰期間美國轟炸時升起的濃煙。

磯崎新

對磯崎新來說,城市註定要被毀滅。廢墟是我們城市的未來,而未來就是廢墟本身。他在《孵化過程》中寫道:

“未來的城市即是廢墟。我們的現代城市...只會存活很短的時間。併發散他們的能量,然後再次化為原始的物質。我們所有的提案會被埋沒。而孵化機制也會再次被重新構建。那就是我們的未來。”

在“空中城市”計劃提出之時,東京已將建築的最高高度限制在31米。磯崎新(Isozaki)說道:

“東京是毫無希望的...我把30米之下的一切都留給了其他人。如果他們認為自己能解決這座城市的混亂,那就讓他們試試吧。我會去思考30米之上的建築和城市。我在地面上只需要10平方米的空地。我會在那裡立一根柱子,這柱子將不僅是結構柱,而且是垂直交通的通道。”

“空中都市”是磯崎新(Arata Isozaki)的永恆作品,自創作以來已有近60年的歷史。得益於互聯網時代存留下來的黑白蒙太奇,這項計劃得以聞名,成為了對建築設計原則的一項宣言:靈活,可移動,並能持續滿足使用者的需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