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东养鸡大户日产3吨鸡蛋,产业扶贫推行三年行动计划。

他是南安有名的养鸡大户,日产鸡蛋3吨,年销售额2100多万元;他不走寻常路,校企合作研发低胆固醇鸡蛋,提高产品附加值;他致富不忘乡亲,主动帮扶,带动村里贫困户增收。

他叫刘泉发,罗东镇新明养殖综合场负责人,罗东镇新明村党支部书记。“今年5月份,我们将继续为本村有一定劳动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免费提供鸡苗,变输血为造血,带动贫困户增加收入。”刘泉发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罗东养鸡大户日产3吨鸡蛋,产业扶贫推行三年行动计划。

【无抗养殖】

日产3吨低胆固醇鸡蛋

说刘泉发是养鸡大户,一点也不夸张。3月21日,记者来到罗东镇新明养殖综合场,刘泉发正准备去鸡舍走走,他饲养了10万羽产蛋母鸡。

这个占地35亩的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可不一般。走进养殖场,鸟语花香,丝毫闻不到臭味。推开其中一个鸡舍大门,1100平方米的鸡舍里全部采用高度自动化设备,鸡蛋的收取、饲料的添加,就连粪便的收集都有专门的一条流水线,并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鸡舍中还饲养着上万羽蛋鸡,它们正伸着头觅食。

“这鸡舍里共饲养了3万多只蛋鸡,它们所产出的蛋都是低胆固醇的。”刘泉发一边走一边介绍,考虑到鸡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营养必需品,19年前他成立养殖场,一开始饲养了3000多只鸡。后来,随着养殖场规模不断扩大,鸡的数量也从3000多只增加到10多万只。2011年,由于越来越多人养蛋鸡,鸡蛋价格一直上不去,他便有了研制低胆固醇鸡蛋的想法。

“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理念也在变化,原来生产的大众化鸡蛋中胆固醇含量较高,容易引起人患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所以消费者对健康食品提出了要求。”基于此,2011年新明养殖综合场便与泉州师范学院展开校企合作,并于2012年上半年成功研制出低胆固醇鸡蛋,2014年12月顺利通过验收,并注册了“旭威”商标,将低胆固醇鸡蛋推向市场。

为何蛋鸡所产出的蛋是低胆固醇的?“最大原因就在于饲料。”刘泉发解开记者的疑虑,原来这些蛋鸡每天所吃的饲料,都是玉米、豆粕、杂粮等加适量中草药调配而成全价料。为了研究中草药添加剂对鸡蛋胆固醇的影响,他们还进行了多次实验。

“目前整个福建只有新明养殖场有生产低胆固醇鸡蛋,在此基础上,这两年我们通过添加中草药,对蛋鸡有着保健作用,所以整个产蛋期没有用任何抗生素,达到无抗养殖,生产健康蛋,这也是我们罗东镇的特色产业。”刘泉发笑着说,尽管现在养殖场所产出的鸡蛋比普通鸡蛋贵一倍,但仍受到不少消费者的喜爱。目前,石狮、厦门等地的超市都有销售新明养殖场所生产的鸡蛋。

罗东养鸡大户日产3吨鸡蛋,产业扶贫推行三年行动计划。

【变废为宝】

打造生态循环农业

养殖场之所以闻不到臭味,离不开这位养鸡专业户的用心打理。新明养殖综合场位于罗东镇新明村格仔底林场,周边有500多亩经济林,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养殖场也种了不少果树,场里绿化布局合理。

但这只是其一。“为了响应政策号召,更好地改善对环境的影响,新明养殖场从产业布局着手,去年投入100多万元购买了一套鸡粪高温生物发酵设备,大大改善了空气质量。”刘泉发解释道,原始的鸡粪处理方式比较传统:主要是通过晒干或堆肥发酵。而采用高温生物发酵塔,是利用生物作用结合先进的机械工艺,对鸡粪进行有效处理,能有效地杀死鸡粪中的虫卵、病菌等。把养殖场内产生的鸡粪等废弃物集中收集放入高温生物发酵塔,再添加活性生物菌种,合成符合NY525-2012标准有机肥,打造鸡-肥-林(田)生态循环农业。

“这套发酵设备,全自动加工,24小时作业。”站在硕大的发酵塔旁,记者看到,铲土机将鸡粪等废弃物装入塔内,通过一天的高温发酵,次日就被生产成有机肥,直接放到有机肥生产车间,进行打包入袋。

“为更好地改变环境,今年计划改造两条产蛋生产线及一条双层育雏舍,并补充场里绿化及硬化。”刘泉发说。

经过10多年的发展,新明养殖综合场已经成为行业标杆。这个总投资达4000多万元的基地,先后斩获福建省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福建省无公害鸡蛋生产基地、福建省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福建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等殊荣。

“这几年养殖行业经历着价格的起起落落,整体低价运行,大众鸡蛋潜伏着生存危机。所以,只有再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走科技创新质量,以增加产品附加值。”对于未来发展,刘泉发信心满满。

【产业扶贫】

推三年行动计划

致富不忘乡里,作为新明村党支部书记,刘泉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自2017年起,刘泉发推出3年带动20户贫困户生产性扶贫计划。2017年免费为每户困难户提供50只脱温后的良种产蛋鸡苗或25只上海新杨产蛋黑鸡,为没有劳动力的困难户每户发放500元现金购买生产资料,养殖场提供蛋鸡的养殖技术信息指导,定期组织困难户进行蛋鸡养殖相关知识培训,包括食品安全、禁用兽药等。此外,三年来每月800元补贴具有蛋鸡养殖经验的人员,入户指导防疫、消毒等相关知识。

“困难户生产的鸡蛋可自行销售,也可由养殖按市场价回购,确保困难户无风险、隐增收,激励贫困户用心养好鸡。”采访当天,刘泉发带记者走访了几家困难户。现年69岁的刘某刚从田地里耕种回来,几年前家中遭遇了变故,仅剩刘某夫妻俩相依为命。

“年纪大了,日常就是夫妻俩靠种田为生。在得知新明养殖场无偿为贫困户提供蛋鸡及养殖技术时,就报了名。”刘某跟记者说,“当时领了50只蛋鸡,目前还剩下30多只,平日也舍不得宰杀,所产的鸡蛋大部分都用于出售,预计带来年收入3000余元。”

“人要为自己活着,但要替别人想。”这是刘泉发的企业文化,他也一直身体力行,2019年5月份新明养殖场将继续为有一定劳动力和养殖意愿的贫困户每户送50只良种育成鸡、疫苗及消毒粉,并入户现场指导。

刘泉发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3年来生产性扶贫活动,计划鼓励引导有一定劳动力和养殖意愿贫困户发展蛋鸡小规模特色养殖,按照目前市场行情,预计每户年收益3000元左右。

本报记者 苏清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