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阿道夫·希特勒不搞侵略,他会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吗?

我是来帮别人提问的


希特勒不搞侵略,他会是“德国救星”吗?

1945年4月30日伴随着德国柏林的国会大厦,被苏军坦克攻陷。发动二战,致使千万人死亡的大魔王希特勒,意识到自己走投无路了,选择在地下室内自杀,结束自己罪恶的一生。

由于希特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仅用10余年时间就让因战败而颓废的德国重新站起来,并再一次向“全世界”宣战。很多军迷在唾弃他发动二战的罪行之时,往往会对他的能力给予肯定。

甚至发出“假如希特勒不搞侵略,他将是“德国救星”的假设”,并列举出了2项希特勒做的非常好的政绩。

第一项:福利政策

主要表现形式为欢乐产生力量运动、劳动美化运动。在上述运动的推动下,德国成为最早将5月1日定为法定工人节日的国家之一,在这一天希特勒以国家领袖的身份,亲自邀请全国的工人代表与自己聚会,并传达纳粹政府对工人们的关心。

与此同时没能跟希特勒聚会的工人们,也有不错的福利,纳粹政府要求全国工厂放假一天,工厂劳动的工人们不分男女在这一天都可以休息。

第二项:解决失业

1929年10月29日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突然暴跌,成千上万的美国人一夜之间破产,美国第一个进入经济大萧条期,而因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利用英国损失惨重的事实,趁机成为全世界的经济中心。

所以当美国经济出现大规模下跌之后,原本就还未从一战中走出来的欧洲各国,也接二连三的在经济上倒下,而德国在一战赔款的压力下成为倒的最惨的一位。

当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当总理之时,整个德国政府面对着六百万失业人员,德国各个大城市的街头随处可见乞讨之人。

然而虽然失业的人多,但是希特勒仅用6年时间就将其基本完全解决了,时间转到1939年时德国失业人口仅剩几万人,且在部分岗位上出现了“用工荒”的现象。

从数据和结果上看,希特勒上述执政行为确实达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当我们深挖这些行为背后的实现过程时,不难看出绝大多数都是“杀鸡取卵”的行为。

就拿“解决失业”这个问题来说,在纳粹的主持下社会并没有增加大量民用岗位,失业人员往往都被征召进了军队、兵工厂为重新武装德国军队服务。

当军方实在装不下了,纳粹政府还会选择剥夺特定人群的工作来创造就业,最典型的“受害”人群为已婚妇女和犹太人,首先政府出面强调若非这一项工作必须一个特定女性完成,原则不给已婚妇女安排工作。

至于犹太人就更倒霉了,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立马下令将政府内任职的犹太人陆续免职,其中包括公务员、警察、军人,理由统统为“犹太人是劣等人种”。不完全统计到1938年除去不可替代的,绝大多数犹太人都被从工作岗位赶了下来。

假如希特勒此后不发动侵略,那他根本不会大量造军工企业,而没有这些企业接纳失业人口,他解决失业人口过程将出现一个大口子。

再而希特勒排挤已婚妇女、犹太人是在激化社会矛盾,若希特勒不发动侵略战争,手中没有大量军队,国际社会对他的约束力还在,那凭借犹太人当时主导德国金融界的经济实力,希特勒可能当不完一届总理。

综上小袁对“希特勒不搞侵略,他会是“德国救星”吗?”的问答是“不可能”,因为希特勒他之所以能在二战前取得经济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准备打仗的这个行为帮他“突围”的。

若没有了这个“准备打仗”的行为,经济成功就失去了前提,而经济成功又是后人假设他能成为“德国救星”的最重要指标。


袁载誉


希特勒不搞侵略,也不会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1933年希特勒上台,其时由于一战造成的经济混乱还在持续,全球性的经济大危机进一步恶化了德国外部环境,德国国民经济陷入停滞,失业率高企,上上下下一团糟。

但此后短短6年,德国GDP增长105%,国民收入增加一倍,经济规模超越英国法国,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工业军事强国。

希特勒究竟有什么魔力,能够一扫阴霾,让德国人死心塌地跟着他发疯呢?

