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投降後,為什麼日本還在堅持呢?

馬瑞涵


從時間上對比,的確是日本堅持到了最後。但是從兩個法西斯軸心國投降的過程看,德國才是真正戰鬥到了最後一刻那一個——希特勒自殺後還硬扛了一個多禮拜,後期經歷了慘烈的本土城市攻防戰,首都和各大城市被打了個稀爛;反而天天嗷嗷叫著要“為皇國玉碎”的日本,被兩顆原子彈嚇唬的最終放棄了“一億玉碎”計劃,宣佈終戰,避免了與美軍的本土作戰。

首先看的是兩個軍國主義國家的精神寄託。一個是有歷史傳承的“玉碎”民族;另一個大部分軍民被納粹思想瘋狂洗了腦。

但是,畢竟希特勒和納粹思想隻影響了十幾年,一兩代人的功夫,而且,那些自願與第三帝國共存亡的人更多是體會到了希特勒和納粹復興經濟、改善民生的顯著成效,進而接受其思想理念的,納粹思想並沒有根植於德意志民族的骨髓之中。

這樣可以部分解釋為什麼戰後的德國去法西斯化進展相對順利,反省態度這麼好。因為,當時的德國人都被希特勒的宣傳催眠和矇蔽了,去納粹化幫助德國人清楚的看到了希特勒的魔鬼本質;

再看日本,武士道的“尊君、報國、玉碎”有著上千年的歷史,已經深深植入大和民族的精神理念之中,甚至“玉碎”都成了日本有身份人士的本能反應——戰敗了“玉碎”,想不開了”玉碎“,想明白了釋然了也“玉碎”,表忠心”玉碎“,表悲痛也要“玉碎”,在日本文化中,玉碎,尤其是“為皇國玉碎”成了最有尊嚴的死法。

比如,1912年,明治天皇病逝,當時被稱為“軍神”的乃木希典(日俄戰爭的總指揮官)居然和妻子雙雙在家中切腹自盡,為明治天皇殉葬,以此來表示自己的忠誠和悲痛。

而且,乃木希典兩口子使用的還是非常殘忍的“十字切”(切腹分“一字切”、“十字切”、“三字切”。這個順序是按痛苦程度排列的,越高貴的武士會選擇約痛苦的切腹形式,以彰顯自己的身份和忠心,換句話說,就是你身份越高,死的就得越痛苦。)

(下圖,對自己下手夠狠的乃木希典夫婦)

雖然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一直嗷嗷叫著“脫亞入歐”,但東亞文化中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剛烈思想境界對其影響卻是最深的。

到了燈枯油盡之際,還在用武士道精神循環洗腦,搞出了一個“一億玉碎”。

40年代的日本人口加一起大概正好一億,到了45年初,喊出了個“一億玉碎”的口號,說白了就是全民皆戰死。

這個計劃最重要的部分是——本土大決戰(應對美軍登島作戰,全民武裝進行巷戰、游擊戰)。包括全力保衛東京,以自殺戰術阻抗盟軍。

比如,日本海軍研製了很多海上的自殺式襲擊方法——利用軍用船隻,甚至民用的漁船來靠近撞擊美國艦艇,同歸於盡。

同時,準備了大批的神風特攻飛機,駕駛這些飛機多是十六七八歲的少年,飛機只裝了單程油料,沒有傘具的櫻花機(零式戰機),按“一人、一機、一彈換一艦”的要求,對美國艦艇編隊、登陸部隊及固定的集群目標實施的自殺式襲擊。到了45年春夏,因為戰略資源極度匱乏,一些少年甚至都沒有進行過實際的飛行訓練,只是看了教學視頻電影,就給綁到櫻花機上,被其他戰機拋出,作為飛行的人肉炸彈。


