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北朝時期北方的漢人大規模胡化?甚至發生了北齊整個政權胡化的事?

侃砍歷史


看到下面有不少人懟我這個提問者,我覺的我必須出來說清楚一點了。

首先,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懟地域,懟種族的想法。在我的很多問答裡,我都說過,中國這個概念,從來都不是地理或者血脈,而是文化的紐帶。

所以,問題中的胡化,指的也是北方拋棄華夏文化,轉而投向了胡人文化。

在回到我所提出的問題:

漢人胡化,聽著非常匪夷所思,但確確實實的,就是發生了。

這種事情,在秦和西漢這種強盛的帝國中,自然不可能發生。但是從東漢中期開始,就已經有了這個趨勢。

因為東漢在處理邊疆問題的時候,大規模的採用了外族僱傭兵。在邊疆上,也允許這些胡人居住,甚至對他們非常的優厚、寬容。

然而,當地的漢人常常和胡人發生矛盾,而吃虧的往往是漢人。所以在東漢時期,北方邊疆(偏遠地區)的漢人數目急劇減少。

而剩下的,少量的當地漢人,在失去了人口數目上的優勢和當地政府的支持後。為了能安居樂業,就開始了胡化。

但是這個規模畢竟很小,遠沒有南北朝時期來的那麼大。

在說南北朝之前,先說說胡人漢化:

胡人漢化,不是真的因為仰慕華夏文化。而是其統治者,想要效仿古代中國的中央集權。這點是非常顯而易見的,歷代胡人漢化,往往伴隨著的,就是其權力結構的變化。將原本的軍事貴族的權利,轉移到皇帝以及新貴手中。

但是這樣做,無疑會引起舊貴族的反彈。一個弄不好就是眾叛親離。

再說說漢人胡化:

對歷史稍微有點了解的,肯定是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

但是這場改革對於北魏政權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區別對待導致矛盾加深,隨後就爆發了由鮮卑舊部所引發的六鎮起義。吹響了北魏滅亡的號角。

在之後爾朱榮所主導的何陰之變中,將漢化的鮮卑貴族以及北方的漢人貴族連根拔起。自此,一直到隋朝建立,北方都開始了瘋狂的鮮卑化。

比如說北齊政權,雖然他的統治者高氏皇族是漢人,但是絕對沒有一個史學家、學者會將北齊歸入漢人政權。因為北齊在文化上,提倡的是舊鮮卑文化。在軍事上,依賴的,也是鮮卑人,或者是鮮卑化漢人(六鎮流民)。

到後面的北周,這個態勢也依然沒有好轉。

如果你去細數一下北周有名有姓的漢人將領,你會發現,他們都有鮮卑姓。

比如說唐朝李氏皇族的祖先李虎,他的鮮卑姓就叫大野氏。

隋朝皇族楊氏皇族的祖先楊忠,他的鮮卑姓叫普六茹氏。

一直到了隋文帝建立隋朝,才將這些姓改回原來的漢姓(有的沒改,比如說尉遲)。

所以,我提出的這個問題,並不是空穴來風,是完全存在歷史依據的。而且已經說得非常溫和的,進一步的內容,可以自行查找。

喜歡就關注唄:侃砍歷史。我是馬砍,每天講點不一樣的故事。


侃砍歷史


提出南北朝北方漢人大規模胡化的,才是真正的胡說八道!真正該被唾棄!

一天BB那純這不純的,有意思嗎?


先看下北齊是不是胡化政權

高歡家族雖然鮮卑化嚴重,但是仍然自認為渤海高氏之後,這說明他們還是認同自己漢族身份的。

北齊政權中鮮卑族雖然是一股強大的政治勢力,但是山東士族也在北齊政權中佔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兩者幾乎可以說是勢均力敵的。

而在北齊政權後期關東大族甚至佔據了一定的優勢。

北齊釋放了幾萬主要是漢人的奴婢。

雖然在北齊很多鮮卑軍人歧視漢族人,但高敖曹,杜弼等人仍然敢於做出強有力回擊。

如高敖曹對侮辱漢族的鮮卑將領拔刀相向,杜弼更直接稱呼鮮卑族人是車馬客。

北齊在禮樂輿服刑律制度許多方面繼承了北魏孝文帝全面漢化改革的成果,北齊基本是可以視作,代表漢明的發展成果的。

當,隋文帝楊堅奪取北周政權恢復漢人江山之後,不僅恢復了漢姓,徹底拋棄了北周的舊有體制,而學習的對象正是北齊,在禮儀制度很多方面隋朝繼承的對象都是北齊而不是北周。

高洋胡作非為,她老孃看不下去,責罵他所作所為太過分,結果高洋怒道:“你這老太婆再多嘴多舌,我就把你嫁給胡人!” 高家子孫可從未認為他們是胡人!

