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石秀为什么紧盯杨雄老婆不放,他这闲事管得过火吗?

我是李明皇


他为嘛一力撺掇杨雄对潘巧云下死手?

石秀是因道义不忿、还是因暗恋杀人?

——分享观点、散打三/水

一、石秀的交浅言深 + 动作莽,妥否?

如果发现朋友/闺蜜的另一半在给Ta头上种草,咋办?

说,还是不说?这种事对现代人而言好像算桩难题。不说吧,交情在哪儿,眼看朋友吃亏终究是于心不忍;直捅捅去说呢,那朋友会不会尴尬、Ta颜面何存?

现代人犯踌躇的事儿,在古代人石秀那儿倒似乎毫无迟疑。

其实他和杨雄也不算深交。三个月前,蓟州府监狱长杨雄在一次行刑归来途中,遭泼皮军汉“踢杀羊”张保带人敲诈抢劫,被恰好路过的石秀路见不平出手相助,打跑了张保一伙寻衅滋事的犯罪分子,感激 + 意气相投,于是杨雄和他结义,并将此时流浪卖柴的石秀接纳到家里。

石秀原是屠户,恰好杨雄老丈人潘公也是,于是两个商量在杨家后门巷子里开了个肉铺,石秀就被委托帮忙经管,集店长/采购/屠匠/会计/出纳于一身,尽心尽力。

杨雄作为“政法系统”的公务猿,一月倒有二十来天当值不在家,两个义兄弟在这三个多月中其实并无深层次沟通,连杨雄自己都说“我常为官事忙,并不曾和兄弟快活吃三杯”,故二人友情的小船看来也只是划行在先前那次拔刀相助时的意气相投上。

而石秀后来的举动倒显得似乎……不只是交浅言深、甚至是动作莽大,算妥当吗这?

二、不解风情的杨雄

杨雄其实是很英俊的,“生得好表人物,露出蓝靛般一身花绣,两眉入鬓,凤眼朝天,淡黄面皮,细细有几根髭髯”,更兼一身好武艺,江湖人称“病关索”(友情提示:这个病字千万别望文生义,它不指疾病,而是指“让……害怕/犯愁”的意思——加上另两个病尉迟、病大虫,分别形容这三人是让猛将关索、尉迟恭和山中之王老虎都害怕/犯愁的狠角色),再加一份随时有人犯孝敬“常例钱”的肥差,按说个人条件很不差。

但可惜,他在婚姻感情生活上处理的不够好——想必也是太大男子主义,一个月大部分时间忙单位上的事不说,对老婆估计也没啥细腻的温存,以至于潘巧云连他才认义几个月的兄弟都勾引、石秀面前也“常常的只顾说些风话”,更何况身边早藏着个对她耗子挎左轮儿——起了打猫心肠的“裴家绒线铺”少东裴如海。

潘巧云的容貌肯定是妖娆,看她请和尚做法事时的妆作、迷得众和尚七颠八倒的镜头,简直和《金瓶梅》中描绘潘金莲在相同场景时的姿态如出一辙。

所以立马,就被为人“精细”的石秀瞧出了端倪。

三、“私家神探”石秀

和梁山泊至少一半以上的粗坯汉不同,石秀是个精细人。从他说话可以品出。之前他对戴宗、杨林自我介绍时说“一生执意,路见不平,但要去相助,人都呼小弟作拚命三郎”,后来对杨雄也同样说,不过,“但要去相助”却换成了“便要去舍命相护”——你看,语气/效果是不是就有了轻重?这是石秀的精细处。

潘巧云和裴如海厮见,两下里眉目传情/打情骂俏,打一开始就撞进了石秀那双侦探般的眼中,于是施大爷安排了十处场景让石秀去“瞧科”十分,每一处/一分都描写了石秀的心理活动,把他的机警/好奇/窥探后的愤懑(替杨雄)描绘的如刻如画。

接下来的情节波澜起伏。坐实奸情后,他去告知了杨雄,却未料杨雄酒后失言被潘巧云警觉,反诬石秀非礼,这下就惹恼了杨雄:“他又不是我亲兄弟,赶了出去便罢!”

