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22課。講一個漢字“必”。這個字在《說文》540部裡歸“八”部,在現代漢語201部部首檢字法裡歸“心”部,檢字時要注意。

必。現代漢語高頻常用字。讀b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必,分極也。從八、弋、弋亦聲。”我們先看它的字形演變: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必的字形演變)

必字沒有發現甲骨文字形,金文字形有很多種理解方法,有代表意義的有三種:

(1)必是象形會意字,中間是一根木製的橛子(弋的本義就是木橛),還有枝丫。左右各是“八”的一筆,我們知道,八是分別、分開的意思,那麼,必的字義就是表示分界的木橛,表示標準,延伸表示確定、肯定,即分開的雙方認定的界限標準;其實,現在土地產權分割,仍然用這各木橛子的方法。如圖: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分土地,釘木橛)

(2)郭沫若先生在《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裡說:“餘謂必乃柲之本字,字乃象形,八聲。……許書以為從八、弋者,非也。其訓‘分極’乃後起之義。從木作之柲則後起之字也。”也就是說,郭沫若先生認為:必是柲的本字,是個象形字,柲字的意思是”積竹杖“,就是聚竹合成的手杖。而必字的字形應理解為,用積竹杖(即中間部分)插入“八”(代表兵器戈或者矛的穿孔),用以固定於柄上,抽象化之後成為必定的“必”。我們認為,這種說法可作參考,大家可以瞭解。

(3)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認為“樹臬則介分也。”臬的本義是箭靶子,引申為界標。樹立界標之後,分界就明顯了,這與第(1)種說法理解近似。

三種說法各有道理。(1)(3)說意思接近,一個樹的是界標,一個樹的是木橛,總之起的是標杆、標準的作用,指的都是分界的標記。(2)說則認為必的本義是柄。我們仍然依照許慎的說法來解說,也就是(1)和(3)兩種字形分析法。中間是個界標(木橛或臬),“八”表示分開。必的本義就是分界的標杆即界標,又借指標杆、標準。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稱:“極,猶準也。凡高處謂之極,立表為分判之準,故云分極。”

必的小篆字形如圖: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必的小篆字形)

本義之外,“必”又發展出很多字意,舉常用的說說:(1)肯定、確定。比如《韓非子.顯學》:“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聽到某種說法,沒有用事實進行驗證就加以肯定的人,是愚蠢的人。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韓非子像)

(2)堅決;堅定。比如《荀子.強國》:“其刑罰重而信,其誅殺猛而必,黭然而雷擊之,如牆厭之。”他施行刑罰從重而守信,他處決犯人嚴厲而堅決,突然地就像雷電閃擊他們一樣,就像牆壁倒塌壓死他們一樣。這是荀子強國之道的部分理論。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荀子雕像)

(3)保證;確保。比如《漢書.匈奴傳下》有:“又況單于,能必其眾不犯約哉!”顏師古注說:“必,極也。極保之也。”這句話的大意是:何況匈奴單于,他能絕對保證他的部眾不違犯規定嗎?匈奴單于呼韓邪上書漢元帝稱自己是漢女婿(妻子是出塞和親的王昭君)了,可以把戍邊的兵士們撤回了,大臣們認為可以,只有侯應提出了不同意見,這是意見之一。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昭君出塞)

(4)信賴;講信用。《六韜.龍韜》:“言語不慢,忠心讀必,此十萬之將也。”講對將軍的評級使用。又比如《漢書.韓信傳》有:“且漢王不可必。”顏師古注說:“必謂必信之”。而且漢王也不能完全信賴。

(5)用作副詞。一定;必然。表示肯定。這個意思,現代漢語較常用,如,我軍必勝。今晚必到。《字彙.心部》:“必,定辭。”比如《詩經.齊風.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青年男子怎麼娶妻子呢?必然要先告訴父母。再比如韓愈的《師說》:“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用的都是這個意思。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韓愈像)

(6)用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相當於“假使”、“如果”。比如我們熟悉的完壁歸趙一段《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有:“王必無人,臣願奉譬往使”在這裡,並不是指趙王肯定沒有人可用,而是藺相如請命的假設:假如大王實在找不出合適的人,臣願意拿著玉璧去出使(秦國)。

《說文解字》第122課:“必”的本義是“界標”還是兵器“柄”?

(完璧歸趙)

(7)又通“畢”,指全,盡。比如《金鄉長侯成碑》:“同盟必至,縞素填街”,這裡的必,意思不是必須到,而是全部到了(“畢”字意),正因為全部到了,才會縞素填街,滿街都是穿孝的人。

此外,必還是姓。《萬姓統譜》有載。宋代嘉熙年有個進士叫“必贊”。

(【說文解字】之122,部分圖片引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