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和汉景帝谁对汉朝的贡献最大?

提问达人魔力侠


汉文帝刘恒的贡献当然比汉景帝大。

汉文帝的贡献有:

一,延续了汉王朝。陈平,周勃诛吕之后,可以成为皇帝的人选相当多,而刘恒几乎没有后台,没有竞争力,但是陈平他们看重的就是这点,所以才拥立了刘恒作为皇帝,但是刘恒有出色的政治才干,延续了汉王朝。

二,完成了修养生机的目的。刘恒是无为而治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治理下,汉朝人口怎加了,人民生活水平也提高了。

三,充实国库,强大国家。汉文帝晚年已经是国库充盈,历史上记载穿钱的绳子都断了。

四、落实了将“孝”作为国策的政策。汉朝以孝治天下,在汉文帝得到了发扬,并且汉文帝也是以身作则,对母亲薄太后相当尊重。

五、设定了削藩的基础政策。采取了蚕食诸侯国的方略,同时封刘胜为梁王,为汉景帝评定七王之乱奠定了基础。

而汉景帝主要的贡献就是削藩并且评定了以此引发的七国之乱,汉景帝削藩采用的急火,多以容易招致叛乱,不过也为后来推行推恩令消去了阻碍。而汉景帝评定七王之乱有很重要的两点:一个是重用周亚夫;二是梁国作为屏障。而这两点都是汉文帝留下的遗产,周亚夫是汉文帝发现并任用的人才,梁国也是汉文帝大肆扩张,并将梁武分封到此,所以汉景帝能评定七国之乱,也是因为汉文帝之前已经做好了相应的铺垫工作。

总体来说汉文帝的治国才能要远超汉景帝,但是汉景帝也是一代明君,两位帝王开创了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


帝国烽火


汉文帝是中国古代专制统治者中比较开明的一位帝王。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出生在楚汉相争的乱世,他的母亲最初是西魏王魏豹的妃子,在魏豹失败后成为刘邦的妃子,之后生下刘恒。汉高祖刘邦死后,汉惠帝刘盈即位,而实际掌权者是他的母亲吕后。刘盈死后,吕后立了一个傀儡小皇帝,自己称制,继续掌握权力。在这些年里,刘恒默默无闻地生活在自己的地盘。吕后死后,以周勃、陈平和刘章为代表的大臣和诸侯王势力,灭掉了吕氏的势力,推立远在代地的刘恒为皇帝。

他继承皇位后,在统治的二十多年里,继续无为而治的黄老思想,轻徭薄赋,废除肉刑,休养生息,对匈奴、南越、诸侯王采取怀柔政策,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安定局面,他和他的儿子汉景帝统治的时期,被称为文景之治。

汉文帝时期的官僚体系人数比较少,也没有大的战争和营建之类的活动,税收比较低,大概是三十税一,因此老百姓的生活比较安宁。

汉文帝比较尊重法律,不滥用刑罚。比如,有一次,汉文帝出巡经过长安城北的中渭桥,有一个人突然从桥下跑了出来,皇帝车驾的马受了惊。于是命令骑士捉住这个人,交给了廷尉向张释之。张释之审讯那个人,向皇帝报告那个人应得的处罚,说他触犯了清道的禁令,应处以罚金。文帝先是发怒。后来听从了张释之要求皇帝尊重法律的劝谏

汉文帝还废除了肉刑。汉初的法律沿袭秦代法律,有很多残酷的刑罚。除了严酷的死刑,就是很多非死刑,受刑者也会受到极大的肉体创伤,无法再正常生活。少女缇萦是名医淳于意的女儿。淳于意长期行医民间,对王侯却不肯趋承。赵王、胶西王、济南王、吴王都曾召他做宫廷医生,他都一一谢绝了。因常拒绝对朱门高第出诊行医,被富豪权贵罗织罪名,送京都长安受肉刑。其幼女淳于缇萦毅然随父西去京师,上书汉文帝,痛切陈述父亲廉平无罪,自己愿意身充官婢,代父受刑。文帝受到感动,不仅宽免淳于意,而且废除了肉刑。废除肉刑的诏书是这样写的:“诗曰:恺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过,教未施而刑已加焉,或欲改过为善,而道无由至,朕甚怜之!夫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何其痛而不德也!岂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对诸侯王的政策上,汉文帝除了削平了济北王和淮南王的叛乱,趁机削弱他们的势力,对其他诸侯王也是以安抚为主。比如,他对势力很大的吴王刘濞给足优待,打消了刘濞的不臣之心。贾谊上了一道《治安策》,认为,诸侯国的强大难制是汉帝国的“可为痛哭者”。更激进的晁错,则主张把诸侯国的大部分土地都收归中央。汉文帝没有理会这个主张。对南越王赵佗,汉文帝也采取了优待:给他家族的先人以适时的祭祀,封赵佗的兄弟为官。赵佗知趣地表示臣服。汉文帝对待匈奴,也是既打又拉,继续采取和亲政策,保持了北方边境的长期相对和平。

