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写诗是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角呢?

依蒙小诗


肯定是触景生情有了灵感才能够先记下妙句,最好是一气呵成,然后再字斟句酌仔细推敲,然后再按照所需意境决定用什么韵最恰当。

诗有韵,就如同屋有柱子;柱不稳,则屋必倾。韵不稳,则诗必劣。

诗用韵有规则是必须知道的:

  1)凑韵:就是说所押韵字,与全句意思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上一个韵字。

  2)落韵:也就是俗称的出韵。

  3)重韵:同一个韵字在一首诗中重复出现,哪怕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也算重韵。

  4)倒韵:也就是说将二字颠倒以就合韵脚而押韵。

  5)哑韵:作诗当选择声音响亮的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诗句不挺,也会使全诗因之萎弱。

  6)僻韵:又名险韵,指那些僻字。

  7)同义韵:用同义字重复押韵,如花葩、芳香、忧愁等,分别意义相同,一诗并押未免重复可厌。

  8)同字义异韵:同一个字,往往有多义,不可勉强借义押韵。


紫燕雅然582


问题:诗人写诗是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角呢?


前言

首先要说的是,不是韵角是韵脚,韵脚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

诗人写诗是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脚呢?都有可能。 限韵诗对于诗的押韵是有要求的,不限韵的诗就无所谓。

一、限韵诗

1、诗会时的限韵

我们读红楼梦时,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 蘅芜苑夜拟菊花题》这一章,宝玉黛玉他们作诗时要求押十三元韵部:

迎春笑道:“就是门字韵,‘十三元’了。头一个韵定要这‘门’字。”说着,又要了韵牌匣子过来,抽出“十三元”一屉,又命那小丫头随手拿四块。那丫头便拿了“盆”“魂”“痕”“昏”四块来。宝玉道:“这‘盆’‘门’两个字不大好作呢!”

例如探春作的《咏白海棠》限门盆魂痕昏  

斜阳寒草带重门,苔翠盈铺雨后盆。  
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莫谓缟仙能羽化,多情伴我咏黄昏。  


2、唱和诗的次韵或用韵、依韵等

古人唱和,原本不限韵,唐朝元稹白居易以后开始流行次韵。到了宋朝特别盛行次韵作诗或填词,例如下面这两首,韵脚完全一样。

《感兴五首之一》[宋] 欧阳修

奉祠严秘馆,摄事罄精诚。岁晏悲木落,天寒闻鹤鸣。念昔丘壑趣,岂知朝市情。弱龄婴仕宦,壮节慕功名。多病惭厚禄,早衰叹余生。未知犬马报,安得遂归耕。

《依韵奉和永叔感兴五首之一》[宋] 梅尧臣

泉上有君子,斋祠达主诚。向来霖雨暴,触处蛟鼍鸣。既祈致日出,杲杲纾民情。天子遣以报,固匪媚取名。因成感兴章,庶用语平生。蹈道欠已熟,情田不须耕。

3、科举考试的限韵诗

科举中,常常限题限韵,例如唐代“试律诗” ,贞元十五年己卯(799)博学宏词科试《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明确标明“题中用韵,六十字成”。

独孤申叔《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曰:

“精卢惭夜景,天宇灭埃氛。幽磬此时击,余音几处闻。随风树杪去,支策月中分。断绝如残漏,凄清不隔云。羁人方罢梦,独雁忽迷群。响尽河汉落,千山空纠纷。”

氛、闻、分、云、群、纷:文韵,文独用。

吕温《终南精舍月中闻磬诗》曰:“

月中禅室掩,幽径净昬氛。思入空门妙,声从觉路闻。泠泠流众壑,杳杳出重云。天籁疑难辨,霜锺讵可分。偶来依法界,便欲谢人群。竟夕听真响,荷花积露文。”

氛、闻、云、分、群、文:文韵,文独用。

二、不限韵的诗

除了以上这些有特殊要求的诗,一般诗人作诗用韵是非常自由的,不过,有时候为了符合诗意,也会考虑用什么样的韵,

1、四声(平上去入)韵

例如用平声韵还是仄声韵?仄声中用入声好还是去声好或者用上声?

