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能指挥关羽,为何诸葛亮指挥不了关羽?

王新阿宝


在演义中,关羽对徐庶和诸葛亮前后两位军师的态度确实非常不同。

而这个差别,说明了两个问题:

1、关羽为何看不起士大夫?

2、空降人才如何与老功臣处好关系?


徐庶与关羽的早年经历类似,抓住了关羽的感情

与经历丰富的人相处时,感情总是先于理智进入大脑的。

对于关羽这样经历丰富的人来说,见过的牛人多了去了,早年在曹营时,曹操、郭嘉、荀彧,什么牛人没见过?

这样的人,你想通过讲道理让人心服口服,是绝不可能的。

徐庶虽然以谋士的身份出现在刘备阵营中。但他早年,却是一个如假包换的侠客。他自幼学剑,后来为了替人鸣不平,杀人被捕,经营救后流亡。此后,弃剑从学。

”以仁侠自居“的徐庶,早年经历与关羽很相似

可以说,徐庶早年的经历与关羽是极为类似的。关羽早年,不也是犯事外逃吗?

我相信,一个人的性格是很难改变的,即使是弃剑从学之后的徐庶,也依然隐约会有自己当年”以仁侠自居“时的风采。

相比之下,诸葛亮早年耕读于田间,云游于学友,这些对于风雅的文人来说,是很值得遐想的生活,但是对于关羽来说,就显得枯燥无趣了。

因此,即使后来诸葛亮证明了自己,由于关羽一早在感情上就没有接受诸葛亮,所以始终看诸葛亮不爽。

而诸葛亮,也只能小心翼翼地哄孩子一样地哄关羽,这样的关系是很不正常的。


关羽性格服软不服硬,更接受徐庶的为人风格

人们都说关羽看不起士大夫。我认为,他看不起的,是士大夫们故弄玄虚,高谈阔论的扯淡形象!魏晋之际,正是士族玄学兴起的时代。

关羽看不起士大夫,应该是士族高谈阔论的气质

徐庶的性格谦卑谨慎,这样低调又有主意的人。关羽是十分佩服的。

诸葛亮呢?大约出身世族的缘故,加之当时年轻气盛,为人很高调。

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就故弄玄虚,搞个三顾茅庐

所谓隆中对,在当时,确实让刘备眼前一亮,可是,在关羽张飞看来,多少有些高谈阔论之嫌了!

对武将的态度也多是“居中调度”,甚至经常使用“激将法”、“军令状”这种绕来绕去的方法与人相处。这多少会让性格倨傲的关羽感到不爽!

有话直说,绕来绕去的最让人难受,显得自己掌控一切吗?


业绩差异不明显

诸葛亮的才学,十倍于徐庶。这是徐庶本人的话,大约也是真的。

不过,从在战场上的表现看,两人的表现差异并不明显。

徐庶用兵,也大破曹仁,斩杀吕旷、吕翔;成绩也很优异。

这样的记忆,伴随着徐庶的离开,在关羽心中会显得越发美好。

诸葛亮后面的表现固然更全面。

但是,战略上的表现,在关羽看来印象是不可能很深刻的。反而在战场上,诸葛亮尽管表现优异,但是,也绝对没有”十倍于徐庶“。


很多人,当他和诸葛亮、徐庶一样以空降姿态进入一个组织时,总是以为”业绩说明一切“,这是片面的。对老板来说,业绩就是一切。但是,对于团队来说,还需要摸清下属的性格和偏好,调整自己的管理风格,这才能塑造出有凝聚力的团队来!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片言却似轰雷震,能使南阳起卧龙。徐庶字元值,东汉某年,刘备帐下谋士,与诸葛亮庞统齐名。徐庶本为寒门子弟,原名徐福,后因为他人报仇,与石广元一起在荆州避难。徐庶聪慧好学,与荆州名仕司马徽催周平以及诸葛亮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诸葛亮也是荆州大贤,学富五车、智谋超群,常自比管仲乐毅,有经世济国之才。徐庶与诸葛亮都曾辅佐刘备,而且战功卓著。

