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2018-11, 定價:380.00元ISBN:978-7-5475-1410-8


《小校經閣遺芬》

劉耋齡 主編 張濤 編注


內容簡介

劉體智(1879—1962),字晦之,又作惠之、慧之,安徽廬江人,為晚清重臣劉秉璋之子。雅好收藏,室名有“善齋”與“小校經閣”等,於甲骨銅器、書畫珍籍等鹹有涉獵,多能得其精粹。其舊藏今多存於國家圖書館、臺北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安徽省博物館等處。

本書所收文獻,以劉氏裔孫劉耋齡所藏劉氏與羅振玉、郭沫若、容庚、唐蘭、陳夢家、胡厚宣等著名學者的往來信札以及“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上海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等公藏機構的檔案為主,劉氏舊藏文物照片為附,其內容皆與劉晦之先生交遊、收藏事蹟有關,統名之曰“小校經閣遺芬”。信札附題解與註釋,以揭示相關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附錄收入相關研究論文數篇,以便於讀者進一步瞭解劉氏收藏經歷及藏品價值。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劉耋齡,1934年2月13日生於上海,1959年畢業於北京航空學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後長期在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執教,任政協上海市第八屆委員會委員、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雅好收藏,曾獲上海市收藏協會“海派收藏成就獎”,近年陸續整理藏品,匯為“和樂堂叢書”出版。

張濤,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員。


目 錄

劉氏致周慶雲書

劉氏致容庚書

劉氏致中博院、史語所諸公書(信封附)

附善齋銅器列單草目

附善齋銅器價目

羅振玉致劉氏書(信封附)

附鮑鼎手書詩

徐森玉致劉氏書

附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相關函件

附《劉晦之先生捐贈小校經閣藏書清冊》選頁

附《廬江劉氏捐贈石刻拓本記目》選頁

附《開箱點見圖書登記簿》選頁

附宋本《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劉氏跋

附宋本《漢丞相諸葛忠武侯傳》書影

尹石公致劉氏書

附蘇北歷史文物保管委員會接收函(信封附)

附其他接收函

郭沫若致劉氏書(信封)

容庚致劉氏書(信封附)

附《頌齋書畫叢帖清冊》選頁

附戴熙《松竹山莊圖卷》

附湯貽汾《秋林琴韻圖書畫合璧卷》

附厲鶚《遊仙詩冊》

附王時敏隸書五言聯

附熊方受行書七言聯

附張錦芳臨《漢周憬碑冊》

附林良《秋樹聚禽圖軸》

附《廬江劉氏善齋舊藏甲骨清冊》選頁

附劉氏善齋舊藏甲骨選萃

附劉氏舊藏吳大澂篆書七言聯

附於右任贈劉氏五言聯

附吳炳題《九歌圖》

附王翬《墨筆山水冊》

附劉氏書畫墨跡

唐蘭致劉氏書(信封附)

陳夢家致劉氏書(信封附)

胡厚宣致劉氏書(信封附)

附復旦大學歷史學系、中國語文學系公函

史語所、中博院諸人致劉氏書(信封附)

附代博物院擬呈教育部文

附擬購善齋銅器目

附善齋開具器物定價單

陳夔龍贈詩冊頁

胡邦彥錄劉文莊公詩

附錄一 善齋劉氏與容庚往來函札 /李宗焜

附錄二 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善齋銅器/ 遊國慶

附錄三 國家圖書館的善齋舊藏甲骨及其著錄 / 趙愛學

附錄四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善齋劉氏贈容庚書畫概況 / 陳志雲

主要參考書目

後記 / 劉耋齡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內頁



後記(節錄)

先祖父少年穎異,嘗獲稱於清朝大學士翁同龢。成年後投身金融界,坐到中國實業銀行總經理的位子,稱得上是上海金融界的一位有成就的人物。孔祥熙到上海召集銀行界開會,有時要找他,宋子文也惦記著他的業務。不過,自打我們孫輩懂事起,他早已退居林下,專以吉金甲骨、書籍字畫為娛,很少跟孫輩談起那些過往。只有當我們多年以後,在上海圖書館見到他早年論述銀行事業發展的呈文,才得以遙想祖父年輕時的抱負。