汉文帝在成为皇帝后还保持着节俭和谦虚的性格。《汉书》记载:“孝文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有不便,辄弛以利民。”据说,他不愿意浪费十户人家的赋税而建造一个露台。

汉文帝在去世之前,留下一篇遗诏,依然保存着节俭和谦虚之风。他诏令全国官吏和百姓:“诏令到达后,哭吊三日就除去丧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饮酒、吃肉。应当参加丧事、服丧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脚。服丧的麻带宽度不要超过三寸,不要陈列车驾和兵器,不要动员民间男女到宫殿来哭祭。……葬我的霸陵周围山水要保留其原来的样子,不要有所改变。后宫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让他们回娘家。 ”

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 清代的曾国藩说:“天下惟诚不可掩,汉文帝之谦让,其出于至诚者乎!”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末尾说:“孝文在代,兆遇大横。宋昌建册,绛侯奉迎。南面而让,天下归诚。务农先籍,布德偃兵。除帑削谤,政简刑清。綈衣率俗,露台罢营。法宽张武,狱恤缇萦。霸陵如故,千年颂声。”对汉文帝的施政有比较多的赞颂。

提到汉景帝和汉文帝齐名,我想到一个说法:很多时候,齐名的两个人往往层次并不相当。

汉景帝在继位后,沿袭了文帝朝的轻徭薄赋等大政方针。《史记·景帝本纪》说:“景帝即位,因脩静默。勉人于农,率下以德。制度斯创,礼法可则。”这是其优点。

但是,在对付诸侯国方面,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主张,立刻激起了吴楚赵等七国之乱,他们打着“清君侧,诛晁错”的旗号,汉景帝却慌了,听从了袁盎的建议,杀了晁错,七国却继续作乱。朝廷花了三个月的时间,才把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朝廷除了收回这些国家的土地之外,还对其他诸侯国采取了措施,把诸侯国一切官吏的任命权收归朝廷,把诸侯国的丞相改为相,诸侯国实际上已经成为朝廷的郡县。

汉景帝为人也比较急躁和凶狠。在当太子时,他在和吴王刘濞的太子下棋时,因为发生争吵,而把对方杀死,这不能不说是日后七国之乱的引子之一。在七国叛乱爆发后,他也许是因为惊慌,不经思考,杀死了给他提建议的晁错,别忘了,晁错曾经是他的老师。这就是他性格中阴险的一面。

可以说,汉文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真正无为而治的时代,是守成的时代。这样的时代貌似很保守,皇帝和政府也没有大的作为,但是,没有作为恰恰是最好的。因为专制政府的许多作为,往往是剥夺百姓,滥用民力,大肆兴建,发起战争,导致民不聊生。

汉景帝时代是汉文帝时代向汉武帝的所谓大有为的时代的转折期。文景之治攒下了大量的金钱和粮食,为以后汉武帝的作为(làng fèi)奠定了基础。

汉景帝时期,中央集权比汉文帝时有所增强。而汉武帝时,通过采取诸多措施,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和皇帝的专制权力。到汉武帝末年时,“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奢泰亡(无)度,天下虚耗,百姓流离,物故者半。蝗虫大起,赤地数千里,或人民相食,畜积至今未复”(夏侯胜语)。因此,夏侯胜认为,汉武帝“亡(无)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

因此,从对皇权集中的贡献来看,汉文帝不如汉景帝。但是从无为而治的统治范式和百姓的角度看,汉文帝的贡献更大。


人人都爱学语文


‘: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义意重大,无语伦比,汉文帝刘桓乃高祖第四子,大汉第三任皇帝,其母薄太后,身于乱世,低调作人,躬顺贤良,才免被吕后施于毒手,与其母其舅薄昭回到封地代地,施仁政,救灾民,施教化,使萌宠少年有了人生的一次以天下大义为重,以黎民百姓为尊的高尚品德,在吕氏天怒人怨土崩瓦解后,大汉权臣良相们思量再三,迎回了无本无势力的代王为帝,孤儿寡母似好欺点,然代王无愧于高祖之子,威猛持重,忍辱负重,手段高明,先大封了平定诸呂之乱有大功的,陈平,周勃,灌婴,等将相,有立威拥信己方势力,一步步制服了杰傲不逊的大将悍相周勃,有开始了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黄老学术,大力养马,种田养桑积畜力量,对百姓十税抽一,老有所养,壮有所为,少又所敖,对外邦蛮夷的匈奴势力以和为贵,嫁公主以保境安民,为大汉后世称雄于世打下了稳定的基础,百年后的唐太宗曾遥祭一代伟帝汉文帝,称他教化万方,积累国为,勤俭节约,治贪打污,为天下计,在自己不久于人世时,言,天下不可因我亡而停嫁娶,不可国中官史皆入朝悼哀,凡四品以下官史皆安于王命勤于政事,不可为吾事而废国事。汉景帝是一位不失于其父之功的另一位伟大帝国,文治武功天下称奇,平七国之乱,惩天下乱臣贼子,谦修明德,文才武备,为其子刘彻打了了坚实丰盈的大汉帝国,不及其父仁德,但武略权谋高于其父。


