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宰相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是什么官?

小耿侃大山


我们很多人看过《宰相狄仁杰》,狄仁杰虽是宰相,但也只是正三品。

印象中宰相可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宰相只有三品,那一、二品得是多大的官?

这里我必须说下唐朝的官制。

唐朝官阶分为九品,分职官、勋官和爵官。简单的说法就是,职官才是实际的官职,手中拥有行政权力,比如尚书令、尚书、中书令、侍中等;勋官是用来表彰有功人士的后人,如上柱国、柱国、开府仪同三司等;爵官是按地位封的,如亲王、郡王、国公、县公等。

唐代的官、阶、爵、勋等官职非常复杂,清代比较简单,官职主要九品十八级,而唐从四品之下又有上下之分,一共三十级。这里只说一二品的官职,四品以下的就不多说了。

正一品大官分三师与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和太尉、司空、司徒。而从一品指太子的三师,这一品级以上的官位只是一种高虚衔,没有实际权力,也并不常设。一品的官职是合适的时机给合适的人,而且被授人员一旦死亡就不再补充,所以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只是让人倍感尊荣罢了,与之对应的是爵官的亲王或郡王。

正二品的官位在武则天之前,只有尚书令。但李世民在做皇帝之前就曾当过尚书令,所以这个位子没有不识相的敢坐。因此唐代的尚书令一直都是摆设。记得好像只有郭子仪曾被授予这个官职,但他还不敢接受,所以这个官职也是有名无实。也因为这样,尚书令的佐官左右仆射就变成尚书省的最高长官,官职从二品。尚书省是唐代最高行政机关,类似现在的国务院。


为了让大家更直观了解,我排列官职简表,可做参考:

职官

正一品

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辅佐天子,非常高的虚衔,没有实际执掌,不常设。

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大将军:辅导太子,虚衔。

正二品

尚书省,尚书令:总理国家政务(设一人)

从二品

尚书省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保、太子少傅、京兆\\河南\\太原府尹、大都督、大都护。

正三品

侍中、中书令,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从三品

御史大夫、秘书监、左右散常事、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爵官

正一品:亲王

从一品:国公、郡王

正二品:开国郡公

从二品:开国县公

从三品:开国候


勋官

(无一品)

正二品:上柱国

从二品:柱国

正三品:上护军

从三品:护军

(图片太难找了,还是大家多多见谅)

唐朝的官员等级有三十多级,分爵、职、勋等太过复杂。因问题只问一、二品官职,所以我只写到从三品,爵官也有女性的官职,但也是虚衔,昭仪、昭容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出来。只希望我的回答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大国布衣


唐代并没有“宰相”这个职务名称,中国历史上也仅仅在辽代北面官制中有具体叫“宰相”的官。一般讨论中所指宰相,只是辅助皇帝的最高行政长官或团队成员的代名词。

唐承隋制,又多有变化。有唐一代,也多次变革官名。唐代用三省六部制,三省(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都可以视作宰相,但渐渐成为虚衔。

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隋唐时期的尚书令与汉魏时期已不同,不再是内朝官,而是位高权重管理六部的行政首脑。但由于太宗李世民曾任此职务,之后就长期空缺了。而作为副职的左右仆射成了实际负责人,但进而也变成德高望重大臣的加衔了。

中书省长官叫中书令,武则天时曾改称"内史"。门下省长官叫侍中,武则天时改称“纳言”。这就是《神探狄仁杰》中那些职务的背景。

因为上述职位的显贵,皇帝不愿意轻易授人,且一个萝卜一个坑,占着位置的老干部又未未必好用。于是皇帝就搞一些“工作小组”,组成实际的领导班子。

《新唐书》这一段写的非常好:

①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②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③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于此。其后,李勣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

④自高宗已后,为宰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在唐代中期以前,中书令、侍中都是正三品官,所以称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后来晋升为正二品。而六部尚书也都是正三品,十六卫大将军也是三品,等等。

对于一品二品官,在《旧唐书》中国有罗列,整理了个表格,更清晰:

分析表格可知,唐代一品已经是最高品级,不存在超品的。除了皇帝与储君太子,王爵也是一品而已。而且关于三公与王的政治待遇高低,魏征等与李世民还有过争论。

但如到了清代,宗室爵位的“亲王、郡王、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及民爵的“公侯伯”都是超品。内阁大学士是正一品,军机大臣起码也是个从一品了。所以这类影视剧看多了,就觉得狄仁杰品级低了。


几苇渡


宰相之职在我们心中大概是一个很高的官职,反正小时候我看电视的时候总是幻想自己可以做宰相或者丞相,毕竟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今天,我碰到这个问题之后才发现原来宰相只是区区三品官,在它的上面还有两品,顿时梦就醒了。既然唐代权重的宰相只是三品官,那一品,二品到底是什么官呢?



