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古代的“丞相”与“宰相”有何不同?

梅碧巧






清朝继承明朝的制度,就没有名义上的宰相制度了。宰相一个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这个职位在其他诸侯国也建立起来了,在秦朝的时候,宰相就正式给明为丞相,9挑时候分别设立左右丞相,宦官但任的是左丞相。汉朝也是差不多的,跟着一步一步走下去。这是可以的。



坤坤小老婆72


总体来说,宰相是制度,丞相是官名。

所谓宰相制度起于春秋时期,完结于明代,明代废除宰相制度以后形成了“内阁”制度,清承明制,无名义上的宰相制度。

宰相基本相当于现代最高行政主座的通称,“宰”的意思是主宰,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帮手之意。宰相联称,始见於《韩非子·显学》。

宰相起于春秋时期,到了战国期间,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都城树立了起来。

秦代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分设附近,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阉人担当宰相职务的称为“中丞相”。

到了这个时候,二者的关系可以说是相包含了。

而汉代与秦代相仿,汉武帝时,升引儒生当丞相,处置一样平常行政事件,而政务中间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权柄逐步转移到了尚书台主座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配合在朝,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当。

这时候宰相已经开始被逐步分权,而丞相则开始崛起,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一个前兆。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腕。南北朝轨制多变,天子所与谈论政事或委以秘密者,便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主座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唐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唐高宗后,只要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天子待宰相之礼,逐步升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位置大降。

至此,可以说宰相开始慢慢的进入了没落之路。

到了明代太祖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天子亲决国政,宰相轨制遂废。

清沿明制,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


井夫子


简单来讲,丞相是具体的官职,三国以后指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宰相是一个统称,是一种权力和身份的象征。就像我们现在称政府工作人员为公务员一样。宰相在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官职名称,唯一的一次宰相作为官职是在辽朝,像辽圣宗时期的韩德让就被封为北府宰相。

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佐的意思。各朝代可称为“宰相”的官职有:

先秦时期的相国;西汉时实行的三公九卿制的“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包括后来的司徒;东汉时的尚书令;隋唐时三省六部制的三省长官和统领六部的尚书令,包括后来的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宋朝时的枢密使和同平章事;明朝时的内阁大学士;清朝时的军机大臣和内阁总理大臣。

关注慕容庆恪,带您穿越历史。


慕容读史


在我们的一般性的观念里面,官职是放在一起说的。但是这两个字表示的意思不同!

官说的是品级,就是几品、多大,相当于处级,省部级之类。职说的是担任的职务,就是具体管哪方面的事务,所以处级官员,有省一级部门单位中的处长、地级市的局长、地级市辖区区长、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县(市、区)人大主任、县(市、区)政协主席为正县处级。

古代的“丞相”与“宰相”有何不同?

这个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所谓的宰相指的是职,指的是辅佐皇帝管理天下的具体职务!

因此就算是在明朝废除宰相制度之后,我们还是习惯意义上的把那些辅佐皇帝的人称为宰相,比如明朝的内阁首辅,张居正之类被称为宰相并没有多大的不妥。同理清朝时期的军机大臣也可以称为宰相,只不过这些宰相低的可以是四五品的官员!而军机处的这些人并没有工资,他们都有官做为兼职!所以本质上军机处是“差”,比如宋朝变法,范仲淹和王安石都做“参知政事”这个就属于“差”,意思是临时处理某一项工作,就像总理可以临时做为拯救灾区指挥官一样

最能说明宰相意思的是三省六部制度,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的首长,合起来就是“宰相”,而这些首长的官名就是官,因为三省六部制的出现,废除了丞相,所以之后的官员就没有一品官了,而所谓一品都是虚衔!

“丞相”是官,指的是品级,百官之首就是“丞相”,一品官,在宰相制度和丞相官名都存在的时候,前期宰相就是丞相,丞相就是宰相。丞相一般又分为左相和右相两个,就是下象棋的时候出现的两个象!

由于丞相行使宰相的职责所以往往跟皇帝争夺权力,因此在汉武帝的时候,就出现了内朝,这些内朝的人都是品级比较低的人,但是却直接跟皇帝对接处理国家事务,所以他们是实质上的宰相,而丞相就名存实亡,后来干脆就直接干掉,成为三省,这一下宰相成了一堆宰相。再加上宋朝之后的“参知政事”之类宰相可以达到5名左右。

到了明朝,干脆三省也不要了,权归六部,出现了内阁大学士,这些大学士是一群人有六七个了,品级更低,四五品但至少还是个官儿,有内阁首辅,品级大概也是四五品的样子。兼任了其他职位,比如各部的首长,也就三品,再兼任的太师之类比如张居正,就是一品,但这不是首辅的品级!

到了清朝,更惨了,一开始是内阁行使宰相职务,后来就变成南书房,再后来就变成了军机处,军机处的人没有品级,没有俸禄,就是个“差使”。一般情况下有五六个,多的时候达到十多个!

有了军机处,为了进一步削弱军机处首脑人物,当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事务,在军机处下面又有三十二个章京,非常时期这些章京也可以行使宰相的职责,比如光绪变法,康有为仅仅是个章京,叫做“军机大臣上行走”!一般都是些五品官来从事这项工作!

以上

目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