徐庶曾协助刘备击退曹仁的进攻,大破其八门金锁阵。诸葛亮曾协助刘备火烧博望坡、新野,致使曹仁几乎全军覆没。然而关羽却服从徐庶的安排,几乎有求必应,而对诸葛亮却十分不服气,横眉冷对,这究竟是为何?以下依据演义内容做简要分析,观点仅供参考。


首先徐庶能指挥关羽张飞,是因为他为人谦卑,并没有亲自指挥。建安五年(200年),刘备逃往荆州,依附刘表,因躲避蔡瑁的追杀,经檀溪跃马后,无意间经过司马徽的住宅,与徐庶相识。徐庶知道刘备有仁主之风,便化名单福前去投靠刘备,刘备觉得单福有大才,便拜为军师。徐庶为人谦卑,对待关张也很和蔼,而且徐庶并没有扬言自己有多厉害。徐庶的谦虚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者徐庶隐姓埋名,化名单福,虽然是出于无奈,但毕竟单福是一个不出名的名字,关张并没有太在意。二者曹仁亲率大军杀奔新野,刘备询问计策,徐庶为刘备做好周密得安排,并没有掌握军权指挥关张,刘备还是真正得主帅。三者曹操以徐庶之母要挟其前往操营,刘备十分不舍,在即将离开的时候,徐庶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称其为南阳卧龙。刘备问诸葛亮才华如何,徐庶却声称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徐庶一直谦卑宽以待人,并没有任何僭越,这才指挥得了关羽张飞。演义中曾这样记载:

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尔。”此人常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


其次分析关羽张飞为何对诸葛亮不服气。刘备经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隆中对更是千古绝唱。刘备也声称,得到诸葛亮后,犹如如鱼得水,每日食则同席,睡则同㭼。然而诸葛亮的第一场战争——博望坡之战,却很难使的动关张。话说曹仁亲率大军再次征讨新野,关张只是不动,刘备问其缘故,关张二人却让其去使水,刘备不解为何要使水,关张声称水即是孔明啊,大哥不是说如鱼得水吗?刘备一怒之下将二人拉起来,声称智谋依赖军师,武力还仰仗兄弟。二人只是不服诸葛亮,为此刘备把兵符交给诸葛亮,即便如此,关张还是不服,虽然前去执行任务,却心有不甘。关张一开始为何不愿听从诸葛亮的安排?以下做简要分析。


其一刘备三顾茅庐,在关张看来诸葛亮有点无理取闹。刘备毕竟是中山靖王之后,而诸葛亮当时只是一介平民,刘备几次前去都没有见到他。关张前两次都不怎么愿意前往,说是将诸葛亮请过来也是一样。而刘备却坚持,声称访问大贤,一定要事必躬亲。第一次没见到诸葛亮,刘备只留下姓名。第二次小童说诸葛亮知道当日有贵客,故而出去闲游去了。张飞关羽也是心里窝火。第三次确实见到诸葛亮了,但却在酣睡。刘备在外面足足等了几个时辰,直气的张飞要把诸葛亮的草庐烧掉。由此可见,关张对诸葛亮的做法,是心怀不满的。


其二可能在关羽看来,诸葛亮有些孤傲自大。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号卧龙,名气在当地也很大。张飞关羽都是习武之人,他们本来就不是很喜欢谋士,演义中张飞更是将他们称为腐儒。而诸葛亮号卧龙,又常自比管仲乐毅,张飞就有点不服气,毕竟诸葛亮没有实战经验。在关张看来,诸葛亮有点狂妄,也许在一般人看来,都有点不相信。诸葛亮未出草庐,又有如此高的自我评价,关张就有点怀疑。


刘备请得诸葛亮之后,对其又十分尊敬,昼夜高谈阔论,对关张几乎置之不理,这让关张也很吃醋,毕竟他们才是追随刘备多年的兄弟。再加上火烧博望坡之时,刘备又将兵符交给诸葛亮,对诸葛亮有充分的信任和信心。关羽张飞更是怀疑诸葛亮的能力,真的这么神乎其神吗?二人有太多的疑虑和不满,这才不怎么听从指挥。

你是如何看待诸葛亮徐庶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关羽是非常孤傲的人,平生最看不起士大夫。

关羽有侠客情怀。他家境贫寒,出身低微,但他有一腔热血。后来,经过勤学苦练,练成一身好武艺。本村恶霸欺压百姓,关羽为民除恶,一刀将恶霸杀了。后来官府追捕,关羽潜逃至河北涿县,恰好遇到刘备和张飞,这才引出了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徐庶也是狭义心肠。他的经历和关羽如出一辙,徐庶也贫农出身,从小喜欢舞枪弄棒,后来替朋友强出头,被官府逮住了。不过,徐庶这帮狐朋狗友挺仗义,趁着天黑打晕看押人员,一起潜逃了!

