鱷魚是恐龍時期物種,它憑什麼本事活到了今天?

杭州雲莊劉貴剛


在6500萬年前的白堊紀末期,一顆直徑約10公里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科學家推測,此次小行星撞擊事件所釋放的能量相當於100億枚廣島原子彈當量,在地球上引發了一連串的連鎖反應,如:全球性的火災、火山爆發、大氣成分以及氣候急劇變化等,從而導致了地球上第五次物種大滅絕。

一般人都會認為,此次生物滅絕的過程是短暫的,大量的生物在短時間內就慘遭滅絕,但是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顯示,這個滅絕過程其實是持續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的,比如說古生物學家就在白堊紀到古近紀界線的上方1.4米處發現了不少的恐龍化石,這意味著恐龍並沒有馬上滅絕,而是苦苦掙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告別歷史舞臺。究其原因,應該是隨著地球環境的重大改變,恐龍的食物鏈斷絕造成的,換句話說就是很多恐龍都是被餓死的。

那處於同一時代的鱷魚,為什麼就能活下來呢?本人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1、沒有天敵

鱷魚的棲息地一般為湖泊、河流、沼澤等潮溼地帶,與大部分的食肉恐龍活動範圍分開,大家都知道,鱷魚有著厚重的盔甲,防禦加成是相當高的,鱷魚體型較大並生性兇猛,其大嘴的咬合力相當的驚人。正是上述原因,在恐龍橫行的時代,鱷魚才沒有被列入食肉恐龍的菜單(畢竟好吃的動物那麼多,何必自找苦吃呢)。因此在很長的時間段內鱷魚和恐龍都大體上保持著和平共處的關係,再加上鱷魚壽命一般都比較長,為40到100年,這保證了鱷魚擁有了足夠的種族數量。

2、強大的抗飢餓能力

鱷魚是一種陰險的捕獵者,相比兇猛的食肉恐龍通過高速的運動來捕殺獵物,鱷魚追求的是用最少的體力來換取最大的收穫。通常情況下,鱷魚會耐心的在水中潛伏,並以極慢的速度接近獵物,等到時機完全成熟的時候才暴起攻擊,這種捕獵方式極為有效的降低了鱷魚的體力消耗。除此之外,鱷魚強大消化系統可以幫助它最大化的吸收食物營養成分,這造就了鱷魚抗飢餓能力遠遠高於同時期的恐龍。關於這一點,可以看看現在地球上生活的鱷魚,在幾個月不進食的情況下它們依然可以存活,根據相關資料,有一些鱷魚甚至可以三年不進食!

3、鱷魚擁有一定的社會性

在捕食的時候,鱷魚之間經常會互相配合,這有助於它們可以獵殺一些大型的動物,並且鱷魚會允許同類分享自己的食物,鱷魚的這種社會性大大提高整個鱷魚種群的生存能力。

自從恐龍滅絕後,鱷魚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它們的身影曾經遍佈整個地球,然而隨著環境變化以及人類的活動,它們的數量也在急劇減少,如今地球上只有20多個鱷魚的種類了,不少的鱷魚種類都被列入了瀕危物種,如何讓這些古老的肉食動物在地球上延續,已是我們目前面臨的問題。


回答完畢,喜歡本文的小夥伴,請關注我們,感謝您的支持!


魅力科學君


完美的進化

獨特的生存環境以及良好的適應能力

高效率捕食

頑強的生命力和繁殖力

對後代的呵護很完善

多樣化的食物鏈

令人驚歎的耐心,鱷魚可以在不進食的情況下保持同一個姿勢長達數月之久。



科抖ECommerce


水裡就像個保護倉。地表的變化可以是瞬間的,但水體不會的。比如說,地球的溫度半天內下降到零下100度,那麼水也不可能在幾天內全部結冰!


用戶651469424


適者生存的道理


無法根新


水裡面有魚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