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仪文化水平究竟多高?

李顺Leesun


如果将清朝皇帝依文化水平进行排名,垫底的必定是溥仪无疑了。溥仪的文化水平之拙劣充分打脸了中国那句古话“名师出高徒”!

溥仪用数年从数名师充分论证了:名师不一定出高徒。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有名有姓的就有四位,他们分别是:陈宝琛、袁励准、陆润痒和洋人老师庄士敦。

这些帝师不用详细介绍就知道,都是当时响当当的大人物、大学问家。

除了这些名义上正儿八经拜过师的老师外,溥仪的老师还有很多,比如:溥仪父亲载沣等。

这些人不用说,个个也都是顶尖人才。

这几位帝师都是享誉中外的大儒,放在任何文化领域,都是极具影响力的专家。让他们来教溥仪,可谓是大材小用!

不正经地说一句:当年的帝师陈宝箴教溥仪是什么概念?

大概类似于几个清北读本科、剑桥读硕士、斯坦福读博士,然后又给某总统当了几十年的文学顾问,最后跑到幼儿园去教小孩子认字去了。

有这么多名师加持,溥仪哪怕是从每个人那里学到一点皮毛,都足以受用终生。

如此强大的帝师团队教育下,溥仪偏偏就没成为“高徒”。

中国有句古话,叫“学好不容易,学坏一秃噜。”一个孩子在没有外部约束的情况下,想学好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是这种在他们眼中枯燥乏味的文化知识。

帝师固然想把自己毕生所学传授给这位帝子,可帝子不学,他们也没办法不是?

溥仪的智商虽然没问题,但却终究没有读书的基因。而一个人在一件事情上的成就,往往与他对事情的热衷程度,也就是感兴趣多少有着极大的关系。

溥仪有多不喜欢读书呢,当年张勋复辟时劝溥仪,左右上下、口水全部说干了,溥仪依旧不动声色。最后张勋无意间的一句:

“皇上啊,咱们只要复辟成功,把权力夺回来,那以后你就该处理国家大事,就不用读书了!”

张勋这不经意的话一出口,溥仪立马眼睛就亮了道:当真?

张勋愣了一下,立马说:当然是真的,你想想你当皇帝了大家都得听你的,谁敢再逼你读书?

溥仪听完后,当即拍板决定复辟。

当时的情况下,复辟得冒多大的风险溥仪肯定是知道的,会不会掉脑袋不一定,但失去袁世凯他们与清政府签署的满清皇室优待条件是一定的。领导人接见溥仪

但即便有如此大的风险,溥仪也愿意干,而原因竟然仅仅是因为:这么干就不用读书了。

溥仪不喜欢读书能到如此“不要命”的地步,其学问若还能长进,那就真真奇了怪了。

关于溥仪不喜欢读书这件事情,溥仪自己还正面回应过,他说:

“我念书极不用功…在屋里念书,念到枯燥无味的时候,只想跑出来看看屋外的那棵松柏树,以及地上的蚂蚁。”

读书的时候想的却是屋外的松柏树和蚂蚁,如此心不在焉,就是帝师钻进溥仪肚子里,溥仪也学不到什么东西啊!

于是乎,即便有天下最厉害帝师团队教育,溥仪也终究被打造成了“庸才”。

国学,是溥仪学习的重要科目,自然它也是检验溥仪文化水平的一个重要项目。

中国俗话说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就知道了。溥仪“溜”学问洋洋得意的一次作品,是他写给皇后婉容的“情诗”。

下面这首小诗便是溥仪在几位帝师教授多年后所呈现的水平,请看:

“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孰意君至此,悲愁断若忘;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对格律诗略通的人,一读就知道:此诗用词不考究,且毫无意境;就连在情感呈现上,也颇有些无病呻吟。

这个水平,大部分语文稍好一点的初中生在毕业时,都是能写出来的吧。

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溥仪被满汉双语国学大师伊克坦教了他5年满语后,竟只学会了一句“平身”。

说到这,溥仪文化水平相当于什么水平这一问题就呼之欲出了:如他自己在户口本上所写的那般,仅仅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准。

说起来不得不佩服当时给溥仪办户口的那些工作人员了,真真一掐一个准。

当年,溥仪从抚顺战犯看守所出来之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溥仪回到北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办理自己的户口本。

工作人员在填到溥仪的文化程度的时候,犯了难,因为溥仪从来就没有进过学校,更勿论上大学。后来,他们只好通过简单的交流,对其文化水平进行了评判。

交流之后,工作人员基本上就判定了这位“话痨”皇帝的文化水平,然后大笔一挥写下“初中”几字。

工作人员之所以能如此快速地判断出溥仪的文化,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明显他们的文化层次比溥仪高,高处看低处,从来简单明了。

想想真真可怜那些帝师,本是博士生导师的水准,最后却花多年教出了一个初中生。溥仪的案例与那些“青出于蓝”者,真真是两个极端。

可叹,世间的人,命好运好,若自身不努力,也是白搭。

有一句话相当引人深思:“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溥仪前半生虽并未学有所成,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中年后的溥仪在历经各种磨难,经历了从伪满洲皇帝到阶下囚到劳改人员到公民的多重身份转换后,开始明白了知识的重要性。

新中国成立后,溥仪在抚顺战犯看守所坚持学习,因为他的深入学习加上领导人对他的特殊关怀。出狱后,已算有所积累的溥仪成了新中国的全国政协委员和中央文史馆馆员。

晚年,溥仪还潜心写下了那本《我的前半生》,这本书最终成为了清末的珍贵史料,溥仪也凭借此书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写下自传的帝王。


记者李满


溥仪的文化程度究竟有多高,没有比对的标准做参照,反正,其文化程度是非常高的!为什么这样说呢?

