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迷途知返,還是一意孤行?韓國到底有沒有恢復漢字的打算?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內,朝鮮半島是沒有自己的文字的,半島居民一直是使用漢字作為文化載體,來記錄歷史,傳播知識。但是漢字是根據漢語發明的,而韓語(朝鮮語)跟漢語的區別非常大,導致半島居民使用漢字的學習成本極高,這對知識和文化的普及非常不利。

是迷途知返,還是一意孤行?韓國到底有沒有恢復漢字的打算?

到了15世紀時,朝鮮王國的第四任君主李祹曾慨嘆道:

“國之語音,異乎中國,與文字不相流通,故愚民有所欲言而終不得伸其情者多矣!予為此憫然”。

此後在李祹的主持下,朝鮮學者發明了一種專門匹配韓語的文字,最初取名“訓民正音”,後世稱“諺文”。隨後,李祹便號召臣民學習新文字。

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據說是根據窗戶的形狀發明的,因此也被稱之為“窗式文字”。作為一種專門針對韓語發明的文字,韓國人學習諺文非常簡單,聰明人甚至能夠在一天之內掌握諺文的規律,因此在民間普及非常方便。

不過由於受到中華文明的影響,諺文在誕生之初並不受到朝鮮士大夫階層的認同,半島的知識分子十分蔑視這種文字,認為這會將半島“狄夷化”,李祹的大臣崔萬理尤其堅決反對,他反駁諺文道:

“自古用夏變夷, 未聞變於夷者也。歷代中國皆以我國有箕子遺風,文物禮樂比擬中華。今別作諺文,舍中國而自同於第一,是所謂棄蘇合之香而取螗螂之丸也,豈非文明之大累哉”。

由於士人階層的阻撓,所以諺文長期一來只在民間下層社會流通,不登大雅之堂。

但是到了近代,隨著民族意識的覺醒,韓國人又重新重視諺文。特別是在二戰結束後,韓國官方更是大力推行諺文,而作為漢字的輔助文字,諺文開始大量的出現在各種印刷物中。

到1961年韓國總統朴正熙(朴槿惠之父)掌權後,韓國政府加速去漢字化的行動。至70年代初,韓國社會便停止了漢字教育和使用,全面以諺文代替。不過廢除漢字的禁令執行地並不是很嚴格,中間也有過幾次反覆。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漢字才基本上退出了韓國人的生活。

不過由於諺文是一種拼音文字,在使用中非常容易出現歧義,因此現在在法律、醫學、史學等領域中,漢字依舊是被允許使用,而韓國人的身份證上至今仍舊必須著名漢字姓名。

是迷途知返,還是一意孤行?韓國到底有沒有恢復漢字的打算?

(韓軍飛機上寫著“枕戈待旦,刻骨延坪”八個漢字,以示韓軍不忘延坪島炮擊事件)

雖然諺文並不是一種完美的文字,但是作為一種本民族文字,韓國人對諺文的認同度非常高,感情也非常深刻。並且作為一個自尊心爆棚的民族,韓國民間也根本沒有全面恢復漢字的意願。

目前無論是韓國官方還是坊間,都沒有恢復漢字的計劃,韓國政府甚至還在不斷加強諺文的使用。現在天天呼籲恢復漢字的並不是韓國人,而是中國人。許多中國網民整日譴責韓國廢除漢字,痛斥韓國人背祖忘宗。但去過韓國的朋友都知道,韓國年輕人真的已經不怎麼接觸漢字了,目前看來,韓國全面恢復漢字的可能性很小。

是迷途知返,還是一意孤行?韓國到底有沒有恢復漢字的打算?

(2017年10月9日韓國憲法法院宣佈將徽章上的“憲”字改成韓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