于是,肉案子撤了,生意也不做了。精细的石秀马上就明白并推导出了缘由。

受到极大冤屈的他并未申辩,而是极冷静的潜伏在杨家附近,直到某天黎明,在杨家后门巷子里手刃了“赴约”归去的裴和尚和他的“通讯员”胡道,并剥去二人衣物。

四、他是耿直朋友,却也心狠手毒

再后来,他导演了一出惊险公案剧——翠屏山“三堂会审”。

在证据(裴、胡二人衣物)和事实(丫鬟迎儿口供)面前,潘巧云巧辩失败,被杨雄辣手仇杀(场面太血腥,此处略)。

自古以来,在中国犯淫就是死罪,万恶淫为首嘛。所以有很多犯这字的被公示虐杀:沉塘、扔天坑、乱石……不问情由。以往有部电视剧《血色湘西》,里面有个女主瞿月月就因嫁个残疾而不爱她的龙耀武、最后出轨龙弟耀文而险遭天坑之刑。现代人观剧,可能会同情瞿月月、甚至“理解”她的出轨。但当时的伦理氛围她绝对算犯了天条——这是时代的区别。

不过水浒中的二潘和瞿月月还是有所不同。潘金莲出轨还残杀老公,尽管她的过往命运也很悲催,但“挣脱”的手段凶残,命该偿还倒也不为过。潘巧云出轨已成事实,死的很惨——在古代是该死,换现代则最多是受到舆论和道德谴责。这也是时代的区别。

有点儿“无辜”受到过份处罚的是丫鬟迎儿——这件事情的处理上看出石秀的心狠手毒。

作为下人,迎儿是无法抗拒家中女主指令的,且她至少还有是非轻重的判别,“(娘子)与我几件首饰,教我对官人说石叔叔把言语调戏一节。这个我眼里不曾见,因此不敢说。只此是实,并无虚谬”——这话说的本分,她确实是“罪”不该死,但话音刚落石秀就挑唆了:

石秀也把迎儿的首饰都去了,递过刀来说道:“哥哥,这个小贱人,留他做甚么?一发斩草除根。”杨雄应道:“果然,兄弟把刀来,我自动手。”迎儿见头势不好,却待要叫,杨雄手起一刀,挥作两段。

——先前他和杨雄商量审问之时是这样说的:

“此间东门外有一座翠屏山,好生僻静。哥哥到明日,只说道,我多时不曾烧香,我今来和大嫂同去,把那妇人赚将出来,就带了迎儿同到山上。小弟先在那里等候着,当头对面,把这是非都对得明白了,哥哥那时写与一纸休书,弃了这妇人,却不是上着?”

现在鼓动杨雄先杀迎儿,自然也是暗示甚至是逼催杨雄杀潘。

此人心思,何其狠毒。

五、石秀为何能一下子瞧破潘、裴之间暧昧?

潘巧云的姿貌,对二十八岁的前流浪樵夫石秀不用说是耀眼炫心的。但他到不像王矮虎、周通之流猥琐——除去心狠他倒是条汉子。杨雄把他当亲兄弟,他也认杨为亲兄,以至于潘巧云说风话有勾引嫌疑时,他首先想到“把她当亲嫂子待”——他是有伦理底线的。他知道守住本分,但似乎又有“不由自主”的关注,这关注缘于内心深处那种自然躁动。所以他才能火眼金睛的凭潘裴二人见面时的几句话“肚里已瞧科一分了”。所以他才会一路盯紧的“瞧科”到十分。他愈看愈烈的怒火,名为杨雄,其实……有没有几分是为自己?