94310417小云


汉文帝叫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第四子。其为人宽容平和,非常低调。是比较不受刘邦宠爱的,所以被封在偏远的代国。吕后死后被群臣拥立为帝,是为汉文帝。文帝即位以后自己身体力行,勤俭节约。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稳定了汉初的封建统治秩序,恢复和发展了经济,开创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文帝在位23年,死后由嫡长子刘启继位,即汉景帝。刘启在位期间削诸侯封地,平定了“七国之乱”,巩固了中央集权,继续奉行“与民生息”政策。刘启继承和发展了汉文帝的事业,与其父一起开创了“文景之治”。个人觉得文帝的贡献大于景帝,万事开头难,开创者遇到的困难和阻力肯定大于跟随者的。当然景帝的政绩也非常杰出,才有了后来的“汉武盛世”


历史追溯者


汉文帝刘恒与其子景帝刘启治世之时称之为文景之治,开中国传统盛世之先河,文帝刘恒的功劳要更大一些,毕竟在他当政时使轻静无为,与民休息,轻徭薄赋的基本国策成为了西汉帝国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而且他登极矣始西汉帝国就快速走出了诸吕之乱的阴影,国家从新走上了正轨,社会秩序也更为稳固。也有效的遏制住了功臣集团的跋扈,功在千秋。

景帝刘启多是守成,延续了乃父的治国方略,用晁错行削藩策激起七国之乱,多亏周亚夫之力削平反叛,还汉帝国一清平世界。只是刘启为人不厚道,为他出力之人大都不得善终,晁错腰斩于市,周亚夫饿死狱中,实为莫须有之罪的发端,汉景帝当不得明君之谓。


贺拨岳


当然是刘恒,刘恒是谁我就不细说了。

为何是刘恒贡献更大?

来来来,我们做个很简单的对比。

汉景帝刘启在位的时候的主要矛盾是中央与地方诸侯的矛盾。

而刘恒继位的时候呢?

刘氏皇族与吕家的矛盾,各个大臣之间的矛盾,中央眼看被各方势力搞得十分虚弱了,地方诸侯都快压不住了。

从宏观面来看,刘恒面临的问题比刘启更加尖锐。

而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刘恒硬是用自己的怀柔之策,将多方都稳定了下来。

使得大汉继续休养生息,可以说,当时没有第二个人比他更适合坐皇帝的位子了。

有人说刘恒性格温和,但人都是有脾气的啊,尤其是坐到皇帝的位子,不发点脾气仿佛对不住皇帝的称号。

刘恒也忍了很多,这个人能忍!

是刘恒将刘邦的局顺利接盘下去,才有刘启,才有后面的刘彻的富强!

所以,答案已经不言而喻了。


一加一不等于贰


昨天刚回答过“刘邦和刘彻谁是汉朝最好的皇帝”,今天又碰到一个类似的提问。

不论刘邦和刘彻的话,我认为汉文帝刘恒的贡献要更大一些。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吕雉掌权时,刘恒和他妈幸运的躲避了吕雉的迫害,后来因为名声较好,被陈平和周勃推上了皇位。

刘恒为人比较宽仁,上台后对待诸侯王和周勃等功臣,采取以德服人和软硬兼施的办法,巩固了自己的位置。他在位期间,推行无为而治,大力发展经济、轻徭薄赋、厉行节俭,开创了中国第一个治世。他的儿子刘启只是沿用他的方针政策,萧规曹随。


红黑圣西罗


这是弱智问题吧!汉文帝的眼光和格局以及仁爱的理念是汉朝强大的根源!汉文帝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排名前三的帝王之一,也是历史上最被低估了的帝王!景帝只能说沿袭了文帝的政策没有瞎搞而已!可以说武帝都应该排在文帝之后!


用户1346743320940


汉朝的文景之治,不分伯仲。只有相互作用,才能达到当时的盛况。


春晓guo


呵呵当然汉文帝:因为汉文帝创始之一国家富强是打下基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