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仲卿母親為什麼討厭劉蘭芝?

helios的女人


學生時代讀《孔雀東南飛》,大家都覺得焦母太可惡了!又蠢又霸道蠻橫,這麼能幹漂亮的媳婦不要,也認為軟弱的焦仲卿,不值得劉蘭芝愛。

現在明白,做家長的會干涉子女婚姻,是因為她們眼中,婚姻不只考慮愛情。那麼,焦母為什麼那麼討厭劉蘭芝呢?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可能媳婦的孃家貪得無厭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開篇四句劉蘭芝說自己從小接受嚴格的系統教育。

劉蘭芝的家庭應該是小康商戶,劉家對長得漂亮又聰明的劉蘭芝的教育,目的性明確——為今後找個好夫君做準備。

應該說,劉家的教育相當成功,劉家女兒聰明漂亮能幹,聲名在外,這從劉蘭芝回家後,縣令、府君的公子都爭著重金求聘就可以看出來。

“受母錢帛多”表明焦家當年也是因她的名氣,用豐厚的聘禮娶了她,從“箱簾六七十”亦可看出聘禮多,嫁妝也多。

詩中劉兄是個貪戀財勢,冷酷自私的人,他會逼迫妹妹再嫁,也會貪得無厭,不斷向焦家索取,這讓焦母厭惡,又讓焦家不堪重負。

二、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

焦父早逝,焦母獨自將孩子撫養長大,幫他當上府吏,還幫他娶了美貌的妻子。焦母對兒子比常人付出了更多的心血,這種情況下的媽媽,自然會對兒子產生嚴重的戀子情節。

可兒子忙於公務,“相見常日稀。”想見的見不著,不想見的天天在眼前晃。更令她心裡不爽的是,難得回家的兒子,娶了媳婦忘了娘,只知道陪媳婦。

焦母眼巴巴的盼著兒子回來,可他在自己跟前打個轉,就和媳婦相親相愛,柔情蜜意去了。所以焦母認定兒媳婦把自己的寶貝兒子搶走了,從心底裡排斥她。

古時候,作為女子,與丈夫的親密程度不可超過公婆。如果兒子過於喜歡妻子,引起父母不高興,父母可以要求兒子休妻。宋朝大詩人陸游,就是因為與妻子唐婉太過恩愛,被其母逼迫,才休了愛妻唐婉。

三、劉蘭芝性格太要強

劉蘭芝既是淑女、賢妻,又是具有鮮明個性的女性:勇敢,堅強,富有反抗精神。

每天雞叫時分便起床織布,晚上很晚才休息。三天就能織出五匹布,這麼能幹的媳婦,可是婆婆還故意挑剔、刁難!劉蘭芝主動向丈夫提出:稟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在封建社會中女子被休是很不體面的事情,她冒著被恥笑的風險,甘願被休。可見她是一個有個性、有主見,要求獨立、自由的女性,也因此種性格才使她招致焦母對自己的無故挑剔和指責。

劉蘭芝性格要強,從她早起辭別時的細心裝扮可以看出來。盛裝辭別是她對焦母的抗議與示威,天不亮就起,表示她早就不願在焦家生活了。

但打扮時的“事事四五通”,又可看出她對焦仲卿的愛,早就想離開這個家,但又想多在他身邊呆一會兒的微妙心情。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她能一再忍耐焦母虐待多年。

“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說明劉蘭芝並不是完全逆來順受的接受所有的虐待。焦母獨自撫養兒子多年,應該也是個要強的人。

當她認定是兒媳婦奪走了兒子對她的愛,兩強相爭,她肯定要堅決打壓,所以劉蘭芝表現的越好,越賢惠,焦母就越要加倍的虐待她,敵視她。

四、結婚多年,媳婦未生一兒半女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對獨子焦仲卿來說,傳家接代更是家中大事。詩中說“共事二三年”,但小姑子又從“始扶床”長到“如我長”,應該是結婚好多年了,因為古詩中常用二三代表多。

結婚多年卻還沒有孩子,焦母可不會考慮兒媳婦長期“留空房”問題,只會怪她不會生孩子。

五、為兒子的前途考慮

焦仲卿仕途不暢,幾年了,還一直是個小吏。劉家幫不上忙,焦母不得不為兒子考慮。焦母兩次對焦仲卿說: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

鄰居的女兒很好,焦母很喜歡。而鄰居一定試探過焦母,想和焦家結親,從“便覆在旦夕”就表明兩家的家長早就商量過了。

如果鄰居有辦法,能讓焦仲卿仕途順暢,焦母當然恨不得她厭惡的劉蘭芝馬上離開焦家。“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六、最主要的還是焦仲卿的態度

“婚後獨守空房,相見日稀,婆婆又處處刁難自己。你家的媳婦太難做了!你還是稟告婆婆把我休掉吧!”