人的隐蔽欲望往往是掩蔽在冠冕堂皇的言行/口号之下的。古今皆然。

要不然,真没法解释他何以一进杨家就如警犬般警觉、侦探般细密,见微知著/不屈不挠的去侦办这事儿和所体现出来的那些交浅言深 + 动作莽狠的举动。

盯得紧,是因为恋的深啊。当然他不会也不敢越雷池,但绝不容另外人染指,这恐怕是石秀的贴近心态?所以他杀胆大妄为的裴和尚和帮衬胡道,撺掇杨雄杀潘,杀迎儿——统统该死这些人!这是他的潜意识心态?

他的行为/人品,就由看官去评判吧。


本号作品,篇篇原创。杜绝抄袭,洗稿必究。


林武师de文散打


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这是《水浒传》里的主旋律。石秀跟杨雄那是结拜的兄弟,就如亲兄弟一般。即使在今天,弟弟发现嫂子与人勾搭成奸,都不能坐视不理,何况是在兄弟情比天大的水浒世界里。这事一点都不是闲事,而是分内之事。

石秀先前跟着叔父做些牛羊生意,再之前老爹是个屠户,石秀也是打小做买卖的,处处透露着敏感精明,而且石秀有一个好处,就是格外要脸面,不贪人便宜。石秀敏感到什么地步呢,原来石秀跟杨雄结拜以后,恰好杨雄岳父以前也是杀猪的,几人一合计就重新开了个猪肉铺,石秀负责买卖账目,住也住在一处。不得不说,杀猪是个赚钱买卖,只几个月,石秀就换了新衣服,过得不错。后来有一天石秀去外县卖猪去了三天,回来以后看到猪肉铺关了,东西器具也都收拾了。石秀马上就觉得自己是杨雄家里不想让他呆了,毕竟他跟杨雄是兄弟,跟别人可不是。石秀也是十分光棍,做好账目,就跟杨雄岳父请辞,而且说的十分委婉。杨雄岳父也是精细人,知道此举让石秀误会了,赶紧解释一番,原来是杨雄老婆潘巧云之前还嫁过人,后来那家伙死了,恰好那几日两周年,请了些和尚做法事,家里忙不过来,所以才关停肉铺,石秀这才释然。


看得出来,石秀是一个敏感的有些多疑的人,别人稍有风吹草动,石秀都可以浮想联翩。所以不是石秀专门盯着潘巧云,而是石秀对周围一切事情都留神有加,这是他天生的本能。那和尚裴如海是个出家人,正经出家人见了女眷都应该尽力回避,而他见了潘巧云非但不回避,还贼眉鼠眼打量,潘巧云更是直接迎合,跟那和尚相谈甚欢。石秀联想平日里潘巧云就对自己风言风语,这一切岂不是太明显了嘛。就算是今天,看到自己好哥们好朋友的女人跟其他异性来往过甚,举止亲密,怎么着也会留意吧,这乃人之常情,石秀这么精细敏感的人因此盯住潘巧云那就更合理了,根本不是多管闲事。

石秀看出裴潘两人勾勾搭搭,但还没有坐实好事,他其实已经开始警告阻止了,当潘巧云跟裴如海介绍时,石秀故意说自己专管不平事,是拼命三郎,言语中透露着狠辣警告,吓得那裴如海连忙跟潘巧云商议。潘巧云却觉得他又不是杨雄亲兄弟,管不了这闲事。石秀警告以后看两人仍然不知收敛,知道他们早晚搞出事来,但这时候不能跟杨雄说,无凭无据也没有坐实,得等两人真好了再提。看得出来,石秀这人不仅精细而且十分懂得隐忍,他不出击则已,一旦出手,一击必中。


后来潘巧云裴如海果然勾搭一起,公然在潘家偷情,还专门找个胡道头陀假装打更实则报信,这些蹊跷全被石秀看在眼里。石秀觉得不能再等了,于是把这些告诉了杨雄,还告诉他要沉住气,到时候找准时机抓现行。哪知杨雄这完蛋玩意嘴上答应好好的,却喝醉酒走漏了风声,潘巧云本来就因为自己勾搭石秀不成而心怀怨恨,马上倒打一耙,反而诬陷石秀调戏她。杨雄脑子不转弯当即就信了,勃然大怒,第二天就把肉铺行当都拆了,石秀何等精明,一看就是这个傻哥哥走漏风声怀疑自己,石秀知道现在解释没用,反而白白让杨雄丢脸,于是他故意请辞,与退为进,私底下却还留意潘巧云裴如海行踪。