日本各大媒體也紛紛樹典型,號召國民勇於“為皇國玉碎”。報紙上佈滿了對自殺式進攻和全軍覆沒式死戰的表彰,還用大篇幅表揚了因為負傷而主動自殺的傷兵(左下方)。
日本政府開始“從根源上動員”,要求年齡在15到60歲的男性國民和17到45歲的女性國民都要無條件參軍,組成“國民義勇戰鬥隊”。不僅如此,參軍的國民需要自己準備武器,鼓勵老百姓自制火繩槍和竹槍,槍不夠用了用刀劍冷兵器,比如弓箭、鐵鍬等、棍棒等等。甚至大批的兒童連冷兵器都輪不上用,只能拿一根竹竿天天嗷嗷的比劃。

45年的日本,大街上的站牌,老百姓家的門鎖、炊具,甚至傢俱上的螺栓都被徵用,回爐做武器,街道、學校天天組織一幫家庭婦女、老年人、和學齡兒童練習“萬歲衝鋒”。
中學女生被訓練“萬歲衝鋒”,其中最有名的是男中學生組成“鐵血勤皇隊”和女中學生組成的“姬百合隊”(下圖),天天訓練如何在巷戰、游擊戰中與登陸的美軍同歸於盡。
官方循環洗腦式的對老百姓進行宣傳“一旦日本本土被美軍佔領,那麼國家將不復存在,國民的生命也會失去存在的意義”。再加上長久以來武士道思想的影響,日本老百姓們自然認為很有道理——既然橫豎都是死,不如大家一起統統“為皇國玉碎”,投降就等於亡國滅種,那簡直無法想象的。

第二‘、1945年的日本,仍有大量佔領區。這些海外佔領區也是日本繼續戰爭的籌碼和條件。
而德國在投降時一無所有,已經在東西兩線被盟軍和蘇軍死死的包圍,只能如刀俎上的魚肉一般,任人宰割。
第三、盟友德國“無條件投降”的慘狀極大的刺激了日本,更加堅定了日本儘可能地抵抗,爭取“有條件終戰”而不是“無條件投降”。

再看看,為什麼日本的死戰為什麼沒有執行,最終還是乖乖的“無條件投降”。<strong>

先講個幾年前的事,2016年5月10日,白宮發出消息,奧巴馬將於5月27日去廣島參觀廣島和平紀念館。消息一出,引得各方開始不斷猜測,美國總統廣島之行尚屬首次,而且還指名參觀這麼敏感的和平紀念館,還要發表演講,這不會是效仿一些西方領導人,針對二戰時期對平民的傷害做出某種形式的道歉吧?尤其是日本媒體,顯得特別激動。沒多久,白宮趕緊補充了一段話,告訴大家——各位,你們真的想多了。白宮表示,我們那兩顆原子彈是正義性的,當然不會對日本道歉,今後也別指望“道歉”相關的事兒。此訪問目的是悼念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遇難者,倡導“無核世界”。

拋開那些客套話和外交術語,說白了就是:美國曆屆政府從未後悔在日本投下的兩顆原子彈,因為這兩顆原子彈的威懾力大大縮短了戰爭的進程,使戰爭得以儘早結束,讓聳人聽聞的“一億玉碎”沒有真正實施。因此,原子彈避免了更多的傷亡和經濟損失,甚至幫助保全了日本的“大和民族”,所以,某種角度上看日本還應該表示感謝呢。

的確,“一億玉碎”的破產,讓大量的“海龍”(自殺式袖珍潛艇)、“迴天”和“震洋”(人操自殺式魚雷),還有各種拼湊起來的“櫻花機”和自殺式船艦都沒派上用場。不然,一旦美軍駛入日本近海,它們將如螞蟻般自洞穴湧出,衝向灘頭附近的美國艦船。日本的大好青年都將駕著上述這些古怪的特攻兵器,發起“萬歲衝鋒”,“玉碎”在海洋、沙灘、田野和城市街區之間........


本人文章一律原創,拒絕他人抄襲、任意轉載,如遇到類似“白鹿野史”這種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訴到底!