北周滅亡北齊之後,北齊士人竟產生了批發左衽之敢,這實際上就是把北周看作了一個徹頭徹尾的蠻夷政權。

所以說北齊是胡化的政權,自己才是胡說八道

當時的胡化人漢化才是時尚,不可能北方漢去胡化

張家的前涼是漢族政權,這是不容置疑的。

劉漢的劉淵是漢文化極高的人,連姓都改成了劉,他推行行是稱漢以懷人望,雖然行的不順,後只有胡漢分治,此舉也是劉淵的不得己為之。

而建立劉漢的屠名種匈奴人,幾乎被石趙屠乾淨。

石趙的羯族石勒,嚴禁兵士欺侮衣冠華族士人,並在襄國都城內立小學十餘所,崇文敬教,而且喜歡聽人講史講經,也是個中華文明的崇拜者。

而且石趙禁止提羯人是胡,他們認為做胡人是種恥辱,這還不叫漢化麼!


氐人苻家的前秦不用說了,早在建前秦前就己經徹底的漢化了。

羌人的姚家後秦,也是徹底漢化了。後秦皇帝姚興還是個大儒!

前秦和後秦,其統治形式完全採用漢人制度,沒有任何民族壓迫政策,仁義頻施,禮教興盛。就是典型的漢家王朝。

北魏孝文帝的全盤漢化!


孝文帝拓跋宏親下詔令"今欲斷諸北部,一統正音。一其年三十以上,習性已久,可以允許延緩,三十以下,久在朝廷之人,禁止講鮮卑語。如果觸犯,當作降黜。″

並建國子監,太學,四門小學。

還讓鮮卑人改漢姓,拔拔氏為長孫氏,達奚氏為奚氏,己旃氏為樓氏,勿扭於氏為於氏等等

魏之先出於黃帝,以土德王。夫土者,黃中之色,萬物之元也。拓跋氏改元氏


北周是以漢人鮮卑化來混一,以加強自身團結與力量,上層表面文化鮮卑化,取鮮卑姓。

但具體生活和思想模式全盤漢化,在生活享受上更是已經漢化,在家庭教育等雖也學習儒家,只是仍保留大量軍事牧族特徵,程度很難確定。

北周宣王從小被碩儒指導,他規定大臣按古制必穿漢魏衣冠,峨冠雲帶,寬袍大袖!

綜上,是胡人漢化,還是漢人胡化,還用爭麼!

從文化上看,也是胡人漢化!

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有文字才能稱之為文化。

從十六國到南北朝,各個胡漢國都是以漢字為主的。往來國書皆用漢字,連下戰書都用漢字

從血源和基因上看,北方漢人沒有胡化

而這些所謂胡人入主中原,大都表明了自己是黃帝的後人,並且有物憑證。

在史書上也有記載,

炎帝是牧民的首領,黃帝的兒子昌的封和子民地,就是他們的祖先,特別是昌,在中國的北方到北冰洋包括整個西伯利亞,都是昌的封地


現代的基因遺傳學的基因圖譜統計,南方漢人是71%,北方漢人是73%。


復旦大學李輝教授的研究表明:

南方漢族和北方漢族Y染色體的相似性達到82%,線粒體基因的相似性是59%,這在人類基因組系譜裡面絕對是一個高得不得了的數字,表明南北漢人基本上起源於同一個父系祖先,在母系祖先上相關度也很大。

這是目前為止國內最權威的研究,文章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上。

所以,從歷史,起源,DNA,文化,北方漢人都沒有被胡化掉!

當然在十六國南北朝時,文化是互相影響的,各種文明是相互交溶,千山競秀,萬壑爭流,佛教,道教,玄學,名家,音樂,舞蹈等思想最解放,個性最張揚,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肉交融,也在這一時期升到一個高峰。

而隋唐大一統又進一步把這些交溶過的,傳播到大江南北,成了中華文明新鮮的血液!