劉蘭芝一番話,讓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他決定去和母親談談。

可就是他進一步激怒了母親,把刁難變成了“遣去慎莫留!”。

“兒已薄錄相,幸復得此婦。”焦仲卿一開口就得罪了母親。哪個當媽的眼裡兒子不是最棒的?可兒子竟然為了兒媳婦把自個貶到塵埃裡。

“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久。”焦母想的是:我已經忍耐很久了,你還覺得日子過得很快,那我豈不是要忍受遙遙無期的痛苦?兒子甚至還要和媳婦生死共相隨,“黃泉共為友。”完全把母親拋棄不管。

“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焦仲卿這一句指責母親的話徹底的激怒了焦母。“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焦母對蘭芝已經厭惡到了極點,恨不得她馬上離開焦家。

可她萬沒想到的是一向軟弱,對她惟命是從的兒子,為了媳婦竟然說:“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這樣威協她,令她氣憤至極的話。於是,槌床便大怒:“小子無所畏,何敢助婦語!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兒子變成大逆不道,都是劉蘭芝那個狐狸精的錯!絕不能再讓劉蘭芝留在焦家!焦仲卿的話讓焦母下定決心,以“孝”捍衛自己的權威,趕走她懷忿已久的劉蘭芝。

焦仲卿對劉蘭芝的愛,在愚孝面前,變得一文不值,他又未能與母親有效溝通,“舉身赴清池,自掛東南枝”就成為焦劉二人不可避免的悲劇。

有書君語 :有書送書季開始啦~每週會免費贈送1000本實體書給大家作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讀之書《無聲告白》。私信回覆:福利,即可免費包郵領取書藉,本次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書共讀


我是一名高中語文老師,每次在講解《孔雀東南飛》時,都要討論焦母為什麼不喜歡劉蘭芝,多年來,一般認為可能存在以下幾種原因,希望我講的這幾種原因,能對今天的女性有所警戒。

一、寡婦的強悍,婆媳的難處。焦仲卿沒有父親,是靠母親一手養大的,這種沒有丈夫的女性,本身性格又非常強悍,在子女的婚姻方面,往往顯得霸道。娶了媳婦忘了孃的感受,在她心中非常強烈,特別是看到兒子媳婦感情很好,她心中的酸楚,不足為外人理解,她不能自我疏導,而把受兒子冷落(其實,也未必是冷落,只不過兒子以前依靠的女人就她一個,現在不同了)的怨氣全發洩到媳婦的身上,左看不順眼,右看不順眼,所以討厭劉蘭芝,要休了她。

二、門當戶對的觀念,讓焦母瞧不起劉蘭芝。在古代,社會的等級觀念非常強,社會分為士農工商四級,婚姻中多半是門當戶對。焦仲卿是廬江府小吏,不言而喻是屬於士的階層,而劉蘭芝家裡似乎是個商人家庭(這一點在文中不太確定,至多是個小地主),所以劉蘭芝說,“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劉母便以此為藉口,發洩對劉蘭芝的不滿,把她給休了。

三、劉蘭芝的不生育,被休無可奈何。中國的傳統思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劉蘭芝和焦仲卿結婚有好幾年了,文中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驅遣,小姑如我長。”我想,兩三年是有的,不能生育的女性,在夫家自然就呆不下去了,她討厭劉蘭芝就講得通了。古代的中國,從不講愛情,只有婚姻,不能延續家族的香火,自然不能給愛情留一席之地。

