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為什麼是人口最多的國家,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形成的?

靜慕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時至今日我國人口已經突破14億人,還有大量的華僑分佈在世界各地,這些人口占到了全球人口總量的21%,是一個相當可怕的存在。

今天的世界上,國土面積和我國相差不多的國家不在少數,例如美國,巴西,加拿大等,但人口卻難以與我國相比,那麼為什麼我國就能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呢?如此眾多的人口是如何增值而來的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幾個因素:

1、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

維持龐大的人口數量需要大片的土地,而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領土大國。

雖然在四大文明古國中,中華文明起步最晚,但從未中斷。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空前統一的秦王朝,其國土面積達到300萬平方公里,這奠定了我國疆域的核心部分。

秦朝之後的歷代王朝也正是以秦朝的疆域為基礎,不斷向四周擴張,並最終形成今天的版圖。

秦朝的建立,意味著東亞最適宜生存和發展的土地幾乎被中原王朝佔據,也意味著長城以南,青藏高原、橫斷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正式結成牢不可分的整體。

從秦朝建立後的2000多年時間裡,除魏晉南北朝以及五代兩宋共計600多年時間,其餘時間內,這片土地都保持著統一的狀態。

在這保持統一的1400多年時間裡,除改朝換代及國內武裝叛亂的短暫動亂,這片統一的土地,儘可能的保持了和平的狀態。

和平是人口增殖的最大前提,在我國人口爆炸式增長的清朝時期,戰爭主要集中在東北、蒙古高原、西域以及青藏高原等邊疆地區,長城以內的漢地18省除三藩之亂,基本保持了100多年時間的和平,為人口的成倍增長創造了條件。

2、堅韌不拔的小農經濟

我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巨大國土,是承載14億人口的堅實基礎,但適宜發展農業的平原只佔國土面積的12%,盆地只佔國土面積的19%,這意味著我國可耕地面積還不到國土總面積的1/3。

而國土面積約為我國1/3的印度,耕地面積卻超過我國,這說明我國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並不十分優越。

但我國依然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這一奇蹟的發生,主要取決於堅韌不拔的小農經濟。

自戰國時期小農經濟形成開始,這一封閉但空前穩定的生產力形式就主導了我國數千年的社會發展。因為生產力水平低,所以產生和發展的門檻更低,在能種出糧食的地區,小農經濟就能夠茁壯成長。

加上我國農民階級吃苦耐勞和忍辱負重的特徵,在統治者不過分干預和壓榨的情況下,農民階級能將莊稼種到幾乎所有的土地上。

明朝初年開始,土豆、紅薯、玉米等高產作物陸續傳入我國,並在清朝時期全面推廣,這使得大量無法種植莊稼的坡地旱地也被充分利用起來,可養活的人口大量增加,於是清朝開始了人口的爆炸式增長。

小農經濟的存在使得農業始終佔據著基礎性地位,而且小農經濟也使大量人口被束縛在土地上。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小農經濟生產力的主要方式就是增加勞動人口,即多生孩子。

在沒有天災的時期,小農經濟空前穩定,人口也會出現大量增長。即使遭遇了天災,由於小農經濟的超強適應性,人口也能得到迅速恢復。

3、雷打不動的安民政策

相比於日本的萬世一系,我國的改朝換代太過頻繁。自秦始皇建立秦朝後,我國的所有王朝享國時間都無法超過300年。

而每一次的改朝換代,都意味著持續數十年的腥風血雨,而這些異常激烈的戰爭和動亂毫無疑問會使人口大量損失,特別是蒙古對中原地區的征服,金國被消滅人口達到90%。

但正因為頻繁的改朝換代,才有了地主階級的一次次更新換血,而每一次的換血都意味著治世或者盛世的到來。

作為統治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天然對立,但為了獲得更多的財富,地主階級必須有所剋制,以使農民階級創造更多的財富,特別是經過改朝換代之後。

新王朝建立後,統治階級深知江山的來之不易,本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以及“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覺悟,統治者一般都能做到與民生息。

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統治者輕徭薄賦,崇尚節儉,罷戰息兵,為農民階級的小農經濟創造良好的發展條件。