唐代的一品官职多位虚职,位高权不重,比如三公三司,开府仪同三司,天策上将等官职,这些职位多是用来赏赐给一些德高望重的宿老,或者一些上了年纪,但还没有退下来的大臣。唐朝一品职务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因为皇帝安抚群臣的需要。

相比较于一品官职,唐朝的二品官职往往才是当朝人臣追求的目标。尚书令,辅国大将军,大行台尚书令,上柱国,太子少保,太子少师,太子少傅等官职皆是二品。隋唐英雄传中的程咬金就是从二品,不过是在他死了以后,朝廷表彰他的功劳,追封骠骑大将军。



由此我们看到唐代的一品二品官员实在难得,相比较于“镜中花,水中月”的一品二品职位,士子们更想追求实际一点的宰相之位,虽然品级只有三品,但是权力却是实实在在的。

唐朝之所以宰相只是三品官和它的政治体制有很大关系。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即宰相,所以宰相往往掌握了整个政治结构中的第二高的权力。在《新唐书》中曾有一段话记载:宰相之职,佐卫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可见宰相之重要,皇帝为了节制宰相之权,就用了很常见的一招“权重位不高”。



我是头条作者历史十二郎,每天带你了解不一样的历史,希望大家给我点个赞,关注一下,路转粉,不迷路,谢谢各位啦!


围知历史


唐朝没有宰相的官职,只有品秩,唐朝是继承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李世民开始授予了很多三省六部的长官为宰相,所以唐朝的宰相很多,名为群体宰相,三省六部长官在品级里只到正三品,这就意味着在唐朝正三品就能担任宰相了,并不是宰相只有三品,以《新唐书·宰相表》作参考。

唐朝中期,与郭子仪齐名的宰相裴度,死前只坐到了正三品的中书令,但死后直接赠一品太傅。

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门下省长官为侍中,中书省长官为中书令,吏、户、礼、刑、工、兵六部尚书,都为正三品官职,如果有国家大事,群相们在一起会商,这些都是实权宰相,所以造成了后人认为唐朝宰相只有三品的假象,但是三省六部有个中枢为尚书省,以前秦王李世民担任尚书令,后来此职位就一直空缺,由尚书令的副手左右仆射主持事务,所以左右仆射也是宰相,为从二品,更以左仆射为朝廷首相。

绘像凌烟阁的工部尚书屈突通,也是实权宰相,但只是个正三品,死后才赐二品左仆射。

正三品以上的官职大多为荣誉职衔,比如二品的太子三少(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还有文官系的光禄大夫,武官系的镇国大将军和辅国大将军,这些都是正三品的重臣加衔后提升品级的,或者给皇室加的荣誉衔。比如咱们津津乐道的薛仁贵到死也只是个三品卫大将军,而绘像凌烟阁排名第十的段志玄,生前坐到了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死后赠了正二品的辅国大将军。

房玄龄,唐太宗时期宰相,官场升迁之路可堪为楷模,李世民即位时任正三品中书令,后升从二品左仆射,累功至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死后赐正一品太尉,绘像凌烟阁。

一品官职与二品一样,大多荣誉职,比如从一品的太子三师(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唐朝也有延续幕府制,所以王公贵胄得到皇帝重赐后可以开府建衙,官职为开府仪同三司,意思是这个府的级别和三公三师一样,三公是司徒、司马、司空,三师是太师、太傅、太保,唐朝是正一品,三公三师是最尊贵的荣誉官职,有的活着就能获得,比如长孙无忌辅佐唐高宗拜为太尉,郭子仪因力挽狂澜也活着封为太尉,大唐军神李靖是死后封为司徒。


图文绘历史


在大家的印象中宰相乃是古代的最高行政长官,“出将入相”被古代臣子看作无上荣宠。虽然无法坐拥江山,但却能统筹官员,位高权重。正因为宰相如此重要,历代皇帝多对宰相都十分忌惮,诛杀宰相的事更是时有发生。不过令人诧异的是,宰相地位如此之高,在唐朝却仅是三品,那在宰相之上的一二品官员又是何等人物呢?