四、劉蘭芝倔強的性格,讓焦母厭煩。中國有句俗話,“多年的媳婦熬成了婆”,是說媳婦在婆婆面前永遠小心翼翼,溫順謙和是媳婦必須遵守的品德,哪怕婆婆的要求不太合理,也只有委屈自己。但劉蘭芝顯然不是這種懦弱的性格,她主動要求焦仲卿把自己休了,又投水自盡,看得出她的剛烈。在婆婆面前,她估計也不是那種唯唯諾諾的個性,她與婆婆告別前的精心打扮(雞鳴外慾曙,新婦起嚴妝。著我繡夾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璫。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纖纖作細步,精妙世無雙),儼然是一種示威,能這麼做的女性,在那個社會里,估計是很少的。

古為今用,時代走在前列,而人心很多時候迂迴不前,今天的女性在婚姻選擇時,還是應當以劉蘭芝為戒,考察一下對方的家庭,為今後的日子做個好的鋪墊;那些做婆婆的,記住這句話:“多謝後世人,戒之慎勿忘”。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讀者有所幫助,如果你覺得我寫的還行,請關注、點贊、留言,也請轉發,讓更多的人看到。


木葉看人間


焦仲卿母親討厭劉蘭芝,首先是劉蘭芝個子矮,這是舊式婚姻二人婚前未見面不知其人外表。焦仲卿母也不知,從其後從焦家回孃家,縣令來提親,以縣令三公子,美有才。知府派縣丞來求媒,也是知府五公子貌美有才。兩個當事人,雙方家長未謀面,雙方不知對方什麼樣。只憑口說。劉蘭芝告別焦家見小姑,初來小姑剛學會走路扶床,在焦家二三年小姑與她身量同高。剛會走路的孩子幾歲,呆二三年又幾歲。這說明劉蘭芝個不高。這是焦母在兒子婚後見劉蘭芝不喜歡的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想為他聘體態可愛的秦羅敷。

劉蘭芝剛入焦家,小姑剛學會扶床走路,焦母寡居時間不長,丈夫死時時間不長。這不是焦母性情不好反對劉蘭芝的理由。仲焦卿不是她獨自一人養大。是她見劉蘭芝個矮心不喜。

而劉蘭芝的婚姻是媒人說成,卻是自行擇定。這從回孃家後,拒絕縣令公子提親,告訴她令母親回絕。母親聽從。拒絕知府派縣丞提親告知她又令母回絕。其後其兄不滿,認為她做決定不思慮,先嫁小府吏,這回知府公子為什麼拒絕,你就應了吧!

劉蘭芝家母親比較開明,家有提親征求女兒意見,擇了焦仲卿也是自主之擇。回了孃家又拒別人提親,其兄不滿為她做了主,沒由著她性子。可見之前是她自己做主的小府吏,兄不滿意。現在不讓她錯過知府人家。

從縣丞為知府公子提媒知劉蘭芝是官宦人家。同意嫁知府公子。知府給聘金三百萬,綢緞三百匹,去廣州等地辦山珍海味,隨從人員四五百迎親,有花船裝點奢華。從這裡可見劉蘭芝家官位大於知府,錢勢權勢具有。一個被休的女子回家十多天縣令提親,知府求親。劉蘭芝人美家富貴。

劉蘭芝的床是玻璃榻,離開焦家箱子六七十個不帶,一切物品聘禮不拿。穿戴珠光寶器回孃家。富貴已極。自己擇婿,自己求休。性格自由。這是焦母反對她認為她自由專制,不懂禮節。一切不符合她眼裡的規矩。認為兒子受她管制不合情理。

焦仲卿升府丙在家日少,焦母看不慣劉蘭芝的脾氣,又看不上她的個子,以讓她日夜織布來折磨她。劉蘭芝不堪忍受這種折磨,又夫妻相聚少,這種婚姻無意義,而求被休,都是她個性及其認知使然。以她的個性能在分開後不婚,其母容,其兄不容。以與焦仲卿的感情,知其要改嫁,被焦仲卿辱,說她志如蘆葦不守誓言。以其個性不堪為人支使,不堪為人辱。而投河。

劉蘭芝是富貴家教育出來的自由性情的女兒,其母給她一身本事,也與她個矮有關,下嫁雖大戶人家不如她家的小吏,其母同意,也怕女兒個子不高不為人喜受氣。又令其讀書。養成與當時不符的女子個性,違反常理。這是她命運的根原。


