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官張伯行的崩潰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很多人都知道宋朝有位包拯,也就是包青天,在清朝,其實也有這麼一位清官,他名為張伯行,被百姓稱為張青天。作為大戶家中獨子的他,從小就頗負重望,學習孔子儒學,可謂是“別人家的孩子”。之後,他也因為清廉受到了皇帝的賞識,一路被提拔至江蘇巡撫。

這本該是春風得意的一生。然而,在剛上任江蘇巡撫的幾年後的一個夏天,他卻奇怪地崩潰了:把自己關在城中,拒絕出門,懷疑官署裡處處有海賊。這甚至驚動了康熙:頒佈密詔任命兩位大臣去調查此事。

在那個令人好奇的夏天究竟發生了什麼?通過史料的回溯,我們或許可以窺見清官張伯行崩潰事件的一隅。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張伯行石刻像》,石蘊玉正書贊

清官張伯行的崩潰

(本文摘自《中國縱橫》)

1.

江蘇巡撫的異常

1714年的夏天,江蘇巡撫張伯行將自己關在蘇州城中拒絕出城。他不願意離開蘇州前往常州府去主持會審,還將宵禁延長到天明之後,以至於影響到了當地的商業活動。

此外,他逮捕了一批來自陝西的帽商,理由是他們有謀逆之心。他還命令地方官員派遣專門的侍衛來保護他。張伯行這一系列古怪舉動,按照他自己的話說,是因為有人要謀害他:可能是海賊,也可能是前任滿人總督噶禮的親信。

聽說這件事之後,康熙帝非常困惑,他頒佈了措辭嚴厲的密詔,任命兩位大臣前去調查張伯行的古怪行為。

漕運總督郎廷極在奏摺中寫到:“撫臣之操守,皇上久已稔知,毋庸奴才陳奏。惟是才短性偏,多疑苛細,以致事件遲滯。凡人言人之善者,疑之;言人之過者,信之。遂有小徒造作無根之言,影向之事,迎合其意,以希信任。”

蘇州織造李煦也有類似的評價:“臣煦細察撫臣為人,大抵多疑多懼。多疑則遇事吹求,不能就事完結,自有無辜拖累而羅織多人矣。多懼則中心惶恐,小人無稽之談盡為腹心之託,而晝夜不安,舉動未免顛倒。”

按《清史列傳》的記載,張伯行是一位著名的理學家,更是一位名聲在外的清官,他的品行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仔細研究1714年夏天以後的歷史記載我們就能發現,這樣的名聲讓張伯行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這些歷史記載中,也能窺視到康熙的某些性格特徵。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2.

天子賞識

清順治九年,即1652年,張伯行出生於河南,是當地一家大戶的獨子。張伯行自幼聰明好學,從小就接受了孔子儒學的嚴格教育。雖然他在每個級別的科舉考試中都落榜過一次,但還是在二十五歲取得了功名。

康熙二十年,即1681年,張伯行考中舉人,四年後中殿試三甲八十名,賜同進士出身。在之後的十五年中,張伯行經過考選,歷任內閣中書等三個職務,但都任期較短。

顯然,張伯行更希望回到家鄉河南過——一種以思考為主的學者生活,因此,隨後大多數時間他是在老家河南儀封度過的。他常常與友人喝酒吟詩,偶爾也參與灌溉或賑災,以盡鄉紳之責。1695年父喪後,張伯行慷慨地將家產施與鄉鄰。期間,張伯行育有兩兒三女,還修建了請見書院,佔地一千五百畝,講明正學。毫無疑問,張伯行的生活可謂安居樂業。

1700年,正值張伯行四十八歲,他因為人正直、治河有方,被河道總督張鵬翮上疏推薦治理河務。張伯行以經驗不足、有病在身為由拒絕,但未獲批准。兩年後,張伯行督修黃河岸堤有功,被提拔為山東濟寧道。張伯行雖然辦事不力——他至少搞砸了兩項任務——但毫無疑問的是,他為人正直,體恤民情,還從家中運糧食救濟災民。因而,他在1706年升任江蘇按察使。