不仅仅诗如此,填词也一样,即使同一个词牌,也有不同的变体,例如柳永满江红用入声韵,姜夔满江红用平声韵

2、用什么韵部

诗韵有宽韵、中韵、窄韵、险韵四类,如果用险韵作诗,因为韵部中的字非常少,对于作者要求就比较高。

所以选择韵部时要量力而为。

其次,根据不同的立意或者情感,也要注意韵部的选择。

结束语

作近体诗,要求一韵到底,对韵的要求比较高,作诗的时候要注意韵的选择。不过只要不限韵,随时可以调整。甚至因一字不妥而换全诗的韵部。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除了有题目要求,写诗肯定不优先考虑韵脚。

诗是有感而发,抒情言志的韵文。韵脚重不重要?重要。

但是以什么押韵并不重要。

近体诗(格律诗)要求以平声结尾,词牌固定格式下对韵脚有平仄要求。其他情况下,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何况就算是平声做韵脚,也有那么多声部、那么多字可以选。

所以,写诗定韵不重要,合韵才重要。

也就是说,肯定是先有了想法,得了佳句,充沛的感情要喷薄而出,觉得这时候不吟诗一首有点对不自己,句子脱口而出,再来看后面跟上的句子如何押韵。

因为佳句出来之后,如果是想写格律诗的话,就会遇到首句定韵或者首句不定韵的问题。举例子吧,假如你想到的是“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那么就是第二句定韵了,“黄河入海流”,“流”字作为韵脚,再接后面两句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合韵了。所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楼”、“流”押韵。完美。

另一种情况,假如第一句是“圆魄上寒空”,“仄仄仄平平”,首句平收了,那么整诗的韵就定了,“空”,后面第二句,第四句就都得押上,所以:“皆言四海同。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同”、“风”、“空”押韵。还有一些情况是首句押韵可以押邻韵,也就是说首句的韵脚发音可以有那么一点点偏差,但是也不能跑太远。

总的说来,写诗首先不考虑平仄韵脚问题。都是有感而发,那么诗意肯定是最重要的。诗意则跟诗人的文化水平和平时大量阅读、学习有关,看到眼前的景色,能够自动在脑海中形成平仄起伏、用词表意,优美动听的句子,然后再看平仄、定韵脚,写成之后再检查是否出律,修改。与人一起探讨交流,一首好的格律诗才有可能面世。

诗心是非常重要的。

网上不是有个笑话么?一段很美的景色,配上一首打油诗:

看这风景美如画,本想吟诗赠天下。

奈何本人没文化,只能卧槽浪好大。

人家可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却只得一句“卧槽”!人家可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你还是只得一句“卧槽”!

比起那些没有平仄、不守韵脚的诗,这才是最悲哀的。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梧桐树边羽


应该是先有句,再有韵,再成诗!

有一次晚上我在小楼看雨,墙角杏子红了,然而触及自己的心情,有了一句“杏子红了梦却空”的感慨。正好此句句尾空为平声,又在听雨,迎面冷风拂面,心中惆怅万千,于是借此句“杏子红了梦却空”吟了一首平水韵一东绝句:

杏子红了梦却空,小楼听雨饮残风。

浮生白眼无人问,愿舍青丝做鹊弓。

正值六月杏子红满枝头,杏树结了果,而我却尚未结得心中之果实,此一句实虚相映,对比分明,道出了心中那份无奈。

一个人静静伫立在凉夜小楼前听雨,饮的不是美酒,不是香茗,却是那阵阵残风。

想想这过去的半生,总是遭了他人的白眼相待,没人问问我过得可好,是否有难言的隐痛,只有不理解和委屈。

尾句是从这种忧伤中渐渐复苏,认清现实,给自己一个打气的话语:愿将这尚未白霜的青丝,却做一副铮铮画鹊良弓。莫道青丝难做弦,弓成可射九重天!

这是我所见所感随口而吟的一首绝句,也是为诗者应从句到韵再及诗的这一创作过程的观点描述。


诗词学者黄永强


诗是灵魂,诗是灵感,诗是触景生情,诗是美丽碰撞一瞬间。抓住了才为诗。太凡诗人都是先有句,后有韵与角,二者是相互,相连,相通,相融的。一首好诗,一般都是一气呵成,在文字的跳动间,如弹九韶,如吟诗歌,流畅,通俗,使人回味无穷。如泣,如诉,如春波荡漾,如飞云,如狂涛巨澜,如潺潺流水,如风云雷电,如丽日春天,而这一切绝非搜肠刮肚得来,而只有在山水间,生活中,苦难时,得意时才能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非死板教条,陈腐板结,咬文嚼字得之。

句成之后才可以,修饰,打磨凌角,雕塑装璜,最终天然生成,而美轮美奂!