之前石秀所作所为完全是为兄弟情义,为了杨雄,现在他不仅为了杨雄,也为了洗脱自己嫌疑,还自己一个清白。事情到了这个份上,就更不是闲事了,因为这牵扯到石秀自己的名声。后来石秀果然找机会杀了裴如海,还带着杨雄一起让潘巧云招供,一切水落石出,既给杨雄报了绿帽之仇,又为自己洗脱罪名,兄弟情义也更深了。

整个过程里,石秀都表现的十分出彩,精明果敢,杀伐果断,有情有义,知进知退,段位比之杨雄高了不知几个档次。石秀名为拼命三郎,实则一点不鲁莽不冲动,是个有勇有谋的真好汉。要说结交兄弟,石秀真是上上之选,不仅重情义而且十分懂得分寸,看他与杨雄结交以后,与杨雄丈人合伙开肉铺,处处表现得十分得体,进退有度,不是说跟杨雄是兄弟就分不清主客,任意妄为,他给杨雄家里赚钱,却丝毫不给人家添麻烦。看到哥哥家里有变就仗义相助,被哥哥冤枉也不吵不闹不弃他而去,而是用行动自证清白,帮杨雄解除危机。像石秀这样的好兄弟,真是打着灯笼都找不到啊。

比之石秀,杨雄可以说没什么闪光点,轻信无头脑,对自己媳妇也不上心,他一个月有二十天都在牢里公干,回家之后也不知好好陪媳妇,潘巧云出轨虽然可恶,但杨雄也不是一点责任就没有。如果没有石秀,凭杨雄头脑为人,要么一直戴绿帽要么被潘裴所害,可谓是一个窝囊的好汉。这里要表扬一下电视改编片段,把潘巧云的苦闷说了出来,也道出了夫妻相处之道的隐秘。



一览众河小


因为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太风骚了,而且太美、太丰满了。

按书中所写,这个地痞出身的拼命三郎就没见过这么美的女人。

(石秀住杨雄家的原因按下不表,书中自有详细)

有一次,潘巧云一掀门帘走出了内室,石秀看见后,眼冒欲火,哈喇子顿时淌了下来,但见潘巧云:

黑鬒鬒鬓儿,细弯弯眉儿,光溜溜眼儿,香喷喷口儿,直隆隆鼻儿,红乳乳 腮儿,粉莹莹脸儿,轻袅袅身儿,玉纤纤手儿,一捻捻腰儿,软脓脓肚儿鞥部长,翘尖尖脚儿,花簇簇鞋儿,肉奶奶胸儿,白生生腿儿。更有一件窄湫湫、紧皱皱、红鲜鲜、黑稠稠,正不知是甚么东西……摘自巜水浒传》(这段已被正版删除)。

经此撞怀后,石秀便暗恋上了潘巧云,并背着杨雄,她走到哪,他都偷偷尾随偷窥。

不巧,这一尾随竟被他发现了一个惊天秘密,原来潘巧云在与一个和尚私通,而且苟且之事被他“全程目睹”,火撩撩的心再也不能放下。

过了一天,正巧扬雄不在家,他就在潘巧云面前开撩,却又不敢放开手脚(书中暗表,可能装一下正人君子,等着潘巧云主动勾引),这一切被潘巧云看在眼里,正欲萌动,石秀又害怕了(可能吧)躲躲闪闪。正当口,杨雄回来了。心虚的石秀不自然的离去后,潘巧云气得便下了舌,说石秀怎么怎么着欲对她心怀不轨。杨雄听后很生气,便将石秀起出了家门。

