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阿巴亥,乌喇那拉氏,努尔哈赤极为宠幸的第4任大妃,阿济格、多尔衮、多铎的生母。努尔哈赤死的时候,阿巴亥正值徐娘半老,年方36岁,无奈被逼殉葬。

努酋病逝于8月11日,8月12日晨,以皇太极等诸王传努酋遗诏,要求大妃阿巴亥及2个庶妃殉死,阿巴亥无奈被迫于当日辰时殉死。

死时,其子阿济格21岁、多尔衮14岁、多铎12岁。阿巴亥遗体于当日盛殓,巳时,与努尔哈赤的遗体同时出宫,1629年2月13日,阿巴亥同努尔哈赤葬入福陵。

在皇太极之异母兄代善家族的鼎力支持下,皇太极推辞再三后,遂焚香告天,于同年9月1日登上后金的汗位。皇太极是叶赫纳喇氏所生的,即常说的大福晋孟古哲哲。1603年亡故,时年皇太极11岁。

以上以《太祖武皇帝实录》、及其他正史来源之摘录。现在分析一下,阿巴亥到底死于谁的逼迫之下。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首先要明白,当时皇太极也就是一个贝勒,并未登基称汗。即便登基称汗,权力也没有努尔哈赤那么大了。

为啥?“八王议事制度”在钳制着新汗位呢。这是努尔哈赤首创的政治制度。核心思想是通过几个代表各旗的王,来推举或撤换满族的汗位继承人,并在平时与汗王共商军国大事。

换句话说,皇太极在这个时候,不仅没有独断专擅权,汗位的命运也捏在宗室各王的手中。

满族将原来的渔猎原始部落制度,改造成以中原文化为主、皇帝独裁的中央集权制度,“八王议事制度”或“议政王议事制度”,是不可缺少的过渡政冶制度安排。

它给了满族汗王的宗亲,从原始社会基本平等的参与共商国是的地位,到康熙的内阁、雍正的军机处,赞襄皇权理事辅助地位的一个缓冲。

让宗室及权贵慢慢习惯从共商军国大事,到只参与帮助皇帝处理旗务、出巡、少民事务等具体的事务,直至到乾隆时取消了“议政王议事制度”,最终让满清的统治制度,完全进入了中原文化帝制的范畴之内。

一句话,入关前后,宗室及权贵的地位,已由股东变为打工,由共国变成奴才。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回过头来继续分析,一样与皇太极为汗王,但权力和威望要远大于皇太极很多的努尔哈赤,预留有一份决定阿巴亥生死的遗诏,“俟吾终,必令之殉。”

这份遗诏的存在,事实上已很好撇开了皇太极和宗亲们逼死大妃阿巴亥的嫌疑。让宗亲们在此事件之中,连利用矫诏的嫌疑也没有。

很简单,以“13付遗甲”起事的努尔哈赤,25岁时起兵,统一了女真各部、平定了关东地区、建立后金、割据辽东、建元天命,萨尔浒之役后,迁都沈阳。之后席卷辽东,攻下明朝在辽70余城。

以如此从底部一步一步,踩着血泊上来的努尔哈赤的功业,就说明了他,决不是一个轻信他人、任人摆布的蠢角色,否则他就早就被明朝、或他族给灭了。况且以他的威望和权力,也足以让他的子侄、宗亲在他死前,对矫诏作假望而却步。

唯一可能就是,8月11日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等马上矫诏传谕。但阿巴亥是死于次日辰时的,传递信息的落后,和次日晨的首次召开“议政王议事”会议的磨合,以及劝导不想就范的阿巴亥的过程。从时间上,排除了这种做假矫诏的可能性。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而且不要忘记,那时皇太极还不是后金汗王,9月1日他才登御汗位。实际上,即便是登位后,他也不可能马上独断专行,因为各宗亲手里还握着随时将他撒职的权柄,这也是有努尔哈赤遗诏的。

连英明睿智的皇太极和当时位高权重的代善、莽古尔泰等贝勒宗亲,都不敢违背努酋的遗诏,象阿济格、多尔衮等几个毛孩子,又何敢阻挡努酋遗诏的执行呢?

至于,努尔哈赤为何在生前,既宠信阿巴亥,死后又要她殉葬。我让史料来告诉你为什么。

"后饶丰姿,然心怀嫉妒,每致帝不悦,虽有机变,终为帝之明所制。留之恐后为国乱,预遗言于诸王曰:"俟吾终,必令之殉。"诸王以帝遗言告后,后支吾不从。

诸王曰:"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后遂服礼衣,尽以珠宝饰之,哀谓诸王曰:"吾自十二岁事先帝,丰衣美食,已二十六年,吾不忍离,故相从于地下。吾二子多尔衮、多铎,当恩养之。"

诸王泣而对曰:"二幼弟,吾等若无恩养,是忘父也。岂有不恩养之理!"于是,后于十二日辛亥辰时自尽,寿三十七,乃与帝同柩。"

皇太极逼阿巴亥自杀,他的三个儿子为什么不反抗?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穿越历史的迷雾,检视历史的足迹,仰望历史的辉煌,感怀历史的沧桑。“剑雄品评文史经济”与您同学同行,同喜同叹。您的关注,是我奋笔疾书的动力,您的阅读,是我剖析探幽的初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