圃香


巜孔雀東南飛》這不流傳千古的愛情悲劇,歷來被廣大的學者和文學家所討研,關於劉蘭芝被休的原因,可以從詩中劉蘭芝、焦仲卿、焦母之間的對話來分析這場愛情悲劇的發生。



劉蘭芝與焦仲卿的對話:"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頌詩書。"開篇四句劉蘭芝在說自己未出閣所接受的教育。指明我並非一無是處,高攀你焦家。

"十七為君婦,心中常悲苦。"十七歲嫁入你家後非但沒有幸福生活,反而心中常常悲苦。

"君既為府吏,守節情不移,賤妾留空房,相見常日稀,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

劉蘭芝是一個接受過教育的詩性女子,在十七、八歲的年紀追求美滿的婚姻,但婚後的獨守空房,相見日稀,還有家中一個常常刁難自己的婆婆,讓劉蘭芝感到無比的孤獨與寂寞,想到寡言,缺少柔情的丈夫就會讓她內心覺得有一種酸楚。


詩後面又寫到"非為織所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佬,及時相遣歸。"並不是我織的慢,實在是你家的媳婦太難做了,我是不能夠讓婆婆滿意的,留在家裡,你還是稟告婆婆把我休了吧。

劉蘭芝的話讓丈夫焦仲卿感到深深的愧疚,一向自命多情的他萬萬沒想到妻子心中還有這樣的苦處,他決定去和母親談談,那麼焦仲卿究竟說了怎樣的一番話。

"兒己薄錄相,幸復得此婦,結髮同枕蓆,黃泉共為友,共事二三年,始爾未為乆,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

"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去,遣去慎莫留。"

"今若遣此婦,終老不復取"

"小子無所謂,何敢助婦語,吾己失恩義,會不相從許。"


從上面焦仲卿和焦母的對話可以看出,焦仲卿的母親媳婦人選應該是像羅敷這樣的姑娘,可以看出焦母對蘭芝的討厭,但是一向軟弱的兒子卻為了媳婦對他說出了這番言語在他眼裡是大逆不道的。

難道含辛茹苦把你撫養成人,如今竟敢為了媳婦用話來要挾母親。錯不在兒子嗯,都是劉蘭芝的美惑才讓兒子的心偏離,所以她絕不會讓劉蘭芝留在家中。最後發出決絕之語。

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劉蘭芝和焦母雖然互相看不順眼,積怨頗深。但是還不至於立即將關係撕破,但是是因為焦仲卿的一方不得體的話,激發了矛盾成為這場愛情悲劇的導火索。


螢火蟲小故事


焦仲卿從小就沒有父親,這是從何說起呢?文中明明說“新婦初來時,小姑始扶床”。就說明她嫁進焦家時公公也就剛死幾年,不然這小姑子哪來的?“始扶床”也就3、4歲吧?所以個人認為,焦母不喜歡劉蘭芝根本就是封建思想嚴重,認為媳婦對她必須言聽計從,可劉蘭芝明明是很有個性的、又很要強,小兩口關係很好,這些都是導致她逐漸恨她的原因,加之她也為兒子找好下家了,所以休掉劉蘭芝就是順勢而為了。從“小姑如我長”這句話看她在焦家時間也不短了卻沒生一兒半女的,不然她怎麼會走的那麼決絕呢?所以長得漂亮、沒有孩子、不受待見、還有可能就是劉蘭芝情商較低,種種原因最後成為千古絕唱!