在農民階級生產力得到充分釋放,小農經濟得到長遠發展後,人口自然得到大量增加。

相對於獨一無二的地理環境以及自發性質的小農經濟,統治者的政策更能促進人口的大量增長。清朝康熙年間,推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的政策,雍正年間推行“攤丁入畝”,取消人頭稅,人口增長開始加速。

4、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

對於統治者而言,人口在任何時候都是一項重要的戰略資源,也是統治者文治武功的重要證明。

為達到這一目的,統治者除了實行一系列安民措施,更為民眾制定了一系列倫理道德秩序。

古人常說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就是倫理道德的巨大力量。

在這樣的情況下,民眾將傳宗接代作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那種不生兒子誓不罷休的思維,使得人口不斷增加。

除了傳宗接代,統治者還提出“多子多福”的家庭幸福衡量標準,直接將家庭人口數與幸福指數掛鉤。在這一思想的影響下,底層民眾即使常年掙扎在溫飽線上,也要儘可能的多生孩子。

可以說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是導致人口增長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這種世代相傳的傳統觀念,幾乎使所有家庭都深受影響,因此生孩子成為全民的自發意識。

所以,我國古代雖然經歷了無數的戰爭和動亂,但人口依然保持了龐大的基數,即使受到巨大摧殘,也能夠在小農經濟的支持下迅速恢復。而當清朝基本平定中原,大量推廣高產作物,並推行了一系列人口增殖的政策後,我國人口在200多年的時間裡,達到了空前的4.5億人。

龐大的人口規模,使任何一個列強都無法實現瓜分和殖民我國的目標,我國因此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倖存下來,並在建國後實現了人口的再度翻番,達到今天14億人口的最大規模。

巨大的人口數量,是實現我國再度崛起,完成偉大民族復興的最重要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中國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1850年的時候,中國的人口4.5億,已經佔世界人口的38%。之後中國經歷了持續不斷的戰爭以及各種讓人口變少的災害,到建國之初的1949年底,中國的人口依然還有6.12億,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

1850年之前,中國沒怎麼統計過人口,沒怎麼和世界人口做過比對。不過,漢唐宋明這些朝代,根據當時的發展狀況,應該也是那時候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

(人口眾多的中國)

那麼,為什麼中國在歷史上,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一、中國版圖面積越來越大,歷史沒有斷過。

中國歷史上人口世界最多,與中國的國土面積越來越大不無關係。中國從三皇五帝開始到現在,歷史持續不斷,版圖面積總體上處於越來越大的狀況。因為版圖面積越來越多,自然在這樣的版圖上人口也就越來越多。

世界歷史上也出現過很多大帝國,比如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阿拉伯帝國、蒙古帝國,乃至後來的大英帝國等等。這些帝國在他們存在的時期,其人口也許比當時的中國的人口多。但是,這些帝國也就是盛極一時,很快就消失了。消失以後,有些完全不在了,有些也只是一些小國家。比如蒙古帝國,在強盛時期橫跨歐亞,人口當然是那時候世界上最多的。不過現在的蒙古國,版圖面積卻已經非常小,而且人口也只有300萬。

中國現在不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家。比中國版圖面積大的還包括俄羅斯、加拿大這些國家。但是這些國家,不但歷史很短,而且也處在高緯度地區,氣候非常惡劣。大部分版圖處在冰天雪地裡,或者有很多如西伯利亞這樣的不適合人生存的地方。所以中國的絕對版圖,其實是最大的。

(中國版圖)

二、中國處在氣候條件比較適宜的地域,同時又處在農耕社會。

中國不但歷史悠久,絕對版圖最大,而且氣候條件也是很適宜莊稼的生長。由於很適合莊稼生長,因此糧食產量就很高。只要糧食產量很高,人有吃的,人口自然就會生長。

除了氣候條件很適合莊稼的生長外,中國古代又是最典型的農耕社會,具有濃郁的農耕文化。上至國家大政的制定,下到家庭的重大事情,也都是把農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古代家庭最重要的兩件事,無非是“耕”和“讀”。“讀”的結果是當官,而當官則是更好地維護“耕”)。而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也確保了糧食能夠持續不斷地生產。

只要不處在亂世,只要給老百姓一些休養生息的機會,糧食短時間內就會很快豐收。而糧食的豐收,也便意味著人口的增加。

(農業耕種)