看似复杂的背后,是今天看来十分简单的经济逻辑。

第一,抢劫

纳粹上台后,以“排犹主义”为借口,洗劫了德国境内富裕的犹太人,据统计,约有60-80亿马克的德国犹太资本被转移到纳粹党团或者德国政府名下,对于陷入经济危机的德国而言,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第二,基建

基建是拉动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的不二法门,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上台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就精于此道,通过修建胡佛水坝等大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稳定了就业,拉动了经济增长。希特勒上台后,大规模投资兴建机场、铁路、公路,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

第三,金融管制

一战以后,因为赔偿问题,德国马克几乎变成一堆废纸,希特勒上台后,废除了金本位,对德国国内金融交易实施严格管制,对外贸易采用以货易货的形式,降低金融风险,从而快速稳定了金融秩序。当时就有经济学家指出,金融危机几乎没有对德国造成冲击。

第四,计划经济

为了垄断权力,希特勒大量关停中小企业,推行计划经济体制,把经济大权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实行垄断经营,积累财富。据统计,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战争爆发,德国共计强迫关闭超过20万家各类中小企业,小商号更是不计其数。

第五,国民经济军事化

除了大规模投资基建,希特勒还把大量资金用于发展军事工业,通过大量建造军工厂和武器订单,解决就业问题,为军事扩张做准备。短短三年时间,德国失业率就降低为零。

第六,国民福利和社会保险

为了取悦选民,独揽大权,希特勒大力改善德国国民福利,修建了大量度假村和旅游设施,与此同时,工厂工作环境大大改善,社会保险发展迅猛,国民生活质量得到大幅提升。

客观来说,希特勒这些做法对于推动德国经济复苏,拉动就业是很有帮助的,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诞生以前(1936年出版),亚当斯密的自由经济思想是经济学界的主流,但过度自由化引发的市场失灵,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这是资本主义的一大弊病,也是当时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的社会难题,希特勒反其道而行之,歪打正着。

当然,即便做法合理,也是建立在德国特殊国情的基础上。德国虽然一战战败,但其工业基础发达,技术先进,教育和科技水平一流,彼时在部分工业领域,即便是美国,也需要向德国学习,这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希特勒能快速复苏德国经济,实则是走了一条捷径。

但这种做法却存在致命的缺陷。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的基础是建立在自由市场竞争基础之上,以资本调控社会资源配置,提高商品利用率;以竞争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劳动生产率,失去这个大前提,即便国家资本主义可以在短期取得成功,但由于其缺乏竞争意识和竞争环境,无法高效配置资源,激励创新,将逐渐被自由市场淘汰。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有两个,其一是逐渐放开市场,培育自由竞争市场,并佐以健全的法律环境保障,走上良性发展轨道;其二就是对外扩张,以军事力量抢夺更大市场,维持原有的生产配置模式。

毛主席就曾经评价道“法西斯的本质就是扩张”。

哈耶克在1944年出版的《通往奴役之路》系统完整的论述了这一问题,他旗帜鲜明的指出,自由市场能够促进竞争、优化资源配置;而计划经济、国家干预则可能导致人治的问题,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

可惜为时已晚,以严谨著称的德国人被希特勒的蜜糖遮住了眼睛,走上了一条毁灭之路。

可以说,希特勒的政治理念和经济政策注定会走上对内镇压对外扩张的道路。如果不这么做,他的政策很快就会失效,德国经济将重返萧条,而他自己也将走下神坛,被他的选民抛弃。

希特勒的做法可以从二战以后的苏联发展道路中得到印证,同样是计划经济体制,同样是对外扩张,苏联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济就陷入停滞,但彼时美国陷入越战泥潭,无力对抗,80年代里根总统上台以后,美国的后发优势开始展现,苏联被全面压制,最终在与美国的竞争中失败解体。

当然,比起苏联那些腐化堕落的官老爷,掌权不久的纳粹党在廉洁高效方面做的好很多,这也是德国经济快速崛起的原因之一。

比起那些伟大的政治家,希特勒不过是个政治投机者,他继承了费希特的国家主义和反犹思想,推崇尼采的超人理念,利用德国人服从权威,遵守纪律的民族特点,利用国家危机攫取权力,但他个人能力有限,又妄自尊大,挑起对外战争,最终把国家引向毁灭之路。