两个经历相似,又都是侠者风范的人,自然能惺惺相惜。而且徐庶性格爽直,心直口快,说话做事干净利落,绝不拖泥带水,毫无文人酸腐气质,为人还很谦虚低调。这种性格的人,不论领导还是下属都很喜欢。因为很对关羽脾气,所以他才会服从命令,听指挥!



反观诸葛亮。文人相轻、拐弯抹角、故弄玄虚等士大夫的通病,在他身上一一体现!

一、喜欢自抬身价,四处打广告。什么才比管仲乐毅,智超姜子牙啊,一点都不谦虚低调,好像全天下人都是傻子,就他一个正常人似的。更过分的是,为了抬高身价,想方设法吊刘备的胃口,堂堂刘皇叔大冷天的,居然屈尊拜访三次。这还不算,更可恨的是,第三次明明在家睡午觉,确故意装作听不见。正常人都知道,白天睡眠是很浅的,一点风吹草动都能惊醒,而诸葛亮却故意装睡,让刘备在零下十几度的门口,呆了两个多小时。



二、喜欢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年轻人就该低调一点,而诸葛亮虽然二十出头,却极爱摆架子,没事手摇一把蒲扇,大冬天的,装哪门子蒜啊。而且,打仗的时候,连刘备都骑马,只有他坐着四轮车出场,极爱摆谱。再者,诸葛亮特别爱卖关子,没事就爱弄个锦囊妙计,让大将带在身上,不到关键时刻还不让拆开,真是服了,行军打仗,东奔西走的,这万一要是弄丢了,可不误了大事嘛!



三、喜欢贬低别人、说话尖酸刻薄。诸葛亮特别爱挑刺,喜欢接别人的短处。曾经将王朗骂的脑血栓发作,一命呜呼。王朗一介文人,说话彬彬有礼的,一番话一个脏字都没有。反观诸葛亮,虽贵为蜀国臣相,但动不动就骂别人是狗东西、老不死的、禽兽,这也太有失涵养了,与泼妇何异!舌战群儒时,本来刘备是派他过来求救的,可他倒好,一上来就呈口舌之快,把东吴一群谋士一顿臭骂,说人家是无父无君,是小人。



像诸葛亮典型士大夫,孤傲的关羽是看不上的。但是顾全大局,关羽还是听从诸葛亮指挥的!

诸葛亮打仗很有一套的,平衡各方关系也很在行。他知道关羽是刘备铁哥们,自然不肯得罪,经常给关羽高帽子带,把关羽捧的很舒服!还故意让关羽华容道放走曹操,卖了个顺水人情!


一半秋色


我们先说历史上的三人的关系,徐庶的本名叫徐福,颍川人,与那个为秦始皇海外求仙的徐福同名。公元189年,他是一名剑客,帮人报仇,然后被官府给抓住了,后来被他的朋友给救走了,徐庶之后就开始求学。

公元191年,因为董卓之乱,徐庶就跑到了荆州,与诸葛亮相识,并成为好朋友。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刘备南下投奔刘表,刘表让刘备驻扎在新野,徐庶听说之后,跑到新野投奔刘备,刘备十分器重徐庶,任命徐庶为军师。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徐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诸葛亮,而且跟刘备说得亲自去请,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刘备与诸葛亮关系实在太好,引起关羽和张飞不满,刘备就对关羽和张飞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你们不要再说了。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刘表病死,次子刘琮继承,他向曹操投降,刘备当时在樊城,一听说这个事情就赶紧向南走,被曹操赶上,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所获,徐庶为了保护母亲的安全,就离开了刘备,前往曹营。

