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情緒型父母通常受他們的感情支配,她們總是在過分糾纏和突然退出之間搖擺不定。他們有著可怕的不穩定性和不可預測性,一旦他們被焦慮困擾,就要依靠別人來安撫他們。他們遇到一些小麻煩的事兒,就像世界末日一樣,把其他人當做他們救世主或者是拋棄者。

一、所以很多時候我們說情緒,現在父母是一個非常幼稚的,沒有長大的孩子。他們總是在內心需要別人細心照顧她,否則他們就會內心沒有安全感。她總想以自我為中心,找所有人要愛,即使對幼小的孩子,她也不會放過。所以當他們自己情緒出現問題的時候,肯定會帶著孩子一起來哭泣和哀嚎,對於別人來說她過於敏感,在孩子眼裡看到的就是反覆無常。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二、這樣的媽媽多數是一個悲觀的媽媽,有很大的抑鬱傾向,有的甚至對生活絕望,有自殺傾向。對於一個成年人能夠處理的問題,或者說一個雞毛蒜皮的問題,在他這裡往往就會出現讓她崩潰的情況。這種父母多數都會把自己看成是受害者,如果別人沒有順著自己的心意,就會表達出自己很無助,覺得世界沒有未來,覺得自己活著沒有意義。

、這樣的父母很容易做出很多過激的行為,因為她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所以在這樣家庭下長大的孩子,這樣的孩子總會過度於關注於自己父母的感受和別人的感受,如果自己關注自己自己內心就會覺得內疚,因為她沒有學會愛自己,照顧自己的情緒。所以遇到一個不成熟的沮喪的父母,孩子也一樣會用不高興和父母保持同步。因為如果媽媽不高興,我高興,我就不是一個好孩子,我就不是一個能夠體會媽媽感受的孩子,或者說如果媽媽不高興,我高興,我就是一個壞孩子。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所以很多孩子即使長大了,在他們面對父母的時候,他也覺得我要有義務來拯救我的父母,我有責任和義務讓父母高興。很多時候,即使孩子很努力的付出,他們的父母也會不高興,因為父母從來沒有處理和麵對自己的情緒。或者說他們就是一個沮喪的人,因為他們內在從來沒有被療愈過,他們有同樣的父母。

這樣家庭長大的孩子給自己帶來的影響:

一、因為很多父母只注重孩子的生理需求,而無視孩子的情感需求,所以很多孩子在心中會有很多困惑,我不缺吃不缺穿,父母什麼都滿足我,可是我為什麼高興不起來?

二、在孩子心裡存在著一定要照顧好我父母的想法,這樣就很難發展自己的親密關係。我們在生活中看到很多爸爸或者媽媽,他們只去照顧自己爸爸媽媽的心裡感受,他們忽略了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人人都說他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可是在孩子心中卻感受不到那個父母的愛,這也是讓一個人困惑的。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三、在自己內心會形成孤獨感,因為自己內心從來沒有被自己感受過,自己在父母那裡從來沒有得到過安全感。因為自己的父母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情緒反長,所以說自己總處在一個擔驚受怕的情景,當自己從小不信任父母,長大了也就很難和別人建立起信任的關係。

四、

自己很難建立起來自尊,因為在這樣父母跟前兒長大,父母總會用各種道德綁架自己。因為你是孩子,你就必須要聽父母的,你如果不聽父母的。父母就會用哭鬧等方式,有的父母會用各種冷暴力,比如他不吃飯,他不和你說話等方式來懲罰孩子。目的是讓孩子內疚,自責,這樣通過自己綁架了孩子,當然這樣的孩子很難感受到自己的價值,這樣的孩子長大缺少的就是自信。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那麼怎麼樣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最近來一個有焦慮症和抑鬱症的女學生來做諮詢,她的媽媽就具有所有情緒化媽媽的所有特點,表面上媽媽是為她好,處處在意她的生理感受,當然媽媽也是認為自己照顧她的心裡感受。可是當一個媽媽把自己所有的精力完全放到孩子身上,這對孩子來說就是一種侵擾或者說一種變相控制。因為這個女學生都20歲了,是一個大學生了。可是媽媽每天還要打十個電話,媽媽很怕自己的女兒談戀愛。很怕孩子出問題,孩子根本靜不下來,如果孩子有事沒有接到媽媽的電話。媽媽就會把電話打到導員那裡,甚至同學那裡,直到孩子接電話為止。