日慕乡关




对于希特勒是要一分为二来看待的,1939年就是一个重大的分水岭。之前的他是一个建设者,之后的他就是一个超级战犯。他和许多历史名人一样,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希特勒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德国复兴主义者,对德国的热爱也是许多人不能比的,几乎到了变态的地步,这一点我们从他在一战中的那些经历就可以看出来。自从希特勒上台以后,他对在一战结束后严厉打压德国的英法等国采取了逐步蚕食的手法,废除了强加在他们头上的所有不合理条约。

希特勒领导的纳粹党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党开始,迅速蹿升为德国第一大党,并且还成为了执政党。从这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希特勒是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他有一个国家领袖应该具备的魅力和能力。


希特勒最大的创造大概就是现在全球非常流行的高速公路,他执政以后,迅速改变了德国以前的交通状况,修建了大量的高速公路,这估计在世界上也是首创。

一战结束后,德国人民基本上就没有过过好日子。他们背负着巨额的战争赔款,像当今的房奴一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熬到头。希特勒用的比较铁血的办法,迅速扭转了这个糟糕的局面,让德国人民过上了相当安定的生活。



我们还是用希特勒在二战前发表的一个公开演讲的内容,来看一下希特勒的政绩吧。

他说:从1933年纳粹党上台到现在六年间,政府解决了700万失业德国人的就业问题,实现了充分就业,满大街都找不到一个失业工人。

他接着说,建造的大量学校让德国人的教育和文化水准大大提升,把被其他国家瓜分的领土全部收了回来,把流失在各地的德意志人民都带回了伟大的德国。请问有哪个人能实现这么优秀的成果呢?

最后他强调,一战结束后,那些战胜国不允许德国发展军事工业和强大的军队。正是在他的领导下,德国建造了大量的军事工业,还重新把德国的陆海空三军给组建了起来,让其他国家不敢来欺负德国。



有人会问希特勒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必须承认,希特勒也是一个天才,它对于一个社会的管理水准远远高于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1933年希特勒和罗斯夫同时执政,但希特勒的手腕更加历练和高效。希特勒采用国家暴力机器,牢牢的控制住了德国经济,想整个社会和经济恢复到正常的轨道上来。

我们都说美国人搞了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经济的计划,希特勒搞得更加彻底。他要求把所有的失业工人通通送进工厂去上班,企业主可以不发工资,但是要保证所有工人家庭的吃饭问题。然后再慢慢去解决工资的问题和加班的问题,把工人的收入给提高上去。

当时的德国还面临其他国家没有面临的问题,那就是缺乏资金来推动经济增长。希特勒就认命天才经济学家沙赫特去向美国的华尔街借钱。我们现在能听到一个故事,沙赫特智斗美国人的故事。其实这都是扯淡,美国华尔街之所以愿意把钱借给德国人,就是投到那里有回报,和你说话有没有道理没有关系。大人只看得失,小孩子才讲对错。



德国人一向以理性和智慧著称,他们愿意听从希特勒的领导,这足以证明希特勒是一个优秀的国家元首,当然前提是如果没有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话。

希特勒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他自己和德国送上了一条不归路。他在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本来已经成为非常有魅力的国家元首。迅速恢复了德国的经济,还承办了一次奥运会,创造了一大奇迹。

有人曾经这样说,如果1938年底的希特勒突然去世,他绝对会被以英雄的形象载入德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因为他确实改变了当时的政府职能和经济发展规律,让德国迅速从衰退的经济中恢复了过来。

然而历史不容假设,有些道路向前多走一步就是深渊,如果能在这个位置上停下来就是英雄。希特勒的问题就在于此,他过于神化了自己的作用,认为自己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超越欧洲历史上的大英雄拿破仑。他的悲剧也就在于此,他毁灭了自己,也毁灭了德国,甚至毁灭了整个欧洲。


新知传习阁


就德国当时的情况来看,如果德三不发动战争的话,德国国内所面临的问题和缺陷都足以将纳粹政权赶下台几十次了。因此对小胡子来说,如果不发动战争,他绝对不会被称作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骗子政客。”

