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臨終前說“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為何不聽?

我忘思戀



劉備臨終前說“馬謖不可大用”!!

為什麼劉備放著那麼多國家大事不交代,偏偏要交代“馬謖不可大用”呢?

實際上並不是馬謖不可大用,而是劉備在鞏固兒子劉禪的帝位!!!劉備在世的時候,對馬謖還是很重用的,先後任馬謖為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成都縣令夠重要吧!!越嶲太守,專管一郡,這待遇可以吧!關羽、張飛都只是一郡太守;所以劉備生前,還是很重用馬謖的!那麼!為什麼他臨死前,卻要告誡諸葛亮,讓他不要重要馬謖呢?


劉備死後,把整個蜀國都託付給了諸葛亮,這是出於對諸葛亮的信任;劉備非常瞭解諸葛亮,他清楚諸葛亮政治遠見超凡,是輔助劉禪的最好人選,而且諸葛亮對自己,還算比較忠心!!

但是!他又不得不防,因為諸葛亮忠心自己,不代表他身邊的人也忠心自己,這些人隨時都有可能勸進諸葛亮;你想啊!諸葛亮為蜀國立下那麼多汗馬功勞,劉禪又沒什麼本事,久而久之,肯定會有人勸說諸葛亮進帝位啊!!!

久而久之!難保諸葛亮就不動心!!

而在諸葛亮身邊,最有能力,與諸葛亮走得最近的人,就是馬謖!!如果再讓諸葛亮重用馬謖的話,軍事大權就都落入諸葛亮手中了!!假如馬謖勸進成功的話,沒有人再敢站出來阻止!所以劉備故意讓諸葛亮疏遠馬謖!!!

如果諸葛亮聽劉備的話,真的疏遠馬謖了,他會重用誰呢?當時姜維還沒有投靠蜀國,他能重用的只有魏延、趙雲兩人!!這兩人別的不說,對劉備那可是忠心耿耿,所以劉備更加放心!!!


至於諸葛亮為什麼不聽,原因很簡單!!第一:馬謖是大才,如果沒有才能,諸葛亮不可能總是跟他討論兵法,一討論就是一天;第二:任人唯親,諸葛亮掌權後,給劉禪推薦的都是自己人;在前線重用的,也都是自己人!!他寧願重用馬謖、姜維、楊儀,都不願重用魏延、趙雲!!!


愛尚文史


不是諸葛亮不想聽,而是諸葛亮實在是無人可用。

“先主(劉備)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

為什麼劉備臨死之前評論馬謖不能重用而諸葛亮卻要在第一次北伐時期“違眾拔謖”將防守街亭的重任交給馬謖呢?

其實理由很簡單,因為除了馬謖,諸葛亮五人可用。

有人說,蜀漢集團那麼多人,為什麼偏偏要用馬謖,其實蜀漢集團中後期人才不是匱乏但是能用的人不多,馬謖是諸多人才中最適合提拔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那就要從蜀漢集團選拔人才的標準來看了。

第一,此人必須是荊州集團的人才。

三國時期政治勢力之間的鬥爭是非常常見的,比如袁紹集團就是因為內部政治派別的內鬥而導致勢力衰弱最後衰敗的,而蜀漢集團也同樣處於不同政治派別的角逐之中,蜀漢集團中有三的政治勢力,分別為荊州勢力(劉備帶往益州的)、益州本地勢力(當地的豪強、大族)以及劉璋勢力(劉璋帶來的外來勢力投降劉備的),為了維護蜀漢集團的穩定,劉備一直採用的重用荊州集團聯合劉璋投降集團壓制益州本地集團的策略。

比如出名的蜀漢四相,諸葛亮、蔣琬、董允、費禕中有三人是荊州集團,一人是劉璋投降集團。

馬謖屬於劉備帶來的荊州集團,馬謖的哥哥馬良很有才華曾經為劉備出謀劃策。而馬謖的家族勢力在荊州具備一定的影響力,這對於希望重新回到荊州的蜀漢集團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這個人才是政治為主、軍事為輔的複合型人才

1.馬謖有相當高的政治素養,在諸葛亮平定南蠻的動亂中曾經提出過“攻心為上”的策略,幫助了諸葛亮順利的平定的了南蠻叛亂。

夫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願公服其心而已。——馬謖

在蜀漢集團末期,能夠有非常好的政治才幹的人才十分的匱乏。姜維雖然後期有大將軍之職但因為政治不敏感在後期因為受到黃皓專權的影響被迫屯兵沓中。而馬謖此方面的才能顯然要強於姜維。

2.馬謖的軍事才能並不能因為街亭之戰而被完全否定,實際上在北伐中馬謖任職諸葛亮北伐軍的參軍,放到現在也就是軍事參謀。馬謖可能不具備實戰經驗,但卻並不是毫無軍事經驗。

史有記載,諸葛亮經常與馬謖討論軍事經常談至深夜,這一點可以看出馬謖怎麼說也是理論型軍事人才(這不是諷刺,軍事將領除非天賦否則軍事人才都是先有理論基礎再在實戰中檢驗提升,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軍校)。