<strong>

<strong>

<strong>

<strong>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首先,從大環境上來說,日本的戰敗投降只是一個時間問題,在繼德國和意大利法西斯崩盤之後,日本方面其實已經是強弩之末,搖搖欲墜了。但是我們看歷史細節處就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1945年的四月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月份,意大利的法西斯頭子墨索里尼於本月28日被游擊隊槍斃,兩天後,也就是30日,德國的法西斯頭子希特勒自殺於地下室,而此時的日本法西斯頭子裕仁天皇在幹嘛呢?據記載,當天皇聽到隊友希特勒和墨索里尼死亡的消息後,嚇得腿都哆嗦了。

出現這樣滑稽的一幕,一是因為人對死亡的恐懼之情,大家千萬不要被電視劇洗腦了,認為日本人就是沒腦子的莽夫,看見炸彈都要興奮的衝上去擁抱,更不要被日本武士動不動就割肚子效忠天皇的舉動迷惑,事實上,作為一個肉體凡胎的日本人,誰都怕死,更別說那些平日裡養尊處優的日本高層了。其二,盟軍對德國和意大利的所作所為讓天皇很是後怕。四月初的時候,美國在沖繩戰役中就將日本海軍悉數瓦解了, 而德國也被蘇聯打的精銳盡失。而且盟軍一直打到德國和意大利的本土,才結束了戰爭,對於天皇來說,最怕的不是戰敗,而是美國打到日本本土,那他就真的成了日本的罪人了。

但是美國在拿下衝繩以後,並沒有著急打進日本本土。這就給了日本的天皇和好戰分子一絲幻想,一方面他們認為美國此時沒有能力打進日本本土,所以他們有時間和機會可以重新組織武裝進行戰略反撲,這種想法在當時的好戰分子當中是很常見的,他們認為就算要投降也要體面的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這樣還可以以談判為幌子,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天皇本人也不願意無條件投降,他認為無條件投降就意味著自己今後要完全受美國人支配,這是他不願意見到的。

於是,在德國和意大利先後戰備投降之後,日本還在苦苦掙扎,沒有很快投降。除了以上日本方面的自己小算盤之外,美軍的按兵不動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美軍在拿下衝繩以後,美國內部就因為“是否入日本本土作戰”這一問題,產生了分歧,最後得出的結論是以之前的戰鬥損失來算,入美國本土作戰,至少要付出六十萬死亡人數的代價,於是放棄了入本土作戰,改為投放原子彈了。這就造成了日本表面在苦苦堅持的局面。


木劍溫不勝


以下,我根據日本外務省編《終戰史錄》和其他相關人士回憶錄等一手資料的記載,回答這個問題。

實際上,在1945年5月8日德國投降後,日本已開始醞釀“體面媾和”。由首相、外相、陸相、海相、參謀總長、軍令部總長組成的“最高戰爭指導會議”連日舉行會議,作出了兩項重要決定。第一, “不僅為了防止蘇聯參戰,同時也為了蘇聯保持友好的中立,成為在終結戰爭時進行於我有利的斡旋之目的,立即開始日蘇兩國間的磋商”。 根據這一決定,外相東鄉茂德即刻委託曾經擔任首相的“蘇聯通”廣田弘毅與蘇聯駐日大使馬立克聯繫,提出“根本改善日蘇關係”的要求。第二,通過瑞士等中立國家,以及通過南京汪精衛政府與美英接觸。探索“體面媾和”的可能。

6月18日,最高戰爭指導會議又達成共識:若美英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將繼續戰爭,但在尚擁有相當兵力時由蘇聯的斡旋,實現以“護持國體”等為最基本條件的和平。6月22日,日本舉行御前會議。席間,天皇首先要求對終結戰爭進行研討。東鄉茂德提出:“除了通過蘇聯斡旋,別無他途。”同時提出:“對給予蘇聯的代價及媾和條件,需要有相當意識。”與會者對他的意見基本表示贊同。6月24日,廣田弘毅根據御前會議精神,再次會晤了馬立克,隨後提交了包括滿洲國中立等條件為內容的具體方案。但是此後馬立克一直稱病,對日方要求不作回答。