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希特勒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局势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在国内政治上,希特勒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让自己从默默无闻的维也纳乞丐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大独裁者。在国际局势上,希特勒步步为营,利用英法苏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以及对战争的恐惧,不仅一步步拆散了还尚未成形的反德联盟,而且还借此吞并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并撕毁《凡尔赛条约》以彻底扫清德国扩军备战的绊脚石。由此不难看出,希特勒是非常有潜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的,那为何说希特勒无法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呢?这其实跟当时德国国内的状况以及希特勒在当时推行的政策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在希特勒上台时,德国国内存在一个异常严重的问题——即经济危机引发的阶级矛盾;不仅是德国,在当时,美国也同样面临着这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而希特勒和罗斯福也采取了几乎相同的政策,即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来调控市场资源分配,以此来缓解经济危机所引发的社会矛盾(阶级矛盾)。具体来讲就是全面推行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修建基础设施解决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以工代赈、制定行业规则,避免各企业之间盲目竞争而造出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政策;虽然这些政策并不能够解决经济危机的根本问题,但是却能够缓解经济危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但尽管两国的政策几乎相似,但是德美两国却有着不同的国情,由于美国建国较早,再加上国土面积大,人口众多(反正比德国多),资源丰富,因此在其历史上积累了大量的原始资本;而现代德国在19世纪中期才建立,其资本积累要少于同时期的其他资本主义强国,再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拼光了家底,还丢掉了大块土地和仅存的殖民地,因此并无多少能够拿的出来的资本。所以对于美国来说,其可以依靠雄厚的家底来花大把的时间调整经济,在民心稳固的情况下逐步解决经济危机。

而对于“家境贫寒”的德国来说,如果不能够在短期内获取大量资本以补贴德国国内,那么这个缓解经济危机的政策迟早会破产,届时德国国内的阶级矛盾问题将会更加严重,纳粹政权被赶下台或无产阶级革命再次爆发也是迟早的事情。为了短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希特勒(也有可能是沙赫特emm)采取了迫害掌握德国国内掌握大量财富的犹太人以获取资本。但是那点资本也只够缓解燃眉之急,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问题;因此,为了能够获取大量资本来缓解经济危机,转移视线以缓和阶级矛盾,德国也就只能通过战争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的。在当时阶级矛盾异常严重的德国来说,想要通过和平方式解决经济危机根本不可能,要么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或其他手段建立一个纯计划经济的国家,要么通过侵略扩张的手段来无限制的缓解经济危机。而被德国的垄断资本家和容克地主推上台的,并且还对苏联极度仇恨的希特勒怎么可能容忍第一种手段?不搞侵略扩张,德国人民就只能从天堂再跌回地狱,届时不仅希特勒的纳粹政权不保,而且有可能会爆发比11月革命更大规模的无产阶级革命。


所以,即使希特勒再有才能,在当时德国国内的情况下,如若不发动战争,充其量也只能算是一个欺骗人民的“骗子政客。”


二战吐槽君


不发动战争,他也仍然是个魔鬼。

为了摆脱1929年从美国纽约华尔街引发的全球性经济大危机,和1919年《凡尔赛和约》带给德国的沉重赔款债务,希特勒采取的主要办法是3个:

1、先学美国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大量招募国内失业者兴建超级大型的国家工程,解决就业问题。再学苏联斯大林共产党的宣传,并通过集会、组织、文宣,号召全民参与国家战后复兴。

这一条无可厚非。但接着就有问题了:

2、剥夺国内最有钱的犹太人的财富,并进行种族灭绝。

从“水晶之夜”那样的赤裸裸的威胁敲诈,到集中营里头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他成功地消灭了全德国最富有的一个民族,并把他们的私人财产全部投入到了国家的财政积累中去。在历史上,“劫富济贫”有时可以是一个极度邪恶的名词。例如希特勒的灭犹,不仅是国内民族矛盾的一次爆发,也是一场国家组织的大范围谋财害命。二战爆发前,德国人不仅摆脱了经济危机,甚至在生活水平上领先于全欧洲所有国家。

所以,即使没有发动战争,希特勒也仍然是个魔鬼。而作为多米诺骨牌效应中的一环,当德国通过这种残忍罪恶的手段出现了初步的复兴,希特勒就必然更急于摆脱《凡尔赛和约》带来的种种限制和压力。而且,这样的阶段性复兴如果没有新的动力,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总之,希特勒必需再找一个出路,以便一劳永逸地解决《凡尔赛和约》和经济复兴两个问题。那就是:

发动战争,重新瓜分世界——

3、通过发动战争,掠夺别国的资源,奴役别国的劳力,支配别国的市场,转嫁危机。

最奇怪的是:越到战争后期,德军节节败之际,德国国内的物质生活水平居然越来越高,你能想象吗?


