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为何将祖母孝庄太后在宫中停尸足足37年不肯下葬?

侯挺


向敬之

孝庄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病逝,为康熙帝留下了一道难题:孝庄不愿意葬入老公皇太极的陵寝,而要葬在儿子顺治帝的孝陵附近,称不想惊扰太宗,舍不得儿孙。

康熙帝根据孝庄意愿,将其灵柩暂安清东陵,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雍正三年,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

也就是说,康熙在位期间并没有安葬对自己恩重情深的皇祖母。直至雍正安葬皇考康熙后,才为曾祖母建陵安葬。

康熙所以长时间将孝庄停尸不葬,主要还是囿于已接受的汉人儒家礼教观念。

一、不将祖父母合葬,作为皇孙的康熙也是不孝。不将孝庄与皇太极进行夫妻合葬,不免让民间猜测。民间和反清分子积极传播孝庄曾下嫁多尔衮,无脸于地下见皇太极。暂时不葬,但有合葬的可能。

二、孝庄遗命,康熙必须遵从,不从当是不孝。可以说,是孝庄成就了康熙的即位与成为杰出皇帝,康熙曾祈求上苍缩短己命来为祖母续命,自会唯命是从。

三、皇太极死后被火化,地宫中只有一个骨灰盒(宝宫),而康熙即位后推行汉人的土葬,即强调全尸(死在孝庄之前的仁孝皇后赫舍里氏、孝昭皇后钮祜禄氏都是全尸入殓,葬入景陵地宫)。他似乎不忍再按满洲旧俗,破坏祖母的尸身。这点史料未载,但未必不是实情。

囿于儒家礼教的孝道,康熙选择了停尸暂安,以遵从孝庄遗诏,而不违背自己推行的孝治天下,而将解决办法留给了后继之君。


以礼观书


孝庄太后应该被葬在哪里?

孝庄太后是皇太极的妃子,如果要下葬的话应该在葬在皇太极的昭陵的旁边,昭陵在哪?关外,盛京(沈阳)附近,那时候清军还未能入关。

但是孝庄太后临死之前,却明确表示,不想让康熙给她葬在皇太极陵墓的旁边,这就是为什么停留了37年的时间而没有下葬的原因。


很多人将孝庄太后的成就和吕后、武则天相比较,公允地讲,对于自身所属王朝(清王朝)的贡献,孝庄太后做的丝毫不遑多让。作为深宫后院的孤苦女子,孝庄太后自己亲手培养了两代圣君——一个是顺治,另一个是康熙。

所以,她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为清王朝的繁荣稳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孝庄太后在13岁的时候就嫁给了皇太极,但是皇太极一生的挚爱却是她的姐姐海兰珠,皇太极为了她付出了不少的心血,但是不幸的是,海兰珠在年仅33岁的时候就因为儿子夭折的事情病逝了。在此之前,当皇太极听到海兰珠病重的消息,内心极度悲痛,还专门从前线松锦战场骑马一路狂奔回来看望海兰珠,但是海兰珠终究还是离开了这个世界。

皇太极可能因为海明珠病逝的消息遭受到了彻底打击,导致身体越来越差,仅仅过了两年的时间,皇太极积劳成疾,终于也撒手人寰,暴病而亡。

所以,孝庄太后和皇太极的情感最多只能算是萍水相逢,半路夫妻,孝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被皇太极真正的喜欢过,也许孝庄也并不喜欢皇太极,没有史料告诉我们他们俩之间是否有真正的感情。



在皇太极病逝之后,孝庄借助多尔衮的扶持,使得自己的幼子福临顺利上位,让顺治成为了大清王朝第一个在紫禁城做皇帝的人。

顺治皇帝刚刚登基的时候,多尔衮和济尔哈朗辅政,但是多尔衮很快大权独揽,削减诸位亲王的权力,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顺治皇帝,几乎全部靠自己的老妈才撑起了大清的半壁江山。

