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修宋元400多年的史只用了兩年,而清修明史260年的歷史卻用了80多年?

20181110鍵盤俠已死


新朝給前代修史是我國史學的一個傳統,要麼是私人自己動手,要麼是官方動手,題主所提到的《宋史》、《元史》和《明史》都是官方修史,但有一個錯誤,那就是《宋史》是元朝修的,《元史》才是明朝修的。

《宋史》、《元史》和《明史》各自都有問題,《宋史》和《元史》是快,《明史》是慢,快有快的問題,慢有慢的問題。

《宋史》在元朝末年才開始修訂,從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開局,到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僅歷時兩年半。

兩宋三百餘年,再加上宋朝史官完備,印刷術廣泛應用,留下了大量史料,元朝史官受限於時間,對史料進行裁剪、考訂都有許多缺點,甚至出現一人兩傳、無傳而說有傳、一事數見等等現象,被稱作繁蕪雜亂。

《元史》問題與《宋史》類似,《元朝》近百年的歷史,明朝只修了一年多,從洪武二年(1369年)開設史局,歷兩次纂修,到洪武三年(1370年)七月完工。

《元史》基本上是把元朝官方和民間的史料蒐集起來,然後複製粘貼,一年多是因為人工比較慢,《宋史》也差不多,也基本是把宋朝史料洗稿得來,原汁原味的史料。

如果說《宋史》快是因為元朝人修史比較懶(遼史和金史修的也很快),《元史》的修訂就充滿了政治意味,它的存在,主要是為了朱元璋宣告元朝滅亡服務。

洪武二年到洪武三年,明朝仍在與元朝殘部作戰。雖然洪武元年(1368年)八月,明軍就攻破了大都,宣告元朝滅亡。但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不是沒有原因的,此時的北方仍不平靜,元朝殘部仍然佔據山西、陝西、甘肅等地。

元朝自然不甘心覆滅,也想收復失地,元明相爭,朱元璋的統治並不穩固,他急於向世人宣告明朝已經取元朝而代之,他還派人前往高麗、日本、安南等屬國宣示中原易主。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官方修史自然是怎麼快怎麼來,複製粘貼大法直接登場。

政治是一直存在的,即便是私家修史,也會因政治原因和個人感情有所傾向,這是導致史書並不是歷史的一個原因,《明史》走向另一個極端也是政治原因影響。

《明史》編纂的意見從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就有了,這是清軍入關後第二年,彼時南明仍在,修訂《明史》的目的顯然也是為了宣告明朝滅亡。

不過清朝作為異族入關,又推行剃髮令,遭到的反抗遠比明朝為甚,蒐集史料並不容易,南下與南明交戰才是清朝當務之急,一時無暇顧及修史,修史工作並未實際展開。

直到康熙十七年(1678年),隨著三藩之亂的基本平定,政治局面完全穩定,明朝史料也大量發掘,《明史》纂修工作才全面展開,但康熙對此並不熱心,用了將近50年的時間才基本完成。

最後到乾隆四年(1739年)正式刊行,《明史》終於完成了。

《明史》歷時如此之久,經手之人眾多,且均非庸才,這也註定了《明史》的文學水準無可挑剔,它能夠被挑刺的,是史實。

史實錯漏各部史書都有,所不同的是其他大多出於疏漏,《明史》則多為故意,是官方意志的體現,其中著墨最多的自然是後金建立後的史實。

為了給清朝入關尋找支撐點,清朝將明末農民起義軍定義為賊寇,屠殺擄掠都是他們的鍋,另一方面又極力洗白崇禎皇帝等,將明朝滅亡的過錯推給起義軍。

此外有關於女真族與明朝的交往歷史,《明史》儘量避免,能刪則刪,以掩蓋女真過去臣服明朝的歷史。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明朝修《元史》不到一年,也就11個月,大清修《明史》,從宣佈到結束一共九十餘年,所以就有一堆傻X叫囂清朝篡改明朝歷史,就因為時間太長。好吧,德川幕府從1657年開始修《大日本國史》,一直到1906年才算完事,歷時249年,咋就沒有日本人說《大日本國史》不可信,呵呵。

其實清朝修《明史》,並沒有網傳那麼誇張。清朝剛入關就建明史館,宣佈修《明史》,其目的是宣佈明朝已經滅亡,大清才是正統,那幾個南明小朝廷屬於亂臣賊子。好了,政治過程走完之後,清朝並沒有開始《明史》的編修工作,原因有二:第一,清朝此時注意力在剿滅南明殘餘勢力,彈壓各地的反抗運動;第二,戰亂時期不可能蒐集到足夠的資料,用以支撐一個龐大的文化工程。