玉生香啊玉生香


本人還真對此做過研究,寫過5000多字的文章專門論《孔雀東南飛》主題研究的偏差。焦母不喜歡蘭芝首先否定蘭芝無子說,1.十七結婚,二三年後不過二十,而且仲卿不常回家。2.焦母刁蠻霸道也只說蘭芝“舉動自專由”,並沒說無子。3.如果蘭芝不生育,縣令太守們難道不怕斷子絕孫?4.蘭芝回家前把自己打扮得“精妙世無雙”毫無愧色。第二,蘭芝為什麼被“驅遣”呢?就是焦母所說的“舉動自專由”。焦家是沒落的大家,焦母把仲卿當作焦家中興的希望。劉家是暴發戶,發跡的是劉兄,這從劉兄在家中的地位,和縣令太守急著聯姻可以看出來。可以想見,骨子裡傲慢的焦母是用怎樣的目光審視著這個雖然從小受過良好的女德教育,但從富而不貴的家庭裡出來的女孩。所以,蘭芝不管怎樣恪守本分依然受到焦母的百般挑剔。對此,仲卿質問到“女也無偏差,何意致不厚?”《禮記.大戴禮》曰“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蘭芝仲卿結婚兩三年,“舉動自專由”也包含著小兩口的卿卿我我。焦母把焦家中興的重擔寄託在了仲卿的身上,又怎麼能眼看著“狐狸精”一樣美豔的兒媳婦毀了兒子的前程呢?所以焦母對蘭芝是“早已久懷憤”,驅遣已是不可挽回了。讓蘭芝無子被遣減輕了焦母的罪惡,也弱化了焦劉的悲劇色彩,這是完全錯誤的。


半支蓮6


一個人討厭另外一個人,並不一定就要有明確的原因,也不是因為你不夠好,有時候就是因為氣場不合。很明顯劉蘭芝並不是不夠好,從她回家後,一個個位高權重的人家紛紛上門提親可以看出來。焦仲卿也曾經不解母親的態度:“女行無偏斜,何意致不厚?”而焦母卻說“吾意久懷忿”,很久就對她滿腔憤恨了,厭惡到再不想看見她了。

第二脾氣不合,都比較強硬。焦母作為一個寡婦,要拉扯大兒子和女兒,要不受人欺負,必然性格強悍。文章多次寫她“錘床便大怒”,“阿母怒不止”等。劉蘭芝性格也不軟和,她無遮無掩地表達對婆婆的怒氣,直愣愣地表示“君家婦難為”,要求“即時相遣歸”。離家前還故意打扮得漂漂亮亮地去婆婆面前轉一圈,丈夫一指責她違背誓言,她馬上就要與丈夫“黃泉共為友”。兩個如此性格的人日夜相處,不出矛盾才怪。

三,婆媳的心態都不平衡。婆婆始終覺得自己兒子是“大家子”,又“仕宦於朝廷”,兒媳婦家庭出身、容貌品行都配不上自己兒子,一門心思要找一個又漂亮又賢惠的。劉蘭芝卻覺得自己從十三歲開始,學了很多詩書禮儀、琴棋書畫,品行才能都沒有問題。卻在婆家日夜勞作,獨守空閨,還被婆婆一再刁難,心中也滿是怨氣。



四、焦仲卿作為粘合劑作用的缺失。作為年輕官吏,焦仲卿忙於工作,長年累月不在家,婆媳矛盾無人調和。好不容易回到家,他也缺乏處理婆媳矛盾的正確方法。聽見妻子抱怨母親,就不假思索地去責備母親。一見母親發怒,就只會哭著讓妻子做出犧牲,寄希望於某一天母親氣消。


五,缺乏小孩的潤滑作用。劉焦結婚多年沒有孩子,讓焦母在兒子離家後,沒有感情寄託,無事可做,只能將所有注意力放在尋找兒媳婦的不是上。一個人要存心找茬,就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直到最後彼此厭惡,無法忍受。