很多人说正是在这段时间,多尔衮和孝庄太后有了一段不伦之情,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大清江山,其实想想也对,孝庄和多尔衮的恋情不仅仅是为了顺治,也可能有出于自己的一点点私欲,皇宫禁院之中,哪个女人不孤独?他们两个人有点恋情,反倒是太正常的事情了。

正是因为这些原因,孝庄在自己去世的时候,才留下遗命说自己想要陪在儿孙(顺治和康熙)的身边,最主要是无颜面对死去的皇太极。

康熙必须要尊重孝庄太后的遗嘱,另外一方面,康熙也不能把皇太极刨出来移灵,这样与规矩不合。

昭陵肯定是不能去,清东陵也不能入葬,因为后妃陵寝必须陪葬皇帝正陵,你孝庄太后倒是想挨着儿子顺治的清孝陵,但皇帝身边只能陪葬后妃,没有老妈陪葬的先例。

在孝庄太后去世后,康熙皇帝就开始纠结,直到他本人去世,他也没有解决这个家族难题,孝庄太后的遗体也一直无法归葬地宫,只好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为表孝道,康熙把孝庄太后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全部拆掉,移建于清东陵附近,叫做“暂安奉殿”,停灵其中。


直至雍正即位后,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建起陵园,把暂安三十七年之久的孝庄太后葬入地宫,入土为安。

孝庄太后的寝陵名曰“昭西陵”,取的是皇太极的“昭陵”以西之意,这一“西”差出上千里不说,还奔南偏了好多度。不得不说,还是雍正会玩!


历来现实


在清朝,帝后的建陵工程和入葬仪式比较复杂。如果皇帝或者皇后死了,停尸几天甚至几个月都是很正常的。但是清初有一位皇后死了,却被停尸了37年!这位皇后就是清初初期的奠基者孝庄文皇后。(晚清葬礼)


康熙皇帝为何将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梓宫停尸37年呢?

孝庄皇后的陵址,是康熙帝最头疼的问题。本来按照清室祖制,祖母孝庄皇后死后,直接安葬在皇太极的昭陵就是了。可是孝庄皇后死之前,跟孙子康熙帝立下了遗嘱:

“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无憾矣!”

意思就是:孝庄皇后思念后辈,不想被葬得太远,也不想劳民伤财。(孝庄文皇后)


此时的康熙帝就很为难了,如果将孝庄皇后和皇太极葬在一起,就违背了孝庄的遗愿;如果将祖母梓宫(专指皇后的棺材)就近葬在孝陵附近,这样有违背了清朝祖制。


于是康熙皇帝想到了一个权宜之计:将祖母的灵柩暂时停放在孝陵的附近,在孝陵附近暂时修建了一个安放地:暂安奉殿。日后想到好的办法,再迁移祖母的灵柩。


康熙皇帝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孙子,虽然“暂安奉殿”是给祖母暂时安放灵柩的,却也不可马虎大意,十分重视暂安奉殿的修建工程。康熙皇帝亲自挑选干练的官员,组建最好的工程队。(康熙王朝剧照)


在修建期间,康熙皇帝多次命令工程队官员不要损坏了物件,务必要要做到地基牢固。同时为了遵从祖母不要劳民伤财的遗愿,修建暂安奉殿的原料很多都是从祖母生前居住的寝宫拆下来的,这样就节约了相当数量的开支。


由于不用另找物料,再加上康熙帝的重视,暂安奉殿从康熙27年(1688年)正月动工,不到3个月就修建好了。当年的4月十九,孝庄皇后的梓宫才正式被安放在暂安奉殿。康熙帝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一暂放竟然就是37年,直到雍正3年(1725年)十二月,孝庄皇后的梓宫才有雍正帝正式迁移到昭西陵。(清东陵全景,红圈是昭西陵)


孝庄皇后的梓宫可能并不是停放在地上,而是封存在地下的。

我们可以从安放从安放梓宫的日期进行推算。

孝庄皇后的梓宫是从康熙27年(1688年)四月将放在暂安奉殿的,然后工程队进行了封存,封存用的时间是4天。如果只是将棺材暂放在地上,根本不用这么久,所以,很大可能是:孝庄皇后的梓宫是被封存在地下的。(清东陵全景图,右下角昭西陵)


