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公整天抱着一本《春秋》,到底文化水平有多高?《春秋》里面写的是什么?

历史公元


另类君斟了个酌的讲一讲o(* ̄︶ ̄*)o

【一】、此《春秋》非彼《春秋》

关老爷手里抱着的这本书,其实是《左传》,而不是大家所熟知的《春秋》。

《春秋》这本书是鲁国的国史,由孔子修订而成,这本书是编年体史书,其实就是些流水账,兼发一些简短的儒家评论。战国时期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后,编辑而成了《左氏春秋传》,又称《春秋左传》,后来简称做《左传》。和孔子原著的《春秋》相比,《左传》增加了许多行军打仗的内容,有很多篇幅详述了战略战术以及治军的内容,可读性显著加强。

我们知道,对于戎马一生的关羽来说,《左传》更加实用,而《春秋》那本流水账,是不大会感兴趣的。

事实上,关羽熟读《左传》的事情,在《三国志》里有明确的记载。

【二】、有没有文化不知道,但文武双全是真的

关羽少年时在家乡与豪强地主有争执,杀死对方后流亡,在河北以卖豆腐为生,生逢那个乱世,有没有文化已不是那么重要,武艺高强才能及时变现。

不过我们以关羽熟读“《春秋》”来推断,关羽应该是个有层次的人,不然他也不会捧着儒家经典研读。

从我国的文化生态地理环境来看,从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几乎每个乡村都会建两个庙:一个是孔庙,另一个就是关庙。

孔夫子是文圣,关老爷是武圣。

关羽读书的形象塑造源于他“忠义诚信”的个人品格,“读春秋”也就成了配套的增值业务,这就让人觉得他是文武双全的人,而不是一介武夫,这是后世统治者为塑造一个更加丰满更加完整的关公而人为增加的设定。

综上所述,关羽看的书不是《春秋》,而是《左传》,关羽的文化水平可以,但有多高已无法认定,因为他没有流传于世的诗文作品。


另类文史



在先秦时期,诸侯皆有国史:楚国史书名曰《梼杌》,晋史名曰《乘》,郑史名曰《郑书》,鲁史名曰《春秋》。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化典籍。其对鲁国国史进行笔削后,中国首部私家史书诞生。经过孔子修订之后的《春秋》不仅是史,还被赋予了儒家思想以及“春秋大义”,成为儒家六经之一。


《春秋》极其简略,这类似于我们历史教科书中的书面文字。而历史老师讲课口述的内容,肯定比教科书更加丰富。与此类似,孔子讲《春秋》时的口头文字,就是传。正如《史记》所言:七十子之徒口授其传旨。鲁国史官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而失其真。便对孔子讲《春秋》时口述的内容加以编辑整理,成书《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之后儒家大师吴起又对其做了增益补充。

也就是说,《春秋》是孔子讲学时的书面文字。而《左传》则是其讲学时的口述。由儒家弟子协助左丘明父子,将孔子口述之言整理成书。

所以,在春秋三传中,《春秋左氏传》影响最大。

《春秋》的主旨是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扬善惩恶。

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春秋左氏传》是儒家经典中,最鲜血淋漓的典籍。如《史记》中赵氏孤儿中,赵庄姬是个正面人物。在《左传》中,赵庄姬才是赵氏被灭门的罪魁祸首。赵庄姬与小叔子通奸。小叔子被赵氏流放。赵庄姬怀恨在心。在哥哥晋景面前诋毁赵氏。赵庄姬、晋景公联合郤氏、栾氏把赵氏灭族。屠岸贾只不过是名不见经传的马前卒。

荀子的性恶论,应当首其启发。

关羽酷爱读《春秋》。他应当博览群书。遍读儒家经典。深明春秋大义。


杨朱学派


关于春秋,我想先在此征联一幅,望答者自来:

上联:春读书,秋读书,春秋读《春秋》

《春秋》是一部很厉害的书,它是十三经之一。

《春秋》有很多版本,其中以左丘明版本最为权威,史称《左氏春秋》,亦《左传》也。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自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这段历史时期,史称“春秋时期”。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时期开始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元年)周平王东迁东周开始的一年,止于公元前476年(周敬王四十四年),战国前夕,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又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总体来说,春秋这段时期在我国的文学、军事、外交、文字各领域均占有一定比重和做出很大的贡献。