没想到石秀离开杨雄家后,心理开始极度扭曲,想着她与那和尚苟且的场景,再想着杨雄与她那种嘻耍,羡慕嫉妒恨由心而生。本来恶毒心起,却为了澄清自己,竞把事捅给了杨雄。并以和尚为饵,将潘巧云骗至山上残忍杀掉。

杨雄深知石秀的心理,把潘巧云尸身的衣服当着石秀面剥去(这段正版也删除了),并一起给肢解了,然后一人“悻悻”掛着泪花离去,很久不待见石秀。

征方腊时,石秀死状最惨,身中数箭后又被大石头砸成肉泥,杨雄死的也惨,身体被砍得七零八落。

以上所述,这事儿本来跟石秀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他管得过火的原因看似兄弟之情,其实是看不得杨雄的福份,所以,他这是变态。施公把他写成那种死法,就说明了一切。


骁勇34


比较杨雄、石秀、潘巧玉、裴如海;武植、武松、潘金莲、西门庆。

这两件淫妇被杀事件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同。在评论员金圣叹的眼里,石秀不如武松。有三点原因:

(一)武松杀嫂是迫不得已,当时武大郎已经被三个贼子迫害而死,武松先去报官被搪塞回去,这才起了杀心,这是一起报仇雪恨的事件;石秀和杨雄杀潘巧玉还有小丫鬟迎儿没有必要,首先潘巧云没有害杨雄,害他的情况是石秀想的,非真实发生。

(《水浒传》影视剧石秀)

(二)潘金莲也诬陷武松,但是武松没有屡次澄清而是默然不语;潘巧云诬陷石秀,石秀屡次澄清催逼,虽然人是杨雄杀的,但是这起事件,石秀是头,杨雄是手。

(三)武松为人处世虽然精细,但是阔达;石秀精细,但是偏狭。

我再补充一条武松和石秀不同的地方,那就是行凶,供参考,优劣自辨。记得武松鸳鸯楼杀了人之后写的什么吗?“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而之前第一次杀人则直接自首了;石秀在杀裴如海和那个报信的头陀时,伪装了现场,让本地官认为此二人是互相伤害,二次结果潘巧云时则直接想好了梁山泊这条退路。

(《水浒传》潘巧云和裴如海)

不过我看施耐庵对于潘巧云和裴如海的厌恶要超过潘金莲和西门庆,在原著中,对潘巧云的称呼是一口一个淫妇,对裴如海则是一口一个贼秃。潘巧云是二婚,在第一任丈夫亡故左右的时间,就和海和尚结识了,后来才和杨雄结的婚。潘巧云在丈夫那祭奠前夫,这是非常荒唐的事,而由于裴如海的特殊身份,施耐庵更厌恶之。

(《水浒传》潘巧云和杨雄)

不过我觉得石秀精细除了性格原因还有就是他的哥哥不是亲哥哥,所以务必要说清楚。石秀的确是个爱管闲事的,结拜杨雄为兄后有了稳定的职业,也处处为杨雄考虑,纲常混乱石秀看不惯,又想报恩,所以就忍不了潘巧云。

还有一条刚才也提到,石秀是为了自己辩白,他不能允许别人的污蔑。潘巧云诬陷石秀,杨雄间接给他赶了出去,二人相互没见面,只是互相留一个面子。石秀暗地调查,才有了杀害裴如海和杨雄杀妻的事件。

但是谁能知道潘巧云日后会不会萌生杀死杨雄的心呢?


泊图泊途


不是石秀管得过火,而是杨雄的老婆潘巧云太惹火,且玩火自焚,石秀按捺不住,不想管都不行啊!


说石秀管闲事就有点矫情了,杨雄被“踢杀羊”张保纠缠的时候,那时石秀根本还不认识杨雄,不也是二话不说抡起扁担就把对方打跑了吗?按这种说法,这应该也是多管闲事的表现吧!