从历史上来看,徐庶比诸葛亮要早六年与刘关张三人相识,而且徐庶还是个游侠出身,另外刘备对诸葛亮太好了,再加上诸葛亮有卧龙之称,这几个原因,使得骄于士大夫的关羽,对诸葛亮就有敌意,而对徐庶就比较顺从。

那我们再来看看三国演义的情节,大部份的情节和上面的一样,主要多了两个情节,第一个,司马徽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说过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关羽说这两个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诸葛亮是不是在说大话。

司马徽说,我觉得诸葛亮比这两个人强,应该可以和另外两个人相比。关羽就问哪两个人,司马徽说是姜子牙和张良,大家都惊呆了,想必关羽内心肯定十分的不服。

第二个,刘备三顾茅庐很费周折,前面两次只见到诸葛亮的岳父和弟弟,刘备准备第三次的时候,关羽就劝阻说,诸葛亮只有虚名没有实才,所以一直避而不见。第三次,诸葛亮是在家了,可是在午休,三个人就在堂外等了几个小时,诸葛亮才起来。

关羽自然是心里一肚子火,再加上关羽本来就是一个骄傲的人,在没看到诸葛亮真本事的时候,他对诸葛亮是完全不服气的,这个一直到关羽华容道义释曹操后,这个情况才得到真正的改变,以后关羽对诸葛亮就相当的服气了。


历史简单说


不能说指挥不了,只是每次指挥关羽不服,心里不爽。原因如下

第一印象(先入为主)

话说徐庶用计刚为刘备打败了来犯的曹仁(据说这是刘备平生第一次取得大胜利),曹操听说后听从程昱之计,绑其母,假借其母之信,骗徐庶来许昌,徐庶走之时,并向刘备推荐了卧龙孔明,并说“孔明之才百倍于自己,就连管仲乐毅都比不了”,我们知道关羽熟读《春秋》,管仲乐毅的才能和功绩,他是熟知的。关羽一向自负,天下没几个人他看在眼里,因此他对诸葛亮的第一印象是胡吹,言过其实,基本是负面印象,人际交往中往往第一印象占据很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主导,何况关羽还是一个很自负的人。

初次正面交锋

话说曹仁失败后,曹操继续湃夏侯惇来攻打新野,这是诸葛亮第一次崭露头角建立威信的时候不容失败,可是毕竟力量悬殊,再加上关张两位对他印象不好,他想建功立业就需要搞定关张,怕不听使唤,于是借刘备剑印,来强制命令关张两位,他们不得不听,虽说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惇,但关羽并没有屈服。

欲借华容道来收服关羽

赤壁之战,曹操大败且败走华容道,诸葛亮故意激将法让关羽去守华容道,以关羽的秉性诸葛亮应该猜到关羽会放了曹操,那么他为什么要激将关羽,让关羽守这条道,除了夜观天象曹操命不该绝的,更重要的是他要先给关羽一条死路,让他服软;再给他一条活路,以此收服关羽。刘备突然插手什么,我三兄弟桃园结义,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让诸葛亮的计划落空,再加上后面刘备告诉关羽“天象说”,说曹操命不该绝,至此关羽心里对诸葛亮更是不满。

这次硬碰硬(关羽取长沙)

诸葛亮对关羽说:“子龙取桂阳,翼德取武陵,都是带了三千兵马去的。长沙太守韩玄没什么本事,不足为道。只是他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做黄忠,虽然年近六旬,须发皆白,却有万夫不当之勇。云长此去,不可轻敌,必须多带军马。(且容我喝口水继续看诸葛亮在收服关羽的道路上高歌猛进)这是刺激,明显的是刺激关羽,关羽说不用三千这么多,500校刀手即刻,这让刘备吓了一条,兄弟没必要较真,这是打仗,可是关羽脾气都知道,决定了就改不过来,也许上天对关羽太好了,魏延起义军杀韩玄,开城门投降。这次诸葛亮再次落空