康熙帝没想到这一“暂放”,就是37年,而且还将祖母灵柩封存在了地下,可见,祖母灵柩安葬的陵址,确实是康熙最疼痛的问题。


文、图:搞史人

欢迎阅读、关注。


搞史人


公元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在大清王朝前期的政治中,呼风唤雨的孝庄太皇太后薨,但是,直到雍正二年,孝庄才正式入葬,为什么孝庄太后,死了37年才下葬呢

一般来说,按照清朝黄陵的制度,皇帝比皇后死的早,那么皇后死后,就需要在皇帝陵旁边修建专门的皇后陵,但是,即使是孝庄,此后,也没有埋葬在丈夫的旁边,而是把陵墓修在了清孝陵的红墙之外。

民间传说,孝庄曾经嫁给了多尔衮。同时期的一位文人在他的诗里曾经写过孝庄下嫁给多尔衮的事(大礼恭逢太后婚),被许多人以为是信之凿凿的证据。但是仔细一看,却不是这样的。

写诗的人叫张煌言,梁羽生曾经在小说里写到过这个人,而且高度赞扬他的抗清义举。在真实的历史上,张煌言是南明小朝廷的主要成员之一,曾经组织过东南沿海地区的抗清武装。这样一来就明白了,可以说“太后婚”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诽谤。而且在各种清代史料中都没有发现手中曾经下嫁多尔衮的证据。

所以综上所述,孝庄在皇太极死后“嫁给了多尔衮”,所以在孝庄没有办法和皇太极葬于一处,反而是两人隔着一堵墙。

为什么孝庄死后后37年才下葬呢。或许是长期和子孙辈相处,而且看着他们长大成长成为大清帝国,出色的统治者,甚感欣慰,所以孝庄死之前有遗愿,希望和自己的子孙葬在一起。

康熙就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安排这位老祖母,幸亏想起来老祖母曾经提到,自己很喜欢自己在宫中居住的房子,所以康熙就直接,老祖母生前居住的房子拆了,把所有的原料拉到孝陵附近原样重建,作为老祖母的“暂安奉殿”。

康熙死后,他的儿子雍正给他办葬礼,突然发现,自己的祖奶奶,孝庄,太皇太后,还没有安葬。这时,雍正干脆就在“暂奉安殿”为其建陵,为“昭西陵”,孝庄终于入土为安。


于史他说


让孝庄太后停尸宫中37年,不能入土为安,难道是康熙不孝敬皇祖母吗?

非也非也,这其中有特殊之处。

孝庄是皇太极的夫人,顺治帝的母亲,康熙帝的祖母。

皇太极去世时,顺治帝年龄尚小;顺治帝驾崩时,康熙帝年龄尚小,而清朝内部和入关之初,面临着重重矛盾和诸多困难,在这种局面下,孝庄表现出一个高超政治家的风范,既稳定了政局,又不过于干政,可以说为清朝前期政治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

康熙对皇祖母十分孝敬,但在孝庄去世后,康熙却把孝庄停尸在宫中37年,一直没有下葬,明显违背古代“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这是为何?

孝庄去世前曾留下遗嘱,告诉康熙皇太极下葬已久,自己不想打扰自己的丈夫,所以不要把自己运回关外和皇太极合葬(皇太极陵位于清朝龙兴之地的沈阳),而且自己也舍不得离开顺治和康熙爷俩太远,所以只要把自己葬在清东陵旁边就行。

康熙是一个孝顺的孙子,皇祖母的要求他不能拒绝,可问题是按照礼制,皇帝的女人只能和皇帝合葬,不可能单独安葬,而且孝庄作为顺治的母亲,如果进入清东陵地位应该高于顺治,但清东陵的第一个陵墓——顺治的孝陵已经占据了清东陵最好的位置。