7月10日,由於廣田弘毅和馬立克的接觸沒有取得成效,日本最高戰爭指導會議決定,派特使前往蘇聯,要求蘇聯為“終戰”進行調停,並在7月12日內定近衛文麿為特使。同一天,日本政府向蘇聯表達了裕仁天皇希望以除無條件投降以外的方式結束戰爭的意向,並通知蘇聯將派遣近衛文麿作為特使前往訪問。但是,蘇聯以日本“派遣特使的目的不明確”為由,拒絕近衛訪蘇。日本政府仍不甘心,指示日本駐蘇聯大使佐藤尚武繼續和蘇聯進行交涉。7月26日,《中、美、英敦促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宣言》發表,交涉中斷。

終上所述,德國投降後,日本雖然仍在堅持,但同時也想實現名為“體面媾和”的“有條件投降”,並將希望寄託於蘇聯。之所以寄希望於蘇聯,在1995年發表的《昭和天皇獨白錄》裡,裕仁天皇是這樣解釋的:“之所以選擇蘇聯進行斡旋,一是因為其他國家勢單力薄,即使從中斡旋,仍有遭到英美壓制,從而導致帝國必須無條件投降之虞,二是蘇聯不僅有實力,而且與我有締結中立條約之誼。總之,就是出於這兩個理由。”但雅爾塔會議上,美英蘇已經就蘇聯對日作戰達成協議,蘇聯怎麼可能在這時候放棄即將到手的“勝利成果”?日本這麼想純屬痴心妄想。


馮瑋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軸心國的失敗而告終。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在地下室自殺身亡,德國也在5月7日宣佈了無條件投降。

但奇怪的是,在德國宣佈投降,軸心國集團大勢已去的情況下,日本竟然堅持不投降,還一直頑抗到了8月中旬,這是為什麼呢?

(德軍投降)

難道日本認為自己可以力挽狂瀾,以一己之力戰敗盟軍嗎?

實際上並不是,日本其實早就有了投降的念頭。早在1942年中途島海戰失利之後,日本就開始面臨佔島軍隊被美國海軍全面封鎖的局面,太平洋戰爭也開始陷入被動。不僅佔島軍隊難以得到補給,同時,日本國內也很難通過海路進行物資補給,日本資源匱乏的弊端被最大化。

在德國投降之後,日本軍方高層更是非常清楚,這場戰爭已經沒有勝利的希望了。

他們之所以選擇不投降,其實是出於以下考慮。

第一,投降方式的選擇。

日本不是不想投降,而是不願意“無條件投降”。在1945年7月盟軍發表的《波茨坦公告》中,盟軍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所謂的無條件,包括:日本政府立即解除所有軍隊武裝,政府主權只限於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國及由盟國指定的島嶼,戰犯交付審判等等。

尤其是“戰犯交付審判”這一條,對於已經看到墨索里尼下場的日本軍方高層來說,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要改變這一點,那就得是“有條件投降”。

同時,由於當時的美國每向日本島推進一步,就要付出非常慘痛的代價。因此,日本希望通過己方的頑強抵抗,讓美國知難而退,逼迫他們與自己談一談“有條件投降”,起碼要在最大程度上保全天皇和軍方高層。

第二,日本領土並沒有損失多少。

雖然德國投降了,並且日本在三個多月的鏖戰中損失了沖繩,但實際上日本島卻並沒有被任何美軍侵入。對於日本這個狂傲的民族來說,在領土並沒有遭受多大打擊的情況下,投降是一種恥辱的選擇。

為了守護國土,日本軍方甚至制定了一個“一億玉碎”的計劃,一旦美軍踏上日本島,就會遭到日本人自殺式的瘋狂進攻。同時這個計劃也是日本為自己“有條件投降”打出的籌碼之一。

(不投降的日軍)

而且,畢竟日本在當時依然控制著中國的大量領土,哪怕日本本土全部淪陷,他們也可以選擇舉國遷移到中國東北。畢竟日本已經在中國東北經營多年,早已打好了根基。

第三,對蘇聯的期待。

二戰中,蘇聯和歐美各國雖然是盟軍,但實際上卻相處得並不太融洽,尤其是在歐洲戰場結束之後,兩方的矛盾衝突,也日漸浮出水面。

自從諾門坎戰役敗北後,日本就放棄了“北上”的策略,並且還在1941年4月與蘇聯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而且在條約簽訂後,一直到二戰結束,蘇日雙方都沒有爆發過戰爭。

