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最近病房裡來了一位70歲的老者,精神矍鑠。

我問他“你是什麼原因來住院呢”?

他指了指頭頂,仔細一看,原來是頭皮上長了一個包。

頭皮的包塊,在神經外科來說是最小的手術。

但是,看了他的頭部磁共振之後,我發現情況沒那麼簡單。

這個包塊是從顱內生長出來的,穿破了顱骨,突出到頭皮上,甚至壓迫到老人分管運動的“頂葉”,導致老人家雙腿乏力,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可能會導致癱瘓。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在這樣的情況下,特別是對於如此高齡的患者,我們通常會做一個全身的檢查。

包括腹部的B超,胸部的CT,甚至是全身的骨掃描等等。

目的很簡單,就是排查是不是其它地方的腫瘤轉移而來的。

2天之後,所有的檢查結果都出來了。

在肺部、腹腔都查到了腫瘤,到底是哪裡最早長出了腫瘤,哪裡是後來轉移過去的,不得而知。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面對這樣的結果,我們立即叫來了老人的子女,把這個消息正式的告知了他們,並給他們提供了2個選擇,繼續治療還是放棄治療。

繼續治療顯然很難做到,但是可以切除頭部的腫瘤,讓老人不會太快地面臨癱瘓的問題,然後做出病理檢查,明確一下到底是哪裡來的腫瘤。

放棄治療,很簡單,就是回家休養,不過也時日無多。

在國外,這種情況一般都會直接告訴患者。讓患者選擇是否告知家屬。但是在國內,一般會先告訴家屬,家屬決定是否告知患者。

子女們聽到這樣嚴峻的結果時,臉上的表情很嚴肅。

也許是沒有理解癌症和惡性腫瘤這些字眼;也許是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壞消息不知所措。

“家屬還有什麼問題麼?”我們一般還會這樣問一下。

但是氣氛安靜,沒有人提出問題。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這是擺在子女面前的一道坎。繼續治療,面對的是花錢卻並不能延長老人的壽命;而放棄治療,就要背上“不孝”兩個字。

無論是花光積蓄還是背上罵名,在中國,哪一條路都不好走。

這樣的橋段天天出現在病房裡。

患者想要放棄,但是家屬拼命鼓勵;或者是患者想要求生,但是家屬不管不問。

即使在如今,中國依然是人情和親情的社會。生命從來就不單單屬於自己。

你有子女的責任,愛人的責任,父母的責任。

年輕人壓力大,患上抑鬱症,跳樓自殺。父母養育你那麼久,卻白髮人送黑髮人,那是“不孝”。

而老人在生活不能自理之後,生活質量甚至壽命完全掌握在子女的手裡,“久病床前無孝子”,或是不能成為子女的累贅,這都不是自己說了算。

這個患者的家屬,沉思了半天,告訴我們要回家討論。

第一天, 沒有討論好。

第二天, 依然在討論。

第三天, 回老家討論。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醫生不能勸家屬不放棄,畢竟手術雖然無法根治,但是可以解決一定的問題,至少讓老人不至於很快癱瘓。

家庭條件並不寬裕的3 個子女,誰也無法做出繼續治療或者放棄的決定。

情況陷入了僵局。

老人自己的選擇已經變得並不重要,特別是對於這種憨厚淳樸,每次查房都對我們露出稍顯呆滯微笑的農村老人。

這時候,根據我的經驗,只有一句話能打破僵局,也只有醫生能打破僵局。

“治療意義不大,還是回家休養去吧。”

這句話,像是全家人的救命稻草。一下摘掉了子女們頭上“不孝”的帽子。

其實,這個選擇對老人來說,又何嘗不是一種解脫。無論是對自己所剩不多的時日,還是對老人離世之後的家庭來說,都是一種釋放。

在一個平常的中午,我結束手術後回到病房,看到一大家子人離開了病房。兒子拎著箱子,女兒抱著臉盆,而老人拎著一個黑色的小包,低著頭,遠遠地跟在兒女的後面。

看到這個場景,我的鼻子一酸,也就是在那個時刻,我決定要把這個故事記錄下來。

這個故事絕不是個例,而是每天都在醫院反覆上演。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如果這個問題擺在我的面前,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選擇?

那麼,你呢?

#清風計劃#   放棄治療,這話由誰來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