張伯行並不喜歡這個職務。在走馬上任的第一個月,他就屢次和巡撫發生衝突,並遞交了辭呈。但是他的辭官未能成行,因為此時康熙帝已經啟程南巡,而他還有重任在身。他與省級官員的關係也非常糟糕,感覺自己根本不適合這個新工作。但是不久後,他又被升職為福建巡撫,這次是康熙帝親自破格提拔的。

康熙在南巡期間常常與當地人交流,親自考察民情,以顯仁君風範。為了保障所有人的利益,康熙親自懲惡揚善。1707年春康熙再次南巡時,曾多次提到張伯行的名字,將其作為清官的榜樣。

到南京後,康熙命江蘇總督及巡撫推薦德才兼備的官員,而張伯行並沒有被推薦。這時候康熙帝表現出了儒家君王的風範,他當眾召見了張伯行,諭從臣曰 :“朕至江南,方聞張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

根據歷史記載,當時康熙接著問,“有官如伯行者乎?”在場者皆無異詞。康熙帝接著說:“汝等何莫保舉,朕保之。將來居官好,天下以朕為明君,若貪贓枉法,天下笑朕不識人。”康熙當即下詔,令吏部提拔張伯行為暫時員缺的福建巡撫。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康熙帝南巡歸朝圖(局部)

3.

崩潰的開始

據記載,在張伯行前往福建就任巡撫之前,康熙帝曾說過,“各地風俗各異,自古王法不能繩。若以內地民情治之,斷不能行。歷來如此,不過將就大概治之”。張伯行回答說,臣雖才疏學淺,但至少能做到為官清廉,恪盡職守。康熙冷冷地說,臣子都這麼說,唯有時間能夠證明。張伯行恪守廉潔之操守,而如有同僚犯事,也不輕易彈劾,只有勸說不成、示法無效之時,張伯行才予以彈劾。

作為福建巡撫,張伯行也頗具儒家風範。他上疏請求減免三縣賦稅並獲准,還穩定了物價,增加了福建的舉人名額,強化了保甲制度。他將皇上聖諭以三種版本下達,一種引經據典,針對文人墨客;一種文采平平,針對中等階層;一種通俗易懂,針對平民百姓。張伯行還親自校刊哲學經典。

但在其他方面,他卻顯得呆板僵化,甚至偏執,並沒有按照康熙帝的指示行事:他毀掉了當地人看來是主宰“生死福禍”的祠堂;命令百姓贖回當尼姑的自家女子,為她們選擇配偶婚嫁;他不顧福建多年的習俗,禁止不符合禮儀的葬禮;他還計劃將所有天主教士驅逐出福建地區。

康熙帝完全可以將張伯行的行為看做抗命不遵,但是恰恰相反,康熙認為這是張伯行正直廉潔的表現。適逢江蘇巡撫因腐敗貪汙被罷免,張伯行奉命調任江蘇巡撫。對於康熙來說,張伯行是這個江南財政大省巡撫的不二人選。

1710年初,張伯行走馬上任,也正是由此開始,諸事不順他和總督噶禮在減輕賦稅、分配糧食和聯名上疏等問題上都發生了爭執。

江蘇省的財政事務本來就糾纏不清,張伯行還開庭重審噶禮已經結案的案子。到這一年秋,張伯行已經忍無可忍,並以年老多病為由請求辭官,而康熙帝再次拒絕了張伯行的請求。噶禮控告張伯行膽小懦弱,未能逮捕上海附近的海賊,而張伯行直接就抓捕了噶禮的手下,指控其為海賊。在庭審之前,這名噶禮的手下竟然死於獄中。

1711年秋,張伯行和噶禮再次在揚州科場案上爆發了衝突。康熙派遣欽差大臣前往江蘇調查張伯行和噶禮的互參案。欽差不久奏報,認為噶禮清白,張伯行不僅無能,還誣告上級。考慮到協調滿漢關係和張伯行的正直廉潔,康熙帝逐一否決了這些奏報。最終噶禮被革職,張伯行留任原職。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電視劇《躍龍門》,表現了揚州科考案中張伯行的清廉公正

4.