这就给康熙出了一个难题,回到盛京与祖父皇太极合葬,就违背了皇祖母的生前遗嘱;不和祖父皇太极合葬,葬在清东陵内,又违背了历朝礼制,让康熙十分为难。

康熙想不到好的解决办法,无奈之下,只好把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走,重新建在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把孝庄的棺椁暂时安放在其中,可后来康熙政务繁忙,时间一长,似乎淡忘了这件事,以致于康熙在位期间,始终没有让孝庄下葬。

康熙驾崩后,把这个问题留给了雍正,雍正认为孝庄棺椁被安放在“暂安奉殿”后的数十年间,国家风调雨顺,百姓安居乐业,说明“暂安奉殿”所在地风水很好,所以干脆决定就在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把孝庄棺椁葬入地宫,这样在死后37年,孝庄才入土为安。

以上便是孝庄死后37年才入土为安的原因,不是康熙不孝敬,而是因为孝庄的要求太刁钻,给康熙出了一个大难题。那么,孝庄为何不愿和丈夫皇太极合葬呢?网传孝庄是多尔衮的秘密情人,九泉之下无颜面对皇太极,才提出不和丈夫合葬,似乎有一定道理。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孝庄太后的遗嘱很让康熙帝为难,孝庄太后要求一、不愿为了自己而动皇太极的陵墓;二、不舍得远离儿孙;如果随便找个地方给自己的奶奶安葬了,康熙帝心里过不去,到底要不要将奶奶与爷爷合葬也很为难。

毕竟奶奶对自己和父亲都很好,自己和父亲继位靠的都是奶奶,自己也与奶奶的感情很深,安葬在京师附近是很好,但是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不将孝庄太后与皇太极合葬,康熙心里也过不去,最后导致孝庄太后迟迟未下葬,直到雍正帝继位后才解决。

有传闻这是因为多尔衮,孝庄太后是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她曾下嫁于多尔衮,但是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太可信,毕竟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是民间传闻;

也有说法是因为孝庄太后给康熙帝托梦;人们根本抬不动孝庄太后的棺材,人们于是把这件事告诉康熙帝,康熙帝想着便睡着了,忽然在康熙帝眼前出现一片祥云,之后他祖母出现了,孝庄太后对他说:“她舍不得儿子和孙子,不愿去盛京与皇太极合葬,你就把我葬在顺治陵墓旁。”随后孝庄太后随风飘去,康熙惊醒后,就下令将孝庄太后的棺材停放在清东陵。这说法的可信度也不太高。

至于孝庄太后为何迟迟不下葬,我们后人只能根据文献记载猜测,真正原因我们也很难猜到,有可能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康熙帝不愿意安葬,他非常想念自己的奶奶;也有可能原因非常复杂,牵扯到皇太极、多尔衮、顺治帝、康熙帝等人。

1687年12月孝庄太后病重,康熙帝昼夜不离其左右,亲自给孝庄太后吹汤药、喂汤药。数日后孝庄太后病危,康熙帝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为孝庄太后祈祷,希望上天折损自己的寿命,来增延孝庄太后的寿命。

同年12月25日,孝庄太后撒手而去,临终前她对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康熙帝抹着眼泪向自己的祖母告别,给自己的祖母上谥号,最后尊重自己祖母的遗嘱,将她停放在清东陵。之后康熙帝怕自己祖母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不习惯,于是将孝庄太后曾经住过的寝宫拆了,然后搬到孝陵旁又修建好。

直到康熙帝驾崩,孝庄太后都没有葬于地宫,雍正帝继位后将这件事提上议程,他遵循了孝庄太后的遗嘱,就在康熙帝为孝庄太后修筑暂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园,然后将其葬入地宫。孝庄从1687年去世,直到1725年才被葬于地宫。

孝庄太后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培养、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尤其对康熙帝的影响极大。


司马长史


这个题目很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我来解释一下吧,孝庄皇太后死后的确在宫中,但肯定是下了葬的,就葬在暂安奉殿。


之所以葬在宫中而不入祖祠,是因为孝庄皇太后的遗愿。在康熙26年的时候,孝庄皇太后永远离开了康熙,我们都知道康熙的生母在他很小的时候死了,童年缺失母爱的玄烨,得到了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和宠爱,可以说没有孝庄皇太后的教育,也没有玄烨的今天,所以这份祖孙情,是非常深厚的。