石秀绰号为“拼命三郎”,一方面是说他可以为一件值得做的事情,为朋友两肋插刀,另一方面也是指他一条道走到黑,不碰南墙不回头,甚至碰了南墙都不回头的劲头。

潘巧云是个千娇百媚的少妇,论欲壑难填她不输于潘金莲,上一任老公王押司就在壮年无疾而终,死因不明。而第二任老公“病关索”杨雄虽然公务繁忙,一个月值二十天夜班,那也还有十天晚上可以陪她共度良宵呢,三天一次的频率也应该达到了中年人的平均水平。杨雄的绰号“病关索”中的“病”可不是真的身体有病,应该是“赛过,超过”的意思,也就是说杨雄完全可以胜任“交公粮”的任务。

而潘巧云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了追求刺激,竟然和报恩寺的和尚裴如海私通,为了避免私情被撞破,还专门为此研制了一套密码,可谓用心良苦。


石秀本就性情耿直,做为杨雄的结拜弟兄,看到义兄后花园变绿肯定不能坐视不理,任凭其野蛮生长成为草原。

提醒杨雄后,谁知潘巧云枕边风一吹,来个恶人先告状,反倒说石秀心怀不轨。

如果换做别人,可能也就抱着“清官难断家务事”的态度远走高飞了,恰好前段时间梁山的戴宗还邀请过他呢!正好一走了之。

可是石秀是个直男,不把每件事情弄个水落石出,说出个子午卯酉决不罢休。这样不清不白的走了不但等于白白成全了海和尚与潘巧云这一对奸夫淫妇,还让自己落得不清不楚。


潘巧云遇到石秀正如潘金莲之于武松,这个小叔子虽然狠辣,但并不莽撞。所有的事情都进行了周密策划,他自己杀掉海和尚后,又一步步的让杨雄把潘巧云引入翠屏山,然后真相大白,潘巧云也得到了同她的同姓姐妹一样的下场。


田获三狐


因为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十分清楚。不如把这个故事放到现代来讨论一下。如果是现在,石秀紧盯杨雄老婆不放,并不断的收集证据,同时又杀了奸夫,并促使杨雄杀了潘巧云。放到如今,从仁义道德上,石秀勉勉强强能站得住一点,但他的心理猜想肯定是有点小小的问题。故事如果发生在现代,石秀同志又该怎样做呢?放在道义上来说,朋友不朋友都应该提醒杨雄先生。我们还是猜想一下放在真实的生活中石秀先生该怎么做罢。如果杨先生是一位急性质,不理性的人,石先生出于自身的考虑,很可能就不告诉杨先生了。如果杨先生是一位理智的人,石先生是不是可以提醒杨先生呢?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呢?如果从石先生的心理去分析,如果石先生和潘女士没什么过节,也不存在暗恋的话,上面的两种方案也可能就是石先生的选择。如果石先生和潘女士有过节,或存在暗恋的话,石先生处于另外一种心理,很可能会添油加醋,把事情扩大,达到石先生自己的目的。闲时猜想,不喜勿喷!


追求梦想666666


《水浒传》中,梁山好汉涉及感情戏的不多,除了宋江,卢俊义,就是杨雄了。三人的妇人,都出了轨,宋江稍微特别,戴了绿帽子之后,选择了自我安慰,认为非明媒正娶,随她去吧。卢俊义属于大意,被自己的管家给绿了,家产女人都归了李固,从大狱被救出后,回家手刃了仇人。杨雄有些自身问题,估计是生理方面的,无法满足巧云,使其长期压抑,当遇到和尚裴如海时,干柴烈火,得到从没有过的满足,觉得此生无憾了,这一猜测,从杨雄拷问翠云,即将杀之之前,巧云声嘶力竭喊出与裴兄一夜,胜汝十年,此生无憾可以得到证实。