蓉兒是妹紙


都不知道這個提問者是故意為之還是什麼……聳人聽聞。居心何在?頭條不三不四整天發這種什麼啊?無機6瘦的他嗎?的提問。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還是我原來說的目的就是想動搖主體民族的歷史作用信心和信仰。我早說過了任何少民入主中原,他不漢化就是被消滅,我原來說是要消化,現在我重申叫消滅。這是由人口基數和文明程度所決定的。至於從長服裝到穿短服裝,什麼胡服騎射,那隻不過是方法。就像現在的手機,電腦,汽車但和統治制度,政治制度沒有任何關係,不管他是皇帝國王還是君主制還是共和制,這只不過是一種科技手段和政治制度沒關。一天到晚的說他們是虛化歷史,民族,國家信仰,人民覺悟。特別是動搖主體民族,抬高他們少數民族,據心何在呀?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有些生存手段,生活技巧,甚至生活工具,生活符號相互借鑑這是很正常的,談不上什麼他媽胡話6話。整天琢磨著這些都別有用心,吃飽撐的。一天到晚他媽的無事生非,你能說得清?誰他媽是胡人嗎?誰他媽是怎麼著?就像中醫中藥若用現代科學提煉出來的那個成分,它就不是中醫中藥了?不扯淡了,說實在,說這話的人,他媽的不是別有用心就是弱智就是傻缺!學過社會發展史嗎?學過邏輯嗎?按著他媽提問這種弱智的思維,那我們現在生活,我們現在生產方式那就是西化呀?不扯蛋呢!2019-4-1-23-35科技發展與一個國家民族的政治制度沒有必然的聯繫。在人類的發展過程中,生存的手段,生存的方式,生存的工具也和這個國家民族的基本的宗旨沒有太大關係。不過是手段而已!不管是什麼人統治,最終的結局,是由人口基數,文化程度,民族的信仰和文明進步程度所決定了。


cpcycc


原來提問者已經自問自答過了,那我還是來湊個熱鬧吧。把握一個原則,不偏不黑,不搞人身攻擊。

一、所謂的“華夷之辨”

漢人胡化如何理解呢?筆者姑且認為這是一種“華夷之辨”吧。

“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中國入夷狄,則夷狄之。”--孔子《春秋》“孔子之作 《春秋 》也 ,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韓愈《原道》

中華文明認定的夷狄和華夏其實是一個文化區別,當華夏居民(當時還沒有漢人)做夷狄“被髮左衽”的裝扮,不敬父母,不講禮儀,那於夷狄何異?而夷狄嚮往中原文化,入鄉隨俗學習禮樂和文化,那和中原人士又有什麼區別呢?

▲南蠻

我們再來聽聽入主中原的“夷狄”們怎麼說的吧。

聖人有云:‘夷而進於中國則 中國之’,苟有善者,與之可也,從之可也, 何有於中國於夷?--金朝郝經卷一九《傳國璽論 》韓愈有言:“中國而夷狄也 ,則夷狄之;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雍正《大義迷覺錄》

郝經是出生在女真族統治之下的偽儒,《傳國璽論》是為了論述蒙元政權的合法性

而雍正篡改韓愈的話,加入了“夷狄而中國也,則中國之 ”,就是為了論證滿清對漢人統治的合法性,為了更好的奴役漢人,讓漢人不要反抗,接受他的統治。

孔子和韓愈認為華夏是一個文化概念,而非人種或地域。而入主中原的“夷狄”們為了解釋自身統治的合法性而有這樣掩耳盜鈴的掩飾也不足為奇,他們強調具體的地域屬性,既能夠入主中原的。就不算夷狄,而是華夏正統。

二、南北朝是個什麼樣的社會

南北朝屬於典型的“夷狄而中國”,在“五胡”逐漸凋零之時,拓跋鮮卑建立北魏後統一北方,歷史上的南北朝正式拉開序幕。

南朝自然是“衣冠南渡”後的宋梁齊陳漢人王朝,而北朝則一直是鮮卑族當家,不過中途出了不少狀況。

▲北朝以北魏為起點

北魏一分為二為東魏和西魏,西魏宇文泰是鮮卑宇文部,東魏高歡是出生低微的漢化鮮卑人,後來漢人楊堅通過與西晉司馬氏雷同的手段取代西魏,進而滅亡南陳,統一天下。

與後來入主中原的遊牧民族不同,當時的五胡們對著漢文化有著五體投地般的崇拜,從經歷而言,其實五胡並非初來乍到,他們均是東漢和魏晉之際為填補中原人口損失而強制內遷的部落,且部分放棄遊牧而從事農耕由來已久,且貴族階層歷經漢文化薰陶,依然有模有樣。因此“五胡”曾經是孔子說的“夷狄入中國,則中國之”的典範。