俗話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蘇聯和西方國家不對頭,日本也和西方國家處於戰爭狀態。因此,日本方面寄希望於與蘇聯進行秘密談判,希望蘇聯能夠在盟軍中說說話,為自身在投降後爭取到一些利益。

(二戰中的蘇軍)

在日本看來,這件事是很有希望的。畢竟蘇聯已經和美英這些國家存在矛盾了,料想它也不會再給自己樹立更多敵人。但事與願違,蘇聯在得知美軍投下原子彈後,於8月9日宣佈對日進入作戰狀態,日本最後一絲希望也破滅了。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張生全精彩歷史


錯!日本是想要投降的,但是他的投降是有附帶條件的,那就是豁免日本天皇的罪惡並且允許保留天皇既往不咎。這個要求被美國拒絕了,美國認為日本天皇不宣而戰偷襲了夏威夷導致3000多美國人陣亡,這就是戰爭罪應該抓起來判刑。所以,日本只能繼續抵抗下去,日本天皇甚至制定了一億玉碎的計劃。

關於一億玉碎的計劃並不是真的說日本要頑抗到底,這只是日本首相東條英機的計謀,其目的是通過頑抗到底儘可能的殺傷美軍,讓美軍付出沉重代價,進而不得不接受日軍投降的條件。這是一種以守代攻的策略,日本軍方預計,美軍要進攻日本本土,必須讓他們付出50萬人的代價。美國人惜命,勢必不會冒這個風險。

但是麥克阿瑟可不傻,他對日本的玉碎計劃有更惡毒的破解之法,那就是封鎖日本,勒死日本。你不是要玉碎嘛?我就不給你機會,我封鎖了所有進出日本本土的輪船,派轟炸機投擲燃燒彈燒掉日本本土的糧食農作物,就是讓你餓,餓死你,等到你餓得沒力氣的時候再登陸。不過呢,這時候蘇聯給了日本一個大助攻,蘇聯在7天之內消滅了日軍70萬關東軍,不日將抵近日本海,這時候美國慌了,害怕被蘇聯搶了抗日的勝利果實,於是美國最後通知日本政府,允許其提出條件投降。


優己


德國覆滅之後,日本早都不想堅持了,日本很想投降,但是日本要的是“體面的投降”,或者說“有條件投降”,絕不是“無條件投降”——所以日本人還想堅持,以換取“有條件投降”的資格。

當時的日本,已經被盟軍炸得是滿目瘡痍


日本的投降條件是:一、保留天皇制度;二、軍隊自行解除武裝,盟國不得干預;三、自主審判戰犯;四、日本本土不受盟軍佔領。


日本曾經希望讓當時還沒有加入對日作戰的蘇聯來進行調停,但是蘇聯宣佈對日作戰並出兵中國東北,打消了日本的妄想。且當時的盟國在《聯合國家宣言》《開羅宣言》《博斯坦公告》中都已經明確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所以當時盟國都拒絕單獨與日本談判,且敦促日本儘早無條件投降。

蘇聯對日作戰,徹底打破了日本依託中國東北抵抗、希望蘇聯調停談判等幻想。


美國原子彈轟炸日本和蘇聯對日作戰,徹底打碎了日本的妄想,1945年8月15日,日本正式宣佈無條件投降。

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


最後說一句,其實太平洋戰爭爆發前,中國獨自對抗日本,日本內部就有力量一直想和蔣介石政府和談,但是日本人胃口太大,中國希望恢復至少1937年的情況,而日本,尤其是日本軍部,強烈要求以實際控制區域為基礎進行和談。所以雙方一直談不攏,最終太平洋戰爭爆發,蔣介石政府吃了一顆定心丸,從此拒絕與日本和談了。


象眼觀天下


這個問題和兩國在當時所面臨的情況不一樣。

德國和日本都在做著最後的頑抗,只是德國在最後一戰——柏林保衛戰中,面臨著蘇軍的強大攻勢,雖然說是抵抗到底,給蘇軍造成了巨大的傷亡,據統計,在柏林戰役中,蘇軍在整個二戰中所死亡的人數中,每五人中就有一人死於柏林戰役,由此可見德軍的頑強。

