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 實招頻出護藍天 “氣質”優良成常態

日前,記者從省生態環境廳獲悉,2018年,全省大氣汙染防治支出8356萬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01.3%。9箇中心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首次全部達到二級標準,優良天數比率平均為97.2%,縣城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平均為97.7%。全省未出現重度汙染天氣。

藍天保衛戰排在汙染防治攻堅戰的首位,也是公眾最為關注的熱點。我省通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能源結構、運輸結構、用地結構,做好大氣汙染防治工作,讓“優良”天氣成為常態。

在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上,調整區域產業佈局,實施“千企改造”工程,著力提升工業經濟集聚化集約化水平。大力實施綠色製造三年專項行動計劃,推動工業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淘汰落後產能和壓減過剩產能,對“散亂汙”企業實施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實施分類處置,倒逼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核發排汙許可證,截至2018年底,鋼鐵、有色金屬、陶瓷等3個涉氣行業49家企業已全部核發排汙許可證,2018年排汙許可證核發任務全面完成。

在調整優化能源結構上,綜合整治燃煤鍋爐,完善燃煤鍋爐淘汰系統。截至2018年底,全省已完成12臺20蒸噸和19臺10蒸噸以下燃煤鍋爐的淘汰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63.7萬千瓦,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累計發電85.4億千瓦時,同比增加19.8%。經核算,全年節約標煤32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37萬噸,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排放9.4萬噸,處理生活垃圾及農林廢棄物275萬噸。

在調整優化運輸結構上,加強機動車汙染防治。減少公路運輸量,增加鐵路運輸量,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預計到2020年,全省貨物運輸結構明顯優化,多式聯運貨運量增長20%。大力發展清潔交通,加大新能源汽車推廣力度。油品質量升級。全面停止銷售低於國V標準車用汽油、柴油。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上,推進防風固沙綠化工程,全年共完成營造林520萬畝,2018年全省森林覆蓋率預計提高到57%。綜合整治露天礦山,大力開展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投入資金4.7億元,對842個露天礦山實施地質環境修復治理,修復面積達1903公頃。對全省建築施工工地開展了揚塵專項治理行動,推動全省建築工程施工揚塵治理進入日常化、規範化、標準化軌道,大幅提升了建築工程綠色施工、文明施工水平。

同時,開展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預測預報,9箇中心城市全面實現了24小時、48小時精準預報和72小時、168小時趨勢預報分析,對空氣質量可能惡化趨勢進行預警、溯源分析,最大限度降低汙染天氣出現的風險。完善環境監測監控網絡,深入推進大數據與大生態戰略行動深度融合,突出監測監管,推進生態環保領域大數據全覆蓋。目前,全省空氣自動監測站達127個(國控點33個、省控點94個)。按照《貴州省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及機制建設方案》,預計到2020年,全省將新建67個省控環境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

此外,我省積極推廣運用PPP模式,助力打贏藍天保衛戰。全省509個項目納入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管理庫,總投資約9790.4億元,項目數處於全國第三位,在西部12省(區、市)處於第一位。其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PPP項目共54個,總投資約556.6億元。(楊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