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是立了战功,战后怎么赏罚?

E闪RQ


将军不服从命令,但是立了战功,战后论功行赏的时候,会得到什么样的处理?不用多想,即便立了功,能够功过相抵就算不错了,想要奖赏,门都没有!

战场上服从命令是铁律!这是一条红线,任何人不能脚踏。无论统帅多么英明,对战场抗命的人也会杀无赦!敢于抗命,如果最后立了功,或许还可以保条小命。古代有功过相抵的说法。如果作战失败,必然被杀头。诸葛亮那么欣赏马谡,派他去守街亭之前,千叮咛万嘱咐去了以后要画地形图上报,可是马谡刚愎自用,没有上报,结果,街亭丢了,诸葛亮也差点被司马懿活捉。于是,诸葛亮挥泪就把马谡斩了。

战场抗命,立了功也不行,处分是跑不了的。《亮剑》中,李云龙战场抗命,未按规定路线撤退,虽然击溃了坂田联队,干掉了坂田联队长,老总照样火冒三丈,说:“战场抗命的毛病不能惯。不管你新一团立多大的功,你就是把日本天皇打死了,照样得处分你。功是功,过是过,这是两码事。”所以,李云龙就从主力团团长贬到被服厂绣花去了。他这是打了胜仗,如若打败了,很可能就被拉出去枪毙了。

如果领导心眼比较小,战场抗命的话,那就是拿自己的小命开玩笑了。最明显的就是岳飞。岳飞是一个抗金英雄,他总是想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可是宋高宗赵构不想啊,徽宗钦宗回来了,还有我什么事啊。于是,就处处限制岳飞北伐。最后发展到一天下达12道金牌催岳飞回京。岳飞不当回事(否则就不会有12道金牌了)。结果,在秦桧的构陷下,岳飞就在风波亭被杀了。其实,真正想杀他还是宋高宗啊!

现代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不服从命令,没有执行力,也会被杀头的(辞退)。一个团队跟一支军队一样,如果下属动不动抗命不遵,再有才也不行。当时不收拾你,但是迟早会收拾你。所以,遵守制度,尊重领导,服从管理,是一个人立足职场的第一步。

1阅后如果喜欢,不妨关注和点赞一下,谢谢

2.如果喜欢职场和管理知识,关注本号阅读相关文章!


管理那点事


在战场上,抗命不遵是大忌,可是我党建立的人民军队,最重视的就是官兵平等和军事民主,这样我军常常在战争中取得先机,采用最有战略战术。

战略层面,最有名的抗命不遵案例,应该是粟裕大将。

第一次“斗胆直陈”,让我军取得了七战七捷。

1948年夏,鉴于国民党军队对我军发动的全面进攻,党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华中野战军离开淮南,与山东野战军进行配合作战。粟裕斗胆直陈,要求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毛主席经过仔细研究,同意了。

粟裕不负众望,发动了苏中战役,一个半月七战七捷,消灭敌人5.3万!

第二次“斗胆直陈”,奠定了淮海战役的基础。

1948年初,党中央在争夺中原五省中形成了陈毅粟裕、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三大主力的外线作战。为了扩大外线作战成果,党中央有意让粟裕带领华东野战军部分兵力南下江南,直插国民党统治中心。粟裕再一次斗胆直陈,并且与毛主席当面讨论,最终决定,华野留在江苏继续作战,并且提出了半年左右消灭敌人10个旅。

结果,粟裕仅仅一个豫东战役就消灭了敌人10万人,很快,淮海战役爆发,华野、中野联合作战,60万人歼灭国民党80万人,创造了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

正是粟裕将军在解放战争中的抗命不遵,斗胆直陈,让华东野战军保持了兵力集中火力集中,能够在中原和华东地区进行大规模歼敌。而粟裕,也正是因此得到了“战神”的称号。

战术层面,最有名的抗命不尊案例,应该是钟伟少将。


在《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让人拍案叫绝,一方面是他多次抗命不遵,受到处罚,另一方面则是他敢于亮剑,不畏强敌。其实,在新中国的开国上将中,就有一名战将,和李云龙一样多次抗命不遵,却屡战屡胜!