後來到了康熙年間,天下太平後才開始正式修《明史》,網羅了大批明朝遺民、知識分子參與到編書工作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黃宗羲的學生萬斯同。康熙非常重視《明史》工作,曾指示“公論不可不採,是非不可不明,人心不可不服”。不過康熙話說的漂亮,還是經常審稿,有一次看稿件發現明史館如實記載了朱四誅方孝孺十族以及迫害建文忠臣及其家屬的醜事,立即指示明史館要給朱四遮羞,結果明史館把這事淡化處理,一筆帶過,僅僅“丁丑,殺齊泰、黃子澄、方孝孺,並夷其族”草草了事。話說康熙管的太TMD寬了,這麼大的一個黑點居然給抹了,造成這一段歷史事實不清,結果今天朱家的奴才們還不領情。所以,明史館就一邊修書稿,一邊交給康熙審查,只要如實記錄了明朝的齷齪事,馬上就被康熙給抹了。就這樣,一直拖拉到康熙六十一年才出了個《明史稿》。


萬斯同的《明史稿》,誅十族嘛,這一現成的黑點竟然給抹了,康熙真是喪心病狂。

我覺得康熙乾的最損的事,就是太遵循儒家“為先者諱”的理念,把明朝乾的齷齪事都給抹了。如果康熙要黑明朝的話根本就不用刻意抹黑,把明朝的埋汰事如實記錄就行了。顧城先生在《我與明史》一書中也有描述——《明史》雖然體現了康熙的意圖,但是刪改的多為明朝的陰暗面。時間到了乾隆四年,被歷代史家稱讚為“僅次於前四史”的332卷《明史》最終定稿。

所謂論從史出,再舉個例子證明一下清朝如何喪心病亂的抹(美)黑(化)明朝。關於吳瑾當官的一個記載。陸深的《溪山餘話》是這樣寫的——皇上,吳瑾是色目人,讓他去甘肅那是讓人笑話。



然後到了《明史》
就變成了吳瑾堅辭不受了。畢竟我大明威服四海,遠邁漢唐,怎麼能做這麼小家子氣的事。
最後吳瑾還給明朝盡了忠,話說這個忠誠也太廉價了。

說道《元史》,那可真叫一個可笑,一個11個月修出來的政治工程,根本無法保證質量。引用一下後世對《明史》和《元史》的評價作為總結:《明史》體例嚴謹,首尾連貫,材料翔實,文筆簡潔,舛誤很少,是自清代以來史家公認的一部質量上乘的史著。相反,《元史》的編修,由於迫於朱元璋政治需要的壓力,歷時11個月共331天,31人參加,組織領導工作緊迫、匆忙、粗亂,近180萬字的鉅著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裡草成,根本沒有時間來核對史料的真偽和問題的分析比較。確切地說,《元史》是史官們迫於政治壓力抄撮而成的。因此,《元史》的舛誤甚多,內容前後重複、互相矛盾的地方隨處可見。劉庭華《中國歷史是幹部的教科書》,原載於《人民日報》。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明史,被清朝文人大量修改過,而且修改的程度,可以用毀滅來說。

滿清,原來臣服於明朝統治,後來脫離明朝統治,反叛明朝。在李自成攻破北京時,吳三掛勾結多爾袞,放清軍入關,滿清開始了逐步征服中原的統治道路。

(滿清入關劇照)

但滿清畢竟是少數民族,統治中原地區,在廣大漢人看來,一直都是異族統治。而滿清統治者,對此也是心知肚明,所以他們急需要一個可以證明,自己正統皇位的理由。

於是,史書是就成了一個很好的爭辯藉口。當然,也還有其他策略,比如推行剃髮、任用漢臣等等。

(令漢剃髮)

但所有方法中,史書的篡改,是最為狠毒,也是最為無恥的,可以讓許多漢人遺忘、自己的曾經作為大明子孫的根本。

縱觀歷朝歷代的史書編修,只有清朝的修改,是最為殘酷的。

為了達到明朝統治昏庸無能、清朝統治英明賢達的目的,清朝的史官們大肆修改明朝的史料,要麼就是大面積修改、當世流通的有關文獻,要麼就是直接焚燒這些文獻,達到官府控制明史的目的。