但是由於聚族而居,仍然保留其部落酋長制度,相當於中原境內的大小諸侯,因此整體漢化程度有限,且勇猛彪悍的遊牧習氣尚在,故而在中央王權失靈時野心膨脹,成為了“亂華”的主因。

而北方漢族在西晉滅亡之初幾乎被這些外來戶屠戮一空,剩下的或結成“塢堡”賴以自衛,或尋求與胡人合作。

請注意“合作”這個詞,是合作而非當漢奸。比如王猛、崔顥,這些人從來未被冠以“漢奸”的成為,反而成為了忠臣謀主的代名詞。之所以說合作,那是因為王崔二人代表的是整個北方的世族大家。在經歷最初的驚慌失措之後,他們逐漸穩定陣腳,而胡人帝國對於治理國家的毫無經驗和對漢文化的仰慕決定了兩者的合作基礎。

因此北魏自孝文帝改革之後,鮮卑貴族漢化趨勢開始明顯,曾經彪悍的騎士讀起了四書五經,姓氏換成了漢式,優雅則取代了勇猛。

▲李世民

漢人大族逐漸在朝堂站穩了腳跟,崔顥出生於頂級大族,楊堅最出生於傳承於西漢立國時的弘農楊氏,他們與鮮卑的聯繫是血緣和文化兩方面的,漢化的鮮卑貴族和漢人世家大族於最後而言不分彼此,宇文泰一手打造的關隴集團是西魏、北周、隋朝甚至唐朝的開國集團的發源地,他們是一個政治軍事聯盟,所謂改朝換代不過是換個董事長而已。

而問題中說的“漢人胡化”,請恕筆者無知,暫時更改姓氏或者委曲求全並不能說明這四個字的嚴重性和普遍性。北朝甚至比南朝還要略顯平穩,而真正混亂嗜殺無非北魏末年和北齊。前者源於爾六鎮起義和爾朱氏亂政,爾朱榮製造的“河陰之變”幾乎將北魏皇族屠戮一空,為分裂埋下伏筆。而後者則是著名的“禽獸王朝”,種種違反道德倫理之事就不一一例舉了。

如上所說,從血統而言,整個北朝完全就是鮮卑族的天下,幹壞事的也是鮮卑族人,請問如何有“漢人胡化”一說呢?

三、最後成了一家

這裡引入一個概念--關隴集團。這群軍事貴族以賀拔嶽舊部為班底,定居關中,胡漢雜糅,文武合一,互相通婚。

“融治關隴胡漢民族之有武力才智者”(例如八柱國家族成員);
此集團中人“入則為相,出則為將,自無文武分途之事”。黃永年《六至九世紀中國政治史》

到西魏時,完善了府兵制,在府兵的頂端設置八柱國、十二大將軍。西魏是軍政合一的,八柱國、十二大將軍出將入相,不光是軍隊的統帥,同時也是國家的領導核心,還是當時關中地區最顯赫的二十大家族,各方面都處於社會的頂端。

▲西魏到李唐都是親戚

二十個大家族既有漢化鮮卑人,也有“胡化”的漢人,大家既然融合為一個整體,那麼相互學習和融匯是不可避免的。比如李家,李世民本人長著“虯髯”(絡腮鬍子),玄武門之變之後口含父親乳頭(胡人習慣),血統而言,李世民是胡漢雜交,高總李治則是四分之三的胡人血統。

在一起久了,胡人的作風也會沾染不少,但也是因此而一掃魏晉矯揉造作的名士做派,形成了新的清新和剛健的新漢族性格,隋唐兩代於對外戰爭的強勢和激情就是一個明證。

四、致提問者

筆者看過了提問者的自問自答。

其實我覺得我們網絡學者的歷史都是空談,因為無法考證,只能百度或者翻看別人論文,或者從腦海裡的中國通史中找一段轉化成文字與大家分享。至於在《二十四史》裡不辭辛苦摳細節的活,我相信一般人都做不來吧。

因此關鍵還是在於能夠自圓其說,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成理,當所謂論據不足以支撐論點或者自己都覺得差點意思的時候,筆者會選擇沉默,何必去貽笑大方呢?