看圖識心


首先焦家是中產階級,有一定社會地位,因而封建觀念很濃。具體說焦母就是個徹徹底底、如假包換的老封建,特別注重門弟。

其次焦某是個媽寶男,凡事唯母馬首是瞻,骨子裡窩囊至極,慫透了。

再次劉家門弟低,讓焦母看不上。

最關鍵的是,劉氏多才藝,更兼有傾城傾國之姿,焦母擔心其慫兒hold不住,萬一某一天被戴了綠帽,那就祖宗八代的臉都給丟盡了。

所以才恨下心來棒打鴛鴦。


醉心創作


“焦仲卿母親”語出《孔雀東南飛》,原文太長就不引來佔篇幅了。
《孔雀東南飛》講的是一段悽美的愛情故事:東漢末年建安年間,廬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劉氏,被仲卿的母親驅趕回孃家,她發誓不再改嫁。但她孃家的人一直逼著她再嫁,她只好投水自盡。焦仲卿聽到妻子的死訊後,也吊死在自己家裡庭院的樹上。
在這個故事裡,並沒有出現焦仲卿父親的身影。因此,也可以將焦仲卿理解為是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
在舊社會,寡婦自己帶大了兒子,並且兒子還當上了“小吏”。這在當時來講應該算是個勵志的故事了。
但是,這個勵志故事的背後卻埋著悲哀的種子:焦仲卿的母親,是一個看重門第觀念、又非常厲害老太太。
而焦仲卿的妻子劉蘭芝,是平民家的女兒。原文裡說劉蘭芝的母親回覆媒人的時候說:“貧賤有此女,始適還家門……”這裡的“貧賤”,指的就是劉蘭芝的出身。
當官的兒子娶的是平民的女兒,婆婆還是個寡居多年的老太太——這是《孔雀東南飛》的故事背景。
原文中,對於焦仲卿母親討厭劉蘭芝的描寫是這樣——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此婦無禮節,舉動自專由。吾意久懷忿,汝豈得自由!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由此,就不難推斷出焦仲卿母親討厭劉蘭芝的原因:
其一,平民家的女兒配不上當官的兒子。
在焦母眼中,劉蘭芝是不懂得禮節的兒媳婦。她覺得這個兒媳婦整體不好,不如東鄰家叫做“秦羅敷”的女兒更好。如果兒子休妻再娶,“秦羅敷”的家庭背景可能對於兒子在仕途上會有所幫助。焦母覺得,劉蘭芝的存在更像是焦仲卿的拖油瓶,所以就慫恿焦仲卿休妻。
其二,兒媳婦會分流兒子對於自己的關注度。
焦仲卿的母親既然是寡婦,那麼她必然是以兒子為自己的生活重心。焦仲卿娶了劉蘭芝之後非常恩愛,在焦母眼裡,劉蘭芝就成了掠奪自己兒子的假想敵。再加上焦仲卿捨不得休妻,就更證明這孩子“娶了媳婦晾涼娘”了。自己辛苦培養成才的兒子就這麼便宜了兒媳婦,焦母肯定心有不甘。但是又捨不得拿兒子撒氣……於是,劉蘭芝就成為焦母的發洩對象了。


白馬晉一


(之前正哈有過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正合適,焦仲卿的母親之所以討厭劉蘭芝是因為焦家到了很嚴峻的時刻,劉蘭芝幫不了焦仲卿,但東鄰女可以。)

焦母究竟應對劉蘭芝之死負什麼責任?她究竟為什麼那麼不待見劉蘭芝,虐待她,必欲除之而後快?!我們慢慢展開說。

作為一個平民之家,劉蘭芝的家庭應該也就是小康不足。這是我從故事的脈絡中自己分析的。因為劉母對劉蘭芝的教育很系統,且目的性明確。

“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

但這樣的調教,需要非常嚴苛的教育環境。要學好,也一定是含淚茹苦才可以做到。所以劉家對劉蘭芝就像在打磨一件珍寶,寶成之日,就可待價而沽。

劉家能攀上焦家的親,也是高攀的。這一定也和劉蘭芝聲名在外有關。劉家教育女兒優秀,必然也會積極炒作宣揚。作為沒有男主的家族,焦家在當時是有點不振的,焦仲卿不過是一個小吏,所以可選擇性並不多。劉蘭芝美名在外,也算天作之合。為此,焦家也不惜給予豐厚的聘禮。

“昔作女兒時,生小出野裡,本自無教訓,兼愧貴家子。受母錢帛多,不堪母驅使。今日還家去,念母勞家裡。”

這一段既說了劉蘭芝的家庭狀況,鄉野之家,也就小康不足而已。也說了焦家給了劉家不少錢!甚至可能焦母對劉蘭芝最開始的惡感就是劉家貪得無厭,不斷索取。“受母錢帛多”既有表明聘禮多,也代指後續的貼補。而且劉蘭芝性格要強,從她早起遲別時的細心裝扮,表明她有極強的自尊心。也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為什麼她能一再忍耐焦母虐待兩三年。

母家把她當成搖錢樹,不斷索取,焦母越來越厭惡,她卻沒有任何辦法,只能忍辱含垢,日夜操勞,用自己的辛勤努力來減少自己內心的愧疚平復焦母的怒火。

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三日斷五匹,大人故嫌遲。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可惜,此時焦母已經視她為眼中釘,肉中刺,不除不快!