很顯然,蘇軍的巨大傷亡讓美國人看在眼裡,必然心有餘悸。

德,日,意三國為軸心國,這三個國家中,很明顯德國是老大,按道理老大都投降了,你老二也應該跟著投降才對啊!可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這老二不但不投降,還要負隅頑抗,準備跟美軍血戰到底,將全國人力都裝備起來。

這種心態和日本人的國民性格有很大關係。

一件事情就能說明。

在日本投降後,前去參加受降儀式的一個日本記者,回來後向天皇報告事情經過後,又說了一句話:“這場戰爭如果是我們贏了,我們能這樣對待美國人嗎?”

據說日本天皇沉默了。

這就是區別。在日本人的思想裡,國家一旦被佔領,本國的全民族百姓都將活在刀山火海,民不聊生的環境裡。日本國民都將成為佔領國的奴隸,任人殺戳和宰割。而這些,也是日本軍隊在佔領他國時做過的事。所以在曰本投降後,大量的日本人自殺,大量的日本女人逃進深山,大量的兒童被藏起來,在他們看來,美國人會虜走他們的女人,吃掉他們的孩子。

在這種心態下,日本人豈能投降,更何況在常年的武士道精神渲染下,只能玉碎,不能瓦全。

也正是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深知要佔領日本所要付出的代價,這種代價,美國人傷不起,又湊巧研發出了原子彈,那對不起了,只有請你們嚐嚐原子彈的滋味了。

日本人若知道被美軍佔領後,會被如此寬大的處理,也可以說是好處,早就投降了。


李晉263


如今,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穩定的年代,但是每當長輩談及那些慘不忍睹的戰爭,相信很多人還是會有很多感觸的。所以雖然不願意回想,我們也必須銘記歷史,這樣才能更加地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

我們都知道,二戰時期,日本軍隊對我國發動了激烈的進攻,而我國的軍人甚至是平民都對他們實行了強烈反抗。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半地區,德國也同時在對蘇聯實行著霸道的攻擊。作為戰爭的主要發起國,德國的實力相比日本其實是要強很多的,畢竟得益於工業革命的成果德國國防軍已經擁有了極其先進的裝備,而且加上軍隊制度一向嚴苛,所以德國軍人的綜合素質還是要比日本好一些的。

那麼為什麼明明德國比日本強,在戰爭中卻還沒能比日本堅持的時間多呢?

究其原因,其實主要有兩個。首先就是對手不同,其受到的反抗力度也就不同。相比蘇聯,當時的中國其實還是比較弱的,若不是後來他們激怒了美國,估計能堅持的時間會更長。但是德國就不同了,他們的對手是強大的蘇聯,所以他們戰敗的速度也就更快些。

另外,戰爭後期,美國這個世界強國直接加入了戰場,但是考慮到地理位置,他們採用的是先處理歐洲地區的戰爭再轉而加入中國戰場。當時的美國基本是在德國徹底戰敗後才對抗日本的,所以日本才會堅持更多的時間。


利刃軍事


首先,日本面臨的國際形勢更德國還是不一樣的,其次,還有日本當時的戰爭形式也是不一樣的,下面我來分析一下。

對蘇聯的期許

在諾門坎戰役過後,日本大致放棄了北上的戰略,於是在1941年與蘇聯簽訂《蘇日互不侵犯條約》。其次,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到德國投降這段時間來看,日本與蘇聯沒有進行過一次公開的戰役(諾門坎戰役是1939年6月結束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於1939年9月份,蘇聯援華顧問團不算)。所以,當時日本想著,關東軍尚且擁有實力,而且在蘇聯不向日本宣戰的情況下,日本依然可以依託本土和建設多年的中國東三省以及關內的佔領地區與盟軍展開決戰。因此,日軍在保存對蘇聯不進攻日本的期許下,依然有足夠的信心給予盟軍慘重的打擊,並且在盟軍損失慘重的情況下被迫與日本篝和。

(草原上的關東軍)