三、中國傳統文化促進人口的增長。

中國傳統文化是非常重視生育,同時也激發生育的文化。

比如“家大業大”。古人認為成功的標準,首先是“家大”,也就是說希望生育的子女最多,能夠開枝散葉。然後才是“業大”,在人生事業上取得成績。

再比如“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直接把有沒有後代,提高到道德認知層面上來要求。認為沒有後人,或者說後人中沒有男子,是道德有虧的表現。在這樣一種認知層面上,也就是“一夫多妻”制度的盛行。外國很多國家很早就提倡“一夫一妻”,而中國則一直提倡“一夫多妻”。直到民國時期,大學者辜鴻銘都還大力倡導“一夫多妻”。而“一夫多妻”的盛行,確保了生育的優化,也確保了人口的更多增長。

又比如“養兒防老,積穀防饑”。這裡講的是古代的養老體系。每個人要確保自己無助的後半生能夠平安到老,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生育。多生育,就會多子女。而這樣也帶來了人口的多增長。

所以,從古至今這樣延續過來,中國就成為了現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


張生全精彩歷史


我國人口眾多,雄居世界第一和我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和發展歷史是有很大關係的。

首先我們有著5000年甚至更長連續不斷的華夏文明,並且從來沒有中斷過。

在四大文明古國古中國,古巴比倫,古印度,古埃及中,能夠綿延不絕,發展至今而沒有中斷的文化,只有我們中國。文明聖火千古未絕者唯我無雙。中國在這一片華夏土地上一直持續的,即使遭遇外族的入侵,最終也會在先進的中華文化下被同化。所以穩定的華夏大地,為中國人民的發展和繁衍,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接著便是我國先進的農業種植文化和對於先進技術的接納和引進。

我國在半坡文化和河姆渡文化時期,就已經掌握了水稻種植技術和粟的種植技術和家畜蓄養技術。春秋戰國時期鐵器牛耕的出現,更是進一步促進了農業文化的發展。從兩晉時期開始的經濟重心南移,更是促進了南方土地的開發。北宋時期越南占城稻的引入增加了糧食的種植面積和產量。明清時期玉米和紅薯種植面積的推廣,進一步滿足了人口日益增長對於糧食的需求。玉米和紅薯的種植也為家畜飼養提供了大量的糧原料,所以豬越來越成為人們肉類的主食,同時也為莊稼提供了更多的肥料。所以在幾千年的積澱之後,明清時期相對穩定的社會環境,先進的種植技術和作物的引進在滿足人民生活的同時也成為我國古代人口增長的高峰點。

近3000年的小農經濟和統治者的重視。

在我國古代士農工商,在所有的平民中農的地位就有著很高的地位。每一任的統治者對於農民的重視,是登基後的首要重視因素。不論是開始的休養生息,還是後來的不斷的各種變法都與農業息息相關。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屯田制,青苗法,募役法,一條鞭法,攤丁入畝都與農業分不開。而在很多的典籍記載中“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貴君輕”等等三點都是對平民百姓,更重要的是對農民的重視。在我國古代的賦稅政策,農民也是國家收入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徭役賦役經常成為統治者和農民的矛盾點,我國古代起兵反對統治者最多的也是農民。所以古代穩定的小農生活,可以說對於我國人口的增長也起到了了最重要的作用。因為戰爭,饑荒,災年和動亂必將帶來的是勞動力和人口的大量流失和減少。

最後就是我們的文化特色和勞動力需求

上子孫的繁榮昌盛一直以來也是封建社會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 ,不論是多子多福的祝福,但是不肖有三,無後為大的古語,抑或是敬天法祖的延續,都展示出我國古代文明中對於繁衍後代的重視。農業為主的古代文化必然會有對勞動力的極大需求。很多人家就會生很多孩子,兒孫滿堂也是古人最大的寄託。



紅雨說歷史


中國現在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但是在古代,中國人口並不始終都是最多。秦朝時,中國有人口3千多萬,而當時的印度孔雀王朝人口超過5千萬。東漢時中國人口最多不超過6千萬,而同時期的羅馬帝國有人口8千多萬。到了宋代中國人口超過1億,成為當時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此後一直延續到現在都穩居世界第一(除王朝交替之際的人口銳減)。



