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蜀国是个悲壮的国家,它的历史中总是充满了不尽如人意的踌躇之感。不管是国主刘备曾经感叹“髀肉复生”,还是关羽水淹七军后败走麦城,一直到最后诸葛亮星落五丈原。这个国家就像是被西西弗斯推着上山的石球,每当你觉得它即将触顶,它就会滑回山脚。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蜀国先天不足,只占有人少地薄的益州,注定只能是史书中的配角,换做一个平庸之才治理,不出十年一定分崩离析,被魏、吴吞并,但蜀国拥有诸葛亮,中国历史中少有的几个“完人”。

诸葛亮为了尽可能延长国祚,自觉地扛起了本不属于他的巨大责任,使自己背上了巨大的道德十字架。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平定西南夷之乱的第二年,诸葛亮没有休养生息,而是整日为北伐的事忙碌着。当时,魏文帝曹丕已去世,年轻的明帝刚登基。魏文帝在位仅七年就驾崩了,新皇帝虽然踌躇满志,但国家体制尚未重建,一时间正手足无措。吴国似乎想趁机打开东部胶着的战线,虽说趁丧发兵为不义,但乱世本就无义战,既然吴国想行动,诸葛亮自然奉陪。

我们的时机到了!

诸葛亮认为此次北伐是打破困局的好机会,于是在公元227年3月率军从成都出发,向关中进军。在临行之前,他上表给蜀汉皇帝刘禅,这就是非常有名的《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这是《出师表》开宗明义的句子,诸葛亮主要是想让年轻的刘禅明了,作一名领导者必须有亲临政务的自觉。此外,他还在文中追忆了先主刘备对自己的知遇、厚待之恩,并表明了自己北征的决心。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光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上面是《出师表》的原文,曾有人说:“读出师表而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诸葛亮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完全是把蜀国、天下、苍生全部扛到了自己肩上,虽然充满了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无奈,但更多的是一种郁结胸中的悲壮感。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诸葛亮不是文成倚马,技擅雕龙的文学奇才,他的文章突出地表现为“真情实意”,靠实话打动人。

为什么《出师表》读起来有一种“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悲壮感?可能跟诸葛亮当时的心境有关。

先天不足

如果说听到诸葛亮要北伐的消息,蜀国人或多或少还有一丝侥幸心理:在丞相的带领下,万一能绝地翻盘,大败魏国呢?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那么整个蜀国最绝望,最了解这次出征获胜几率不大的人,就是诸葛亮本人了。他作为管理蜀国的一把手,对于国家的数据了如指掌,站在纵览全局的高度上看,此次北伐,至少有三个地方对蜀国不利。

第一,蜀、魏两国的国力相差悬殊,几乎是一比七的鸿沟。在这次北伐战役中,蜀虽号称动员二十万兵力,但实际上只不过是五、六万人而已;相反地,魏军仅动用了西部偏师来迎击,兵力就跟蜀国全军差不多,仅仅在兵力和动员能力上,两国后劲不可同日而语。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第二,严重的补给困难。要从蜀国进攻关中长安,必须通过“蜀道难”的险阻山路,翻越整个秦岭,这条路即便轻步兵通过都很困难,更不用说是运送军粮的运输大队。从军事角度上说,这种远征本就胜算不高,再加上运粮的不便,庙算几无胜利的可能。

第三,孔明的战略构想有破绽。在早先拟定攻打魏国的战略时,本来预定东西夹击:主力从汉中攻进长安,然后从西边进逼魏都洛阳;另一方面荆州军北上攻击洛阳。这种作战构想原本十分理想,但因为关羽战败失掉荆州,而不得不放弃相互呼应的作战方法,改由劝说孙权出兵攻击魏军。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但是,这场战争是蜀国与魏国间的博弈,邀请孙权助拳是蜀国的一厢情愿,对方是否愿意出兵相助还是个未知数。对于孙权来说,他的目的就是夺取两淮,稳住吴国基本盘,他对于蜀国夹击洛阳的提议并不感兴趣,也不想为了蜀国西线的战事付出太多的代价。如果魏蜀两国拼个两败俱伤,对他来说才最划算。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孙吴这个潜在盟友的游移不定和朝秦暮楚,让诸葛亮分外头疼,但他也无可奈何,国家间的博弈就是如此,蜀国弱小,只能看别人脸色。

蜀国的惆怅

《孙子兵法》中提过:“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要有胜利的条件再去求战,反之,没有胜算时最好不要作战。诸葛亮本身也不想打没有把握的仗,但这是刘备遗言中的愿望,诸葛亮也曾在刘备临终前立下誓言,现在已经无法因为有困难而不战了。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退一步说,即便没有答应刘备克复中原的请求,诸葛亮也必须北伐。蜀、魏两国国力悬殊,如果平行发展,差距只会越来越大,将来恐怕不用作战,魏国只要发出一道檄文,蜀国在对方国力的巨大压力下,只有投降一条路可选了。为了避免两国差距越来越大,只能北伐了,说不定能打出一条生路,说白了,北伐是用“自杀”来“自救”。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明知有南墙也要拿头撞。

这就是孔明所肩负的十字架。《出师表》一文中充满了悲壮感,可能就是这个原因。既然决定了,就要尽量做得完善,诸葛亮认为即使不能胜,最起码也不要落得惨败,徒使国家走上灭亡之路,这也是孔明做事贯有的原则。

诸葛亮背负的沉重十字架:用“自杀”来“自救”

如果说蜀国不北伐,立刻就会灭亡,或许有一丝忧天坠的愚气,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没有变数或外力介入,蜀国天塌地陷是一定的。诸葛亮想成为擎天一柱,但他直不起腰,因为背上有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他蹒跚前行,最终在五丈原摔倒了,他努力了,他放弃了,他释然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