解放战争中,钟伟将军隶属于林彪指挥的东北野战军,担任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五师师长。1947年3月,东总发动三下江南战役,东总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等领导,直接越过纵队直接发电报给第五师,要求截击敌人87师,随后配合一纵歼灭新一军5个团。

可是战场瞬息万变,87师没逮到,钟伟按照原命令去找新一军。路过靠山屯时,侦察到了国军88师信息。钟伟师长当机立断,停止前进,准备战斗!战斗尚未打响,就受到林彪来电,“迅速东进,靠近德惠”。钟伟抗命不遵,直接开打!并且说“坚决打!打错了砍头算我的!”

在靠山屯战斗打响前,第五师在3小时内收到了林总的三次东进电报,都被钟伟顶了回去。最后,林彪只好同意。当晚,第五师对靠山屯进行总攻,国军87师,88师先后来援,整个局势因为钟伟的抗命不遵发生逆转。东总集中5个师,将71军两个师悉数全歼!

这一次抗命不遵,让三下江南取得大胜。林彪有意让钟伟升任12纵队副司令,钟伟说,要做就做司令,副司令不要!林彪也很爽快,直接让他做了纵队司令。这是我军唯一一个直接从师长提拔为纵队司令的。

三下江南中尝到了抗命不遵的甜头,钟伟在辽沈战役中更厉害——“谁也不听,只听自己的!”

辽沈战役中,为了防止沈阳国军难逃营口,中央军委和毛主席命令12纵急行军到鞍山海城阻击国军,防止国军逃窜;快到海城时,又收到了东总和林彪的命令,要求一个师围歼铁岭之敌,主力则堵截廖耀湘回沈阳。毛主席让往南,林总让往北,到底听谁的?

钟伟经过研究决定,谁的也不听,直接打进沈阳,拖住沈阳之敌逃窜的步伐!十二纵队迅速占领铁西区,俘虏敌人师长以下13000多人,缴获大量军资武器。事实证明,钟伟在战场上的判断极为精准,沈阳主要守军没能撤离,被孤军深入的钟伟彻底消灭,而廖耀湘则被兄弟部队歼灭。

正是在粟裕将军的“斗胆直陈”和钟伟将军的“抗命不遵”,让我军保持了相当大的灵活性。这种灵活高效的指挥系统,成了解放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法宝!


历史知事


战场上不不服从命令的将领,不管是战败了还是立了大功,该奖励还是惩罚,有时候还是主帅大人一人说了算。而国军主帅蒋介石护黄埔嫡系犊子是出了名,但有个前提条件是这个将领必须要听说。

1938年的徐州会战末期,土肥原贤二率领的第十四师团至大本营的命令于不顾,擅自越过了河南兰封地区,被国民党十几万大军压缩在了罗王寨、曲兴集一带,为了挽回国军大败退的颓势,蒋介石决定集中黄埔嫡系,一口吃掉土肥师团这两万余人而且信心十足,并亲自点将,参加此战的黄埔将军包括74军军长俞济时、71军军长宋希濂、27军军长桂永清、黄兴第8军等,还有后来从陕西关中星夜兼程的“天子门生”胡宗南第一军。

但蒋介石还是高估了国军的战斗力,土肥第十四师团是日本精锐主力之一,配套着重火力,当落入了国军的包围圈后,土肥开始狗急跳墙了,瞬间杀出了一条血路,固守在兰封的桂永清部第88师师长龙慕韩经不住土肥的火力打击,擅自放弃了兰封,打破了包围圈。蒋介石立即电令从陕西关中出发的胡宗南第一军(第17军团)快马加鞭增援,以堵住缺口。

而胡宗南刚经历淞沪会战,第一军损失惨重已经变得冷漠了,被蒋介石调到关中后萌生了拥兵自重的念头,到达兰封地区后胡宗南负责土肥兵力较薄弱的罗王寨,但只卖气不买力,磨磨蹭蹭三天后还在外围徘徊,贻误了战机令蒋介石极为恼火,而负责镇守归德黄杰第八军已经挺不住策应土肥援军第16师团的进攻,最终导致蒋介石想一口吞掉土肥师团的计划破产,兰封会战的失败也被蒋介石称为了战争史上的笑柄。