事情并没有向有力的方向发展

话说庞统死于落凤坡,诸葛亮被调入川蜀,这次他改变以往的想要收服关羽的态度,而是想缓和他们之间的关系;临走之时,留下字条“北拒曹操,南和孙权”,关羽好像并没有听进去过,再加上,关羽那次想入川找马超比武,诸葛亮写了封信 ,信中盛赞关羽,称赞关羽为美髯公,马超与张飞、黄忠一样,关羽听后及其高兴,心中想到连孔明都拜服自己,这让关羽更加自负,更加高傲,几乎没有人入他发眼包括孙权,后面败走麦城,跟这个有直接关系。


种花家老表兔


为何徐庶能指挥关羽,而诸葛亮就不能呢?这个问题只能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去回答。因为在正史中,并没有徐庶担任刘备军师,破解曹仁“八门金锁”之阵的记载,所以不存在是否指挥关羽的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诸葛亮是第二任。诸葛亮要比徐庶厉害百倍,为何徐庶可以指挥关羽,而诸葛亮就不好使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徐庶没有摆架子,两人投靠刘备的方式不同。徐庶是自己前来投奔刘备的,而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在三顾茅庐的时候,诸葛亮摆足了架子,让关羽和张飞很不爽。

前两次没见着诸葛亮,让关羽有点上火,他对刘备说,我们哥仨两次诚心去见诸葛亮,而他却避而不见,想必他是个有名无实的臭书生,没必要浪费时间了。刘备不听。第三次诸葛亮倒是在家,不过却在午睡。刘备不想打扰,三人就在外面等了好久,气得张飞要去放火点了草庐。而隆中对的时候,关羽张飞在外面等候,并没有听到诸葛亮的高论,所以对诸葛亮很不服气。

二、徐庶和刘备仅是工作关系,但刘备和诸葛亮太腻歪。徐庶和刘备仅限于工作关系,诸葛亮可不是。按演义的说法,隆中对的当天晚上,刘备就和诸葛亮共度一宵。回到新野后,食则同桌,寝则同榻,终日共论天下之事。这本来是关羽和张飞的待遇,现在被诸葛亮抢去了,关羽能舒服么?

三、徐庶会说话,恭维关羽,诸葛亮则没有。徐庶第一次用兵,对关羽的称呼是“关公”,这可是给足了关羽面子,关羽自然听命。诸葛亮知道自己此前让关羽不爽,所以想着和关羽拉近乎,在第一次指挥关羽的时候礼貌地称呼其表字“云长”。

想必关羽心里想的是“云长也是你叫的?”

诸葛亮吩咐完众人后,关羽特意问诸葛亮,我们都有任务了,军师做点啥呢?诸葛亮说,我在城上和主公吃酒。张飞一听毛了,我们出去打仗,你在家吃酒?真是搞笑,我不干了。

诸葛亮拿出刘备给的剑印说,违令者斩!关羽和张飞只能从命。后来的事实证明,诸葛亮火烧博望坡,大败夏侯惇十万大军,这下让关羽张飞佩服的说到,诸葛亮真是英杰!

当然,诸葛亮这个职场新人之所以敢这么摆架子,是因为有真本事,才能镇得住刘备身边的老资历。


石头说历史


题目有些问题,“指挥”一词不算恰当。

徐庶投奔刘备,是在刘备被刘表扔在新野屯兵之际,即公元201年始,至公元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其母为曹军所获,徐庶乃弃刘备而去。这几年间,刘备可说碌碌无为,谈不上用兵,徐庶也就208年曹操南下时出了点脑细胞。关羽、张飞等人,能够跟徐庶相处融洽,却与诸葛亮总有隔阂,其实有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身问题。关羽、张飞等人,都是自卑贱而起,也是老资格,《三国志·蜀书·关张马黄赵传》载,“先主于乡里合徒众,而羽与张飞为之御侮。先主为平原相,以羽、飞为别部司马,分统部曲。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广坐,侍立终日,随先主周旋,不避艰险”。刘备虽然有个扑朔迷离的皇室身份,其实已经是旁的不能再旁的旁系,到他这一代已是命如草芥,与关、张等,俱可说是起于微末。