順利退休

1713年末,江蘇布政使缺員,張伯行疏薦三人候選,但康熙拒絕了張伯行的上疏,欽定湖北按察使牟欽元擢任。牟欽元並非張伯行的友人,但仕途生涯令人敬佩,皇上認為沒有必要取消對牟欽元的任命。

1714年初,張伯行對福建省日益增多的海賊深感憂慮,上疏請求康熙下令長三角的船隻上的船員必須持有登記證書,才能合法經營,而這一登記過程相當繁雜。初夏之時,因為害怕被暗殺,張伯行將自己禁閉在揚州城中。

7月,張伯行彈劾新上任的牟欽元將海賊隱藏在官署中。康熙下令嚴查此事,而繼任噶禮的新總督和康熙欽定的欽差大臣都奏報牟欽元是清白的,沒有證據顯示蘇州藏匿海賊或是張伯行的生命受到威脅。每一次康熙都念及張伯行的正直廉潔而下令重新調查。

最終,欽差大臣還是堅持認為張伯行誣陷大臣,應該斬首,康熙才最終罷免張伯行,並將其召回北京。康熙批准了吏部的判決,將牟欽元官復原職。康熙在專門與張伯行進行了一番談話之後,頒佈了類似於向大臣道歉的諭旨:在1715年12月18日,康熙在諭旨中提到張伯行“甚屬糊塗、實不堪任巡撫”。康熙最終罷免了張伯行,但仍然寬大處理,任命張伯行擔任總督倉場侍郎這一芝麻官。

張伯行的晚年甚是和平。他順利完成了一系列不太困難的任務,繼續寫他的理學著作。雍正年間他被提拔為禮部尚書,1725年去世,享年七十三歲。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5.

頗負重望是崩潰的主要原因

這是一段奇妙的故事,關於張伯行的歷史傳記肯定會頗為有趣,深深吸引讀者。雖然學術界對於長江一帶的海賊情況、噶禮派系及主要人物、張伯行的朋友圈子、其哲學和別的著作都有細緻的研究,但史料狀況仍然不盡如人意,大量謎團仍未解開。我認為,要理解張伯行的一生,特別是1714年他所遭受的衝擊,要將精神研究納入歷史研究的範圍中來。

我覺得張伯行患有一種叫作妄想症的精神疾病,1714年他在蘇州所做的就是為了創造一種妄想的“社群”環境。這種被假想出來的被歧視和被迫害,“源於個人試圖對於環境及所發生之事加以解釋的行為,而這些事情往往是個人不合群的行為、態度和幻想的產物”。

幻想的形成往往由一些導致個人懷疑自身能力的不幸事件所觸發,患者會對某些事情特別敏感,從而對不利或危險的信號反應過度。之後,患者會從周遭的環境中,挑選那些符合自身對世界的解釋的事情。如果他的基本前提成立,幻想就將牢不可破,極富系統性和邏輯性。

妄想症的症狀容易出現在那些自視清高、以自我為中心、自命不凡的人身上,這些人往往道德感強,頗孚眾望。妄想症患者有很強的事業心和高智商,還具備有條理、樸實和頑固三大性格特徵。

隨著妄想症的發展,即使患者實際上並沒有遭到聯合攻擊,也沒有遭遇那些被他指責和令他恐懼的事情,也會在心理上將周圍的一切都編織成一種環境,在這種環境中,“態度和意圖都是妄想的”。

