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为良妃卫氏,出身非常的卑微。

在大家广为熟知的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虽然没有对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做明确的说明,但是八阿哥出身卑微是不争的事实。

八阿哥的生母是良妃卫氏,辛者库出身,康熙二十年(1681年)生八阿哥胤禩,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册为良嫔,后晋封良妃 。

良妃卫氏地位的卑微除了辛者库出身外,还有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第一,就是良妃卫氏被册封的时间。

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在康熙十七年(1678年)生下了雍正,在第二年,也就是康熙十八年(1679年)就被晋封为德嫔;而良妃卫氏生下八阿哥胤禩之后,过了快20年才被册封为良嫔。

第二,就是良妃的这个“良”字。

纵观古代皇帝的册封,将“良”用以妃嫔以上级别的,只有良妃卫氏这么一家,并没有给予类似于“德贵淑娴”这样的词语,

并且,康熙在责骂八阿哥的时候,也曾用到“辛者库贱妇”这样的词语来形容良妃卫氏,可见卫氏的身份和地位却是非常的低,从而也导致了八阿哥胤禩的出身卑微。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而正是因为卑微的出身,才更会激发八阿哥争夺皇位的斗志。

古代皇家,要么是“子以母贵”,要么就是“母以子贵”,既然出身不好,就改变自己从而改变整个母家的地位。

八阿哥胤禩的生母良妃卫氏出身低微,但是还有两位阿哥最开始的出身也不高贵,一位就是雍正,一位就是十三爷胤祥。

雍正的生母德妃乌雅氏,参将威武的女儿,生下雍正的时候也没有被册封,雍正还是被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大的,是后来德妃得到了康熙的宠爱,并且生下来的孩子活着的比较多,这才逐步提升起来的。十三爷的早年的经历也很悲惨,母亲章佳氏,死的时候也只是个庶妃,没有被册封,死后被追封为敏妃。这两位皇子的生母正是凭借着雍正登基、十三爷封王后母以子贵才有了今天的历史地位。

而八阿哥胤禩也正是因为出身不好,才更加的急迫的改变现状,让自己出人头列,登上皇位,洗刷自己母家的屈辱。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卑微的出身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八阿哥胤禩在夺嫡之路上的优势。

首先,卑微的出身让八阿哥从小就有很重的心机,更懂得去拉拢结交人士。

这一点《雍正王朝》中的八阿哥胤禩表现的非常多,大家管他叫“八贤王”,周围有很多的大臣和兄弟的支持,就是因为他懂得用各种方法去笼络人心,维护关系,并且本人的办事能力也很强,这才赢得了很多人的追随。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其次,正是八阿哥缺少母家的背景,才更容易获得支持。

就拿十阿哥来说,生母温僖贵妃钮钴禄氏,外公是遏必隆,亲姨姨是康熙的孝昭仁皇后钮钴禄是,这样的背景下,必然有很多母家的门人故吏相随,再后面来的人就相当于是后进入的,并不是初创团队的,无论是地位还是影响力都不占优势。

但是八阿哥则不同,母家无权无势,与八阿哥结交则则是直接与八阿哥建立关系与感情,因而在地位上会更高,也越能得到重视,在将来所能获得的利益也越多。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再次,就是八这样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磨砺了八阿哥的意志品质。

刚才也说了,越是卑微的出身,越是激发了八阿哥的斗志,同时不管是卑微的出身,还是从小在大阿哥生母惠妃那拉氏那里的寄养生活,都培养了八阿哥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才能让他在几次被康熙打压,依然不放弃对于皇位的执着。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虽然八阿哥的出身卑微,但是八阿哥的妻子娘家则是非常的高贵。

八阿哥胤禩的福晋是郭络罗氏,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

安亲王,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孙,饶余敏郡王阿巴泰第四子,为清朝夺取天下立下大功,在顺治十四年(1657年)晋封和硕安亲王,顺治临终前曾一度想将皇位传给岳乐。

娶了这样一位有身份有背景的福晋,也让胤禩原本卑微的地位得到了提升,同时,也得到了更多的支持与扶持,更有利于八阿哥参与储位的争夺。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九子夺嫡”以雍正的胜利而告终,八阿哥胤禩的结局也是非常悲惨。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登基,成为“九子夺嫡”的最终胜利者。

雍正登基后,对于当年参与“九子夺嫡”的阿哥们进行残酷的迫害,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不仅在雍正四年(1726年)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就连原来的名字也被剥夺,八阿哥胤禩被改名为“阿其那”,其子弘旺被改名为“菩萨宝”。

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以八阿哥无悖逆之实,下旨复原名胤禩(允禩),恢复宗室,并录入玉牒。此时距离他被雍正削宗夺爵、圈禁致死已经过去了整整53年。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生母身份卑微,为何还要参与夺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