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10月4日19:35,央视一套《焦点访谈》栏目国庆特别节目《奋斗新时代 根连根 心连心》播出达西村专访。节目用时8分钟,向全国观众再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回信达西村村民的前因后果。展示达西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鼓舞下,以“口袋里鼓囊囊 精神上亮堂堂”的村训为信条,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从盐碱地上踏出一条致富路,昔日贫困村变成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小康村的奋斗历程。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达西村展览馆正面图(李飞 摄)

节目以达西村一户普通村民的民族团结故事为切入点,展示了达西村各族村民团结和谐、互相帮助的良好氛围,并详细介绍了达西村在新农村建设、“访惠聚”工作、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成果。讲述了达西村各族村民时刻不忘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根连根、 心连心,努力发展生产,增收致富的故事。

10月5日19:00,《新闻联播》开篇又用时4分40秒再次播出该内容。

达西村位于新疆尉犁县兴平镇,“达西”在维吾尔语里是“盐碱地”的意思,曾经的达西村是一片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的盐碱地,经过村民几十年不懈努力,变成了产业兴旺、环境优美的模范村庄,有了“塞外华西村”的美名。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达西村党委书记沙吾尔·芒力克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书 庞博 摄

2009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来到达西村考察,在达西村提出“五个要求一个希望”,即加强民族团结,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全村群众学文化、学科技,发展农业机械化,动员全村群众从事二、三产业,把达西村建设成新疆的“华西村”。时至今日,达西村党委书记沙吾尔·芒力克依然对当时的情景历历在目,在《焦点访谈》栏目组采访他时,他显得很激动,对习总书记来时的每一个细节、每一句话都如数家珍,他向栏目组讲述:“201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提到了达西村,我们全村组织学习了当时的会议精神,并决定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五年来我们达西贯彻落实“五个要求一个希望”所取得的成就和巨大变化,2014年9月9日,习总书记给我们回信了,对我们是巨大的鼓舞。”

《焦点访谈》节目开始,以达西村村民郭宗俊和艾沙·吾买尔两家人相聚的普通一天切入,讲述两人多年来互助共进、亲情流淌的民族团结故事。20多年前,郭宗俊离开河南老家,来到达西村打工谋生。人生地不熟的他受到了当年任村干部的艾沙·吾守无私的帮助,艾沙将他带到家里,不仅给了他食物,还让他住到了家里,一住就是七八年。在艾沙的帮助下,郭宗俊找到了工作,在达西村扎下了根。虽然郭宗俊后来慢慢有了积蓄、发展了自己的事业,早已搬出了艾沙的家,但两人缔结的深厚情谊始终没有减弱,郭宗俊忘不了艾沙给予他的帮助。

1999年,艾沙的独子遭遇车祸不幸离世,从那一天起,郭宗俊就成为艾沙的儿子,对艾沙夫妇尽孝。艾沙搬不动的东西,郭宗俊去搬,艾沙庭院里有了杂草,郭宗俊去锄,郭宗俊家里做了好吃的,赶忙叫“爸爸”“妈妈”前来吃饭,郭宗俊不仅教会了艾沙种菜,还打算带“爸爸”“妈妈”去河南老家看看……

郭宗俊和艾沙的故事只是达西村民族团结的一个缩影,民族团结的种子早已深深根植在达西村各族群众的心里,生根发芽并绽开了灿烂的民族团结之花。

2014年,达西村全体村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达西村五年来民族团结建设的成果和村庄面貌的变化。当年9月,总书记回信中提到对达西村的发展变化表示欣慰,希望达西村继续努力把生产搞得更好,让乡亲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更好。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达西村党委书记沙吾尔·芒力克给村民讲党课。庞博 摄