因此,中國古代人口的真正爆發期是從宋代開始的。其主要因素是由土地的承載能力決定的。從秦漢到唐朝,中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而北方的土地產出率低,加上耕作水平一直沒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養活的人是有限的。唐朝立國289年,人口最多也不超過7千萬,只比東漢多1千萬。

宋代疆域小人口反而超過1億,是因為到了宋代,我國經濟重心從北方轉移到南方。南方自然條件優越,農作物一年兩熟甚至三熟,產出率大大提高,同時優良水稻品種“占城稻”的引入,使糧食產量上了一個臺階,自然能養活更多的人。明朝中期,原產美洲的高產農作物馬鈴薯、玉米、甘薯的引入,產出了更多的糧食,中國人口也就突破2億,到清朝乾隆時,突破3億,到道光時,更是突破4億。



中國現在成為人口最多的國家,一方面是宋代以來人口的穩步增長造成人口基數大;傳統的多子多福的觀念,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傳宗接代思想,促使人們想生多生;地大物博,農耕條件好,能產生出更多的糧食;尤其是新中國建立後長期的穩定局面,醫療條件的大幅改善,農業生產技術的提高,更是使中國人口快速增加,長期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燈下話史


2017年末,我國大陸人口:13.9008億;香港:740.98萬;澳門:65.3萬;臺灣:2316.21萬。二岸三地總計:142130.49萬人,十四億二千一百三十萬四千九百人。這人口還是蠻多的。

2017年生出了多少人口?答:1723萬。死去986萬,淨增加737萬。


我們小時候是說“6億神州",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全國人口才6.12億人,而到了1990年末達到了12.34億人。40年翻了一翻!

歷史上人口最少的時期是三國時期,據《漢書》記載,前漢漢平帝時是:5767萬人。


而到了後漢漢獻帝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約1千5百萬人口。

三國戰亂後,歸晉時:820~830萬人口(含當兵的)。


中國現在為什有這麼多人口呢?是因為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當家作主人,實行了土地革命,耕者有其田。後來又成立合作社,人民公社,土地歸生產隊、村集體所有。走上了集體化的社會主義道路,解放了生產率,人民生活水平空前提高。所以這人口也迅速增長,從49年到90年40年中,人口翻了一翻。


老蛇正宗


中國現在人口已經有14億多了,約佔全球人口的五分之一,是一個名副其實的人口大國。但是,在歷史上中國人口甚至達到過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而且是多次達到這一水平。可以說中國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古羅馬時期和阿拉伯帝國時期的人口曾經有過接近或超過中國的情況),並且對於絕大多數國家來說,在人口上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說道為什麼中國的人這麼多,原因還是很多的,下面我說幾個主要的原因:

第一條:中國古人具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

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無數民族和國家,但是在歷史長河中絕大多數都消失了。他們主要的消失方式就是被強大的民族滅族。比如著名的迦太基人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說起來,迦太基人也是一個曾經創造了輝煌文明的民族,曾經在最強大的時候,這個民族佔據了幾乎整個地中海的貿易權。

(繁榮的迦太基城)

(迦太基疆域)

但是,隨著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人的崛起,迦太基受到了挑戰,經過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將迦太基人徹底擊敗,並且將迦太基人的家鄉迦太基城鏟為平地,最後又把鹽撒到這片土地上,迦太基人也被消失了。

(羅馬人攻入迦太基)

所以,如果一個民族沒有足夠自保的能力,很可能最後連渣都不剩,更不要說發展壯大了,而中國人在古代自我保護能力絕對是一流的。

5000年前,華夏族的祖先炎帝、黃帝部落和蚩尤大戰,擊敗了這個他們在東亞地區遇到的第一個強大的敵人,確保了族群在中原地區的主導地位。此後,華夏族與東夷、西戎、南蠻、北狄不斷作戰,不僅成功保護了自己的土地,還順帶向周邊進行了大規模的拓展。

(炎黃戰蚩尤)

這就是中國人口發展的基石,足夠的自保能力。

第二,地方大,土地肥沃

中國歷史上一直是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國家之一,並且佔據了大片肥沃土地,為人口的增長確保了物資方面的供應。