回到正题,石秀为何揪住巧云不放,原因很多,公认的应该是:这体现了梁山好汉重兄弟情的主线。但这里,我想从另一个角度去分析。

石秀大街上打抱不平,帮了杨雄,自己又没有合适安身之所,从而进了杨雄的家。杨雄确实把石秀当成了兄弟,发挥他的特长,让其掌管肉铺买卖,不顾男女授受不亲之古训,让石秀能够随时接触到自己的夫人。这一点和武松进入大哥家情节上有类似的地方,结果不同,武松义薄云天,坚决搬出大哥家,并对武大郎巧妙提醒,石秀是否被杨雄夫人撩拨过,我感觉是肯定的,不然石秀怎么会这么快就发现巧云的破绽?石秀估计也是拒绝的,但未必很彻底,不能明着看,只能暗中欣赏巧云了。巧云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过程,石秀绝给不了,潘巧云只好转向了,赶上了好色和尚裴如海,放纵中迷失了自我,既没有顾及杨雄的面子,也忘却了石秀的感受,不遭到石秀的报复很难从情理上说得过去!


石秀是心细如麻的小人,做事讲究“稳准狠”,不急不躁的找证据,准确判断巧云偷情各项细节,甚至采用跟踪,蹲点等刑侦手段,或应被称为现代狗仔队的鼻祖,一切就绪后,开始行动,杀裴如海,向杨雄告密,为杨雄策划行动方案,逃跑路线图等!杨雄也许未必想杀了巧云,毕竟自己有工作,有地位,有钱,另外也考虑到毕竟夫妻一场,但石秀为了泄愤,坚决怂恿杨雄下手,最后没办法,斩杀了巧云,分尸处理。

这一切被石阡看到,一番周折后,三人共同上了梁山。因三人的事迹被其他好汉知晓,大家深为不齿,在梁山,石秀,杨雄,时迁混的并不如意!

欢迎留言评论,喜欢我的观点敬请互关,不食言!


家常理短708


石秀是一个狗揽八堆屎的无赖形象,杨雄遭遇石秀,也算倒了八辈子霉了,可以说石秀直接让杨雄家破人亡,没有石秀的出现,杨雄依然家和万事兴。

杨雄怎么着也是吃官饭的公务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在当地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曰子红红火火.,因感谢石秀的相助,收留了这个四处漂泊的小混混,又给开了店作生意,此时的石秀有饭吃,有钱赚,比以前日子好过多了,本应该安于本份,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然而这个不知道轻重的家伙,真把自己没当外人,直接干涉人家家事,人家老婆偷不偷人,都不是你应操的心,就凭杨雄官场的职位,应该是非常聪颖敏感,不会对老婆红杏出墙木讷到这种程度,潘巧云与裴如海的奸情,并非一日之事,在石秀来之前已经存在了。在说有家人家丁,邻人族人都会传递信息给他的,确切的说,杨雄对老婆的偷人,心知肚明,只是这张纸没有被捅破,石秀的告密让杨雄颜面无存,羞愤之极,巧借老婆诬陷石秀无礼之言,将石秀赶出家门,.息事宁人。

而此时的石秀应该自知自明的消失掉,但这家伙隐藏数日,将奸夫杀死在杨宅后门,将这个秘密公布于天下,让杨雄无地自容,无法混迹官场,无颜面对乡邻,接着石秀又劫持潘巧云上山,当面逼问奸情,让杨雄痛下杀手,而此时的杨雄仍然心存恋念,让潘巧云悔过自新。若非潘巧云求死用话激怒杨雄,杨雄不会杀死老婆的。

从潘巧云的话,”跟你作三年夫妻,不如跟和尚作三天夫妻”。上分析,杨雄身患性无能生理病,有夫妻之名,无夫妻之实。潘巧云殉情而亡。

而石秀一步步把杨雄逼迫到家破人亡的地步,不仅毁了家,丢了官,成了被通缉亡命天涯逃犯。真够惨的。

真是交友不慎呵!