司馬光:“越巂太守馬謖才器過人,好論軍計。”

在蜀漢後期人才匱乏,出現了嚴重的人才斷層(蜀漢後期重臣多為降將,王平、姜維等就說明了這一點),馬謖確實是不可多得(舍其無他)的人才,諸葛亮要培養馬謖針對蜀漢政權當時的情況來說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這個人才必須年紀合適有培養的價值。

馬謖出生於公元190年死於公元228年,死時只有38歲正值壯年具有較高的培養價值。

從以上三點看來,馬謖被諸葛亮重用其實也無可厚非,只可惜馬謖好大喜功違背諸葛亮的軍事部署最後功虧一簣。


古事今説


意味深長啊,這其中有幾層原因,值得思考。

劉備臨終前說“馬謖不可大用”,諸葛亮為何不聽?


  • 第一、諸葛亮要猜測劉備的意圖。劉備是否是擔心諸葛亮的勢力太強,要削減諸葛亮的臂膀?劉備作為蜀國第一代君主,臨終之時,安排的必定是大事情。是關乎蜀漢未來的大事。馬謖,作為諸葛亮的學生,參軍,不是大人物關鍵人物,劉備為什麼要偏偏拿他說事?諸葛亮懷疑劉備的用心
  • 第二、諸葛亮身邊已經無人可用。馬氏兄弟是從荊州追隨來的名士"馬氏五常"。"馬氏五常,白眉最良。"最良的馬良,已經留給荊州關羽了。算是諸葛亮派在荊州的人。諸葛亮身邊也只有馬謖算是比較聽話,比較優秀的弟子了,是諸葛亮培養的接班人啊。
  • 第三、馬謖確實也是個人才。“才器過人,好論軍計”。諸葛亮平定南中叛亂,就是依照馬謖的謀劃。諸葛亮斬殺雍闓,並依照馬謖之言赦免孟獲,以使南中人心歸服。

  • 第四、劉備臨終前說“馬謖不可大用”,但不是說“不能用”,只是不能大用。這個大用可以理解為不能接諸葛亮的班,或者不能獨立成為統帥。並不是說不能用,不能。

至於後來的馬謖失街亭。那只是出乎諸葛亮的預料罷了。一場浩浩蕩蕩的北伐大戰,其中的一個小戰役。甚至可以深究一下,不排除諸葛亮讓馬謖背黑鍋頂罪的意圖。

阿呆愚見,歡迎商榷。


阿呆夢話


當時的劉備已經是命懸一線了,能說出這句話,真得是用了很大的力氣,眼看著自己的領導人一步步走向生命的鐘點,自己卻無能為力,這對諸葛亮來說,真得是傷心之極。所以,當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的話時,諸葛亮只能點頭稱是,讓劉備安心。但後來,雖著時間的延長,以及與馬謖長期的接觸,諸葛亮發現馬謖真得有才。所以予以重任,同時對劉備臨終遺言漸漸的有了疑惑,甚至有些不以為然了。

所以,一出祁山時,諸葛亮派馬謖鎮守街亭,最終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馬謖被斬,諸葛亮降職。





杏林帥哥


首先,我們看一小段《三國志》中對馬謖的記載:良弟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隨先主入蜀,除綿竹成都令、越雋太守。才器過人,好論軍計,丞相諸葛亮深加器異。

這段話的大致意思是:馬良的弟弟馬謖,字幼常,以荊州從事的身份追隨劉備入蜀,被任命為綿陽成都令,越雋太守。馬謖才氣過人,喜好出謀劃策,諸葛亮非常器重他。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劉備任命馬謖為越雋太守,在蜀國,能被任命為太守的人,都不是一般人,我們看看其它的太守都是誰:張飛是巴西太守,魏延是漢中太守,關羽是襄陽太守。

由此可見,能任太守的人都是能力超群且值得被信任的人,所以可以得出,馬謖的能力很強,這也是諸葛亮很器重他的原因之一。

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是這樣說的:

先主臨薨謂亮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猶謂不然,以謖為參軍,每引見談論,自晝達夜。

在劉備說馬謖言過其實之後,可以看出諸葛亮不以為然,依然重用馬謖,每次與他交談,都能夠通宵達旦。

那麼我們就要說第二個原因了,因為在蜀漢後期,人才凋零,無論是武將還是文官,可謂是青黃不接,而馬謖不僅才氣過人,而且還是諸葛亮的親信,自然諸葛亮不會顧忌劉備說的那句話。

並且在諸葛亮徵南蠻孟獲的時候,馬謖出了很多策略,並且是馬謖提出徵南蠻時,要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也使得孟獲誠信歸降,許多年都沒有反叛。

謖對曰:“用兵之道,攻心為上,攻城為下,心戰為上,兵戰為下,原公服其心而已。”亮納其策,赦孟獲以服南方。故終亮之世,南方不敢復反。

所以,綜上所述,由於這些原因,諸葛亮沒有聽從劉備的臨終遺言,而堅持重用馬謖。


歷史的客棧


小陳認為

第一:諸葛亮在戰略部署上確實有能力,但在看人上不如劉備!至於三國裡面諸葛亮那種超神的個人魅力主要是作者有意渲染,畢竟這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值得我們後人學習!