达西村村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嘱托,团结一心,努力搞好生产,发展二、三产业。在村“两委”和“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带动和引导下,村民种植蔬菜、水果,养殖鸡、鸭、肉鸽等家禽,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的空地发展起了庭院经济。此外,还鼓励有条件、有意愿的村民开设民宿、风情园,搭乘旅游发展快车,享受旅游产业发展红利。

节目以村民吾买尔·买买提尼亚孜发展庭院经济、开办农家乐创收致富的故事为例,反映了达西村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产业转型的改革历程。

吾买尔·买买提尼亚孜家中的菜园里种有西红柿、辣椒、豇豆等蔬菜,养殖区除了有50多只羊外,还有肉鸽和土鸡,实现了生活区、养殖区、种植区、仓储区“四区分离”,真正做到了将庭院“填满装实”,产生了效益,并依托自己庭院开了一家名为“桃园人家”的风情园,菜园里的新鲜蔬菜可直接供应风情园,他家的饭菜可口、经济实惠,每天可接待游客两到三桌,受到游客一致好评。

在达西村,有很多村民像吾买尔一样,庭院充实了,变美了,实现了创收。如今的达西村,家家户户瓜果飘香、牛羊成群、鸡鸭满栏,不仅丰富了自己的餐桌,还发展民宿增收致富。

村民米日古丽·司马义在节目中说:“以前我们种棉花,一年收入最高10元左右,今年开风情园收入就高了,有20万。“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达西村第一书记、“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队长李艳凤接受《焦点访谈》采访,介绍达西庭院经济发展 庞博 摄

《焦点访谈》节目报道:近几年,达西村不仅努力发展庭院经济,还大力发展农业和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变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达西村的人均年收入逐年提高的同时,还积极组织村民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用知识武装村民的头脑,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现在,达西村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进了富民安居房,达西村人均年收入由2014年的25000元上升至2017年的31276元,经济总收入由2015年的3575万元攀升至2017年的8884.22万元。

“口袋里鼓囊囊,精神上亮堂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不断增加的达西村村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希望,今后他们将继续努力,守望相助,团结和谐,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达西而奋斗。

10月4日晚,央视《焦点访谈》栏目《奋斗新时代 根连根 心连心》节目播出后,迅速在尉犁县各族干部群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大家纷纷为达西村在习近平总书记复信精神的指引下所取得的突出成就感到骄傲和无比振奋,并对今后的发展充满信心。

达西村村民塔依尔·卡依尔说:“通过节目,我看到我的邻居庭院经济发展的那么好,我深受鼓舞,下一步我打算发展民宿,吸引各地游客来我家做客。”

尉犁镇光明小区居民李进峰说:“尉犁县达西村再次上了中央电视台,这是达西村、是全县的骄傲,说明党中央始终关注新疆发展、关注达西变化。达西村民族团结的事迹很感人,值得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学习,今后我也要带头维护民族团结,在日常的生活中自觉做维护民族团结和邻里和谐的倡导者,让各民族亲如一家的情谊深深印在心中。”


新疆人文地理丨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聚焦达西村

央视《焦点访谈》栏目截图

达西村第一书记、“访惠聚”工作队队长李艳凤说:“在举国欢庆的日子里,央视播出了达西村贯彻落实复信精神发生的巨大变化,聚焦普通达西村民蒸蒸日上的好日子,报道了达西村民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发展庭院经济走上致富之路,展现了达西人的精神风貌,这让我们对达西未来的发展满怀信心,并感到肩头的责任更重了。今后,我们工作队将与村‘两委’一道,不断巩固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引导鼓励村民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中,不断开辟致富渠道,使全村百姓共享发展成果。”

达西村党委书记沙吾尔·芒力克激动地说:“《焦点访谈》的报道,是我们达西村向总书记汇报的又一种方式,达西村变得更美了,村民的干劲更足了,我们没有忘记总书记的嘱托,在总书记复信精神的指引下,今天民族团结之花在我们这里处处盛开,我感到无比自豪。今后我将继续带领村民‘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让进入新时代的达西村变得更加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