情况是这样的——

溥仪虽然没有上过正儿八经的的学堂,但溥仪可是有众多名师一对一辅导过的。辅导他的其中一个老师叫朱益藩。

朱益藩可不是简单的人物。曾经考过翰林的第一名。先后担任过湖南的主考官、陕西的学政、京师大学堂的总监督,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其有非常深的书法造诣,是为数不多的书法“大家”,主要教授溥仪书法。

辅导溥仪的另一个老师叫陈宝琛,其21岁就考中进士,曾总理礼学馆,学识非常渊博。

国学功底异常深厚、曾担任过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徐世昌在成为总统之前也是溥仪的老师,教授溥仪多年。

另外,溥仪的老师还有粱鼎芬(教授诗作)、伊克坦(教授满文)、庄士敦(英国人,教授英语)等人。

在这些顶尖老师的教授下,本就天资聪颖的溥仪肯定是学习到了非常丰富的知识,其学识水平是非常深厚的,应该远远超过当代甚至现代大学生的水平。


那么,溥仪的户口本上文化程度一栏为什么写的是初中呢?

在解放初期,溥仪作为末代皇帝已深知自己“大势已去”,再也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了。所以,聪明的他只有学会低调做人才能确保自己平安度过余生。于是,他“谦虚”地将自己的学历水平“定为”初中。


老胡说三农


一,先说说溥仪为何在户口本上写的是初中文凭。

1959年,溥仪劳动改造被特赦后回到北京。由于他以前的家是故宫,显然不能继续居住了,于是在他的五妹韫馨的邀请下,溥仪住进了她家里。溥仪这时候开始就成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自然需要有户口,溥仪的五妹便带他到西城区厂桥派出所登记。当填写到学历这一栏时,溥仪告诉工作人员,自己没有接受过新中国的系统教育,于是工作人员便给他写了一个初中学历。


配图

二,那么溥仪的真实文化水平如何呢?

其实在清朝,皇帝非常注重皇子的学业,皇子很小便开始接受教育。但是皇帝的孩子不同于一般人,不可能去私塾或者官学读书,于是皇帝便朝聘请知名学者进宫教授皇子学业。

前排中,溥仪

但是溥仪又有所不同,一来他不是皇子,二来他继位的时候才三岁,所以他当上皇帝的时候还没有开始读书。但即便是这样,溥仪依然需要学习,因为这是清朝皇家历来的传统,皇帝必须接受系统地文化学习才能亲政,康熙帝就是很好的例子。在溥仪即位后的十多年里,溥仪先后接受过汉文,满文,英文等学科教育,而给他授课的老师都有着当时清朝全国一等一的水平,并且还请了外教。

溥仪小时候虽然贪玩,但是在逐渐长大后,溥仪的学业也有所好转,进步很大。在袁励准为和朱益藩的教导下,溥仪楷书写得很好,花鸟画画得也很漂亮。袁励准为和朱益藩都是进士出身,都做过京师大学堂的总监学,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有很高的造诣。

溥仪书法


溥仪画作

在徐世昌和梁鼎芬的教导下,溥仪的汉文和诗歌水平成绩也不俗。徐世昌是清朝进士,后来做到了民国大总统。而梁鼎芬也是进士,善长诗歌,被后世称为岭南近代四家。溥仪曾今写过一首诗:

夜坐阶生冷,思君方断肠。宁同千万死,岂忍两分张。 孰意君至此,悲愁断若忘。洗盏相畅饮,欢罢愿连床。

这首诗是溥仪写给他的妃子文秀的,此诗虽然不华丽,但是很真切。可见溥仪的国学和诗歌水平还是不错的。

溥仪还学习了满文,他的满文老师是进士伊可坦,在学习了四年满文后,溥仪可惜轻松阅读很多满文书籍,并且可以使用满文写作。


配图

溥仪还一个英文老师转庄士敦。庄士敦毕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还不仅教溥仪英文,还顺带教授溥仪数学,地理等当时西方才有得先进科目。在庄士敦这个西方人的影响下,溥仪学习了很多西方的君主立宪气象,大开了眼界。在庄士敦的教导下,溥仪英文口语很好,字写的也很好看。

溥仪英文手迹

由此可见,溥仪不仅诗词书画都有一定的成绩,满文和英文也不差,这绝对不是一个初中学生能达到得水平。如果把溥仪放到今天,最不济也应该是个研究生在读水平。


皇帝都这么努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学习呢。欢迎大家关注我,更多精彩内容在路上哦!


围炉煮酒话春秋


这个不好回答,以溥仪当时的条件,授业老师都是人中翘楚,就算溥仪是呆子,日积月累之下也必有收获,更不要说溥仪是个正常人。学术成就不好说,但起码学识、见闻高出常人一大截应该是没问题的。户口本上写初中,是因为溥仪的教育都是在宫里进行的,严格的说算家教,或者私塾。可归类里面没有这一说法,一个皇帝是小学学历说出来也不见得让人信服,而且溥仪在十多岁时还有老师教授他,所以写个初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