简单介绍一下,唐朝的正一品官员有太尉、三师、司空与司徒。太尉在秦朝时乃是军事一把手,但到了西汉时期太尉一官就与军事逐渐分离,位同虚设。到了汉武帝时,就任此官的已是贵戚,而武将则已失去资格,后来太尉实权的有无更是飘忽不定。到唐代后,太尉彻底失去实权,只作加官之用,与此相同的还有司空司徒两官,同样只保留名号,失去实际用途。

所谓的三师,乃是太保,太师与太傅。太师是三公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在周朝设立,主要的任务就是辅佐国君。在《封神演义》中就有一位闻仲太师,乃是托孤重臣,手中的雌雄双鞭甚至可管教帝王。连无法无天的纣王都不敢轻视于他,可见太师地位之高。但在晋朝时为了避司马师的讳,就将太师称为太宰,晋之后恢复原称。同样到了此时也没有实权了,若是有臣子立下大功,多赐他太师之名,以示恩宠,这与他的原来职位并不冲突。

正一品除三公和三师外,还有爵,多授予公主以及亲王。作为皇室中人,虽然不一定参与政事,但是地位确实要与庶民有所区别,可以说,这种地位是生来就有的。

而从一品的官有太子三师,开府仪同三司以及骠骑大将军。一般担任太子三师的多是德高望重之人,同时因为教导的对象乃是未来的九五之尊,太子三师的地位也就被提高以彰显尊崇。开府仪同三司和骠骑大将军都是文武散官的最高官职,所谓的散官,也是有名无实而已,只是听起来显赫。

从一品的爵一般是国公,嗣王与郡王。他们与皇帝同宗,但是关系相比亲王来说比较远,因而被授予从一品。

唐朝的正二品官员除了尚书令,文武散官与开国郡公外,还多了一个勋,也就是上柱国。在木兰辞中有“策勋十二转”一说,在唐朝也有这一说,勋级共有十二等,而其中的最厉害的便是“上柱国”。这些人都是作战有功的人,即使是出身平民也可以凭战功获取,可见唐朝对于武力还是相对崇尚的。

唐朝从二品的职官除了那些常见的太子少师,以及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等外,还有大都督和大都护两职位。说起大都督,最为出名的乃是三国时的周瑜,能统帅诸军,发号施令,可谓是权势滔天。但在北周时,这个职位就已经被改名,可以说已经消失了。唐朝重新被设立想要效仿前朝,但是好景不长,唐中期后新兴的节度使一官取代都督,成为地方上权势最大的人物,都督也就名存实亡了。

综上所述,宰相虽然位居三品,但权力却更大。比起没有实权的一二品,宰相一官来得更为实际。


邓海春


根据《旧唐书》:

正一品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

从一品官职是:开府仪同三司、文散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骠骑大将军、嗣王、郡王、国公。

正二品官职是:特进、辅国大将军、开国郡公、上柱国。

从二品官职是: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府牧、大都督、大都护、光禄大夫、镇军大将军、开国县公、柱国。

正三品官职是: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卫、左右威卫、左右领军卫、左右金吾卫、左右监门卫、左右羽林军、左右龙武、左右英武六军大将军、左右千牛卫大将军、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宗正卿、太子詹事、左右散骑常侍、内侍监、中都督、上都护、金紫光禄大夫、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上护军。

从三品官职是: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监、诸卫羽林、千牛龙武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京兆河南太原等七尹、五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亲王傅、)银青光禄大夫、开国侯、云麾将军、归德将军、护军。

仅仅从品衔不能判断官职的重要性

唐朝的官职有四种类型:职事官、散官、勋官、爵位。

职事官是有行政权力的官职,散官是给你俸禄但没有实权的荣誉官职,勋官是按照功绩给予的荣誉官职,爵位就是单纯的荣誉。

如正一品官:职事官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王就是爵位。

从二品官中的骠骑大将军就是散官。正二品中的上柱国就是勋官。

品衔是衡量俸禄的依据,并非官职重要性。职事官才是具有治理、行政权力的官。散官、勋官、爵位等官职,说白了就是荣誉,是朝廷的供养。

唐朝的丞相

唐朝主要机构是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司。三省的长官分布是:

尚书省长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担任此官,李世民之后无人担任),因此实际长官是左右仆射(从二品);

中书省长官是中书令(正三品);

门下省长官是侍中(正三品)。

从品衔来说,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和副手中书侍郎、门下省长官侍中和副手门下侍郎,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并无品衔上的差异。

