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對於《資治通鑑》一書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由北宋司馬光主編的一部多卷本編年體史書,歷時19年完成。主要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從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寫起,到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公元959年)徵淮南停筆,涵蓋16朝1362年的歷史。

“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它是一部古代帝王資於治道、鑑於往事、閱覽和資政的御用史書,是一代偉人毛澤東通讀了十七遍的歷史鉅著,被後人譽為“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今天小編所講的就是其中一典型歷史事件:齊威王論國寶

齊威王和魏惠王一起在郊外打獵。魏惠王問道:“齊國有國寶嗎?”齊威王回答:“沒有。”魏惠王說:“我的國家雖小,還有直徑一寸大小的珍珠,它的光芒可以照亮前後各十二輛車,這樣的珠子我共有十顆。難道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卻沒有什麼寶貝嗎?”

齊威王說:“我所認為的國寶與您的觀點不一樣。我有個臣子叫檀子,派他把守南城,楚國人就不敢來侵犯,泗水流域的十二個諸侯都來朝拜我國。我有個臣子叫盼子,派他把守高唐,趙國人就不敢東來黃河捕魚。我有個官吏叫黔夫,派他把守徐州,燕國人就對著徐州的北門祭祀,趙國人就對著徐州的西門祭祀,遷來請求從屬齊國的有七千多家。我有個臣子叫種首,派他防備盜賊,就能達到路不拾遺。這四個臣子,他們的光輝可照及千里之外,豈止是這十二輛車?”魏惠王面有羞愧之色。

“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自小編讀後腦海中就浮現出兩個字:人才!

自古以來“人才”備受世人所重視,朱元璋曾經說過:“世有賢才,國之寶也。古之聖王,恆汲汲於求賢。蓋賢才不備不足以為治。鴻鵠之能遠舉者,為其有羽翼也,蛟龍之能騰躍者,為其有鱗鬣也,人君之能致治者,為其有賢人而為之輔也。”可見重視人才是締造成功事業的根本保證。領導者要始終把人才放在首位,尊重人才、重視人才、充分發揮人才的優勢,這樣才能成就輝煌的事業。

這則故事中的齊威王和魏惠王,二人對於國寶的認識具有鮮明的對比性。魏惠王重財寶輕人才,而齊威王則重人才輕財寶。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最大的財富就是人才;而對於君王來說,最大的追求就是國家的強大。只有重視人才的君王,才能使國家走向繁榮富強。而那些貪戀財寶的君王必然會使國家走向沒落。在七雄紛爭、弱肉強食的戰國時代,正是由於齊威王以擁有文治武功的人才為驕傲,重用賢人,輕視財寶,才使得齊國在春秋時代一度稱霸。

“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古人云:“一代之治,必有一代人才任之。”任何一個偉大的歷史時代,任何一項偉大的事業,都需要一大批傑出的人才來創造。民族的興旺、國家的富強、社會的進步,這都需要人才來得以成就。

在社會迅猛發展,知識、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人才就顯得日益重要。企業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王安石在《興賢》中指出:“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人才是事業的根本、成功的關鍵,要想開創事業、走向成功,領導者可以說是一劑推動力。劉邦在談其得天下的原因時說:“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可見劉邦是一位優秀的領導者,他能夠任用能力高於自己的賢士,充分發揮他們的自身優勢,集中他們的智慧,做出高明的決策,因此贏得了天下。

“有賢而用之者,國之福也,有之而不用,猶無有也”

每個人的生命,都有作為路邊草的階段。為了生活疲於奔命,但我相信有夢想而持續努力的人都會有美好明天。最後小編在這裡祝願:“大家能成為自己心靈形象的塑造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