舉個例子,在秦朝的時候,中國人口大約為3000萬,國土面積大約為300萬平方公里,在這片國土上有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關中平原、成都平原、遼東平原等非常適合種地的大型平原。它們為秦朝出產了無數精美的糧食,也撫育了當地人口。

(秦朝疆域)

今天,這幾塊平原仍然是世界上糧食產量最高,人口最稠密的地區。

(肥沃的華北平原)

相反的例子就是居住著遊牧民族的北方草原,由於當地為苦寒之地,土地承載能力低,一直是世界上人口最稀少的地區之一。

(圖為蒙古草原,這種地方只能放牧,開荒種地就會沙漠化)

第三,包容之心

中國人不好殺戮,喜歡將周圍民族融合到自己的大家庭中來一起生活。黃帝擊敗蚩尤的九黎部落之後,將這個部落納入華夏部落中間,和他們一起開拓當時還很荒蠻的華北平原。於是,華夏部落不僅沒有因為戰爭而變弱小,反而比以前更強大了。

歷史上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讓華夏族像滾雪球一樣壯大。最終,使他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族群。

第四,民族的精英階層還是比較給力的

中華民族最大的問題是不愛生育,這好像是我們悠久的傳統。

為了鼓勵老百姓生育,古人創造了很多思想、制度等提高國人的生育率。比如漢朝初年的時候,政府規定達到一定年齡不結婚就要罰款。還有,除了宣傳“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種思想,古代“多子多福”的思想也是為了鼓勵老百姓生育設計的。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孟子提出的思想,他為我國人口的增加做出了重要貢獻)

以上!


歷史風暴


李光耀:大陸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用佔世界7%的土地,養活了22%的人口。這句話,像是政治宣言,因為困擾中國人幾千年的吃飯問題,好像在最近幾十年裡,變得不那麼迫切和緊急了。

在世界史上,中國的人口並不總是最多的,而且由於中國人對大一統的執著,在人類文明發展程度沒有突破土地瓶頸前,治亂興替,經常遭遇人口數量巨量起伏。

翻看史書,撫今追昔,如今的中國人,其祖上都是很強大的存在。李光耀曾經說:中國未來一定會崛起,因為(我們)新加坡是流離失所的難民(客家人)後代所建立的國家,都能發展的很好;大陸中國人都是進士秀才的後代,一定會發展的更好。

(李光耀)

政治成熟:社會發展的保障

人口學家一般認為一個族群少於5000人,就不能稱之為族群了,因為缺乏多樣性的基因組。中國的文明能夠傳承千年,與中國人龐大的人口數量有很大關係。中國人口數量眾多,與發生在公元前1076年周王朝的“革命”至關重要。因為這場革命後的“天下宗周”後,周王朝“以德配天”,形成了後世中國的“鬱郁乎文哉”的人文精神,讓中國政治有了“遷其重器”,“不毀宗廟”的溫情。“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

(牧野之戰:周王朝的革命)

周王朝廢除了商王朝的血腥的祭祀制度,開始用禮儀教化人民。中國在周王朝後,第一次整體步入了社會文明階段。農耕稼穡的艱辛,讓周王朝提出了“無逸”的思想。從此,中國的仁人志士“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孔子是商人後裔,卻以周人“至德”為基礎發展出儒家思想,即使他千般念祖,卻也在道德做審判時說“吾從周”。到了宋代時,這樣的思想發展成“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哲學。

由於有這樣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文化,所以中國古代關於天下、國家、民族的政治理論就發展的很快,到了秦代,終於在世界各國中脫穎而出,政治成熟度一騎絕塵,領先了世界2000多年。也就是在秦漢時期,中國的古文明第一次超過了其他地區。

政府主導了社會行為後,由於當時有大片的土地未開發,還面臨著嚴重的國際(當時的諸侯國)競爭,政府紛紛鼓勵生育,增加人口,甚至到了生女孩政府送豬,生男孩政府送狗作為賀禮的程度。到了清代,為了增加人口,還推廣了“攤丁入畝”。由此,民間的生育,既是自然本性,國家又提倡,自然樂此不疲。

文化傳承:家庭倫理

周王朝制定禮儀,分配資源,實現了殖民特權,在黃河流域實現了周人的勢力範圍。周公以宗法制配合封建制,完善了周王朝的政治制度,實現了家族倫理的“親親善恩”的原則。孔子又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的倫理觀念,使得中國人普遍重視家族、家庭傳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等訓誡,經過國家思想文化的強勢宣貫,成為了中國文化特有的風景。