狼烟一九三一


先有句意,再步韵角。作诗赋词,意象为先,格律从后。诗词草成之后,再细加斟酌,打磨圆润。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作诗不能因韵妨意。

我辈看历史典故,知唐人过去进行时,可资借鉴:唐代贾岛与韩愈的故事:“推敲”:

贾岛赴京赶考失意,有感而发,写出了“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日黄昏道中,又写出一首五言诗:《题李凝幽居》: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诗中的“推”,似乎不妥,而用“敲”字,似乎又打破了幽静的意境……贾岛苦思冥想。心无旁骛,精力过于集中,撞上国子监教授韩愈的马头。随从呵斥,韩愈下马安抚,问其何故如此专心致志。贾岛知是当朝大学者,作揖请教。

韩愈一番思考,告诉年轻人:“鸟宿池边树,说明已是夜间,夜间的门必然是关着的,推关着的门,不合情理,还是用“敲”妥切。”贾岛说出“敲”的弊端。韩愈笑道:“月下宁静,敲门声,似乎打破了夜的宁静,其实这声音反衬夜的幽静。所以此诗用“敲”最合适。”

于是这首诗歌,去“推”为“敲”,确定为“僧敲月下门”,成就了一首千古名诗。一字之师,也成就了一段师徒佳话——学者虚心请教,师者传道解惑。






写诗如同作画。

作画需要确定他表现的物象实质内涵——也就是在白纸一片时,画家已经确定所画竹所需要表现的主题——比如风竹。——就是要表现疾风知劲草的意象,赞扬的是竹子经霜抗雪,凛然正气。

写诗同样是这样, 在四句或八句的框架内,要表现什么主题?是赞扬松的坚韧不拔,耐雪经霜,还是贬损滕的趋炎附势、好逸恶劳?

基本上是在把内容确定好了,再考虑表现的形式,(框架),然后再考虑韵脚、炼字……

诗之所以灵动,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使作品有思想,有内容还有新奇巧的特点,比较常用的有. 数字、颜色等。

像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风险归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通过新雨、天气、明月、青松,清泉,竹喧——浣女;莲动,漁舟这些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素材,勾画出了一副十分动人的田园风光。最后才告诉大家:一年四季,不管怎么变幻,这里也是值得留恋的 ——远胜尔虞我诈的官场。

所以说,任何写作都是“意在笔先”,诗歌作为有严格音律,特别形式限制的文学载体,更是这样。

需要日积月累地实践,才能写出令人满意的诗歌。

班门弄斧,逗你一笑,


青岛于立泉


星驿哥哥曰:写诗当然是现有句子,再考虑韵。写诗就像是盖高楼大厦。先有灵感,诗兴大发,情感之类的,这些是诗的灵魂,就如同高楼大厦在修建之前需要选址,设计一样。然后诗句是整首诗的主体,就像高楼大厦是用混凝土,砖,钢铁等材料一样建成。形容词相当于混凝土,起辅助作用。名词相当于砖-原材料。钢铁相当于动词,乃骨干也。最后高楼大厦建好就需要装修了。诗写完了就需要押韵,对仗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星驿哥哥



胡乱对联瞎猜谜


诗人写诗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脚?我以为是不固定的,不能一概而论。

诗人写诗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凭的主要是三点:

一个是,文学修养和创作习惯。

技巧多是第一位的,有的诗可能一开始是奔着一个韵脚,起了个头,,在琢磨和修改中,慢慢变成了精品。所谓“逮住线头儿,抽开线球!”就是这样。

二一个是,诗人的道德情操,志向抱负,所处环境。

所谓诗言志,不是这样的人,写不出这样的诗。

再一个是,灵感的突如其来。

发,或者触景生情,妙手偶得,或者是吟诵过程中有感而发。

我们拿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为例,简单分析一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果不是文天祥这样的爱国志士,如果不是这样一位有着深厚文学修养的诗人,如果不在当时深陷囹圄的处境,如果当时没有深刻的感悟和灵感,“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样传神的诗句以及“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样的千古名句是绝不会随便而来的。

所以说先有句还是先考虑韵脚都不是固定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