也許有那個年代“胡人漢化”的跡象吧,但肯定不是主流,浩浩蕩蕩的歷史長河中也許漢民族不能一直強勢,但高人一等的中華文明卻一直是中國的主流,所謂中國,更多是文化概念而非地域(提問者也這麼看)。

至於所謂“邊疆人口減少”、“漢人吃虧”,筆者認為這只是臆測吧,我們的祖先從陝西南部出發征服中原,席捲東亞,自秦漢到隋唐的不斷擴張,終於奠定今天的領土雛形,莫不是左手詩書,右手刀劍地篳路藍縷而來,莫非充話費能送?

是華夏入了夷狄,還是夷狄入了華夏,這個區別真的很大。比如明亡清興之際,滿漢最後的確是一家而不分彼此,而滿清文化的主導顯然是佔據了主要地位的。所謂屁股決定腦袋,滿清貌似有義務給八旗子弟一份“鐵桿莊稼”,但如果是明帝國消滅了女真,則勢必建立起以原中華文化和習俗為主體的社會制度,至少頭髮是不用剃了,漢服也能夠保留至今。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春秋左傳正義》

但我們的文明就是多次融合的產物,我們當下的每個人都是出生於這種歷史上融合並傳承的氛圍當中,甚至包括血統,那麼就只能客觀公正地去看待和評論,而非質疑和詆譭。文化自信,我們要有!

匆匆而談,請多多指教。


涼州七里


北方漢人大規模胡化,完全沒有的事

北齊整個政權胡化,這個說法也有問題

南北朝時的北魏是拓跋鮮卑建立的,但自建立起,百多年來,他們歷代帝王就一直致力於漢化。為此他們做了很多工作

比如,興建漢學,不僅在首都建立太學,而且在個地縣一級單位建立官學;比如,重用漢家官吏,各級行政單位都選用大量漢家官吏執行管理;比如,要求部落貴族子弟必須進入官學學習,如果不會說漢語,禁止為官;比如,聯姻政策,鮮卑豪強和世家大族聯姻,皇宮都成了漢女天下,……到北魏孝文帝時期,更是要求鮮卑改漢姓,皇族拓跋家都改成了元姓

可以說,整個魏國時期,從道武帝拓跋珪立國到孝明帝元詡,都在實行鮮卑漢化國策,向中原習俗轉化

北方政權胡化,轉折點在525年左右的北魏六大軍鎮叛亂

北魏雖然編戶齊民離散部落,但有個地方例外,這就是為防止北方柔然敕勒高車等外部遊牧入侵而建立的北方六大軍鎮: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這些地方因為地處邊疆,六鎮軍民和遊牧混居,原生態比較嚴重,又因為北魏遷都遠離中央,這塊民生髮展極差,和南方相差很大,南北矛盾尖銳

525年左右,柔然入侵六鎮,六鎮軍民乘勢叛亂。經過征戰,這批人被同樣出身遊牧塞上的契胡族爾朱榮鎮壓收服,形成了一個以胡及胡化為主的北鎮勢力,爾朱榮依靠北鎮勢力成為北魏權臣,掌控北魏朝堂。在掌控過程中,爾朱榮以清君側為名,誅殺了首都洛陽包括部分皇族元家在內的漢化士族以及漢家士族兩千餘口……

這樣一來,基本中斷了北魏的官方漢化進程,但持續一百多年的漢化慣性會這麼容易被終止麼?

530年,北魏皇族反撲,弄死了爾朱榮,但仍未脫離北鎮勢力控制

不過爾朱榮死後,北鎮勢力一分為二,順帶著北魏也被一分為二。一個由高家帶領,建立後來的北齊;一個以宇文家為主,建立後來的北周

入主中樞的高家和宇文家,麻爪了。國家運轉靠的是大量文官,文官說漢語,而他們核心力量卻是來自北方六大軍鎮,說的是鮮卑語……語言不通啊。木有辦法,只好繼續漢化……那段時間,軍隊說鮮卑語,朝堂說漢語,會雙語的文官武將都比較吃香……

題主說了北齊,其實高家在進入中原後,已經漢化,於河北高家莊認祖歸宗。高姓原為齊國姜姓,是子牙後裔……這也是為什麼高家篡位後,立國為齊緣由。高洋登基後,第二個月就下令減免冀州渤海長樂二郡稅賦,他說