中國文明進入農耕社會,也在商王朝晚期、周王朝早期。由於鐵器尚未推廣,耕牛也比較少,農耕技術很粗糙,必須要藉助大家族的力量才能夠完成,這在經濟上也要求中國人要注重家庭,要多子多福。直到清朝晚期,《白鹿原》裡,還有著鄉約,用以約束人們的行為。

(被稱為“民族秘史”的《白鹿原》)

同時期的羅馬帝國的衰落,與羅馬公民的日漸減少有莫大的關係。而羅馬公民的減少,又是因為羅馬人“好淫”的本性。相對於中國300年王朝的時間來說,羅馬帝國的王朝往往三兩代人就要更換皇帝姓氏,也即中國意義上的改朝換代。究竟原因,就是羅馬人的“濫性”貪圖享樂而不願意生育孩子。羅馬皇帝的繼承人往往都是養子、繼子,貴族人家的繼承人也大多如此,到後來,聞名天下的羅馬軍團在羅馬公民中招不到合格、滿員的士兵,不得不僱傭日耳曼人,最終造成了羅馬帝國的崩潰。

地大物博:人口承載力

東亞板塊是一個優勢的地緣板塊,擁有平原、高山、河川、丘陵等各種地形地貌,在先民們的篳路藍縷的開發下,因地制宜,適應不同的作物種植。在漢代時,黃河流域,包括河套一帶(朔方郡)得到了大面積開發,人口在西漢末年達到了6000多萬(齊民編戶,登記在冊),還會有一些貴族世家的奴婢、部曲沒有統計在冊的。經過了長達400年的戰亂以及人口南遷,江南一帶也得到了開發。到宋代,中國就有了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成都平原三個核心糧倉(此時的關中沃野由於水利年久失修,且處前線,已不具備經濟中心的實力),這給了中央政府設立“糶倉”的基礎,朝廷賑災就有可能,就不會出現一場大的自然災難,就亡國的悲劇。

不過,土地承載力是有限的,即使將南方的山地都開闢出來種上糧食作物,在化肥等現代農業技術沒有出現之前,土地物產還是有限的。同時,由於經濟活動的深入,土地兼併的情況也會越來越嚴重,這是歷朝歷代都無解的困局。也因此,中國的人口數量長期在6000萬至1億徘徊。

(華北、長江中下游、成都三塊平原,物產豐富)

發生轉機的是在明朝末年,各種耐寒農作物的引進,使得西北乾旱地區,如甘肅、陝西、山西、內蒙,甚至是青海等高原地帶,都能種植耐旱的農作物,土地物產短時間內得到大幅度提升,人口數量增長,在清朝末年,就已經是四萬萬五千萬同胞了。

至於建國後,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生育觀念,加上和平穩定的國內環境,中國人口數量在短短數十年間翻翻,在1980年代初超過10億。到如今,已有13.6億人口,是世界人口第一大國。

結語: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再加上龐大的領土規模,世界上任何一個殖民國家,都不能輕易的征服中國,這才使得中國避免了近代的亡國危機。

有這樣的人口總量、統一的價值觀和文化,中國在獲得了一次和平建設國家的機會後,中國的復興之路不可阻擋。

(世界人口密度,顏色越深,人口越多)


而知而行


這不廢話嗎?現在人們張口閉口就是中國五千年曆史;五千年從來都沒有中斷的歷史正好造就瞭如此多的中華兒女。

中國人多,這是有歷史原因的。 首先,中國是農業大國。在過去的日子裡,在奴隸社會,人口(奴隸)就是財富;在封建社會,人口(勞動力)就是生產力;在當下,人口就意為著紅利。

在原始部落衝突中,大批的奴隸被俘虜後統統被殺掉;再後來獲勝一方才讓他們活下來用作苦力。

進入封建社會,人口的多少意味著勞動生產力。而在中國這樣一個宗法家族為核心的社會中,人丁興旺是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的追求。

人多力量大,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一類的俗話標語口號也都反映了人們對“人口眾多”國情的肯定。