战后,蒋介石怒火攻心要追究兰封责任,首先将不服从命令擅自弃城而逃的第27军88师师长龙慕韩处决了,军长桂永清被革职查办。固守归德的第八军黄杰已经尽了力,以一军之力抵挡住日军精锐师团的进攻根本不现实,黄杰也是蒋介石的爱将之一,没打算追究黄杰的责任,但在何应钦和白崇禧的施压下,认为若蒋处事不公,从此军法何在?原因就是何应钦的侄子何绍周曾在淞沪会战中被黄杰撤了职,乃公报私仇了,因此,蒋介石含泪将黄杰送进了监狱,并打算让黄杰以后戴罪立功。

而贻误战机的胡宗南第一军,蒋介石就下不了手,第一军(第一师扩编而成)乃蒋介石的起家资本,是由一支非常纯洁的黄埔血脉组建而成,第一师在胡宗南的领导下曾在北伐和中原大战中为蒋介石挣足了颜面,而且胡宗南是黄埔众将中最会听校长话的将领。此时,如果要处罚胡宗南无异于打了自己的脸面,要不就为第一军的无能冠了名。


赛门军略


“”自古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对于战场的实际情况,临阵指挥员对于战役的分析和见解比远在千里之外战略指挥者们了解的更深!

我举一个例子!一个伟大的例子!
我们的“战神”粟裕大将军!

他是歼敌最多的将领!240万敌人被他歼灭!居功至伟!
但是他先后三次抗命不遵!违抗了最高指示!

第一次:1946年粟裕“斗胆直陈”,赢得了“七战七捷”

1、1946年夏天,中央军委提出了以山东、太行解放区的我军主力实行外线出击,向南运动作战。当时中央军委电令华中局,要粟裕率领华中野战军主力兵团出淮南,与山东野战军一起配合作战!

2、在接到陈毅司令员的命令后,粟裕根据自己负责的战场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慎重的深入的分析。最终粟裕认为不能冒然的出击,离开自己熟悉的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他首先说服了陈毅,并获得了华中局大部分领导的认可和支持!

3、粟裕拟就的电报以张鼎丞、邓子恢、粟裕、谭震林的名义给中央发去了,主要就是建议“第一阶段,仍留苏中解决当面之敌”。中央军委、毛主席在接到来电后,经过认真的研究讨论,认为粟裕的结论是对了!收回了先前的命令,并采纳了粟裕的建议。

4、粟裕没有辜负中央军委的信任,在7月中旬到8月底发起了“苏中战役”,在一个半月时间了七战七捷,消灭敌人5.3万!尤其是在海安一战中创造的“15:1”的杰出战绩!

第二次:1948年初粟裕“斗胆直陈”,保存实力蓄势待发

1、1948年年初,中央决定让粟裕带领3-5个纵队南渡长江,开辟南方战场,已达到吧战争引到外线,扩大战略进攻方向,更能配合在大别山的刘邓大军的行动。

2、粟裕在接到命令后再次开始的缜密的思考,在获取充分理由的情况下他发出了著名的“子养电”,分别给中央和刘邓发出《对今后作战建军之意见》,电文中陈述了发起战略进攻和改变中原战局的总体的战略构想,和逐步付之行动的总体规划。在中原广袤的平原上集中大兵团的兵力,采用忽集忽散的运动战方法,集中逐个的消灭敌人。

3、在电文的最后粟裕用了“管见所及,斗胆直陈”。这样的语句充分表明了粟裕的慎重和郑重!他的这个规划为将来的全国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素材!

4、中央对粟裕的来电进行了反复的斟酌和商议,粟裕的电文被五大书记轮流研究和提出意见。最后的决定是坚持既定的方案执行。

5、粟裕在收到复电后,一边准备渡江行动,一边继续研究改变中原战局的战略最佳方案!

6、这次抗命使得华野没有过早的分散势力,保留了大兵团作战的能力!

第三次:1948年4月中旬,粟裕“斗胆面陈”,为淮海战役奠定了基础

1、4月中旬,粟裕在获得刘邓大军的同意和支持下,给中央发电,要求停止渡江的计划。仍然坚持不率军向南发展的策略,而是在黄淮地区搞几次打的歼灭战。在电文的最后“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斗胆直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这也表明了粟裕是有坚决执行中央最后决策的意志!

2、这封电报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最后毛主席命令陈毅带领粟裕到中央当面汇报。随后五大书记集体听取的粟裕的当面汇报和阐述。并正确的决定按照粟裕的战略意图执行中原的作战。还对粟裕提出了要求,让他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消灭敌人10个旅!

