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的歌越来越难听懂了?

杜拉拉职场


当今物质横飞得年代,已经很少有音乐人能去用心做音乐,作出自己满意的音乐,自己都不满意的音乐,肯定不是用心做的,只是为了去迎合大众,音乐已经变成了快消品,某音的出现,更是助长了这种气焰,不过也不能否认某音的音乐也有好听的,可取得,只是去年某音大火的歌曲到今年你还记得几首,应该是寥寥无几吧!

还有港台歌手的没落,当年火遍全中国的四大天王,亚洲歌王等,现今能有几个歌手有他们的成就?

如今社会,我们需要沉下心来,安安静静做音乐的音乐人,我们也不要悲观,多让他们沉淀沉淀,相信他们能做出来,好听的音乐!



道道说道


提出这种问题,只能说问者缺乏音乐欣赏水平。最近这些年,年年都有好歌,问者的欣赏水平有限,所以,感受不到这些好歌。

还有,现在由于社会环境变了,人们的文化社会丰富多彩,不像以前那样,一首好歌出来,一夜之间传遍大江南北。现在呢,任你优秀的歌曲,要想传遍大江南北,一般要两三年时间。记得当年,我听到《红尘情歌》后,就向亲朋好友推荐,但差不多两年后,这首歌才传遍大江南北。

我媳妇很喜欢唱歌,但是,她在音乐欣赏上,有所不足。我经常会搜索一些新歌来听,遇到好的歌曲,就会保留下来经常听,媳妇一开始都说不好听,但是,听上一两个月后,就说好听了。我怀疑,有许多人可能都像我媳妇这样,第一次听到新歌时,往往觉得一般,要听许久,才会觉得好听,要听许多次,才会逐渐喜欢上。不知道这属于啥原因,我把这种情况,归结为音乐欣赏能力不足。哈哈哈。


阳光空灵


首先,感觉回答这个问题会暴露人的年代感。像我这种85后来说,我是真的感觉现在的大部分歌曲很难听懂,曲子不是震耳欲聋就是平平无奇,作词不是白话太多就是晦涩难懂,很少有我能听的下去并记住的。但是同样的歌曲我12岁和10岁的侄子却感觉跟好听,并能记住歌词。所以说,歌曲听得懂听不懂和听的人以及所处的年代有很大的关系。

在我上初中和高中的时候,正是港台风在大陆刮的最厉害的时候,也是港台最辉煌的时代。那个时代唱片业正是最风光的时候,对于一个高中生来说,男生能够得到一张周杰伦,女生能够得到一张SHE的正版唱片来说,真是一种莫大的满足和荣耀!

学生时代时间都很紧张,唯一的休闲娱乐就是听一首《七里香》,一首《十年》,一首《江南》,一首《不想长大》,一首《遗失的美好》,等等。像我们女生还会抄录喜欢的歌词,互相攀比看谁的歌词抄的最多,看谁的歌词本最整洁最好看!

到了现在,步入社会快十年的我们早已没有当初的心境,每天为生活,孩子,房子,车子在奔波,再没有能静下心来好好听听一首歌的旋律,品品一首歌的歌词,探寻一下歌曲背后的故事。

现在的歌曲早已不是我们当初记忆中的样子,它记录的是现代社会中那个当时的我们,它记录的是属于这代人的故事,很难和我们产生共鸣,因此也就有了怀念过去一说。

其实是真的过去的歌曲就那么好,现在的就那么烂吗?时代变了,社会也在进步着,流行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有些人急功近利的情况下,有的歌曲确实粗制滥造,但我相信大部分还是能够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

最后,放上几张我们那个年代喜欢的歌手,大浪淘沙,留下的始终是经典!











螃蟹爱看剧


我也忽悠两句。首先,由于乔羽等老一辈词作家渐渐老去,现在的人,已经写不出象样的歌词了。歌词歌词,是歌曲的灵魂,是诗的精华。现在的歌词,已经是闭门造车的产物了,开始胡编乱造了。比如有一首歌,叫《风吹麦浪》,词作者竟然说“这秋天的景象”,也许是词作者一直生长在大都市,根本就不知道这应该是“夏天的景象”,因为麦子收了之后,农民才开始种植高粱玉米大豆山芋花生等秋天收获的农作物。当然,这歌词虽然有点瑕疵,总体还是不错的,总比《忐忑》强,可能就象小学生写作文,实在写不出一个字了。

其次,就是作曲。现在的音乐制作人都年轻,一味模仿港台,模仿西方音乐,殊不知,他们恰恰不能理解音乐确实是有地域性的。比如日本音乐,朝韩的音乐,欧洲的音乐,不懂音乐的人都能听出来,比如中国的云南,四川,内蒙,音乐的地域性很强。有一句话叫做“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现在的音乐人已经偏离了方向,所以,近几年已经没有经典的音乐出现了,有的只是流行三五个月的作品了。因为已经没有象施光南这样的音乐大家对音乐的理解了。