厚土高天识君


大家都知道梁山上的头领并非个个都是好汉,而石秀也属于非好汉的一员。且不说影视剧中扮演石秀的演员形象如何,逻辑文史姨心目中的石秀,纯粹就是一个既敏感又猥琐的无赖罢了。

石秀刚出场时算不得出彩,打抱不平的剧情也很俗套,杨雄觉得这个小伙子和自己义气相投,又是无家可归的漂泊之人,居然就与他结拜为兄弟,还让他去肉铺帮忙。可以说杨雄的的确确是石秀的贵人,至少石秀很长一段时间不用考虑温饱问题了。

当石秀初见潘巧云时,施公是按照石秀的视角来描述潘巧云的,但关于潘巧云外貌的描述却有点“辣眼睛”,潘巧云是长得漂亮,穿衣风格也很妩媚,但我们能确定的是潘巧云确实是穿衣服了,而石秀脑海中却yy出了一个暴露大嫂的形象(具体描述不再这里写了,审核不会通过的),所以可以断定,石秀初见潘巧云确实是动了歪脑子的,这是全书除王庆外的第一人了。

施公为什么要这么写,我想大家都有自己的判断,在yy完大嫂后,石秀就断定此女子并非是什么好东西…大哥大姐们这毫无道理可言啊,是不是说所有穿低X装的女子脸上都写着“请侵犯我”四个大字呢?怕是男士们想太多了吧!当然潘巧云并非是什么贤良淑德的女子,婚内出轨道德败坏,杨雄头上的绿光久久挥之不去。

不得不说杨雄的心确实大到不像话,取了了二婚女子,还允许她给前夫做法师悼念,更厉害的是在石秀告发潘巧云后,杨雄居然轻易就被潘巧云“策反”了,还赶走了石秀,实在是让人想不到。按照常理角度来看,杨雄的绿帽子会一直待下去,而石秀与杨雄也非亲非故,但他感觉自己受到了侮辱,于是杀了裴如海,还教唆杨雄杀了潘巧云和她的丫鬟。

《水浒传》中的反面女性人物很多,相比而言潘巧云是最人畜无害的那个了,但拼命三郎石秀就算是牺牲别人性命也要洗脱自己的污点,手段难免有点过激。同样是杀嫂,武松杀的是亲嫂,这亲嫂可是杀了他的亲哥哥,而石秀杀人的动机只是觉得自己委屈,需要发泄,说白了杨家的事跟他半毛线关系也没有,但这一刀下去,为了所谓的兄弟情,一下子带走了三条人命,单论此举,石秀已不能被称之为好汉。

对于杨雄杀人后的路怎么走,石秀倒是很坦然的邀请他去梁山落草,从此杨雄这个节级正式沦落成为囚犯。至于梁山与祝家庄的恩怨,虽说是由时迁偷鸡而起,但其实是由石秀烧村砸店而爆发。所以当杨雄、石秀二人上山时,晁盖要杀他们也是十分正确的举动了。


所以晁盖死的真冤啊…


逻辑文史游


问石秀为什么盯上潘巧云的奸情前。要问问潘巧云为什么要先去召惹石秀。潘和海和尚两人有奸,嫌石秀碍事于是象杨雄污告石秀非理。把石秀赶了出来。要知道石秀不只是杨雄的朋友,他同时还是杨雄的员工。石秀原是个浪客,在杨雄和人打斗时出手帮了杨雄,杨雄感恩生钱给他开了个肉铺,挣的钱两人分。而且杨雄并不太过问肉铺的经营。这等于石秀挣的钱自己说了算。

放在今天,一个打工仔救了一个老板,一步登天变成了店长。老板还对他十分信任。这不就是传说中的人生颠峰吗?可正在这时,老板娘为了偷和尚,把自己赶了出来,自已努力的一切一夜归零,不归零还要糟,如果说不清楚,自己的名声毁了。今后如何立足?还有谁会信任自己。

所以,石秀这样作,我认为是基于三点:1,报复。2,保护名誉。3,保杨雄的恩。

潘巧云的问题是,她太小看石秀了。在她看来一的一个打工的外来者,能干什么?可她忘了,正是对方一无所有,干起事来才无所顾及。挡人财路如杀人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