焦母為什麼那麼討厭劉蘭芝?幾個原因。

第一,劉家貪得無厭,既讓焦母厭惡,又讓焦家不堪重負。焦母開始一定對劉家還可以,不說有求必應,起碼顧念親家之情,經常接濟。還是那句“受母錢帛多”,這不會是一句客氣話。“阿母怒不止”表明一個持續的態度,也說明這話說到了焦母的痛處。焦家那時候已經有點江河日下。雖然焦母還自詡“汝是大家子。”可就算之前有些家底,也禁不起這麼坐吃山空。再遇上劉家這樣的親戚。將心比心,焦母心中應該早就開始煎熬,後悔和劉家結親了。

第二,恰恰就是後一句“仕宦於臺閣”,焦仲卿在太守府做小吏。再上一步已經難上加難。焦仲卿也說“兒已薄祿相”,古代的制度,做了公務員,再想從政,難於上青天!可焦家除了焦仲卿,還有什麼指望?親家只知道張口要錢,一點幫不上忙。而這個時候一個轉機出現了,焦母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堅定了除去劉蘭芝之心。

第三,神秘的轉機出現在鄰居。焦母兩次對焦仲卿說:

東家有賢女,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東家有賢女,窈窕豔城郭,阿母為汝求,便覆在旦夕。”

在焦母焦頭爛額之際拋過來橄欖枝的是鄰居。鄰居的女兒很好,焦母很喜歡。而鄰居一定也想和焦家結親,應該相互試探過而一拍即合。最後一句“便覆在旦夕”表明早都商量好了。焦母成竹在胸。那麼兩家為什麼要結親,鄰居為什麼明知道焦家境況下滑,家有妻子,還要下嫁女兒。這首先和漢末的風氣有關。當時再婚,再嫁都不是什麼不能允許的事。其次也和大時代背景有關。

上兩篇也說過建安時代,天下即將大亂,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已經薄弱,有識之士都各投明主,抱團取暖,請參考《三國》系列叢書。而作為焦家這樣的小家族一定也比普通百姓嗅覺靈敏。焦仲卿在太守府裡當差,這些事知道的更多。和焦家比鄰而居的人家必然也是家境相似的家族。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古代不存在貧富雜居的情況。焦家和劉家結親是1+1小於1的情況,而和鄰居結親卻一定是1+1大於2的結果。兩廂對比,不言而喻。焦仲卿仕途不暢,家族日漸沒落,焦母怎麼能不為兒子家族考慮。如果鄰居要有辦法能讓焦仲卿仕途在進一步,那麼有戀子情節的焦母必將為之瘋狂,不惜一切代價促成此事。

基於以上三點,劉蘭芝表現的越好,越賢惠,焦母就越要加倍的虐待她,敵視她。沒有無緣無故的愛,必然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這時候甚至都不用再有別人說劉蘭芝壞話,焦母已經容不得她了。直到劉蘭芝受不了,和後知後覺的焦仲卿訴苦,才最終挑破窗戶紙,順勢將劉蘭芝趕出焦家。

兩千年來,焦母一直是惡婆婆的代表,受盡世人的唾棄。都認為是她逼死了劉蘭芝和焦仲卿。讓一對美好婚姻,最終離散,雙雙赴死。可分析下來,我們會了解,凡事都有兩面性。在時代的大背景下,焦母或許不是個好婆婆,但卻是個好母親。她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兒子考慮,計算。卻最終竹籃打水一場空。先喪夫,再喪子,膝下只剩一個幼女,又要忍受世人唾罵,後半生註定孤苦伶仃,甚至寄人籬下(焦家最後只能走招贅這一條路)其實焦母也是個可憐人。怎不讓人一嘆!再嘆!三嘆!

在時代的滾滾洪流中,沒有人能全身而退。

綜上!

作者有話說:本文原創,如引用請註明出處。後續會有持續解讀。喜歡的讀者不妨關注,已做日後探討。歡迎吐槽,歡迎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