徐庶本名徐福,也是起于寒门,这在先天上,便能得到关、张的认同。而诸葛亮就不同,他是世族之人,诸葛氏乃琅邪望族。诸葛亮先祖诸葛丰为西汉元帝时司隶校尉,其父诸葛珪当过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为袁术帐下豫章太守,诸葛亮本人娶了黄承彦之女,黄氏亦为当地望族……诸葛家的爪子伸的到处都是,如诸葛瑾便在东吴混的是风生水起。诸葛亮出山前虽然蹲在隆中耕地,身后却是势力雄厚,难免就勾起关、张等人的“仇富心理”。

第二,性格原因。刘备最铁的几个人,除了徐庶之处,也就他自个身为首脑有着兼容并包的脾气,陈寿在《三国志》里面对他们的脾气做了个总结:“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 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徐庶就不同,他知晓诸葛亮之才,便想将其举荐到刘备身边。刘备也是刚吃了失去顶级谋士(指陈群、陈登等)的亏,努力学个乖,甚至容忍了“三顾茅庐”之事。这一点,自然使关、张二人不满,此时尚未见诸葛亮的能力,架子却大得离谱,再遇上这二位的性子,自然是火上添油。

诸葛亮在隆中是一通言语将刘备侃的是晕头转向摸不着北,说什么得先生如鱼得水——当然更加强了关、张二人的不满。其实刘备自己的胸怀也是不达标的,他似乎只是吃亏了有些怕,等抓着了诸葛亮,实际策略完全变了模样,诸葛亮虽然才华横溢,出山早期根本算不上刘备的核心圈子。所以最后关羽之败走麦城,俄而身死,人们总是觉得诸葛亮没有尽力援救,若事实真的如此,那诸葛亮也不是良善之辈。

第三,关羽的性格问题。刘备对徐庶,是真心实意的敬重,但对三顾茅庐请来的诸葛亮,其实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般热心。这里专门把关羽的性格问题提出来,是因为关羽有着过度的自负心理,他武力卓绝,行事逐心,有几分俯瞰天下英雄的意味,便东吴孙权,那也不放在眼里,况区区诸葛亮乎?


古今事


答 | 江隐龙

徐庶和诸葛亮还是不一样的。诸葛亮的出身虽然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术,比不上荆州的蔡氏、蒯氏等,但也是士大夫出身;而徐庶与关羽一样都是寒门子弟。徐庶原名徐福(不是去日本那个徐福啦),他能文能武,年轻时因为人报仇而获罪,用白粉涂面逃走,后被党羽救走。这才改名徐庶。这之后,徐庶拜师求道,这期间结识了诸葛亮等人,成为荆州一带的乡野名士。

看到这里,是不是觉得徐庶的人生经历简直是关羽的翻版?关羽也是因为年轻时犯罪而亡命天涯,只不是关羽最终成了誉满天下的武将,而徐庶则成为了谋士,二者可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徐庶有此经历,其举手投足自然会有一股英雄气,诸葛亮则出生于小贵之家,与关羽等人完成不同。

关羽是什么性格呢?刘备说他“矜于士而体恤卒”,诸葛亮显然是“士”,而徐庶身为“士”的同时还有点武夫之气。徐庶少年能舞刀弄戟,这一点能与王朗相提并论——只不过王朗曾经与太史慈过过招,而徐庶一生未以武将的身份与名将交手,就“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了。

除上经验相似,关羽与徐庶还有一点偶合:都降过曹操。关羽是在兄弟失散不知生死的情况降曹的,徐庶是在母亲被捉的情况下降曹的,都是不得以而降。关羽有“土城约三事,降汉不降曹”,徐庶有“身在曹营心在汉”,最后一个重投关羽,一个一言不发,从文学创作的角落来讲,二人也是文武的天作之合了。


切割地球


祝大家阅读愉快!