耋齡幼年失怙,得先祖父庇廕,長養在小校經閣花園洋房中,乃能成人。那時候祖父已經六十來歲,從金融業激流勇退,但仍是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核心。他的生活很有規律,公務之餘,定期和老朋友們輪流聚餐,請客必吃魚翅,還有逛古董店,在家裡鑑賞珍寶,就是他退休後到七十歲前的主要興趣所在。至於現在廣為人知的小校經閣,是祖父藏書之所,非有要務,極少開啟。題匾者是以“青山農”一名著稱於世的書法家黃葆戉,也是祖父的朋友。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小校經閣

祖父喜歡花,尤愛蘭花和茶花。他在小校經閣前的園子裡擺了很多花架,上置高檔紫砂花盆,並專門僱了花匠栽培,當花期時常請親朋好友們來一同欣賞。其中一位我都能記得他的大名,叫丁乃揚,浙江湖州人,曾經作過順天府(京兆)尹,是我十九叔劉子長的岳父。現在,我還會想起祖父從居住的二樓下來,弄弄花,再到書房或客廳裡去整理藏品的樣子。

……

先祖父雖然在清朝和民國都做過事,但因為我曾祖的關係,所以他始終懷念過去。他常常提起“前清”,常常提起我曾祖“文莊公”的往事,還會批評有些事真是“一點王法都沒有了”。他對僕傭約束很嚴,有些人家下人經常聚在一起叉麻將,這種情況在我們家裡是見不到的。但他從不體罰孫輩,只是平常閒談之間,偶爾給我們以倫理道德的薰陶,比如教導我們小孩子見了長輩要有稱呼要主動問候,平輩之間也不能直接叫名字,等等。雖然祖父講究飲食,尤其每逢祖宗生日、祭日做祭祀的時候,飯菜就特別豐富,但他教育我們吃飯要有個樣子,教我們不能剩一粒米。當然,他並不古板守舊。他受過很好的教育,小時候至少上了十年私塾,教師就是和我們家關係密切的朱孔彰,他還跟李鴻章的兒子一起念過書,舊學功底紮實。他英文也很好,可以和醫生交流。印象中,先祖父幾乎每天都要寫作,如果無事,早飯後就端坐書房,從事寫作,少說也要有七八個小時的辰光。他的文字學素養頗高,這和收藏甲骨、青銅器有關;他還對元史有興趣,晚年寫過有關蒙古的書。可惜我本人是學航空發動機專業的,年輕時也沒有考慮太多,我們同輩人都不瞭解先祖父在收藏界的地位,現在已經很難確切複述他的學問了。

……

祖父收藏規模宏闊,品種豐富,甲骨、銅器、書畫、瓷器、善本古書、硯臺、古墨、鼻菸壺這些方面,他都有涉獵。他在世之日,許多人都恭維他的收藏。而在我們後人看來,先祖父對收藏的痴迷與開放心態更為重要。

我曾祖景賢公薄有家產,但在分家之際,先祖父獨鍾情於書。藏書本非祖父最重要的收藏,但他為此耗費的心力一點也不少。我家有三間書房,一間大書房靠近底樓東客廳,另外兩間在二樓,一間在他的臥室旁,其中裝有像一座橋似的書架連接臥室,很高級的。他曾發願將《四庫全書》重編一過,收齊《存目》著錄之書,補完刪改,是以小校經閣很長時間都聘有鈔書、校書之人,積書多達五百箱。此役雖未克完成,他的膽識與魄力卻受到文獻學者的交口稱讚。他主持中國實業銀行業務的時候,職事鞅掌,但他總不忘乘公務之便充實自己的收藏,並與藏友多所交流。至德周氏與我家是姻親,當時在燕京大學教書的容庚教授通過他們與我祖父結識,兩人交好將近三十年,既互通有無,也切磋學問。早期祖父實力雄厚,自然給容庚的幫助也就多些,後來則是容庚通過他自己的人脈,儘量幫我祖父渡過難關。此外像郭沫若、傅斯年、徐中舒、商承祚、唐蘭、胡厚宣、陳夢家等大學者,無論最初識與不識,祖父都給予他們無私的幫助。先祖父絶無一般藏家深閉固拒、秘不示人的陋習,他提供給郭沫若的資料,奠定了後者在甲骨學史上的地位。他的助人為樂,廣結善緣,極大地方便了學者與學術機構的科研活動。祖父主要不是靠收藏賺錢,他又曾對我說過“天下無處不是財”的話。專心致志、精益求精收集來的藏品總不會讓你吃虧,汲汲於金錢,反倒容易賠了夫人又折兵。我在《口述歷史》中曾提到過他回購自己在火車上遺失的書畫的事情,他對此類事往往一笑了之。尤其涉及學術者,即便是藏品買賣,祖父也不為謀利,將所藏銅器轉讓給原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那次就可為明證。傅斯年說祖父是痛快人,應當是發自肺腑之言。

