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在相声大师侯宝林的从艺生涯中,总共演过二百余段相声。其中既包含了《八大改行》、《老老年》、《夸住宅》这类传统活,又有像《夜行记》、《打百分》、《跳舞迷》这类创编段子,从数量上看绝对称得上是肚囊宽绰的老艺人。从表演形式上看,无论是贯口、倒口、怯口、柳活、腿子活都有所涉及,但唯独有一类段子侯宝林却极少演,就是“打哏”的段子。据曲艺史料记载,侯宝林唯一演过的一段“打哏”的段子是在1933年使的传统活《拉洋片》。

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而侯宝林本人也曾发表过关于对口相声表演中“打哏”的看法,题为《“用扇子打头”的我见》刊登在1957年的《北京文艺》。或许因为是从旧社会走过来的老艺人,经历过被当成“看玩意儿”的不堪岁月,因此对于相声艺人的自尊格外重视。在文章中侯先生特别提到:最要不得的是用扇子打人,乙(捧哏的)新剃的光头闪闪发亮,甲用扇子叭叭乱打,乙捂着脑袋不但不喊疼反而嘻皮笑脸的说:“好,成乒乓球儿啦!“格得住吗!”“成了鸡蛋啦!”等等。能说这样就是相声表演的特点吗?不!这只是为了迎合小市民趣味的无理取闹,也可以说是庸俗的伋级趣味,旧相声中的糟粕。相声演员在今天应该毫无保留地把它抛弃。

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侯耀文决定重新挖掘整理传统相声,这其中就有后来成为其经典代表作之一的《口吐莲花》。老观众都熟悉这块活是不折不扣的“打哏”活,但经侯耀文重新“下挂”后,这块活重新焕发了生机。“打哏”的形式没有改变,但立意却完全不同,不是为了打而打。在旧社会,相声艺人使这块活时,往往表现出逗哏想占捧哏的便宜,通过“打”来刺激观众发笑,捧哏演员被动挨打或打自己时表现出的情绪和反应甚至是有点自我陶醉的。正所谓用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方式取悦观众。这是显然就是老侯爷提出的糟粕,被摒弃是理所当然的。

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侯耀文在使这块活时为什么非但没遭来非议,反而成为挖掘整理传统相声的范本。说到底还是立意精巧,经过改编整理后将乙塑造成一个贪财好利的市井形象,甲则通过“打”这种戏谑的手段教训了对方。其中铺垫的“对待这路人就得用这样”恰好点出了接下来为什么要“打”。石富宽在请神时一遍遍的挨打表现出的状态是即不堪忍受扇子打头之苦,又想见识一下口吐莲花到底怎么吐,这种纠结的心态在表演情绪上是对的,其目的在于刻画讽刺财迷的形象。这种“打哏”的使法,既没有失掉艺人的自尊,又不会让观众觉得是在哗众取宠。

相声大师侯宝林坚决摒弃的糟粕,却被侯耀文演成了经典代表作!

  “打哏”的段子属于“闹活”的范畴,容易出包袱,表演效果往往也更火爆,但关键看演员能否掌握好分寸和目的。老侯爷对打哏段子全盘否定有其个人原因和历史原因。但作为传统相声的一部分,像《口吐莲花》、《拉洋片》、《武坠子》、《武训徒》等等打哏的传统段子是完全可以在改编整理后被保留和继承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