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临猗:红薯情

运城临猗:红薯情

"卖红薯啰!″

那盐湖张良村的小伙一声吆喝,那富有节奏的丶声情并茂的叫声引来人们纷纷购买。几个女孩翘起兰花指,悠闲地把红薯送入红唇,抿上一小口,优雅,斯文!我品尝着这酥香的红薯,尘封的记忆残片,因这红薯的引发,顿现眼前。

那是1958年,正值"大跃进"年代。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钢去,只剩童与姑。因生产队人手欠缺,到农忙时节,老师每天下午都带我们帮助生产队收获庄稼。当时上二年级,主要劳动是摘棉花。别看我们人小,可是手指灵活,手象小鸡啄米一样,一朵朵雪白的棉花很快抽出,又迅速装入包袱。带我们摘棉花的是位女教师,名叫李芳贤。中等个儿,大眼睛,梳着长辮子,说话声音清亮。她看我们疲乏了,就唱起歌儿鼓励大家。有《北风吹》《南泥湾》《我的祖国》《九九艳阳天》《桂花开放幸福来》。她的声音如百灵鸟一样,婉转悠扬,清脆嘹亮。我们边听边干,一点都不觉得累。当夕阳西下,晚霞烧红了天,生产队派人送来了饭。笫一眼看到的就是热气腾腾的红薯。那红薯都是长条形,皮红肉黄。稍微一掰,一分为二。随着"丝″的一声响,一股热浪扑面而来。哦!那香味就肆无忌惮地钻入鼻孔,长躯直入,沁人心脾。加之饥饿时久,那红薯吃着真是美的太!

运城临猗:红薯情

一曰午后,鹅毛大雪从天而降。洁白的雪花在空中盘旋飞舞,纷纷扬扬,飘飘洒洒。在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为生产队收拾红薯。红薯刚挖出坑,同学们两人一组,一人提筐,一人拿棍。把红薯拾到筐里再抬到一个大堆旁。雪下得真大呀!空中雪花团团飞舞,如鹅毛飘荡,似天女散花。雪光闪烁,密如白网。但因刚入冬,气温较高,雪一落地便化为雪水,同地里的泥土混合后又湿又粘,把许多人的鞋子都粘掉了。为了尽快完成任务,我们在这泥地里挣扎着抢收红薯,小手都冻麻了,脸上尽是雪水,又冷又冰。经过1个小时的战斗,终于把这片地的红薯收拾好了。此时,我们的衣服、帽子丶鞋都淋湿了,回到家里,母亲心疼得泪花闪闪,急忙为我替换衣服。红薯让我磨难,使我更加坚强。

难忘那1960年,农业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加之要还苏联的外债,国家进入最困难时期。每天每人供应5两粗粮。细粮谈不上,粗粮有限制,红薯就是日常口粮。那年天天顿顿吃红薯,再加一块绿豆发糕,当时叫蛤蟆脊背,就算一顿饭了。后来连红薯都吃不上了,就吃蔓菁丶谷糠丶野菜丶树叶等来充饥。过了62年,生活有所改观。每人每天可供应1斤粗细粮,但红薯还是三天两头吃,一直延续到1982年。这一年,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人努力,天帮忙,年年高产卖余粮。顿顿吃白面,鸡猪鱼肉鲜,美酒桌上摆,天天象过年。人们高兴地说:"有这白馍夹肉片,再也不吃那红薯和玉茭面了"。

运城临猗:红薯情

如今,那大鱼大肉白面馍吃腻了,我就又想起那好吃的红薯。前几年,我家土地承包给了别人,留了2亩责任田。栽植了绿化树苗"金叶复叶槭"。每年,我在地埂上总要栽些红薯,尝尝这舌尖美味。红薯的吃法可多了。烤着吃,最香。煮着吃,最甜。下粥吃,最耐饥。和芹菜一起馓着吃,丝丝香入口,团团甜入喉。把鲜红薯擦片晒干,磨成粉压成 饸饹,将蒜泥丶辣子面用热油一泼,加上米醋,浇在饸饹上。那浓郁的蒜香丶辣香丶醋香丶饸饹面香让你五味俱全,滑溜爽口,留有余香。

每当去禹都大街或空港潮流街,总会看到烤红薯的生意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买一点。在那冰冷的寒风中,手捧一块热呼呼的红薯,那焦黄的异香,那酥软的模样,那绵甜的美味,总让人有种醉人的惊喜,酣畅的满足和无穷的回味。

红薯,你是我舌尖的美味,你是我永远离不开的杂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