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上)

如果說你在書上做特別多的筆記,那麼腦袋就不會去記它,我們努力的做筆記,努力多重複幾遍多背幾遍,似乎就能夠記住,但事實並不是,事實上我們可能並不瞭解學習的過程,所以接下來要說的就是能夠讓孩子們或者點進來看的你,學會怎麼學習。

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上)

它能夠讓孩子解決記不住這個問題,能夠讓我們孩子的學習變得更加的輕鬆、更加科學,並且能夠很快的掌握到事物與事物之間的聯繫,然後大幅度提升成績,我覺得這個對所有人來說都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故事:有一個駕駛員,他駕駛飛機,結果飛機飛在空中的時候他突然發現一個引擎熄火了,在引擎熄火後,飛機立刻開始傾斜,因為有一邊沒有力了,這時候,他的大腦當中就快速的回憶起非常多的知識:他需要算飛機上有多少多重的貨物,這麼重多貨物我用單個引擎夠不夠,需不需要重新啟動,重新啟動會有什麼樣的風險,如果重新啟動可以起來會是從什麼樣得角度,如果不可以起來的話,會有什麼樣的問題。然後他進行了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最後把飛機迫降在了機場上,安全。

這個過程是要告訴我們什麼呢?就是當你真的坐在飛機上,去開這架飛機時,是沒有時間讓你去查谷歌甚至連查操作手冊的時間都不夠,你只能靠你大腦當中所擁有的知識快速地運算,所以僅僅是在腦海中儲存一些知識是不夠的,要把它形成能夠自動調用的心智模型,讓它自動組合自動使用,形成一套體系,這才算真的學會了一件事。

形成心智模型的過程就是我們每個人學習的一個技能過程。心理學家經過了很多的實驗統計和測試後發現:反覆地閱讀對於我們學習來講,幾乎是白費力氣,因為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錯覺,持續的閱讀會讓我們產生一種似乎已經記住了的錯覺,就像你拿彩色多筆劃線條,劃很多,你就絕對你似乎已經記住了。

教育工作者配合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反覆多測試:第一組人是不停的讀,第二組人是讀一遍,讀完一遍後過一個星期再讀一遍,把這兩組人放在一起測試會發現:過了一個星期再讀一遍的人比連著讀十遍的人記得好得多,那麼比這個過了兩個星期再讀一次記憶效果更好的是考他一次,給他一個檢索的機會,讓他拿大腦使勁地回憶一次,這樣一個小小的考試就能夠大幅度地提高記憶的效果。

會有這樣的狀況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當中有一個東西叫 元認知:對於你自己認知水平的判斷。我們的元認知非常容易出現偏差,即便最努力讀學生,也會陷入兩個誤區,一是不知道自己學習中地薄弱之處,不知道要在哪裡提高自己的認知水平,二是愛使用那些會讓人錯誤的認為掌握了知識的學習方法,就是那種拼命記筆記,拼命畫下劃線,拼命地用熒光筆,拼命的反覆閱讀。

為什麼很多人喜歡不斷的重複這種事情呢?因為這種東西不會帶來挑戰,很多學生包括老師都不喜歡檢索,因為檢索會讓大腦在記憶起那些知識中感受到痛苦,我們都不喜歡考試,一提到老師都有很大壓力,讓你排行,讓你請家長,讓你覺得丟臉等等。這些東西你可以拋棄在一邊,但是考試本身對於我們記住這個東西是有著莫大的好處的,只要稍微加入一點點挑戰你腦力的機會,讓你主動的檢索一下,在回憶當中產生了一些痛苦,這時候學習的效果就會加倍。

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上)

學習越輕鬆,效果越不好。就是那些看起來很勤奮的人在不停的背書,拿筆不停畫的人,只是看起來很勤奮,看起來很勤奮耗費了大量的時間,但是他學習的過程是很輕鬆的,他沒有做有挑戰性的事,有一個比喻是:給我們的知識鏈打上一個記憶的結。如果你每天都在不停的讀不停的畫筆記,就相當於把知識鏈拿走不斷的捋,捋來捋去,沒記住,沒有成結,可當你考一次試就等於打一個結,所以學習是需要挑戰的。