诸葛亮出山后没多久,曹操就攻打新野,刘备急了赶紧去问关羽张飞,问他们该如何对阵夏侯惇,没想到关羽张飞却说:“大哥不是有孔明吗?你让他去迎敌啊!”虽然是气话,但肯定能想象出二人对孔明的不满。

(关羽张飞)

一:先来看看诸葛亮

关羽张飞为何会对诸葛亮不服,有所懊恼,很明显就是刘备“三顾茅庐”所引起的,要知道刘备请诸葛亮出山,真的是放低身段,还带着两个弟弟,大雪天的,诸葛亮摆谱摆的太大了,虽说考验了刘备,但是对自己肯定是会有影响的,这不关张二人就咽不下这口气。以至于在后面每次诸葛亮的决定关张二人都很反感,关羽是暗里较劲,张飞则是公然挑衅。再加上诸葛亮无论大事小事都特别谨慎,一点小战事也搞得气氛很紧张,即使诸葛亮自己很有把握,但是他的做法给人感觉没有信心。

(诸葛亮)

诸葛亮还为了让关羽折服,特意让他去华容道,最后却放走了曹操,诸葛亮也正是想用此来搓搓关羽的锐气,事实上后面关羽对诸葛亮的才能是认可的,但是大多就是不喜欢他的文人气息、摆谱、做事不够利索,算是性格上的问题。

二:再来看看徐庶

徐庶的性格和诸葛亮完全不一样的,做事从不拖泥带水,一入刘备帐中就来了个三连胜,而且徐庶打战的风格和诸葛亮完全不同,徐庶是把一件很重要的战事做到很轻松的样子,诸葛亮是把一件小战事做成马上要决一死战的样子,所以带给士兵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

(徐庶)

徐庶和诸葛亮还有不同的地方就在于,徐庶不会直接任命关羽张飞等人去打战,都是告诉刘备,让刘备再告诉其他将军,这样徐庶和关张等人自然也就不会有冲突了,也不会因为意见不合就争执。

徐庶为人侠义、广积人脉、又是水镜先生的朋友,没有文人书生的气息,反到有了武将的直爽,徐庶对刘备的试探也极其简单,并没有诸葛亮那样摆架子,为人也十分谦和,从他自己说自己的才能远不如诸葛亮就知道了,徐庶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说:“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反观诸葛亮从来没有说过如此谦虚的话语。

综上所述,造成这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二人的处世方式不同。


羽评郡主


其实不管是在演义中还是正史上,徐庶都指挥不了关羽,诸葛亮就更不用说了,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非常特殊,属于半君半臣的地位,刘关张三人有很大的可能是一种创业合作伙伴关系,关羽实际上就是蜀汉集团的二老板,而且,关羽又是集团中唯一的文武双全的统帅之才,集团只要分兵作战,必定是关羽和刘备各带一路,他也是唯一可以在刘备不在的时候代替刘备行使职权的,关羽才是蜀汉真正的二老板,徐庶不过是刘备集团的谋士,仅仅是为主帅出谋划策的文官,至于什么摇着鹅毛扇子,手捧剑印,代主帅指挥全军的事儿,不过是戏台上的把戏,在现实中是绝不可能发生的,至于说徐庶跟关羽的关系比诸葛亮好确实是有可能的,因为徐庶出身寒族,早年在江湖中闯荡过,跟关羽有相似的人生经历,加上徐庶也比较尊重关羽,所以他们才能和睦相处,而诸葛亮一直自视甚高,因为跟庞家,蒯家,黄家,蔡家都有姻亲关系,所以自己也觉得身价不菲,尤其是他在为刘备联络荆州士族豪强方面很出了一些力,所以在刘备集团总是以谋主和二把手自居,这就难免招致关羽的反感。实际上诸葛亮在刘备死前一直就没有当过二把手,曾经一度地位非常尴尬,建安24年,刘备晋汉中王,法正为尚书令,中护军,许靖为太傅,张飞为左将军,假节,领司隶校尉,魏延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董督荆襄,刘巴为尚书,后继法正为尚书令,而此时的诸葛亮依然是军师将军,属左将军府事,因为刘备称王时已经向朝廷纳还了左将军官爵,此时的左将军府已经没有了。汉朝自武帝以后取消丞相制,以尚书台行丞相事,尚书令成为实际上的丞相,三公(司马,司徒,司空)如果没有加“录尚书事”头衔,就是荣誉职务,没有实际权力,由此可见,法正,刘巴才是刘备心目中的丞相,诸葛亮此时无论是职务,信任度都不如法正,诸葛亮自己也曾经说过,“若孝直在,则必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亦必不倾危亦”,这说明在刘备的心目中,诸葛亮始终都不是最信任的人,就更不用说“娇矜刚愎”的关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