另外,在編修史書的過程中,清朝經常大興文字獄。而文字獄的起端,往往是因為某個文獻上的字句,被統治者曲解、懷疑,最後導致這些文獻的作者被迫害。

如雍正年間,一個江西的主考官,出了一個題“維民所止”,最後雍正聽到後,認為“維止”兩字就是雍正兩字去了個頭,這不是誹謗君王,清朝嗎?直接把相關人員重罪處死、流放;

(雍正劇照)

還有一個翰林院的書生,寫詩的時候因為有“清風不識字,何得亂翻書”一句,被認為有反清意識,直接被刑部以文字有影射清朝的意思,而處死。

接二連三的興起文字大獄,影響了一大批文人才子,同時也影響了許多編修史書的人。一些編修史書的人,往往因為編寫史書時,遇到一些隻言片語的素材,便被刑部、皇帝猜忌,最後撤職、甚至死亡。如乾隆時期的大才子,紀曉嵐主持參與編寫明史,就慘遭文字獄牽連,但幸好有好友相助,躲過一劫。

(紀曉嵐劇照)

如此一來,清朝編修明史的史官們,無疑就是一個危險職業,弄不好就要掉腦袋,最後許多文人都不太願意來編寫明史,這就直接拖累了明史的編寫進度。

另外,編寫明史工作量太多。為了滿足滿清統治者的需求,史官們需要大量修改文獻凡是與明朝、清朝沾邊的史書,都要重新閱讀、修改,如果實在修改不了,就需要走司法程序,明令禁止流通這些文獻。

民間、皇宮的書籍、文獻多如牛毛,還要一一閱讀、修改,做出相應政策應對。如此繁瑣的任務量,是拖累明史編修進度的第二個原因。

最後,經過數年才變成的明史,徹底篡改了明朝歷史,明朝成了各個皇帝昏庸無能的王朝,清朝一直都是賢明、英武的君主,這也深刻影響了後來人們的印象,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歲七夸父


偽造很費勁的,不然漏洞百出。要不知不覺打斷精神脊樑,摧毀文化異向,工程量肯定浩大,心思一定要縝密,不過成效很顯著,清中後期,漢人基本變成豬啦,就連洪秀全這樣的準秀才也競然找不出個合適的造反口號,轉而去聖經裡找,義和團變成純脆野蠻人,直到民國,現在也是腦空如鼓,只能不斷地向外國找東西往填,可見滿清這腦洗的牛不牛逼。別人查史去個圖書館就行,我們卻要找許多書去查,去反覆印證,就連毛偉人也只能從民間不斷地找書看。恐不恐怖!清史肯定要重修的,明史等遲早也要回歸重修,不然咋叫文化復興。


張呵呵2


稍微對前面回答中存在的問題做一下解釋說明。

一般認為,《元史》修撰草率倉促,前後僅用了兩年左右的時間,實際撰寫時間還不到一年,就成書了。於是很多人譏諷《元史》問題多多,就是因為態度不認真。

《元史》修撰中產生的問題很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是態度認真了,這些問題就一定能夠避免,比方說時間拉長,給編纂者們四五年的時間,錯誤率就能夠顯著降低嗎?這是另一個問題。至少從邏輯上,單純認為是史臣們的態度問題,有點想當然。

這裡需要說明的另一個問題是,為什麼《元史》的修撰會如此匆忙?我們不可忽視的一個時間點是,開始降詔修撰的時間是洪武元年,宣告完成的時間是洪武三年——這兩個時間點有什麼特殊意義沒有?



順帝至元二十八年閏七月二十八日夜間,元順帝帶著一部分貴族和重臣逃離大都,八月初二,徐達打破大都齊化門。朱元璋改大都為北平,宣告明朝建立,此後開始安排《元史》修撰。可是,實際上一直到洪武二年八月之前,擴廓帖木兒、李思齊等人仍然佔據山西、陝西、甘肅等地,明軍收復陝西全境,是在洪武二年八月以後。這段時間之內,元軍一直試圖對上都進行反撲,甚至還一度收復過上都。擴廓帖木兒、李思齊部在甘肅與徐達幾次大戰,順帝的太子愛猷識理達臘率領遼陽行省前來支援的蒙古騎兵坐鎮紅羅山,與常遇春對峙。儘管順帝洪武三年四月二十八日病死在應昌,但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昭宗,重用擴廓帖木兒,北元政權隱然有中興氣象。《草木子》記載,朱元璋一直表示不可對北元掉以輕心,因為象徵天命的傳國玉璽還沒有奪回,擴廓帖木兒還在,昭宗去向不明。