什麼叫作 後可以練習,案例:兩組人練習投沙包,要投到三英尺遠的筐裡邊,其中一組人站在三英尺的位置投,另外一組人從不讓他們投三英尺的位置,就讓他們投兩英尺,四英尺,在兩英尺的地方投一會兒,又在四英尺打地方投一會兒,不讓他練三英尺的地方,整整練了十二週,對兩組人進行測試,投兩英尺四英尺的組要高於投三英尺的組,因為頻繁的集中練習,只會產生短期記憶,當你大腦已經麻木了,練那個練到不動了,一出手就中,產生地就只是短期記憶,而只有在我們的練習中加入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我們才有可能學得更加靈活,才能把它記得更牢。

什麼是時間間隔和內容間隔呢?有一個例子:醫學院裡面要教會這些醫生學會縫合毛細學管,要把這些細小到血管重新縫合起來,是個很重要的訓練也很難,再給這些醫生訓練的時候,半數的醫生在一天之內,上完了全部的四節課,另外的一半醫生也上完了同樣的四節課,不過每節課之間有一週的間隔時間,分了四次把四節課上完了。

最後在課程結束一個月以後對所有的實驗對象進行測試,無論在哪個評估環節,完成手術的時間,手部移動的次數,以及重新聯結血管的成功率,那些每節課都間隔的上課的醫生都表現得要超越另外一組醫生,而且在一天上完四節課的醫生當中有16%的人損傷了實驗白鼠的其他血管未能完成手術。

那為什麼間隔練習比集中練習更有效?大概是因為向長期記憶中存放新知識,需要有一個鞏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記憶痕跡,也是大腦中有關新知識的心理表徵得到加深,被賦予含義,並且和己知聯繫起來。

這個過程需要數小時,甚至數天,所以在我們出現了一些遺忘以後,再檢索所學的東西,就需要下更多的力氣,這會重新觸發鞏固的過程,進一步強化記憶。如果我們在這當中加入了時間的間隔或者穿插了別的訓練活動,我們的效果就會要好很多。

那我們再來學習一個複雜狀況的一個過程,每個人都有這個學起來為什麼這麼難呢?我相信這肯定是一件必須得學好的東西,例子:有一個電影叫《無問東西》,王力宏所演的那個角色就是學跳傘,他在學跳傘的過程,跟今天人們教授跳傘的方法幾乎都是一樣的,為什麼呢?

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上)

因為這件事錯不得,不能一上來就讓你跳,它是有著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這個過程必須得科學,能夠讓你學會跳傘, (如果朋友們想知道跳傘的過程,可以去百度搜一下或是看電影無問東西)學習東西的過程,實際上是三道工序。

第一道工序叫 編碼:你需要把你看到的東西,比如跳傘的過程是怎樣的,你需要的是在心裡面給這些動作編碼,這時候形成一些潛在的心理表徵,這是第一步叫編碼,你得首先知道,並且理解,記住這些事情。

第二道工序叫 鞏固:心理表徵的強化通過遺忘 再考試 再練習,不斷地被挑戰,這個過程就是把它鞏固下來,形成深刻的心理表徵,形成我們不需要通過認真地思考,直接就能夠做出來的生理性反應,這個叫鞏固的過程。

第三道工序叫 檢索,所以編碼 鞏固和檢索,這是人學任何一個複雜東西的時候都需要用到的,那麼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還有可能你需要先忘記過去的舊知識,比如你是個開拖拉機的人,你每次開拖拉機一上去就是掛檔,咔咔咔就走了,現在讓你突然學開小汽車,你會發現會開拖拉機的人開小汽車特別困難,因為他有很多錯誤的習慣,這就是沒有遺忘,當你能夠把之前的那些東西遺忘掉的時候,你才能夠學到很多新的知識,遺忘並不是徹底忘掉了,遺忘是很有可能把它放到了潛意識當中去,就知識你暫時不去調用它而已。

所以我們說學習中必須要努力,這個過程是第一個要鞏固記憶,通過檢索、考試、不斷地挑戰,第二個叫打造心智模型,要學會舉一反三,接下來你就要學會 構建概念,就是你能夠深刻地理解這個東西叫什麼,它為什麼是這樣的稱呼,它們之間是什麼樣的聯繫,最後學習遷移,能夠遷移到你的生活當中去,成為你生活的一部分。

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上)

歡迎收看下期內容,11位心理學家耗費10年心血,打破你堅信的學習誤區(下):如何做一個終身學習者?怎樣打造自己的心智模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