孝庄皇太后突然离世,让康熙备受打击,一时情绪无法自控,即便祖母遗愿不让他断辫寄托哀思,但是康熙还是断了辫,孝庄皇太后不希望打扰太宗文皇帝,又挂念着他和他的父亲,因此想把她葬在宫内,康熙应允了,把孝庄皇太后安葬在了暂安奉殿。


之后每年一到孝庄皇太后的忌日,康熙就回去悼念,寄托哀思,即便到了康熙年老的时候,想起祖母,心中仍然充满了无限的怀念与感激,要知道在大清朝的皇子,没有母妃的庇佑,不被奸人迫害日子也绝对不会好过,是祖母一直养育着他,陪伴着他,让他的童年得以安全度过,所以这份感情,在康熙心里是没有任何人能代替的。

但是,孝庄未下葬还有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孝庄为多尔衮的“情人”。

五年十一月,南郊礼成,赦诏曰:“叔父摄政王治安天下,有大勋劳,宜加殊礼,以崇功德,尊为皇父摄政王。凡诏疏皆书之。”

这件事情,虽然没有明确的史料记载,但是恐怕也是八九不离十的一件事情,多尔衮为何要从“叔父”改成为“皇父”,这其中也许可以窥得一二。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女人,又和多尔衮有染,封建礼制下的孝庄为了避免九泉之下的尴尬,所以不愿意下葬和皇太极的身边。但是,作为皇太极的女人,孝庄本应该下葬在盛京的。

一时间,康熙皇帝也颇为为难,孝庄太后是希望不要轻易打扰皇太极的陵墓的,同时也希望自己能够留在儿子顺帝皇帝身边,所以这个问题也成了老大难的问题。


直到雍正即位,特意挑了皇太极和孝庄的结婚纪念日,把孝庄皇太后的陵寝改为了昭西陵,才将孝庄太后下葬。


历史总探长


孝庄文皇后(1613—1688),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顺治帝生母,皇太极正宫皇后的亲侄女,皇太极的敏惠恭和元妃的亲妹妹!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公元1643年9月21日,清太宗皇太极突然崩猝于沈阳故宫,皇太极的长子豪格集团和皇太极的十四弟多尔衮集团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最终通盘考虑各方权利格局、背后势力等因素,决定由皇太极九子福临继承大位。顺治能上位原因之一,他是大玉儿的儿子,大玉儿(孝庄文皇后)出身蒙古科尔沁部。科尔沁部即可帮助满清守卫西部防线,还可助其攻打大明,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福临也成了大清入关第一帝,并是中国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开国之君。

孝庄文皇后死前留下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翻译过来就是: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古代都是讲究帝后合葬,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武则天死后除去皇帝称谓,也要和李治合葬,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后人认为可能由以下三条原因:

一、孝庄去世前曾交代,自己同皇太极感情深厚,她不愿打开皇太极陵寝与其合葬而打扰到丈夫皇太极与自己的姑姑孝端文皇后。

二、孝庄与丈夫皇太极去世相隔45年,且皇太极的陵墓远在关外的沈阳,按照清朝“卑不动尊”的祖训,康熙不可能将孝庄运回沈阳安葬,聪慧的孝庄已认识到这一点,所以给康熙下遗嘱,双方都好看。

三、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自认为无颜面对皇太极,所以留下遗嘱不葬入清昭陵即清北陵,而选择同她的儿子同葬在清东陵。

第三条可信度最高

1、当时满族哥哥死后小叔子娶嫂嫂就是传统,后来满族入主中原才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渐渐抛弃。

2、顺治帝曾有遗命:“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后可以葬入祖坟(清东陵、清西陵),不是我们爱新觉罗家族的人,死了就由他(她)去 ! 有违朕命者,非我爱新觉罗的子孙,天人可共诛之!”