3、回到华野的粟裕不辱使命,发动了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单单一个豫东战役就消灭了将近10万敌人,非常圆满的完成的中央交付的任务。更是扭转了中原战局。

4、不就以后,伟大的淮海战役取得了胜利,以60万对80万获得完胜!

5、正是这个第三次“斗胆直陈”,为构成了以后淮海战役设想的最初蓝图。他使得胜利的近程大大的缩短了!

第四:伟大的抗命不遵

1、粟裕将军的抗命不从,是源自他对党和国家的赤胆忠心。是忠诚和使命给了他坦然和勇气,再三的抗命不遵。在受到质疑时他没有退却,这是对部队的责任更是对国家的责任。

2、能有这样的行为,更是积淀于多年一直在战斗一线粟裕,对战争情况的客观分析,对作战经验的总结归纳。那份自信和魄力是有深厚的底气的。

3、1955年粟裕被授予大将军衔,并排名第一!1984年2月5日战神粟裕逝世。


杜陵闲人


历史上将军不服从命令,但立了战功是不乏其人。他们得胜归来,功过相抵已是求之不得,很多会受到皇帝的猜忌,最终落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正是有了前车之鉴,许多将军宁肯贻误战机,也绝不违背皇帝的命令。这也是古代人数众多的汉族,常被游牧民族吊打的主要原因。

今天就说一个著名的例子,在解放战争时期,这位大将不仅不服从中央军委的命令 ,还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因此立下淮海战役第一功,他就是我军杰出的军事家粟裕大将。


1948年,国共两党在中原地区集结上百万军队被,无论从人数上,还是武器质量上,国民党军队都要优于解放军,蒋介石更想一战定乾坤。

当时,毛主席党中央从实际情况出发,决定派一支军队渡过长江,到国统区打游击。一来可以打乱蒋介石的军事部署,二来可以减少中原解放军的压力。中央军委达成一致意见,并以命令的形式下放到华东野战军,让他们抽出一部分兵力做好渡江的准备。

时任华东野战军副司令员的粟裕,惦着这分沉甸甸的电报,在作战室的地图前来回踱步,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于军委的这份命令,他有不同的看法,但究竟该不该说,说出来军委和毛主席是否能采纳!毕竟这是自己的一家之言,粟裕是思前想后,考虑再三。最后,他提笔郑重的给军委回电:说明自己不同意渡江打游击的想法。粟裕以一人之力欲改变军委的集体决定,这需要多大的勇气与胆量!

毛主席接到粟裕的电报后,就一个字:怒。好一个粟裕又想做林彪第二,当年打锦州时,林彪是瞻前顾后,行动迟缓,若非军委几次严令,锦州根本拿不下来,何谈辽沈战役的大胜利!但毛主席毕竟是个伟大统帅,是个襟怀坦白的政治家。愤怒过后,他有拿起粟裕的仔细斟酌,越看越觉得粟裕言之有理:江南是蒋介石的老巢,有重兵把守,派一支部队过江,起不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很可能造成孤军深入险境。再者,在中原战场,我军在人数上出于劣势,派兵渡江无异于分散兵力,不利于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最后,粟裕提出在中原战场与国民党军队决战的构想……毛主席看后,拍案叫好,兴奋不已,他立即把周恩来等人叫来,大家是集思广益,对粟裕的决战中原的构想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于是,淮海战役按照中央军委与粟裕的构想上演了,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是一场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经典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全歼国民党80精锐,淮海战役的胜利,注定国民党失败的命运。毛主席对此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

1955年,解放军授衔时,毛主席执意授粟裕元帅之衔,这也是名至所归。与当时一些“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的人相比,粟裕是三次请辞元帅衔。毛主席由衷赞誉到:难得粟裕,壮哉粟裕!毛主席最终同意粟裕的请辞,授予粟裕大将之衔,并点名粟裕为第一大将。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战场不服从指挥,对于军人来说是大忌,即使你战功赫赫,也必须要罚。开国上将许世友就是很好的例子。解放战争济南战役期间,许世友以攻城总指挥自居,不服从整个战役的战略指挥,毫无协同作战的意识,搞出了助攻变主攻,预备队变主力的个人英雄主义行为,不顾战区指挥员的作战意图,搞得全线将领不知道谁指挥谁。济南战役虽然以我军的胜利而结束,但战区司令还是将其革职查办了。许世友的部队被编入宋时轮的部队,许世友也离开了指挥位置,从此没有在解放战争中出现过,后来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都没有参加,这就是许世友大将战场上搞个人英雄主义、抗命不遵、没有协同作战意识的后果。