進入八、九十年代,中國人突然發現“人太多了”,要加以控制。現在看來,不是“人太多了”,而是“太窮了”。

這不,一旦“富”了起來,人們卻不願意生了。 人口紅利也沒了,適齡勞動力人數也在逐年降低。

人多嗎? 人多並非壞事。問題是如何發展生產力,如何解決養老、入托、教育、就業、就醫、住房的問題。

人們受教育程度高了,富裕起來了,反而會存在“少子化”如日本、“人口負增長”如北歐各國。

越窮越生,人生活的質量反而得不到保證;有錢了,認識提高了,反而不生,或者少生了。為什麼呢?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不是。


閒看秋風999


對於中國為什麼會是人口最多的國家,我想從建國以來對新中國人口問題的一些研究來說明。

對於中國人口多第一個原因被認為中國原有的空間足夠大。國土面積為中國人口增長提供了基礎。但這不是根本原因。因為目前中國的耕地佔世界的面積可遠比人口的比例低。因此空間大隻能說是前提,根本原因目前傾向於建國以後的輿論導向和科技進步。

關於輿論導向,早在20世紀30至40年代,我國一些學者就試圖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適度人口論”。解放後實際上就有學者提出呼籲節育。但是由於解放初我國社會剛剛結束了長達百年的戰亂,社會上經濟擴張需要更多的勞動力,加之蘇聯鼓勵生育政策的影響,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末對馬寅初老先生的“人口論”進行了批判。而與此同時,鼓吹多生的一派在“大躍進”中找到了理論依據。他們認為“大躍進”證明在生產勞動中使用人海戰術的正確性。社會人多即社會生產力高。那麼為了儘快發展社會主義,必須多生。除以以外,在“大躍進”所傳遞出來的虛假的生產信息被解讀為一切困難都是可以靠人的意志戰勝的,人多所帶來的益遠大於弊。實際上這種思想也有一定的經濟學原理:邊際成本低和收益高。畢竟在不發達國家生一個和生兩個養育成本差不了太多。老大衣服不用給老二就行了。長大後老大老二又都能幹活。儘管這一思潮在“大躍進”後被及時發現,但是其影響沒有完全消除,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有著社會基礎。

目前研究還將科技革命與我國的人口增長相聯繫。綠色科技革命使得人們有了更多的口糧。能夠將更多的人養活。抗生素等新型藥品的發明使得社會總死亡率大大降低。除此以外我們黨在衛生方面確實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實施了一大批有效的措施。大家最熟悉的就是喝熱水。不要小看喝熱水這件事,這絕對是我們國家的一個富有遠見的創舉。時至今日,在非洲和歐美相當數量的國家都沒有這一習慣。對於歐美髮達國家來說可以依靠先進的衛生保障制度來實現飲水安全。而對於我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喝熱水絕對是保障應用水安全的有效途徑。而除了喝熱水以外我們黨還推行了農村的赤腳醫生,初步建立了各地的醫院系統等。這有效降低了新生兒的死亡率。在有一組數據大家可以瞭解一下:清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33歲,民國為35,建國初37,到1957年為57,1981為67.77,2000年為71.4。社會平均壽命的提高無疑也是人口快速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不過從目前來看中國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是一直下降的,因此目前我國呼籲多生的聲音越來越大,畢竟黃種人的安危全靠我們中華民族來保衛。所以我現在覺得我還是有機會等到生娃有補貼的。嗯。。。俄羅斯那樣的水平就好。


Lhclearly


看了好幾篇回答,我覺得都沒答到點子上?現在中國近14億人口(包括臺、港、澳),是如何形成的?從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的4萬萬5千萬(還不到),1964年6.77億、1981年的9.477億、1998年12.184億、2001年的12.763億。其實人口增長最快的就81年至2001年。
五十幾年前


中國都開始“計劃生育”只不過不嚴格,加上有老人的封建思想就是“多子多孫就多福”,越窮越生,所以人口一直沒控制好!直至1985年至2015年的計劃生育是相當嚴格的,但有抓得好的農村絕對不準生三胎就人口降下來,抓不好的就不減反增。(具體是哪裡不講大家都知道)
可以這樣講城市比農村計劃生育做得好!如果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到現在最少20億以上?總結中國人口這麼多是“計劃生育”不到位造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