所以我們就可以瞭解,《元史》從開始修撰到完成的這兩年多時間裡,在當時人的感受中,明朝的統治還不能說完全穩固下來,戰爭遠遠沒有結束。如果《草木子》的記載屬實,朱元璋把傳國玉璽是放在第一位的,說明他很在意所謂的“天命”象徵。那麼,我們可以回頭來看《元史》修撰,因為後代修前代之史,朱元璋著急趕緊修成《元史》,意在強調明朝的正統地位——等於告訴天下士人,元朝已經翻片兒了。如此我們不妨把《元史》修撰看成是朱元璋計劃中的一場正統爭奪戰,以修史的方式快速宣佈明朝的正統性,所以不可能接受史官慢工出細活,當然只能是怎麼快怎麼來了。


pku小動物





首先,是元朝修宋遼金史,明朝修元史,清朝修明史。

1343年,元順帝詔令編修宋、遼、金史,《宋史》、《遼史》、《金史》同時修撰,經過兩年多時間的編寫工作,於1345年10月完成編寫。宋朝享國319年,遼朝享國210年,金朝享國120年。

1368年,朱元璋詔令修編享國98年的元朝歷史——《元史》;1369年,以宋濂、王褘為負責人,開始編寫《元史》;經過188天的辛苦寫作,編寫工作基本完成。1370年,明朝仍以宋濂、王褘為負責人,根據收集到的元朝史料,繼續負責完善《元史》的編寫工作,歷經143天,《元史》編寫工作全部完成。

1645年,清政府設立明史館,編修明史,順治年間十幾年沒有完成編寫工作。1665年,清政府重開明史館繼續編修工作,但是因為《清世祖實錄》而被迫停止,直到1679年才又繼續編寫,經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仍然沒有完成編寫工作。1739年,乾隆四年,《明史》終於完成定稿,歷時94年。明朝享國276年,而《明史》卻是歷朝歷代所修史書中耗時最久的,簡直不可思議。



清朝修《明史》為什麼會這麼“浪費時間”?

一部《明史》,四代人的努力,我們到底是應該誇讚他們敬業,還是應該批評他們拖沓?

順治跳腳說:“這事不能怪我,當時國家還沒步入正軌,我哪有閒心修什麼明史?”

明祖鄙視道:“放屁!你那點小心思我還不知道?”

康熙委屈說:“更不能怪我,我那時忙著給我老爸寫傳記呢!”

明祖嘲諷道:“呵呵!你老爸活了多久你心裡沒點數嗎?”

雍正搖頭說:“別看我,別看我!我忙著呢,給我老爸收拾爛攤子!”

明祖哼哼道:“喲呵!那要我給頒勞模獎了?”

乾隆沉吟說:“你們應該理解我們的工作,我們的認真是對你們的負責,我們不追求最好,只追求更好!”

明祖冷笑道:“那這意思,我是不是應該謝謝你?”

乾隆打開摺扇搖了搖,繼續說:“我愛新覺羅氏能有今天可不容易,對待你們不得不謹慎啊。”

明祖翻白眼道:“這些不用對我說,我是不會同情你們的,你們那是自找的。”

乾隆沒理會明祖,“自古夷夏之防,同於君臣之義。”

明祖則反對道:“我當年便說過,有能知禮義,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乾隆搖搖頭,“我們不信你們能說到做到,你們也不會信我們真心臣服。而且,我們幹嘛要臣服?!”

明祖沉默良久,說:“說了這麼多,你也沒說你們為什麼要花這麼久時間編寫明史。”



乾隆笑道:“我滿洲多少人,你漢人又多少人,以我幾十萬滿洲人馭爾數兆漢人,這是什麼道理?”

明祖氣結,“沒有道理!”

乾隆莞爾,“你以為御人之道是什麼?” 明祖說:“御人首在御心!”明祖話剛說完,心中便咯噔一下。

乾隆哈哈笑道:“這道理明祖自是知曉的,御人則御心,御心則愚人心,愚人心則愚人智,愚人智者何也?”

明祖沉聲說到:“使人不知!”