在古代,孩子自入私塾,先生就会从十三经教起,《周易》、《论语》、《孝经》、《春秋》等等,略大便能文。这些经典含义丰富,意义纷繁复杂,内容艰涩难懂。必须辅助批注才能略懂,往往一个字两个字就有很大的内容。曾经一个陕师大老师说,如果你能把《春秋》读懂读透,别说西安,你去北大都没问题。都可以在全国顶尖的高校谈资论辈。这句话是经得起推敲考证的,是一句很实在的话。所以自古说《春秋》不可小觑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学艺术我拿《春秋》举个例子:《左传·桓公元年》:“宋华父督见孔父之妻于路,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首先是前五个字,目逆而送之,说是这个孔父之妻长的很漂亮,还没到跟前的时候,这个人已经眼睛直直的看着。一直到她路过自己走过去,孔颖达疏:“未至则目逆,既过则目送。”然后说:美而艳。意思是太漂亮了!大家可以想象这句话的意境和画面,很有艺术感染力!

推荐大家阅读研究!

余之拙见,望斧正!





尘缘07


《春秋》是一部儒家典籍,被称为“第六经”(前五是诗书礼易乐)。

同时,它也是一部政治学著作和史书典籍。相传由孔子所著。

但更可靠的说法应该是,《春秋》是由春秋时期的鲁国史官所著。

书中记录了大量的,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公侯大夫等失礼非礼之事。可以说,熟读《春秋》之人,必定满腹经纶韬略。

所以,熟读《春秋》的关公,也很有文采和谋略,并非只是一介武夫,而是有将帅之才的大元帅。


欧阳子说


呀呀!谁在嚼舌根,我兄弟三人,自桃园结义,边走边看。俺翼德自知是粗人,只知冲锋陷阵!俺二哥不同,他是英雄与侠义的化身。想当年,二哥也是上马提金,下马踏银!曹操那厮,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想笼络俺哥,但俺哥一片痴心,追随大哥踏实实做事,稳当当做人!不象俺毛张飞!古语云:半部论语可定天下!怎么不行,二哥看《春秋》得罪哪厮?知史知兴衰,知史知做人!二哥没机会上清华北大,看春秋晓古今做人坦诚!俺是张飞,俺二哥的情怀岂是你等能说得清!什么叫不语,什么叫英雄!待俺毛老三夜晚访问你家中!跟二哥学了,然后教你,什么叫春秋什么叫做人!知春秋晓大义,看春秋让你知二哥当年,千里护皇嫂,那沉甸甸的责任!殊文丑,斩颜良那份信心!华容道捉放曹是何等胸襟!




乡野清风270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一定要分清楚两件事:

第一、历史上的关羽和神格化的关圣帝君不是一回事。

我们知道以关羽为原型的关圣帝君在中国具有很多象征意义。比如“义”的化身,故而以江湖义气为核心的社会人都祭拜关二爷,当然这与历史上关羽的义举有很大关系。

但关羽还是武财神,难道历史上的关羽很会赚钱吗?如果关羽真的那么会赚钱,那他的大哥刘玄德也不至于那么狼狈啦。关羽化身为财神是因为商人对信的推崇,以及信需要有人格化身,这个以后有机会再讲。

第二、历史上的关羽熟读《左转》而如今看到的关羽形象手捧的却是《春秋》。

《左传》原名《春秋左氏传》,是战国时期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可读性很强。《春秋》为孔子整编,言简意赅。比如我们比较熟悉的文章“曹刿论战”,《春秋》只写了“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而《左转》就写了很大一篇。因为都是写如何用兵打仗之类的事情,对于身处三国乱世的关羽来讲,读这本书还是非常实用的,关羽熟读《左传》一事,在《三国志》里有明确的记载。

那么关羽手中的《左传》怎么后来就变成《春秋》了呢?