渤海長樂二郡,先帝始封之國,義旗初起之地……君子有作,貴不忘本……

按照這樣的記載,北齊還是個漢化政權來著,哈哈。下圖為北齊墓葬壁畫


靈石蘊珠寶


與其說是漢人胡化,不如說是在漢人大量減少的情況下,大量漢化胡人進入北方中原地區,引發了中原地區風俗習慣的變化。

在一個,北齊胡化是不成立的,它本身就是一個由保守派鮮卑人組成的政權。

眾所皆知,北魏由平成遷至洛陽,目的在於接受漢族先進文化,措施由改漢姓、說漢語、寫漢字、部族上編戶齊民等。

但是北魏保守勢力和改革派的鬥爭從來都沒有停止過,中後期六鎮之亂等一系列武裝叛亂,實質上就是北魏政策上的反覆的具體體現。

北魏分解成東西魏,實質上是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分裂,東魏是以六鎮為主的舊派軍隊所支持的。西魏是改革派和在漢化政策中興起的漢族階級所支持的。

東西魏的態勢是東魏強於西魏,為了彌補兵力上的不足,東魏放開了漢人從軍的限制,從而逐漸佔據上風,也導致漢人為主導的關中集團的興起。

北齊繼承與東魏,北周繼承於西魏,其政權主體本身就是鮮卑政權,只不過一個是反對漢化,趨於保守;一個是支持漢化,傾向改革。

因此你所說的北齊政權的胡化是不成立的。


愛歷史的小鵬友


西晉惠帝時,發生了八王之亂,接下就是五胡亂華,再接下來就是“衣冠南渡”,再接下來是南北朝,再接下來是“淝水之戰”,中原的胡人苻堅帶領八十萬大軍進攻東晉,被東晉謝安(漢族)帶領八萬軍隊大敗。苻堅回去後就被殺,由於南方東晉漢人太少沒有能力去統一北方。

385年,鮮卑拓跋硅建立北魏。439年,北魏鮮卑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將110個鮮卑姓改為漢姓,(就是後來的宋朝的百家姓)漢姓有:周、陳、王、李、樓、馬、胡、連、劉、陸、尹、車、穆,等等。

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557年,東魏變北齊;西魏為北周。北齊的高歡本來就不滿意自己從鮮卑族漢化,在勳貴集團縱容下,又一次胡化。北周的文帝也恢復了鮮卑舊姓,將改為漢姓的“楊忠”重新改為鮮卑姓,普六茹氏,官之柱國、打司空。

其實,這批人本來就是鮮卑族人。由於歷史是由儒家士大夫所寫,儒家害怕炎黃子孫被打斷,一脈相承的關係不存在,將這些歷史上發生的事都掩蓋了。(說到底就是不肯實事求是!)


牛頭對上了馬嘴


胡即古時戈壁以北的遊牧民族,如蒙古、匈奴和鮮卑等,南北朝時期的漢人胡化主要是因為殘酷的戰爭。自東漢末年起歷經曹魏北魏,天下大亂,戰爭頻繁,胡人鮮卑慘遭大面積的屠殺,盡存十之二三。西魏建立後,掌握了國家特權的鮮卑人宇文泰為了復興其族,一方面恢復元民為拓跋,一方面將大量的漢人改為鮮卑人的胡姓。當時依靠著鮮卑人支持起家的北齊高歡集團的高歡,其妻子就是鮮卑人,經過權力的推崇和運作,於是整個北齊都跟從於鮮卑人而胡化了。


yysr煙雲山人


胡人的領地資源匱乏,漢人內憂外患,無力防禦胡人南下。

縱觀世界冷兵器時代,高度發達的文明往往是被野蠻征服!

文明可以讓人穩定發展,慢慢失去鬥爭力,(試想你有了房子有了穩定的財產,你還會去冒著生命危險去幹盜搶殺的勾當麼?)

胡人之所以野蠻,是他們生存環境惡劣,造就了他們刀頭舔血的生活,兇猛異常!

而野蠻只是文明的前奏,等野蠻的生存環境好了,穩定了,也就會慢慢變得文明。

也慢慢失去了鬥爭力,只想保護好自己的財產!


不足齋2018


所謂的漢化、胡化,不過是“入鄉隨俗”;到什麼山唱什麼歌,居什麼地從什麼俗。華人下南洋,不是“胡化”也是“蠻化”啦;中國人去歐美,不是“美化”也是“洋化”啦,這是沒辦法的事情,你不“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你怎麼交流、怎麼生存?反之,古代胡人進入中原,現代“老外”來到中國,他們不得不“入鄉隨俗”,跟著中國人說中國話、吃中國飯、過中國節,至少也算部分漢化了吧?人要適應環境才能生存,不管是主動接受,還是被動融入,隨大流的法則千古不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