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有的人說張儀圓滑,確實是,但這不是他能全身而退的根本條件。下面分析一下三位的死因,或許你就發現,張儀不死真不是他多聰明。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史記》的記載中,張儀怕秦國群臣相害,給秦武王出了一計:說我張儀為秦國鞠躬盡瘁,在六國手裡坑蒙拐騙搞了很多土地,現在六國的人都恨我,我在哪裡他們就要打哪裡,不如讓我去魏國,別國的軍隊就去打魏國了,大王您也就有時間去收拾周室了。秦武王一聽,可以啊,反正我遲早要去周室舉鼎,就你幫我吸引火力去吧!這樣,張儀就安然逃了。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司馬公這樣記載,個人覺得還是為了表現張儀慣於詐騙,長於取巧的性格。秦武王就這麼容易被騙?其實不然,在秦武王眼中,只有通過真刀真槍打下來的土地才是自己的土地。張儀的口舌之能,在這個秦王眼中是不靠譜的,所以註定張儀不會被重用。

用不能用。自己剛繼位就殺前朝功臣也不應該,所以殺也不能殺,在張儀提出這個所謂的計之後,秦武王也就順著臺階下來了。饒你一命,博個美名。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這時候問題來了,為什麼秦惠王上位就要殺前朝功臣商鞅呢?這也就是這個問題的根本,因為商鞅的命運在秦國早已被做成了死局。秦孝公不忍秦國窮困,邀天下才俊強秦,當時開出的條件是“共治秦國”。而事實上,確實如此,商鞅在秦國,先後掌瞭如下大權:改革大權--兩次變法,囊括秦國所有法制;執法大權--刑太子傅,放逐太子,渭水殺人,河水變赤;軍權--訓練新軍,領兵取河西;外交權--慫恿魏國稱王,使其成為眾矢之的。並裂土封侯--領商、於十五邑,有造反前科。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這樣的身份地位,對商鞅來說,就是一個必死的局。秦孝公可與你共治秦國,但是孝公的孩子不能。所以秦王殺商鞅的動機一直在,並不是變法得罪權貴爾爾,那些說法是騙騙孩子的。秦孝公彌留之際就曾試探過商鞅,所幸商鞅過關了,別說什麼惺惺相惜,在國家大義面前,都不足論。

再說白起,白起只是老梟秦昭王為制衡范雎的一顆棋子。秦昭王最早是沒有實權的,媽媽和舅舅做了所有的主,他這個王其實就是個擺設。但是范雎在這場鬥爭中幫助了自己,所以他是感謝范雎的,也是允許范雎犯錯誤的(像范雎用鄭安平,妨害白起等)秦昭王都未曾問罪。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秦昭王一方面感謝范雎,一方面也防著范雎,這是其政治頭腦清醒的一種表現,而白起就是制衡范雎的一個重要角色。同樣的,在白起長平大勝一舉可以滅趙時,秦昭王是不願意的。如果白起功成,就沒人能制衡白起了。老梟秦昭王,就是要在這裡找到一個平衡,體驗帝王把控一切的滋味。

但是白起的意志太過自由,常年軍旅的生活,與將士的同甘苦、共進退,讓他具備了鮮活的生命能量。白起效忠的是自己的意志,而不是秦王,或者說他根本不瞭解秦昭王。在五國攻秦之後,秦昭王就發現白起這傢伙扶不起,我們理解白起為意氣用事,但是秦昭王會覺得白起再無用處了。因白起的拒絕,使得白起范雎之間的平衡被打破,而至於帶兵打仗,在秦昭王眼中,秦國有的是人才。

秦國的商鞅遭車裂, 戰神白起被賜死, 張儀為什麼可以全身而退

所以,白起也是必死,但是這種死,不像商鞅那樣,被別人做成死局,而是自己認不清局勢。而張儀,無非是騙騙這個、騙騙那個,不掌實權,不涉軍權,愛騙誰騙誰去,反正在我秦武王眼裡,騙來的終究不如打來的。

各位是如何認為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