戰爭形式對日本來說並不是很悲觀

日本聯合艦隊雖然在萊特灣海戰過後幾乎損失殆盡,但是這僅僅意味著海軍馬鹿被打殘了,而陸軍馬鹿依然在日本本土和中國以及東南亞擁有龐大的兵力。同時,日軍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又攻佔了大量的土地,大有威逼重慶之勢,而雪峰山戰役對於日本中國派遣軍來說損失也並不是很大。並且此時,日本還有接近700萬的兵力,其中400萬是之前的正規軍,加上偽政權的兵力,有接近一千萬的軍隊。而且,在太平洋戰爭開始前的所有佔領區都還在日本手中,並且在太平洋戰爭中獲得的大部分佔領區也在手中。更不會因為德國的投降而投降。且在中國臺灣和東北依然有龐大的工業體系,依然可以裝備大量的軍隊,畢竟,“一億玉碎”這個口號說出來,沒有一點底氣是不可能的。

(日本依然擁有戰鬥到底的實力)

所以,綜合以上的原因,加上軍國主義思想的影響力下,不對日本造成十分慘重的打擊,日本也是不可能投降的。


卡扎拉


日本從偷襲珍珠港的那一刻起,就踏上了一條不歸路,山本五十六知道自己根本不能打敗美國。只能是寄希望於讓美國損失慘重,打疼美國人。讓美國承認部分日本的既得利益。但是它錯了,而且真正的驚醒了一個沉睡的巨人。美國加入反法西斯陣營,意味著軸心國的失敗只是時間問題。

  

  (珍珠港之後,美國對日宣戰)

  但是,日本也很頑強,中途島戰役後,日本海軍損失慘重,從此就一蹶不振。美國海陸大軍則一路勢如破竹的殺過來,每天都有佔領區丟失,星條旗越來越接近日本本土。直到美國人把原子彈都丟到了日本人頭上。日本其實還想死撐,這究竟是為什麼?難道日本人不害怕美軍繼續丟原子彈,一個接一個的毀滅日本的城市?到那時候,連天皇自己的安全都難保證了。畢竟日本人根本不知道,美國的原子彈其實已經用完。曼哈頓工程一共就製造三顆原子彈,美國在內華達沙漠自己爆了一顆,剩下兩顆都扔日本了。但是,這屬於最高機密。美軍自己的將軍都不知道美國造了多少顆原子彈,日本更無從得知。

  

  (美國的戰略轟炸機對日本實施毀滅性的戰略轟炸)

  筆者的日語老師是一位日本四國島的老人,他和筆者說過一些關於日本風土人情的事情。聯想到近來神戶制鋼的大丑聞,基本可以得出日本人當時的想法是怎麼樣的。日本當時,誰都知道海軍完蛋了,戰敗只是時間問題。所以高層就是在拖時間,因為一旦戰敗自己就要負責任(成為戰犯),所以多拖一天是一天,反正老百姓的命不值錢,玉碎的事讓他們去好了。到最後已經原子彈都砸過來了,形勢更嚴峻了。但是誰都不肯先開口認慫提投降的事情,因為要擔戰敗的責任。正如這次神戶制鋼的大丑聞一樣,神戶鋼鐵廠的技術人員發現了問題,而且是好多年的問題,那麼基本上誰都不會說。誰說了誰背鍋,給大夥兒添麻煩。但是,情況危急,繼續打除了死路一條還有啥用?當時繼續打下去的主要的目的就是保住天皇制,保天皇是事先制定的投降目標。當時美國人並沒有明確保證天皇的安全,為達成目標,日本的軍隊就有義務繼續打下去。只不過最後天皇還是決定冒險認慫投降了,然後就必須有人自殺(背鍋)了。主要是“投降”這個話沒人敢說,只有天皇可以說。哪個將軍敢提投降,分分鐘被軍部當叛徒處理。一個人要投降很容易,丟了槍舉著白旗就投降了。一支軍隊要投降也不難。但是按至今的政治思路,二戰時那種國家級的投降恐怕就是絕響了。哪怕是薩達姆被抓了,都沒宣佈伊拉克投降。

  

  (原子彈爆炸後的巨大蘑菇雲)