由于尚书省管辖六部,因此尚书省的左右仆射比六部尚书高一个品衔:从二品。

早期,尚书省的左右仆射,就是左右丞相。即丞相是从二品。

之后,左右仆射要加“同中书门下”这个官衔,才能算是丞相。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意思就是管理尚书、中书、门下三省。

再之后,丞相就变得很简单了,不是只有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官衔的就是丞相,其他职位只要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就是丞相了。只是这个时期的丞相,含金量很小了,因此导致出现很多丞相。因此,丞相议事的机构政事堂就成为最高决策机构。

结论:早期唐朝丞相是从二品(左右仆射),后来因为加“同中书门下”这个三品官衔,就被降级到正三品了。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唐朝实施的是群相制,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官职,很多官职都可以被称之为宰相。

唐朝初年实施的是三省六部制,三省分别为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的长官分别为尚书令、中书令、侍中,都是正儿八经的宰相。这里中书令和侍中都属于三品官,但是尚书令是比较特殊的,下面单独说一下。


整个唐朝时期,尚书令是二品官,只有李世民一个人当过,李世民当皇帝后,再无人担任过。因此尚书省的副长官就成为尚书省的实际负责人,尚书省的副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三品官,也是宰相(唐朝中后期被边缘化)。

除了三省的长官是宰相,唐太宗时期为了分化相权,又指定一批高官为宰相,额外附加一个差遣官职叫做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是三品官。武则天时期,因为中书省和门下省被改为女性化的名字凤阁和鸾台,因此同中书门下三品也被改成了同凤阁鸾台三品/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当年武则天时期的宰相狄仁杰,就担任过同凤阁鸾台平章事。



在唐朝,这些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们权势滔天,但只是三品官,那么一品二品又是什么样的官职呢?

一品官,主要有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开府仪同三司、骠骑大将军。

这些官职,基本都是荣誉官衔,都是虚衔,给有功之臣和皇亲国戚的。这里稍微讲一下开府仪同三司。

太师、太傅、太保,被称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被称为三公。三师和三公,合成成为三司。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三司是实权官,可以开府办公,比如说太师府之类的。有些官员虽然没有没有三司之名,却有三司之实,叫做“开府仪同三司”。到了隋唐时期三司都是虚衔,不能开府,“开府仪同三司”也只剩下个名称。

另外,唐朝的骠骑大将军是武职之首,但并意味着就有兵权。

还值得一说的是,李世民当秦王,曾被李渊授予天策上将,那也是一品官,李世民专属的。

二品官,前面说了李世民曾担任过的尚书令,这里不再多说。另外还有一个跟李世民相关的二品官,叫做陕东道大行台尚书令,在唐朝时期也是李世民专属的。

另外,文散官中的特进,武散官中的辅国大将军也是二品官。

上面这些官职,有些是职事官,有些是散官,情况比较复杂,有空再给大家细说吧。


小镇月明


宰相是个制度,丞相是个实质的官名,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终结于明代。宰相之制最为复杂的时期就是唐宋时期,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唐宋的皇帝将原来的单一的丞相一官分为多个,使其相互制衡,并降低宰相官阶,防止其擅权。

唐代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设中书令二人(正二、三品),掌军国之政令,佐辅天子;门下省:设侍中二人(正二、三品),掌礼仪,与中书令参总理事,有审议、驳回大权;尚书省:设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共议国政。在早期,中书令、侍中、尚书令都属于宰相。但是到了唐高宗时期,为了加强皇权,防止权臣干政,特规定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唐代官分为九品,每品又分正、从二品,自四品以下,又分为上、下阶,共九品三十阶。所以说,唐代官品最高就是正二品,没有后世的正一品,二正二品的官职就是上面提到的三省的最高长官了。


老照片


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设置的官职名称,只是一个代名词,或者一种通用叫法。也就是说在法律中是没有“宰相”这一称呼的。那么我们俗称的宰相是什么呢?宰相可以理解为国家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今天的国务院总理。宰是主宰决断的意思,相有辅佐帮助的意思。也就是说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决断国家事务的人员(机构)。宰相的具体官职有很多,比如大司徒,尚书令,太宰,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其实都刻意理解为是宰相。