祖父的藏品大都及身而散了。他收藏的甲骨,全部運京,由文化部交撥給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青銅器除有部分售賣出國以外,絶大多數還在國內,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庋藏最多,故宮博物院和廣州博物館可能也有一些。藏書珍本,為了維持生活,在1940年代曾經讓予“文獻保存同志會”,現在應該分藏在幾個公共圖書館內,而大部分藏書, 則在1951年無償捐獻給上海市文管會,現存上海圖書館。他所藏部分書畫,也給了上海市文管會。有一批古墨古硯,連同反映我曾祖鎮海大捷的《甲申浙東海防圖》都捐到了老家的安徽省博物館。至於其他一些書畫、瓷器,則被祖父贈送給親戚朋友賞玩。他憑一己之力,辛辛苦苦建立起一座收藏寶庫,也在有生之年將這些文物交到了值得託付的人手中。收藏是一個民族的記憶。所謂收藏家,只不過是暫時保存了這些老祖宗傳下來的寶物,有義務、有責任為這些珍寶找一個好歸宿。

……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劉晦之先生七十壽辰全家福

我陸陸續續蒐集到別人寫給先祖父的信札、收據和有關檔案,有如神助。祖父的手澤和朋友間的來往函件,其實應該更多。像他寫的日記,從二十歲起,到去世前,幾乎每日必記,無奈“文革”一起,不知所蹤。祖父曾給我看過郭沫若的來信,我記得十分真切,可是現在只剩下信封。我一開始擔心這批資料稍嫌零散瑣碎,但想到倘若不及時整理公佈手上的文獻,萬一再次失散,我又該如何面對祖宗親戚,遂決意整理。先祖父在他那一輩劉家人中,算是長壽的,而我的平輩兄弟中,現在大概有一半都走了,老同學走了四分之一,還有四分之一也不能出來走動了。耋齡尚拖殘軀在人間,蓋有為也。

手上這些與祖父有關的文獻,我每一翻閱,就不停地想起他的音容笑貌,彷彿又回到從前伴隨在他身邊的日子。祖父的收藏史以及有些家事,無疑是少年時的我所不瞭解的,他也不會跟我們講,但文獻所述與我之所聞能夠相互印證,是沒有問題的。此批文獻蘊含許多學術文化信息,最顯著的就是為研究幾位近代著名人物提供了新材料,尤其是在他們與先祖父的交往方面。最近看到一本《容庚雜著集》,其中已發表的容庚書札佔據了六十七頁的篇幅,而容庚給我祖父的信的錄文就有二十三頁之多,超過三分之一,足見其分量之大。其他更深刻的蘊意,可留待有關專家去解讀。對我家來說,透過這批資料,可知先祖父非常重視子孫的教育。內戰時期,他曾有遷居嶺南之想,我看容庚給先祖父的覆信中,提到他當時服務的嶺南大學“有附屬小學,童稚上學亦便”,那麼一定是先祖父的去信中對此有所探詢了。那時候我已讀中學,他還牽掛著弟弟妹妹們的上學問題。我把這些記載拿給兄弟姐妹們看,他們也很感動。我的子女中,現在沒有搞收藏和文史研究的,我希望他們要能理解這些事,記住這些事,不墜家風,就真是太好了。

……


長房嫡孫劉耋齡二〇一七年夏定稿於大病初癒之時




【相關書訊】

8月22日籤售“細說中國近代家族史系列”, 宋路霞攜手名門之後與您相約上海書展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小校經閣遺芬》毛邊本(僅書局淘寶自營店有售)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長按二維碼,進入淘寶自營店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溫馨提示:

【新書快報】《小校經閣遺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