喷子都是玻璃心


我是这样看的,希特勒和搞不搞侵略,他都是一位政治家,这点是不容置疑的,希特勒搞侵略,也是想让德国强大,他的出发点是好的。只是他所采取的方式不对。下面我就把我写过的一篇文章贴到这里,供大家借鉴。

希特勒是二战的元凶,也是国际公认的世界第一大演说家,看过他演讲视频的人都知道,希特勒的演讲很具有煽动性,逻辑性,欣赏性。他演讲的突出特点,一个是语速快慢结合,声音铿锵有力。另一个就是他自己独创的手势,有人曾经统计过,说他在演讲的时候,平均每十秒钟变化八个手势,这些手势和演讲捆绑在一起,或是斩钉截铁,或是意味绵长,或是果断刚劲,更加深了演讲的感染力和号召力,下面我就对希特勒演讲的三个特性,来分别说一下。

 

1,煽动性,作为演讲,没有煽动性是不可以的,只有调动了观众的情绪,演讲才会有激情。希特勒在演讲的时候,下面的人不时都会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也说明,他们都十分信服希特勒的演讲,并对希特勒充满信心,也正因为这样,希特勒不失时机的抓住了德国政治空虚的缝隙,由一个流浪汉,凭借着自己这张嘴,取得了德国民众的信任,一步步走到了纳粹元首的宝座。

 

2,逻辑性。演讲也像写文章一样,必须具有一定的语言逻辑,一个杂乱无章的演讲,是不可能调动起观众胃口的,希特勒的演讲,正因为有了极强的逻辑性,才能够引人入胜,也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听他的演讲,也让希特勒军事侵略的谬论,逐渐演变成了让德国复兴的真理。

 

3,欣赏性。作为一个演讲,光有逻辑性煽动性还不行,还需要一定的包装,只有包装完美了,才能够像礼品一样,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而希特勒在演讲中的包装,在我看来,最显著的一点就是他的声音和手势,不管是语重心长还是歇斯底里,希特勒都能运用的恰到好处。配上他那刚劲有力,挥洒自如的手势,欣赏他的演讲,就有如欣赏一段舞蹈一样,让广大的德国民众都沉醉在希特勒一手编织的梦境里。

 

希特勒被公认为世界第一大演讲家,只能说他的演讲是很出色的,但并不代表他的人品,说希特勒的演讲好也罢,欺骗也罢,希特勒能把他的演讲发挥到了极致,客观的讲,这是他的本事所在,我们无可否认的是,他在收获了德国百万民众欢呼的同时,也把他的粉丝,更把世界上热爱和平的人们,推向了战争的深渊。

 

 


骄然


希特勒是政治投机者,野心家!一战中他只是个下等兵,战后成了街头的混混,无业流氓!但这个人很聪明,他看出一战德国失败,割地赔款,经济萧条,大批人失业,社会动荡不安!他认为这是个政治投机的好机会!他组织‘国家社会党,’,对工人宣扬国家社会主义,对民族主义者宣扬民族复仇主义,对资产阶级宣誓要复兴德国,取得当时的总统兴登堡的信任,使国家社会党赢得了执政党的地位!当上了总理!上台以后,他大搞法西斯主义,建立独裁统治,镇压共产党和工人运动,迫害民主进步人士,扩充军队,发动侵略战争,千万无辜的人民死于战争,和纳粹的集中营!是世界的罪人!


