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慈禧太后35歲時統治著這樣的清朝


汕頭的苦力。1868年-1872年,也就是晚清同治年間,蘇格蘭著名攝影師約翰·湯姆遜在中國遊歷,拍攝了一大批記錄人文風貌和人物形象的照片。這些照片直觀呈現了晚清的社會細節,對今天的研究者而言具有巨大的史料價值。

長江上游的船伕,正在吃午飯。湯姆遜到來時,同治帝載淳尚未成年,實際掌握權力的統治者是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尤以慈禧為主導。1870年這一年,慈禧太后35歲,慈安太后33歲,年齡都不大,卻主宰著一個老大帝國的命運。

汕頭山腳下的村莊。第一次鴉片戰爭之後,道光帝和咸豐帝都沒有認識到清朝已經被拉入了近代化的世界格局,沒有為推動改革做任何努力。當1861年慈禧、慈安兩位太后奪權時,大清內憂外患、朝不保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中掙扎。

福建閩江上的漁夫。慈禧、慈安汲取了兩次鴉片戰爭的經驗教訓,重用曾國藩、李鴻章等漢族大臣,艱難地開啟了“洋務運動”的進程。“師夷長技以制夷”,這對長期以“天朝上國”自居的大清來說,是觀念上的重大改變。應該說,兩位太后的見識和膽識,不輸咸豐帝。

湯姆遜正在為四品官何維鍵拍照,一名侍從闖入鏡頭。何維鍵時任湖北漢黃德道臺兼江漢關監督。漢黃德道掌察湖北漢口、黃陂、德安三地官吏善惡、政治得失。江漢關監督負責徵收進出口稅、緝私,以及長江航道的管理。

九江租界碼頭。九江於1861年開埠,英國在此劃定了租界,強行拆除當地居民房屋,填塞貫通長江與甘棠湖的湓浦港,建起一幢幢西式樓房。租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重要表現之一,同時是一把雙刃劍,它在侵犯主權的同時,又客觀上為落後的清朝帶來了先進的城市管理經驗。


廈門教會學校的女學生。這是來華傳教士辦起的簡陋學校。男尊女卑的時代,女孩一般是不接受教育的,傳教士則提倡男女教育平權,並開辦了女校。

上海,戴絲絨髮網的婦女。

長江邊擁擠的人群,他們既沒有見過外國人,也沒有見過照相機。當扛著照相機的湯姆遜出現時,他們自然難以抑制好奇心。

福州,正在幹活的銅匠。晚清百姓普遍處於貧困狀態,常常陷入缺衣少食的境地,安居樂業是一種奢望。在這種凋敝的社會環境下,清廷本應輕徭薄賦與民休息,但因為對內對外戰爭連年不斷,為了籌措軍費反而橫徵暴斂,進一步惡化了百姓生活條件,加劇了官民矛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