在济南战役之前的孟良崮战役,许世友也同样有违抗命令,甚至摔电话的情况出现。不仅如此,在他的军旅生涯中,有多次战场抗命的记录。

由于战场多次抗命,在1949年军队整编的时候,跟他同一时期同一级别的都当上了兵团司令员和政委,只有他没有。在55岁授予上将军衔的人中,许世友也是最靠后的。


小贾讲历史


《亮剑》剧情一开始,就是李云龙违抗总部命令从坂田联队的正面突围,虽然突围成功还击毙了大佐联队长,还是被剥夺兵权下放到部队被服厂当厂长去了,八路军副总指挥当时有句台词:战场抗命这个毛病惯不得。



无独有偶,江湖流传李云龙的原型有开国少将钟伟的影子,而钟伟在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的任上,奇袭威远堡大获全胜,但是在战斗进程中,两次违反林彪的军令。林彪当时并没有深究,不过钟伟再以后军职一直不高,再后来因为特殊事件结局也不是很好,没有哪个统帅会钟爱抗命的部下。

一线部队指挥员在战场上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动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对上级的重要命令必须贯彻执行 ,这是部队的铁律,甚至是“理解要执行,不理解也要执行”,一支军队如果号令不一,是不可能有强悍战斗力的,毕竟首长是站在战略的高度,而一线将领考虑的是战役层面,有时候,将领抗命可能带来的一些战果,往往不及战略上损失之万一。



《少帅》里张作霖的盟弟张作相文化程度并不高,却念叨出一句名言:“军旅之事,以一而成,以二三为败”。中心思想就是在军队这一特殊团体中,一元化领导的重要性。在解放战争后期,必须让政治资历并不高的林彪兼任东北局第一书记,就是这个考量,军事统帅不能被掣肘,这个也是有血的教训的。

新四军本来以叶挺将军为军长负责军事指挥,但是党委书记却是项英同志,一旦发生意见分歧必然影响作战的时效性和一元化,皖南事变损失重大与此有很大关系。



如果抗命出现大的伤亡和损失,将领所承担的责任非常严重,马谡失街亭就是这么没的脑袋;如果是没有坚决执行命令但是结果较好,最多也是功过相抵不会有任何嘉奖,事后还要被审查抗命的原因和具体情况,否则不服从命令的风气如果形成,你抗命我抗命大家都自行其是,部队还怎么指挥,仗还怎么打?

《亮剑》李云龙打完平安格勒战役,也知道后果不轻,攻城是要付出很大伤亡的,毕竟日本鬼子很善于防守,我八路军又缺乏攻坚所必须的火力,那不是两门“意大利”炮就可以搞定的。所以旅长找谈话之前,他认为不掉脑袋就是幸事。