我们知道多尔衮死后,顺治皇帝到东直门迎接多尔衮的灵柩并亲亲自举爵祭奠,按皇帝礼节下葬,但多尔衮死后仅2个月,顺治皇帝就“削去爵位、黜出宗室、抄没财产”,追夺一切封典,毁墓掘尸。可见他对多尔衮之恨可说是咬牙切齿,康熙对此显然是知道内情的,这样安排也就可以圆满解释。

康熙修建一座暂安奉殿,将祖母的棺椁暂时停放在顺治帝清孝陵的风水围墙外,这一停就是37年,雍正帝继位后遵循了孝庄太后的遗嘱,就在康熙帝为孝庄太后修筑暂安奉殿的地方修建陵园,然后将其葬入地宫。

孝庄太后,杰岀的女政治家,她为国为家所做出的杰出贡献永远被历史和后人铭记!


美丽青春您真痘


孝庄文皇后,生于1613年,死于1688年,博尔济吉特氏,名布木布泰(天降贵人的意思),清太宗皇帝皇太极的老婆,清世祖皇帝顺治的母亲,圣祖皇帝康熙的奶奶,但请注意,她还有几个身份要特殊说明:孝端文皇后之侄女,敏惠恭和元妃之妹。

孝端文皇后,名哲哲,生于1599年,死于1649年,是皇太极的正宫皇后,同时,也是孝庄的亲姑姑。

敏惠恭和元妃,也就是著名的海兰珠,皇太极的妃子,生于1609年,死于1641年,是孝庄的亲姐姐!

一家娘仨嫁给了一个男人--皇太极。

孝庄前半辈子的后宫生活并不如意,虽然13岁就嫁给皇太极,获封侧福晋,但是随着老公女人的增加她的地位逐渐下降,崇德元年皇太极在盛京册封五大福晋,孝庄从入宫的第二跌到第五。而其姐姐海兰珠虽然入宫比她晚,却宠冠后宫!

但是孝庄的后半生开挂了,皇太极暴毙以后经过一番争执:孝庄的儿子福临意外即位,而孝庄地位猛然提升,先是辅佐幼主亲政,顺治死后(一说出家),又辅佐孙子即位。

她也从五大福晋的末尾晋升为孝庄文皇后,1688年她走完了伟大而又多灾多难的一生,死前留下遗嘱:“我身后之事特以嘱汝,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卑不动尊,此时未便合葬,若另起茔域未免劳民动众,究非合葬之义;我心恋汝父子,不忍远离,务必于遵化安厝,我心亡憾矣!”翻译过来就是:皇太极已经死了很久了,不方便打扰他,我就不和他合葬了,也免的劳民伤财,况且我不舍得你们父子,就想葬在这。

这是一份奇怪的遗嘱,记载于《孝庄后传》,是真是假,有待甄别,历朝历代,皇后后妃去世都是必须与老公合葬的,合葬既是传统也是一种荣誉,但孝庄偏偏不愿意,背后原因令人费解。但就事情的发展来看,遗嘱可信度很高。因为1688年孝庄去世以后一直没有下葬,直到雍正二年才正式下葬昭西陵!时隔38年。

究竟为什么不愿意归葬盛京和老公埋在一起,后世总结了几条原因

(1)对老公不满,哲哲是正宫皇后,自己纵然有大功也取代不了姑妈的地位,而姐姐后来居上,老公偏心疼姐姐,一来二去导致孝庄心里不舒服,所以不愿意和她们葬在一起。

(2)遗嘱属实,不愿意劳师动众,且眷恋儿孙。

(3)这点也是最有争议的,就是坊间流传的:孝庄曾下嫁皇叔多尔衮,因为二嫁,所以死后不好意思归葬皇太极。

第三点后世争议最大,许多人扒出来编造孝庄下嫁多尔衮的是张煌言是明朝旧臣,对清朝不满所以故意造谣诽谤。(简直是废话,和清朝关系好当然会为尊者讳)

我个人恰恰觉得第三条可信度最高,当年皇太极暴毙,皇子豪格和皇叔多尔衮争皇位,双方互不相让,后来诡异的落到了年幼的福临头上,福临的皇位来路无法解释;后来多尔衮更是自称“皇父摄政王”,这一新颖的叫法究竟代表什么学界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而嫂嫂下嫁小叔子在满族本就是传统,说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只是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慢慢被中原孔孟之道同化,才渐渐抛弃。