  其實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單純從損失上說,並沒有東京大轟炸那麼大。而且東京大轟炸造成的傷亡大,是因為太突然了,後期汲取教訓,疏散了城市人口,轟炸造成的傷亡就大大減少了。那麼當時日本高層到底是怎麼打算的呢?早在1944年的7月。塞班島戰役後,東條英機為首的日本政府就開始秘密尋找本土決戰用的指揮所了。要求是遠離海岸,抵消美軍的海上優勢。最後選定了古代信濃國屬地長野縣植科郡松代町。信濃國又稱“信州”,在日語裡面與“神州”一詞同音。信奉神道教的日本人認為“北條時宗打敗了北來的蒙古軍,東條(英機)一定能打敗東來的美軍”。看看這就是封建迷信害死人呀!不管怎麼樣信州被選為天皇避難地的事情就定下來了。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長野縣植科郡松代町。拋開迷信的角度來說,長野縣是本州島的中心地區,具有一定的縱深(日本那點國土能有多少縱深),地形多是山地,人民也忠於皇室,善於保守秘密,這也是選定此處的理由。除了陸軍修建的松代大本營之外,海軍也在奈良縣天理山的一本松山修建了可以容納皇室和政府機構的“天理大本營”。即使到了最後一刻,日本海軍和陸軍都還在內鬥。

  

  (天皇逃跑計劃的護衛部隊)

  因為天皇都要躲這裡,那我就重點說說松代大本營的情況。日本在山體內修建了10公里長的山洞作為指揮中心、防空洞和倉庫,工程造價2億日元。包括天皇與皇后御住所、大本營、宮內省、政府機關、媒體電臺、中央電話局等設施。根據計劃,一旦美軍大兵壓境,天皇本人以及皇太子明仁、義宮正仁親王和昭和天皇的五個皇女就會立即從疏散地轉移到松代大本營避難。考慮到那時候鐵路系統肯定已經被摧毀,軍方特地專門為轉移皇室人員而定製了2部大型半履帶式裝甲車,由近衛師團騎兵聯隊護衛。這種裝甲車配有兩層的裝甲鋼板和重機槍防空火力,前半部是侍從武官艙室,後半部是皇族居室,有床和絨毯,車身為黃綠色迷彩,屆時逃跑的時速定為40公里。原本存放在皇宮中的鏡、劍、玉“三種神器”也將一起轉移。

  

  (天皇準備用來逃跑的裝甲車)

  只可惜,時間不等人,還沒等到天皇的庇護所修建完畢。到了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時,松代大本營工程進度才勉強到了75%。特別是物資和糧食日本都已經嚴重不足了。投降時大西瀧治郎說過,當時日本有些地方已經鬧饑荒了。皇族還在猶豫到底要不要繼續拖下去。磨蹭了半天還是蘇聯人先動手了,之前蘇聯對日本一直很冷淡,加上《蘇日互不侵犯條約》1946年就要到期,所以日本也在作面對蘇聯入侵的準備,誰想到才1945年蘇聯就翻臉了。幾十萬已經被抽調成架子部隊的關東軍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被蘇聯紅軍消滅。關東軍認為1945年7-8月雨季來臨。而蘇聯剛剛結束對德作戰,還來不及完成對日作戰準備,而且中蘇邊境都是高山密林不利於蘇軍機械化部隊行動,沒想到後貝加爾方面軍完全出乎日軍意料直插關東軍腹背,關東軍迅速崩潰。天皇一看大勢已去,趕緊投降吧。

  

  (戰敗了,總得有人背黑鍋,切腹自殺謝罪吧)

  天皇都宣佈無條件投降了,背鍋的也選好了。陸相阿南惟幾大將,兒子在前線陣亡後,本人在停戰詔書上簽字附署後切腹自殺;東部軍司令田中靜一大將,在鎮壓了投降時的幾次叛亂後(包括著名的宮城事件),於8月24日自殺。這兩位盡了自己的職責後自殺,而東條英機這種自殺都不會的,只能背黑鍋了。當時美國沒有追究日本天皇的責任,大概也是看日本很會找背鍋俠,心裡咋舌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