最后还能绕陈赓二包烟走,那就算造化。


度度狼gg


文史频道第72期之抗命将军



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位开国将军,他在战场上的抗命,让战争取得了胜利。

这位将军就是钟伟将军,1955年授衔时,他被授予少将军衘。

钟伟被称为中国的巴顿将军,这个称呼的的由来,是因为在东北的靠山屯战役。

1947年内战爆发,蒋介石派飞机把军队空投到东北各大城市,如沈阳和锦州等地。

当时林彪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驻守在东北地区,和国民党的王牌新1军对峙。

林彪当时的构想是集结3个纵队的兵力,全歼敌新1军,打开东北战局。

他命令钟伟负责掩护主力部队,接到命令的钟伟率领5师开拔,来到了靠山屯附近。

侦查兵发现在西南方向有大部队痕迹,于是向钟伟将军汇报了情况。

在确定是敌88师的部分人马后,钟伟将军决定顺便吃掉这股敌人。

林彪电令钟伟继续东进,而钟伟并不想失去这次机会。

在权衡再三的情况下,钟伟决定吃掉这股敌人。

让钟伟没想到的是,敌方的87师赶来增援,战场形势发生变化,已经不适合东进寻找敌新1军。


林彪当机立断,全力配合钟伟围点打援,歼灭地方增援部队。

靠山屯战役结束后,清点战场后发现,歼灭敌军1万余人,为东北战局扭转了形势。

这次战役以后,林彪没有处罚钟伟,反而提拔他做了纵队司令,钟伟在东北为成为了一个传奇人物。

他在后来的辽沈战役中,为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是一位打仗不拘一格的将军。

—End—



文史频道


看到很多人都在说粟裕大将“斗胆直陈”的故事,但是我想说的是粟裕的斗胆直陈,并非战场抗命,而是在收到上级命令之后,根据战场形式向上级提出了不同意见,并等待上级答复。比如说在1948年,上级命令粟裕率军渡江,开辟江南战场,但是粟裕将军向上级提出继续留在中原歼敌的构想并最终获得上级的肯定。



粟裕将军的行为,距离战场抗命相差十万八千里,只不过是在收到上级命令之后没有立即执行,而是经过仔细思考之后向上级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并在征求上级同意的情况下才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

不过,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中还真有战场抗命的猛人,这个人就是许世友。

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是立下了大功的,毕竟活捉了国军中的名将王耀武。也许是战机稍纵即逝,也许是许世友立功心切,总之在济南战役中,许世友并没有听从总指挥粟裕的命令,而是自作主张的一鼓作气拿下了济南。许世友的行动大大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就连当时的主席也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才知道济南被拿下了,蒋介石听到消息之后甚至根本不相信亲自坐飞机去济南上空看了一眼。

济南战役许世友展现了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抓住战机的能力,但是许世友也为此付出了比较“惨重”的代价。因为济南战役中的抗命行为,导致了许世友在之后的解放战役中被雪藏。

接下来再说一个国军抗命不遵的人,此人也是国军中名将,孙立人。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派遣远征军入缅作战。入缅作战时,远征军在初期取得仁安羌大捷之后,就因为和英美军队之间的协调问题发生矛盾,导致遭遇败战。当时蒋介石命令杜聿明率军返回国内。但是因为从缅甸回国的路线被日本人截断,想要回国只能穿越野人山。

野人山是热带雨林,加之雨季即将来临,穿越野人山九死一生,更好的选择是退往印度整顿。但是杜聿明选择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从野人山回国,自然是伤亡惨重。而孙立人选择抗命,率部前往印度,伤亡较小。

很明显,孙立人的决策更加优秀。但是因为孙立人违抗了老蒋和杜聿明的军令,让老蒋心里很不爽。因为当时孙立人背后有美国人撑腰,老蒋没敢动他。不过以老蒋的性格,孙立人日后并不好过,最终在台湾被软禁。



所以说,在大部分情况下,战场抗命的将领一般都会受到处分,即便是赢得了战争也是如此。特别是对于比较大型的战役,因为某人的抗命可能会影响整个大局。


小镇月明


胜利者是不受指责的。

一线指挥员身处前线,最清楚战场的实际情况,所以可能做出与总指挥不一致的判断。只要是出于对战略全局的考量,做出实际有效的决策,并且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那么虽然抗命,也是立功的。

举两个例子。

一是叶飞将军的郭村战斗。一个团对顽军十三个团,陈毅命令他撤退,他抗命反击,结果取得歼敌三个团的惊人战绩。举叶飞回忆,战后陈毅赶到郭村,一副怒气冲冲,憋着火发不出来,开会的时候说:我本来是要来批评你们的,可你们打赢了,我还说什么。然后嘉奖了挺进纵队。不过后来还是私下里狠狠骂了叶飞一顿。

二是郑维山将军的新保安战役。郑维山指挥北野三纵参与围剿三十五军,担当新保安至北平方向的阻击任务。在战斗中,郑维山发现三十五军有和北平救援部队汇合的意图,向上级报告,但上级似乎情报有些问题,不认可他的报告,没有做出反应。关键时刻,郑维山擅自调动预备队封堵缺口,但这样一来他的主要阻击方向就比较危险了。上级多次下令让他撤回预备队,甚至说出了“战役失败,郑维山要负全责”,郑维山不为所动。后来证明,郑维山的决定是正确的,三纵也赢得了此战首功。

抗命立功,是因为他们以战略全局为着眼点,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并取得了战斗的胜利。但有的指挥官,心中没有大局意识,只为自己取得功劳而抗命,虽然自己打了胜仗,但破坏了部队的战略部署,那么肯定要受处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