想解決這樣的問題需要從這幾點上來下功夫:

一、一定要看清事實的真相,心理諮詢的過程就是剝開謊言的過程,我們要看到父母他們自己都發現不了的目的,當你認清真相的時候。當你看到父母是依賴自己,而不是自己離不開父母的時候,你就能夠理解它背後的目的。當然成長就要離開父母,這是一個人成長必須付出的代價。否則會陷入到控制和依賴的關係中,因為父母過度控制,孩子一定會心生怨恨,可是他自己心裡頭覺得我怨恨父母是不對的。可是在事實面前又停不下怨恨,這樣才讓自己很糾結,很衝突。當一個人知道自己內心混亂,當一個人看到自己內心的衝突,那麼這就完成了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二、很多孩子會出現內攻擊行為,這正是抑鬱症患者的表現。他們總會覺得父母批判自己,一定是自己有問題,一定是自己不好。如果自己好父母就不會批判自己,所以這樣的孩子更容易壓抑自己的情緒,而且也不願意向別人求助。因為她覺得錯都是自己的,我求助別人代表著我會把我自己不堪的一面讓別人知道。所以要學會愛自己,學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和優點,要知道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的。儘管自己可能有錯,可能更有錯的是父母,因為父母就是一個情緒化沒長大的孩子。父母會把自己不願意承擔的責任一股腦甩給孩子,看清問題的本質,才能從這種關係中跳出來。所以很多孩子也會要求自己過度完美,因為在她的心裡,我完美了,媽媽就會肯定我。

三、很多媽媽會有這樣的通病,當他們對自己男人不滿和對外界的人不滿時,他們總是把自己的孩子當傾訴對象。從小孩子心裡就需要承受媽媽的情緒釋放,或者說當上了媽媽的垃圾桶。對於小的孩子來說,我能夠幫助媽媽解決問題我是很被媽媽重視的。可是長時間,媽媽對自己的傾訴,自己沒有釋放的渠道。媽媽一直扮演著孩子的角色,而自己要扮演一個冷靜的大人。慢慢這樣長大的孩子,就不願意把自己的情緒顯露,一個長期壓抑情緒的人,她的焦慮和抑鬱一定會發生。只是早晚而已,所以當自己知道在自己一直扮演媽媽的垃圾桶的角色,自己要跳出來。因為太多的媽媽會把情緒發洩到自己的孩子身上,有的是讓孩子當傾聽者,有的甚至把所有的不滿都對孩子發洩。因為在家庭中最弱小的一定會做那個替罪羊,所以知道自己一直是替罪羊的角色,自己就能不再扮演受害者。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諮詢的過程就是發現真相的過程,否則她自己不知道哪裡出了問題。即使知道也很模糊,所以很多人諮詢完會和自己的媽媽出現疏離。這樣的媽媽很害怕,她怕孩子發現真相,因為可能她內心自己也覺得惴惴不安。所以真正要成長,藥療愈自己的身心疾病,就要從依賴中解脫出來,這樣的諮詢會帶來雙方的成長。否則女兒有病,媽媽照顧,這種病態的關係永遠得不到解決。只有這樣,你女兒才會從病痛中脫離出來,自己才能學會愛自己,自己才會走自己的人生。否則在她的心裡總想要拯救父母,永遠以拯救父母為第一,就很難和自己的愛人建立起親密關係,更不要說和自己的孩子建立起親密關係了。這樣只能把這些的問題延續到下一代,覺醒代表著從此刻開始,我們敢選擇,才會不再焦慮、恐懼,這樣自己的人生才會重生。

三清老師是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今日頭條簽約作者,老師善於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在老師的心中,沒有誰是不正常的,沒有誰是病的,心變世界就變。三清老師希望遇到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你,喜歡老師的文章,可以關注我私信我。(歡迎心理諮詢師合作和投稿)

不成熟的父母更容易養出抑鬱的孩子,再論怎樣跳出原生家庭的坑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