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焊工人李玲:我的夢想和現實之間,隔了“一萬個焊點”


裝焊工人李玲:我的夢想和現實之間,隔了“一萬個焊點”

作為一名來自無錫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控制系統研究所的裝焊工人,李玲喜歡用人體比喻自己的工作內容:“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控制系統是航空發動機的大腦”。而她的工作是給高精尖的大腦裝焊電路。

2008年,李玲從技校畢業,在一家不知名的工廠工作,那時的她並沒有想過自己會與航空發動機結下不解之緣,“當時並不清楚自己未來的路,只知道還年輕,多學一點東西總是好的,於是我邊做學徒邊自修了大專,這也成了後來進動控所的敲門磚”。

初到研究所,李玲被分配到航空發動機控制器的生產線,“排列密集的電路板和焊點讓我有點手心冒汗”,跟之前她從事的工作相比,這個崗位對精度的要求非常高,“我心裡有些忐忑:這麼精密的工作我能幹好麼”?

李玲回憶道,當時她的師傅向她灌輸了“一萬小時定律”,任何事,只要堅持做一萬小時,或者重複一萬次,就可以幹好。“只要能幹好,我願意練習一萬次,哪怕兩萬次”。

剛開始的時候,李玲負責做最基礎的AOI焊點檢查,每天都要檢查成百上千個圓珠筆尖大小的焊點,“銀色的金屬光澤很漂亮,但是眼睛盯久了,難免會酸脹流淚。有沒有辦法提升檢查效率,讓眼睛舒服點兒?”。也許是眼睛的反抗使得李玲開始進一步思考,“我發現當時的檢查程序效率只有80%左右,近20%的區域檢查無效,優化空間比較大”。

當時李玲沒有編程基礎,也不太懂測量儀器的原理。“同事們給了我很大的幫助,耐心地回答我各種零基礎的問題”,從弄懂自動光學測試儀的工作原理、設備的驗證要求,到為各個模塊編寫獨立AOI檢查程序,李玲重新設計的方案經過驗證,使該型產品AOI焊點檢查時間縮短了整整64小時,生產效率提升了近17%。年輕的李玲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知識的力量、創新的力量。她後來進修了江南大學本科的計算機專業,考了二級技師證。

設計方案的成功極大地增強了李玲的自信心。“我更加堅信,再基礎的工作,只要用心,也能做出成就感”。李玲所在的中國航空發動機集團是國內第一個通過NADCAP認證的航空軍工電子企業。“所裡推進NADCAP體系認證,對焊接的工藝要求越來越高。

同事們先後在IPC國際焊接大賽中嶄露頭角,師傅更是拿到了華東賽區的亞軍”,環境給李玲帶來了壓力更帶來動力:“IPC國際工匠操作教學片代替電視劇佔滿了我的手機內存,逛街購物的興趣也轉移到了焊接技藝地提升上”。為了練習國際先進的“七步法”時,李玲每天重複無數次,“只記得那段時間,每天都練到手臂發麻,直到抬不起來”。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李玲拿到了華東賽區的冠軍,後來又代表賽區與全球其他賽區的冠軍比拼,673分的滿分,她得了669分,拿到了全球總亞軍。

有了國際大賽的認證,李玲在技術上也更有底氣了。2016年,某型項目因技術研究需要,要利用“BGA植球”技術反覆拆裝,難度相當於針線一次性在紐扣孔裡反覆穿插400次以上,不能出現一次失誤。她主動“請纓”,接下了這個擔子。然而生產不同於比賽,差一分也是不及格,每一次失敗都會影響整個團隊的進度。

“壓力變成焦慮,我走路想、睡覺也想,但是越焦急越失敗。一天回到家很晚了,實在苦悶得不行,我拿起了久違的十字繡,想放鬆下心情,結果一失神,不小心扎到了自己,指尖的血珠直冒,痛得我眼淚在眼眶裡打轉”,然而,正式這次意外給了李玲技術上的靈感,“血珠從針扎的小孔湧出,植球是不是也有一個特定的角度?把好這個角度,是不能提高穩定性?”第二天,她一大早就到工位上去驗證調整。“這點靈感讓我的焊接愈發平穩,終於解決了BGA植球的難題,為團隊贏得了時間”。

李玲常常和同事開玩笑說,她的夢想和現實之間,隔了“一萬個焊點”。除了技術上的成功,她也意外地成為了“一萬小時理論”正確性的最佳證明。

撰稿:吉強 實習生 雙爽

頭條號關注“新華經濟分析師”,您的關注就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