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

距离提出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去一个多月了,看了下各个研究机构的报告,仍然停留在“金融供给侧改革,对XX有利/不利”的层次上,甚至没有人认真想过:

什么是金融供给侧改革?以及,我们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刻,重新解释金融的定位?

【两个隐性目标】


我们首先来看看2015年的供给侧改革面临的情况。14年到15年,可能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最糟糕的局面。

一方面,四万亿刺激下,各地纷纷加码投资,最终让钢铁、水泥、煤炭等重资产行业供给严重过剩,连年亏损,而且库存总量还在逐年增加,同时,房地产库存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库存也在创历史新高,房价萎靡;

另一方面,这些上游行业多数是国有企业,僵而不死,侵蚀着大量的信贷资源,导致金融资源不能有效配置,而且央行连续的降准降息,并没有实质性的解决融资贵和融资难的问题,资金一直在金融体系空转。

所有这些,最终促成了供给侧改革的诞生。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的降低上游产品对下游的供给,在需求相对固定的情况下,直接改变了产品的供需结构,使得上游产品价格大涨。

以螺纹钢、动力煤等代表的黑色系产品价格一飞冲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我们直接用计划经济的思维,向西方经济学致敬。

当然,这些都是事后的结论,毕竟站在彼时,谁也不敢想螺纹钢能涨成这样。

但是问题也同时产生,因为上游涨了价,直接对应的,是下游的成本高了。所以,16年以来,我们很少看到上游的两高一剩国企债券违约,反而下游的一众民企岌岌可危。

因为利润从下游转移到了上游。

但是这次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和16年的思路是相反的。

过去多年,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体系,汲取了实体经济大量利润。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利润中,40%左右是由金融提供的。但是强大的中国经济,不能仅仅只有强大的金融,更应该有强大的实体经济。

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隐性目标之一,就是将金融体系的利润,向实体经济转移。

另外一个,就是地方政府债务问题。地方政府的的隐性债务,一直是悬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资产端项目周期长,负债端资金滚续周期短,牵一发动全身。

融资平台的从低成本贷款、债券到高成本信托、租赁等融资方式已经用完,考虑到还有规模庞大的居民债务,金融机构对平台的支持还能走多远,已经是摆在桌子上的问题。

所以供给侧改革的另一隐性目标,就是如何将融资平台的融资成本降低,以时间换空间。

贷款利率的“两轨并一轨”,我认为有一个重要考虑,就是将融资平台的的高成本负债(非标融资)置换为低成本的贷款和债券。

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另一手段,就是让金融机构,承担融资平台债务置换的桥,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这个过程,一定是融资平台融资成本下行的过程。

而对应的,就是商业银行资产端收益会下行,如果负债端的成本不能下行的话,那么商业银行们赖以生存的利差会快速收窄。

从这个角度上看,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的财务报表,从总体上说,未来几年的不会太好看。

【防风险】

有人问了,上一轮供给侧改革,有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保大放小,保住国有大中型钢铁、有色、煤炭企业,消灭中小型钢厂、煤矿,那么这一轮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不是也要保大放小呢?

我个人的看法:是的。

中国的金融业,之前都是赚牌照的钱,也就是说,给你一块银行牌照(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牌照),就算是一只猴子坐在行长位子上,也能赚钱。

但是这会造成一个结果,金融机构不具备核心竞争力。所以提出,金融是核心竞争力,是重要的基础性制度。

华尔街为什么强大?不仅仅是因为华尔街有高盛和大摩这样的全球顶级投行,也是美国整体金融体系的强大。

但是回头看看我们,不是说商业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不行,而是商业银行不能老是吃老本,总是守着自己那一亩三分地,小机构太多,抵御风险的能力太差。

你看即使出现雷曼这种系统性金融机构破产,美国金融体系也没倒下。想像一下,在中国,六大行或者股份制银行这种级别的金融机构破产。。。。。。

所以,我们很快就能看到,金融体系会迎来一波兼并和重组的高潮。小证券公司、小农商行等金融机构,只需要把自己洗干净,然后等着客人来挑。

就像人一样,不是等感冒发烧来了才想起来锻炼,而提前搞好身体。金融机构也不是说大了就一定会强,但是如果不及时完成金融机构的整合,一阵风来了,会倒下一大片。

这,才是防风险的意义所在。

防风险的目的,是在风险出现之前预防,而不是风险出现之后化解。

【疏通资金管道】

你们都看到了,从18年上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一直偏宽松,可是为什么民企融资还是又难又贵?股票市场也一直不买账?

原因在于,钱到金融体系了,但是一直出不去。

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让金融体系的资金以合理的方式进入企业。这其中有两个方面很重要:一个是金融监管顶层设计,一个是金融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

回顾这几年的金融监管,有一个很重要的感觉就是太刚了,缺乏柔性。比如16年底的去杠杆和资管新规,大量同方向的监管政策同时发布,对市场形成剧烈共振,直接造成了16年底的债灾,教训太深刻了。

所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全局一盘棋,环环相扣,政策上刚柔并济。

对应的,也是金融市场的激励约束机制的变革。

使全社会都懂得,做生意是要有本钱的,借钱是要还的,投资是要承担风险的,做坏事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应在金融市场里,就是对民企的投融资激励不足,对国企的投融资风险不到位。

要打破这种文化,会有一个阵痛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国企的违约率的上升。让整个市场真正出清僵尸企业,然后轻装上阵。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一盘大棋,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比14年15年要好很多,所以,没有必要悲观。

如何正确理解金融供给侧改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