如果孝庄的确曾经下嫁多尔衮,此事就可以圆满解释。而康熙显然是知道内情的,但囿于奶奶心愿和祖制无法取舍,所以就把奶奶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侧五间殿拆卸,全部建材运往在孝陵红墙外,按原样易地重建,作为太后的“暂安奉殿”。

这一“暂安”就是三十八年,直到康熙去世都没有结果,反倒是重孙子雍正有办法,先是给太奶奶一通歌功颂德,后来又引经据典解释不合葬是有理可依的,最后整出个昭西陵与太爷爷的昭陵对应起来,事情圆满解决!


历史说是非


看过《康熙王朝》这部历史正剧的朋友应该都知道,康熙与祖母孝庄太后的祖孙情无不让人动容。孝庄太后作为历史上有名的贤后,辅佐了顺治、康熙两代皇帝。而他对康熙的影响更是巨大。




孝庄文皇后布木布泰是蒙古科尔沁部(在今通辽)贝勒博尔济吉特·布和之次女,12岁即嫁给努尔哈赤第八子皇太极。皇太极即位后晋封永福宫庄妃,崇德三年(1639年)生下皇九子福临。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驾崩,顺治帝即位,与其姑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康熙即位后又加尊太皇太后。孝庄太后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后,一生辅佐培养两代帝王,特别是对康熙的一生影响很深。




孝庄太后与康熙的祖孙之情在中国封建王朝的皇室里可谓是最亲密也是最感人的。由于顺治帝宠爱董鄂妃而冷落了康熙的生母佟佳氏,玄烨两岁时候就被送出宫迁外邸抚育,尚在冲龄阶段的玄烨早早就与父母骨肉分离。在外邸,他经历了天花的考验,有了免疫力后重返皇宫,年轻的父皇母后却先后病逝,才八岁的玄烨懵懵懂懂中就被推上了皇位。童年即失去双亲疼爱对玄烨造成了很大的心灵打击。然而,来自祖母孝庄太后的爱,弥补了他弱小心灵的感情空白,祖母也成为他生活中最可依赖的亲人。




在孝庄太后的倾力呵护,殷殷教导下。小小年纪的康熙便显示出了作为一位千古明君的潜质。在祖母的教导下,康熙认真学习儒家典籍,诵读经书,对知识的渴望到了如饥似渴的地步。丰富的知识涵养为他以后的亲政提供了巨大的帮助。在鳌拜集团权势熏天,目中无人完全不把康熙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的时候。是祖母凭借多年的政治经验和超人的智慧协助康熙绊倒了鳌拜集团得以让康熙完全掌握朝政大权。不久三藩之乱爆发,孝庄太后力主削藩,康熙在祖母的支持下果断出兵平藩成功。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又收复了台湾。清朝在康熙的统治下进入了稳定健康发展阶段。




康熙自己也是一个至孝至诚的好皇帝。“期尽孝养,朝夕侍奉”,对孝庄的孝敬,康熙可谓是做到了无微不至。他每天不管朝事多忙都要前往祖母住的宫中向她问安。他常常“亲旨慈宁问起居”,“晨昏敬睹慈颜豫”。每当外出,他也时刻惦念着祖母:即使在南巡途中扑得鲜鱼或在围猎时获取野珍,他也会以最快速度,第一时间恭进祖母。祖母久病成疴卧床不起后,康熙日夜侍奉,忧心如焚。并前往天坛跪天祈求希望能用自己的阳寿来换取祖母生命的延续。如此赤诚祈求却终究换不回来上天的眷顾。康熙二十六年(1688年)太皇太后驾崩,寿享75岁。




康熙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依照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郊遵化府清东陵,并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昌瑞山下,称“暂安奉殿”,停灵其中。康熙去世后,于雍正三年(1725)才在暂安奉殿原处就地起建陵园,葬入地宫。而此时,孝庄太后的灵柩已经在这里整整停放了近四十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