演变到唐朝,在行政方面的最高负责人由以下这几种人担任。比如唐朝的中书省的老大中书令,门下省的老大叫做侍中,或者其他可以受皇帝委派,能够参与政事商议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可以看做是宰相。也就是说凡是具体官职后面加缀以上诸如中书侍郎、参知政事、平章政事等名称的都可以理解为是国家的宰相。按照唐朝的规定,比如中书令就是正三品的官阶,有的时候也会视情况给一些武将加上“侍郎”、“平章政事”的官衔,只不过这种官衔没有任何实权,只是作为一种官位象征,并没有任何的行政权力,也不负责参议政事。

那么,大家就会迷惑,宰相从来被认为万人之上一人之下,才仅仅是三品的官阶。那么官居一品二品的又是什么官职呢?按照《旧唐书》的记载,唐朝的一品大员再次做出细分,分为从正两大块,地位略有不同。通常可以加授正一品衔的无外乎一些功劳太大,皇帝赏无可赏,或者不敢赏的大臣,比如唐朝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等等都是加授一品衔的官员。

但大家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一品大员并不是有什么实际大权,这只是一种名誉上的加封而已。这些官职大概就是我们习惯上理解的三公。听着名头很吓人,其实在权力(权力的本质就是资源调配权)方面,是差不多的,唯一不同的就是名声或者互相见面的时候,位居三公的要比其他的官员高一等。

其次,二品大员又是什么人呢?二品也是分正从两大面。权力略有不同,比如隋唐一贯实行的三省六部制,六部的长官或者负责人便是正二品。这就类似我们今天的国务院下属各部的部长级别,而从二品比正一品小一点,比如唐朝的尚书左右仆射。这个可以理解为副尚书令,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国家副部长一样。这样一来,官员的职能划分比较清晰,而且可以分权制衡,皇帝总览三省六部,大权独揽。


木剑温不胜


唐朝是一个非常有传奇色彩的王朝。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又一个大一统中原王朝,在唐朝期间共经历了二十一帝,到灭亡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

617年,唐国公李渊在晋阳起兵,次年在长安称帝并建立唐朝。唐朝疆域空前辽阔,最鼎盛的时期,疆域东起日本海、南据安南、西抵咸海、北逾贝加尔湖,是中国自秦以来第一个未修建据胡长城的大一统王朝。唐朝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外交等方面均达到了较高的成就,是当时的世界强国之一。声誉远播,而且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

在人们的潜在思维里都认为宰相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然而在唐朝宰相仅仅只是一个正三品的官位,这个官虽然大,那么正一品、正二品究竟是什么官呢?其实宰相并不是一个具体设置的官职名称,而只是一个代名词,或者一种通用叫法。

那么宰相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宰是主宰决断的意思,相有辅佐帮助的意思。那么也就是说宰相是帮助皇帝处理决断国家事务的人员或一个机构。宰相的具体官职有很多,比如大司徒,尚书令,太宰,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等,都可以理解为是宰相。

唐朝当时官员的品秩共分为九品,每一品又分为三十个级别。唐朝的宰相正常都是三品,那么正一品、正二品究竟是什么官呢?

一品官员-般指的是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等官职,但是里面有些都是虚职,像是太史、太傅等等就完全没有实权。

二品官员一般就是什么大都督等等 武将,比如程咬金就曾经在去世之后得到了这样的一个荣耀。在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品、二品官的官职虽然高,但是要么是虚职,要么就是已经去世然后追加的荣耀, 唐朝的一品官职和荣誉,就从来没有给过当时在朝廷有实际权利的官员,就算是宰相也最多只是一个正三品官员,这就是唐朝从来没有正一品的宰相的原因了。

其实皇上这样做也是为了加强自己的中央集权,因为在当时差不多当上宰相的人都是外姓人,虽然他们也都是为皇上办事,但和皇帝毕竟不是一家子,所以皇帝就把正一品正二品的官职给了自己的宗亲或者是身边的人了。

皇帝知道就算自己宗室的人能力再不怎么样,至少他和自己是一家人,不会做什么出格的事。所以我们才看到了能当一二品大官的基本都是皇上的亲戚或者是他信得过的人。实际上作为三品官员的丞相依旧是权倾朝野。

唐朝之所以设立这么多的职位,其实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这不过是皇帝的一种政治手段罢了。欧阳修曾经这样评论道:“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唐朝宰相制度混乱的一个典型特点就是宰相职务的不正式性。

以唐高宗 唐玄宗 唐德宗为界 四个时间段宰相不仅仅是名称有所改变而且就连职务都是不完全相同的。所以说“名尤不正”。唐代宰相权力也并不是固定的,掌权的规则是多经变动。这种混乱自宋朝集权之后才有所改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