一家之言,希望大家别骂我。


大叔级职称


如今的歌坛抛弃了中国歌曲创作的优良传统。中国的戏曲要求“字正腔圆”。中国歌曲也要求“吐词清楚”。也就是说,听众不用看字幕就能听清楚唱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老一辈音乐家的作品都是如此,唱起来绝无拗口,听起来毫不费劲。他们常常为了一个词、一个音绞尽脑汁,有时简直到了苛刻的地步。早年曾经流行的《长江之歌》,原本是有曲无词。后来央视全国征词,词作家胡宏伟的佳作入选。说实话,作为音乐人,我感觉词曲配合已十分完美。没想到一次在北京听作曲家王世光讲座,他还觉得歌曲开头“你从雪山走来”的“你从”两字出音(3、4)还不够好。当时让我惊讶之余大为感慨:老一辈音乐家才是真正的大师!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成就了一代中国音乐的辉煌。反观现时的许多明星,我们听他唱歌不看字幕根本不知道在唱些什么。例如周杰伦,他的歌词曲本身就不吻合,唱时又不重视吐词,加上把美国人从非洲学来的快板亦照搬过来,只见他的身驱在扭动,嘴里唱什么东西根本无从抓捉。如此歌唱,竟也引得一批粉丝疯狂,获得大奖,可笑之极!到底是我等愚昧,还是他们无知?让时间作证吧。


望君山人


不说好听不好听就说这歌词,还是想说几句,今年过年正月初八村里办了个广场舞会,队长说:舞多歌少你和两三个人来一首:明天会更好;歌吧,歌曲你自己练吧可从QQ音乐里学,打开一看。版本不少还有央视大型版本,心想这歌名很潮既跟新形势又与政事搭边,再细看歌词这是说的啥?后半部分还可以,前部分在这里不必用粗话来说了,没事的时候去欣赏一下这漫天飞空的歌词吧。

轻轻敲开你的心灵

慢慢睁开你的双眼

看看忙碌的世界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春风不解风情吹动少年的心

让昨日的泪痕随记忆风干了

抬头寻找天空的翅膀

候鸟出现它的影迹

带来远处的饥荒

无情的战火依然存在着消息

玉山白雪飘零

燃烧少年的心


柳涧莺鸣


現在的歌曲很难在群众中广泛流传,传唱!也很难象过去的老歌曲一样能传唱许多年代!一首好的歌曲,首先要歌词写的优美,词中有景,景中有情。能让人唱起这首歌勾起美好的回忆,想象或遐想,能引起歌者和听者产生共鸣。如我的袒国中: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稍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词优美,让人听了就想起了家乡,想起了家乡那条河!另外曲调要优美动听,婉转悠扬,还要朗朗上口,一听主旋律就能抓住人心,就能跟着哼几句,就产生了想学此歌的冲动。就象.我爱你中国,我和我的祖国,马儿呀你慢些走!思念,远飞的大雁,北京的金山上等歌曲。旋律优美,欢快,明朗,动听。这些歌一辈子也听不烦,唱不衰,永远流传下去也不会过时。它会一代一代流传下去,成为永恒的经典!現在很多的歌曲都达不到这样的水平和高度,唱几天就无人知晓了!


白发飘飘506


歌曲,好象一直在跟着时间走。比如一段时间流行校园歌曲,社会上就听到到处都是校园歌曲。

周杰伦唱了一首双截棍,成年人都说一句没听懂,小孩子反而听懂了。因为小孩本身说话将说不清楚了。我跟女儿说我现在学的歌可好听了,她说她们要听的歌不是我们喜欢的歌。我说你们不就喜欢忐忑吗。现在还有人唱吗?是关于受众问题。

还有什么好声音选秀。出现了什么海豚音。被台上的老师肯定了。好嘛,下面一唱就要飙海豚音。又上来一个改词的。又被老师肯定了。好嘛,连经典歌曲都被改得一塌糊涂。这是导向问题。

都挺好电视剧里时不时出来一段苏州评弹,很好听。突然来了一首歌曲。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真,算了,不说难听了,反正不好听。


荒山无泉


与提问者颇有同感。

一首好的、经典的、能广为流传的歌曲,需要由作词、作曲、音乐伴奏与歌手(或歌唱家)演唱的完美配合,才能成功。但最近10多年来,这样的歌曲,巳属鲜见。我在网上也曾与有些歌手作过交流。在原因分析中,比较一致的是:

一,音乐工作者(包括词曲作者和歌者)缺乏深厚的生活底蕴,已较严重地脱离了生活,脱离了群众,失去了创作的源泉和激情。没有了《小白杨》、巜天边》那样的故事;没有了《思念》、巜难忘今宵》那样的激情;没有了巜青藏高原》、巜长江之歌》那样的赞美⋯。

二,音乐工作者普遍急功近利,"快餐式"作品比比皆是。作词脱离生活实际,内容不丰满,歌词不流畅;作曲不再追求抒情优美,朗朗上口,而是高低音转换大起大落,甚至就是为了让歌者飙高音;歌手演绎歌曲字不正腔不圆,演唱时要么"娘娘腔",要么"歇斯底里",让人听得受不了。

三,音乐创作愈来愈小众化,"私人定制"。主要是为少数音乐人参加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开个人演唱会、或者为歌手参加音乐类综艺比赛节目而单独创作,搞得有些作品晦涩难懂,曲高和寡,因而失去了广为流传的基础。

建议音乐人都能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总书记在本次政协会议参加文艺界委员讨论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创造出更好更多为人民群众所欢迎的音乐作品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玉堂行佛人


现如今的新歌大部分难听,是听的难受,歌词东拼西凑,曲调就象念经一样。我可以接受零零后们来喷我,但是这想这样说,年轻人们,过一两年后你们还会觉得你们现在唱的歌好听吗?打个比方不适当,幼儿园小朋友看动画片,大了点看《动物世界》。为什么红歌经典?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歌也大部分经典,那是作者用自己的阅历在写歌,歌者在用情唱才成了经典。我虽然连五线谱都不识,信不信我也能写歌,不要问为什么,拼呗凑呗,就学现在有些新歌怎么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