乾隆換了個舒服的姿勢躺下,“然也!我滿洲能得天下,說好聽點叫天命,說難聽點是僥倖。蒙元入主中原不過百年,便要北遁漠北,我滿洲自然要吸取教訓。蒙人只知武力威服,豈知以文化奴役漢人精神更妙?你們明朝既然要殺袁崇煥,那我便要將他塑造成英雄,我滿洲絕不會吝於對英雄的讚美!你朱家所以失鹿,正是因為你們迫害英雄,殘害百姓,我們是來拯救深陷水深火熱中的黎民百姓的!如此,便可天下歸心矣!哈哈哈!”

這時雍正插嘴說:“我家寶貝兒子說得對,我家寶貝兒子最能幹啦!文字獄玩得比我還遛呢!”

康熙也忍不住了:“正是如此,誅人誅心。”

順治探頭探腦說到:“你可知‘剃髮易服’為何剃得你漢人人頭滾滾?是你明朝舊臣孫之獬的主意!你知道他怎麼說的嗎?陛下平定中國,萬里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嘻嘻,你朱家失人心至此,存在還有什麼意義?”

乾隆繼續補充:“我曾爺爺,爺爺,老爸,他們說的都沒錯。亡明者,明人也!只是太平尚要粉飾,況乎歷史?自當字斟句酌,讓他們知道些他們該知道的,讓你們成為人民的敵人便可以了!”

明祖氣得幾乎說不出話,只咬牙切齒道:“無恥!”

乾隆嗤笑,“怪我咯?如果你們夠團結,我們哪來的機會?”

明祖黯然神傷。


吾與吾國


宋朝,實際上,就不應該算作是中國的一個朝代,那時的中國,處於諸國並存,國家分裂的特殊歷史時期,南有大理,西南有吐蕃,西北有西夏,北方先後有遼國,金國,蒙古國,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跟周邊國家處於長期的戰爭狀態,這就是當時的具體情況。

元朝建立以後,僅僅維持了97年,就被推倒了。

因此,由於宋朝的歷史,比較久遠,按照史書記載,也都很明確,因此,明朝修編宋朝的歷史就不會耗費太多的時間,而元朝時間很短,跟明朝屬於王朝交替,因此,修編元朝的歷史,也不是很費事的事情。

由於大明帝國是統一了中國,維續了200多年的強大國家,因此,它的歷史就比較複雜,而且,清朝為了從明朝的歷史當中吸取更多的經驗教訓,當然就會耗時費力地詳細編修明朝的歷史。


瀋陽楊藝


宋史是元朝修的,不是明代修的。元史修的時間非常短,導致元史在整個24史當中是屬於質量比較低劣的。後世有很多史學家批評元史當中錯誤百出。正因為此,晚清又有學者修了一部新元史。此書在民國時期被大總統徐世昌認定為正史,也有一定地位。這兩本史書在當代元史研究當中的地位其實並不高,很多學者更依賴於西方學者的研究成果。多桑撰寫的蒙古史在史學界的地位更高一些。

但明史的編修時間確實過於長了。原因主要還是在於滿清特殊的身份。滿清作為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在利用修正史彰顯自身政權合法性的時候有很多困難。在編修的時候應對這些困難是導致時間拖長的主要原因。具體來說,包括努爾哈赤在歷史上曾經臣服於明朝,明史中對此避而不談。同時又要突出明代中後期統治黑暗,顯示其已不配坐擁天下,從而為清朝取而代之奠定道德基礎。對於南明時期的一些抵抗力量比如鄭成功,也有一定程度上的醜化。同時,滿清政府從技術上對明史有很高要求,希望將其打造成為官修正史範本,以此體現滿清政府在文化上的成就。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拖長了時間。

總的來看,明史從技術規範上確實是官修正史當中比較好的一部,但是由於政府意識過於明顯,近現代的歷史學家對於明史的評價並不高。


zyb38537240


問題有錯誤。


宋史是元代修的。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至正五年(1345年)十月成書,只用了兩年半的時間。


元史是明代修的。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視修史工作,他即位的當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當年,1368年,便下詔編修《元史》,僅用了188 天的時間就完成了。


明史是清代修史沒有疑問,清朝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設立明史館,纂修明史,因國家初創,諸事叢雜,未能全面開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張廷玉最後定稿,進呈刊刻。從第一次開館至最後定稿刊刻,前後經過九十多年,是官修史書歷時最長的一部。


集賢院居士


清人在這方面臭名遠揚,明史有兩大缺陷:一是關於女真尤其是建州女真的記載幾乎為空白,即使有也是清廷一家之言。二是很多明朝記載是自相矛盾甚至是錯誤記載的,有抹黑之疑。用時長是為更好美化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