我们知道历史上关羽以义著称,而义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将《春秋》与义联系在一起,正是古人的理解该书的基本理路。自从孟子称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以来,《春秋》就与孔子绑了一起,就与尊王攘夷相关。要尊王,就须忠于正统,要攘夷,就须排斥宵小。从政治上讲,汉末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丞相之名行君王之事,大逆不道,实是乱臣贼子,关羽追随刘备,本质上是尊崇汉室,维护正统。儒士尊孔重经,就必须贬斥曹操,褒扬关羽,就必须让他读《春秋》了,这也是关羽神格化的进程之一。再者说来,《左传》本来就是给《春秋》做注解。本质上来讲,二者的内容并无太大差别。

而且强化关羽读书的形象,也会让人觉得他是文武双全的人,而不是一介武夫,这有利于塑造一个十全十美的关羽形象。后世人会根据当时的需要不断地给关羽增加很多他们需要关羽有得品质,这也是关羽从人到圣的必经之路。



茗仁先生


春秋时春秋时期鲁国史书,孔子编订。其重要意义是春秋一字寓褒贬,其中微言大义,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何为微言大义,详下文。关羽以义著称,当然要读微言大义的春秋了,怎么可能读别的书?难道读孝经?礼记?庄子?楚辞?只有春秋符合关羽的形象!正好在看明代科举制的书,里面有这个关于春秋的材料,在图片里。

《春秋》是一部专于记事的史书,它是孔子根据鲁国《春秋》修订而成,以鲁国十二国君的次序来建构整个历史面貌,从鲁隐公开始,经桓、庄、闵、僖、文、宣、成、襄、昭、定、哀诸公,构成了一个记史的时间框架。

《春秋》属辞比事的一大特色是所谓“春秋笔法”“微言大义”。“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就是在看似平常的记事之中蕴含着深刻的褒贬劝惩含意。如隐公元年的《郑伯克段于鄢》,无一字不含深意。《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所称“书齐豹曰盗,三叛人名,以惩不义,数恶无礼,其善志也”,也是“春秋笔法”的典型例子。孔子作《春秋》,不但是作为一部史书来写,而且是作为遵周礼、明王道、善善恶恶、拨乱世反正的劝惩鉴戒之书,深刻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倾向。

《春秋》的叙事,“简而有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简洁严谨,二是凝练含蓄。《春秋记事》,极其简要,无论多么复杂的事件,作者仅用几个字加以记载。如《僖公十六年》所记:“春,王正月,戊申,朔,陨石于宋五,是月,六鹢退飞,过宋都。”对这一条经文,《公羊传》的解释极其恰当:

曷为先言陨而后言石?陨石记闻,闻其磌然,视之则石,察之则五……曷为先言六而后言鹢?六鹢退飞,记见也。视之则六,察之则鹢,徐而察之则退飞。

“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在文学上产生的效果就是凝练含蓄。《春秋》“以一字为褒贬”,就必须对语言进行锤炼,在简洁的字句中包含深刻的内容。《春秋》简洁严谨、凝练含蓄的风格,对后代史传作品产生了良好的影响。后代史传作品基本上继承了这种风格,形成史传文学的一大特色。



芹草草


我们所说的《春秋》一般指孔子修订过的鲁国史记,里面都是记录着鲁国发生的大事和孔子对事件的看法。

《春秋》其实就是当时的一本历史书,因为里面编写的是当年鲁国内外发生的大事,而编写顺序是按照春秋、冬夏的顺序来写的,所以说叫做“春秋”

古人就说过“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三国那个动荡的年代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命运沉浮,当然包括曹操关羽这些大人物,通过历史可以大概预测当时局势的走向和丰富完善自己的思想



佛缘初心静


万古丹心盟日月,千年义气表春秋。


华夏通考


关羽读的春秋,全称是《春秋大刀刀法》,是一部刀道武功秘籍,相传为武圣关公所著,学会了可以无敌天下,宋朝梁山关胜学过一些残篇,现在已经失传了。

好了,扯淡归扯淡,附赠一副写关公的对联:

忠肝得汉主同盟,魏不敢死,吴不敢生,六旬历史三知己;

庙食与尼山并盛,作者重文,读者重武,一部春秋两圣人。

这对联写的超牛,尼山指孔子,通过文武圣人和春秋这部书把二者联系起来,所以这里说的春秋是指孔子那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