第二:馬謖也確實是個人才,自己本身熟讀兵法,胸有韜略。對政治格局很清楚!這點是諸葛亮知道的。而且還拜諸葛亮為師!所以諸葛亮覺得沒有劉備說的那麼嚴重,畢竟自己精心栽培的徒弟!而且每與諸葛亮本人討論天下大勢的時候總能看到問題要害,所以諸葛亮也沒在意劉備那句話。


第三:當時正值北伐,如果聽劉備的話像這樣人才並且是自己的心腹都不得重用的話,必定會搞得人心惶惶,軍心不穩!誰還會真心實意的去效力,而且如果重用別人萬一不聽諸葛亮的怎麼辦。肯定沒有自己人用著順手啊。任人唯親放著誰都不會不用自己心腹的!

所以綜上幾點諸葛亮不聽劉備之言也合乎情理!畢竟不是那個朝代的,以上就是小陳的個人猜測,權當參考!


漢中小陳


劉備臨終前知道馬謖不可用,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

諸葛亮也有他自己的想法,諸葛亮和馬謖是好友,對馬謖的才能很瞭解。馬謖不是一個剛愎自用,沒有真才實學的庸人。從他獻平南之策時,諸葛亮發現他對戰爭的驚人洞察力;及他獻反司馬懿和曹睿之計,又發現他算計之工巧。不過,在此期間,馬謖相當於一個謀士,軍師的職務。

所以諸葛亮很信任他,對他委以重任。在諸葛亮要出兵出祁山,有魏蜀皆重視的地方街亭。當時諸葛亮還在問誰願意守街亭,只有馬謖自告奮勇。諸葛亮任命馬謖為先鋒,王平為副將。

馬謖不聽王平之勸,不遵諸葛亮的戰法,執意要把主力駐守山頂,王平分有5000人,因為魏軍斷水,蜀軍大亂。我覺得馬謖應該是想學韓信的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兵法,使軍隊陷於絕境而爆發驚人的戰鬥力,但是他不是韓信,他也沒有實際的帶兵經驗。魏軍張郃也不是吃素的,全力發起衝鋒,本來軍心大亂的蜀軍終於失敗。


諸葛亮因馬謖丟失了街亭不得不率軍返回漢中。事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於公於私馬謖必須死,況且馬謖還有軍令狀。

諸葛亮對馬謖太過自信導致失敗,馬謖屬於謀士一類的人物,不是統兵打仗的軍事人才,諸葛亮不聽劉備之勸,終於嚐了惡果,一統天下,匡扶漢室遙遙無期。


人飲水思源人


馬謖,字幼常。劉備臨死時對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而諸葛亮一出祁山,把馬謖帶上軍中,作為主將,鎮守街亭,一是識人不明,用人不當,二來馬謖作為參謀型的人才,非要帶兵當主將,而諸葛亮用非所長,而把經驗豐富的王平作為副將,而馬謖驕傲自滿,自信心膨脹,所以打了敗仗。

憑心而論,馬謖有一定的材能,諸葛亮南征孟獲時,曾對諸葛亮進言道,南人不識禮儀,心戰為上,攻城為下。諸葛亮深納之,基本上都是按此計謀進行南征的。

街亭一戰而敗後,諸葛亮實不該斬馬謖,但是為了平息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之中的利益,還是揮淚而斬了馬謖。從另一方面說,也不排除諸葛亮嫉賢妒能,而使馬謖英年早逝。而馬謖吸取街亭戰敗的教訓,利用自己滿腹的學識,不難成為獨當一面的蜀國人才。而何苦諸葛亮逝後,蜀國人才凋零,落得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高蘭i柱


劉備臨終前說,馬謖不可大用,可看出劉備生前知道諸葛亮會用馬謖,目的在提醒諸葛亮要量才而用。一國之君時間接觸久了,從言談問答,就知道馬謖適合於謀士,他的擅長不適合於帶兵打仗,只有軍事理論,戰略布暑,謀策安排的一代書生,需通過實戰的磨鍊才能擔此大任。馬謖與諸葛亮,應是有共同軍事理論的討論,有共同愛好,共同語言才會走到一起。在馬謖發揮個人才幹上,七擒孟獲初見成效,得到諸葛亮的重用。諸葛亮六出祁山,也許當時大將在外各守要地,加上兵弱將寡,軍中沒有合適人選,叫馬謖與王平協助守街亭,缺乏實戰經驗,不會靈活機動戰術守街亭應是諸葛決策失誤,最後導致諸葛揮淚斬馬謖的結局。


14885143955


馬不過替罪羊,蜀漢地廣人稀,孔明執意北伐,百姓水深火熱,魏國勢大,更有仲達,如果蜀漢保境安民,發展生產,與吳國魏國交好,,蜀漢不會二世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