正如耶魯大學精神病學教授諾爾曼·卡梅隆(Norman Cameron)的研究所顯示,“假象的環境會不斷髮展,直至對患者的清白或生命構成嚴重威脅。患者通常會先將威脅直接斬草除根,然後爆發出一系列防禦性或報復性的行為。患者已經在精神上演練過多次,要對假想的誹謗者和迫害者進行系統、公開的回擊。而處在真實環境中的人卻不贊同患者的態度和反應,會進行有力的反抗或還擊,其強度取決於人們將他的爆發視為妄想症還是邪惡行為”。

在張伯行傳記中有如下一些事實,這都是精神解讀的例證 :

張伯行是獨子,為人謹小慎微,家教嚴格;在複雜的問題面前時常感到困惑;儘管長期刻苦學習,但在科舉考試的每一級都曾落榜一次;一直不願做官;仕途開始之年已經年過半百;拒絕幕僚協助其工作;1712年已經耗盡了所有家產;被康熙認定是清正廉潔的清官,一直受到信賴和支持。

傳記當中的其他細節也暗示了張伯行精神的崩潰,儘管西方學者通常認為這些話是陳詞濫調:他很早就開始讀書,早年就成為很正統的人,不願意和別的孩童玩耍;十三歲時母親去世,他表現得悲慟逾常;父親是個行峻言厲的人;他拒絕為任何一官半職支付例銀(也可以說這是賄賂),嚴格遵守所有的禮儀規定,並且深刻地渴望能夠效仿過去的賢能之士。

張伯行的精神崩潰也有清朝社會規範的原因尤其是社會要求獨子承擔的責任和義務。父母對孩子過高的事業期待;以及複雜多變的官場——需要為人圓滑、精通人情世故;為了避免上級的折磨,還要定期交納例銀等,這些都可能成為張伯行精神崩潰的誘因。

已過半百之年的張伯行對為官之道一竅不通,因此,他所承受的壓力也更大。與噶禮和海賊的矛盾衝突深深困擾著他,這是他第一次精神崩潰的原因。為了證實自己的假想並將之系統化,張伯行把蘇州想象成一個充滿海賊和刺客的地方,還將布政使牟欽元作為接替噶禮的假想敵。隨著恐懼與日俱增,他開始了復仇行動。因為他官職甚高,他的行動免不了要驚動皇上,皇上則派遣欽差大臣進行全面的調查。在1712年與噶禮發生衝突之時,張伯行還是比較清醒的,可到了1714年,他的目標不過都是些虛無的想象。

正常的仕途也許能將張伯行從崩潰當中解救出來,要是早些年因為不能勝任而被撤職,或許他能夠與這一官僚體系和平相處。但現實卻是,康熙帝為了展現儒家君王風範,將張伯行推到了一個極其複雜的境地,而他長期以來所接受的高度理想化的教育尚不能適應這一環境。頗具諷刺意味的是,將張伯行突然從壓力巨大的高官顯位上撤職,並且讓他去從事與自身能力相匹配的日常工作,康熙帝在不經意間找到了當今醫學界所認可的成功治療妄想症的妙方。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相關圖書】

《中國縱橫》

史景遷 著

清官张伯行的崩溃

這本書當中收錄的是史景遷最有代表性的論文,反映了他儘可能精確、公正和透徹地思考中國的努力。內容分為五個部分:中西文化交流、儒家理論和國家權力、中國的社會歷史、革命中國,以及恩師的介紹。書名叫做《中國縱橫》,部分源自作者對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的敬意,因為他喜歡“縱橫”這個詞語,它寓意著曲折而不失目的性,還寓意著以某種邏輯來釐清“輻輳並進”之脈絡的努力。

知名歷史學家費正清評價道:在史景遷感同身受、敘事巧妙的文字裡,中國人所經歷的這些,都化為有血有肉的遭遇,儘管有時候殘酷不堪。通過真切摹寫出人物的品性及其處境,史景遷親切地帶領我們走進這些人的生命,讓我們彷彿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彷彿跟他們有過直接的交流。這種感覺,只有最好的歷史作品裡才能賦予。

商業合作或投稿[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