北京老马3


实际上在他没能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版图之前,他是比不上俾斯麦的。

但是他把奥地利纳入德国版图之后,就已经超越了俾斯麦。此时希特勒在德国历史上的位置,几乎已经超越了所有德意志人的领袖。

但是他一系列的战争,把他的位置又打回了原形。

至于后来的对苏战争,主要原因就是希特勒不得不继续开动战争机器,但是海军又不可能对英国占有优势。而斯大林个人的某些政策也刺激了希特勒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军事冒险。

至于某些打主借题发挥评价计划经济,然后再夹杂私货把计划经济和平均分配捆绑在一起,我对这种行为是无法理解的。

站在市场经济的角度评价计划经济毫无疑问,会看到计划经济的各种缺点。但同样站在计划经济角度看,市场经济也会有各种缺点。

毫无疑问,德国这种本身就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国家,在恰当的运用,计划性经济以后可以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而市场经济恰恰很难做到这一点。

比德国做得还彻底的苏联,虽然亡国了,但不要忘了他所他所面对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对手在人口总量和经济规模都数倍于他。

从经济数据的角度来讲,苏联是弱于他们的。

但是为什么这些经济数据弱于他们,总量确实低于对方是肯定的,但还有其他线索。

比如说

苏联时期有很多让人羡慕的福利,比如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免费的休假疗养等。在住房上就是国家统一拨款、统一建造、无偿分配、同时实行高补贴低租金。

如果欧美国家也像苏联这么做。欧美国家的GDP将下降多少?

欧美国家所标榜的所谓自由市场,比得了苏联帮你解决的实际生活问题吗?

换句话讲,看起来很有用的自由市场和实实在在的生活利益比起来,你选哪一个?

不过这也是苏联被黑的原因吧,也是被资本主义世界排斥的原因吧。如果都按苏联这么做的话,如何体现资本的作用?如何体现掌握资本的人的作用?

至于有人在喷苏联的官老爷腐败。在资本主义国家喷一下议员和政客的腐败也是可以的。

只是说苏联的问题,因为外部压力的原因显得更加触目惊心。毕竟他的对手是几十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就这些对手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他身上的缺点。

换个角度来讲在面对几十个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能将生产力发挥得如此强大,这不反而证明了苏联制度的优越性。虽然这种制度确实仍然需要改善。

跑偏了。但毫无疑问,希特勒作为一个政治家,他看到了计划的重要性。并且作为一个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政治家,他也确实为德国的民众谋了福利。

某种程度上来讲,他和斯大林是一类人。他们的环境促使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只是后来希特勒的步子迈得太大了,很多事情已经失控。


该死的歌德


希特勒确实是个杰出的政治家,希特勒搞不搞侵略,结果也是一样,都是个杰出的政治家。按照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赔偿条款可以看出,德国是不允许发展军事力量。没有力量保护自己,经济发展再好,也不过是被他人掠夺,而希特勒发展军工力量,确保了国民安全。关于经济方面,德国的就业率当时是全世界最好,单从每户劳工都有甲壳虫小汽车就能看出。



为什么还是发展侵略战争呢?一战以后德国的悲惨境地大家应该知道,面对欧洲大陆的新兴势力,英法的根本立场都是尽力压制,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在欧洲就不会有生存空间。希特勒的扩张虽然失败了,他个人也身死名裂,但是非常奇怪的是战后的德国地位比战前还高,战胜国非但没有象一战那样要求德国担负巨额赔偿并侵占德国土地,反而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力支持德国重建。在两德统一后,现在的德国在欧洲即便在政治力上也是和英法平肩,而如果没有希特勒,德国在欧洲永远要被英法死死的压制。



说说我个人的观点,侵略或被侵略,两个结果当然选择侵略,就像当年抗美援朝,在你家打还是在别家打,还有砸锅卖铁两弹一星一个道理。而且作为中国应该感谢德国,没有德国当初的侵华战争,还不知道有多少国家来分一杯羹。我想最近的苏联应该会好好考虑,指不定我们真会成为亡国奴。
我是优淘小菜,一个迷茫的人,项目一堆不知道怎么做到人,大家可以关注,共同交流,找寻属于自身的价值!


优淘小菜


希特勒对国内政治和国际局势有着敏锐的判断力和洞察力。在国内政治上,希特勒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思维和出众的口才,让自己从默默无闻的维也纳乞丐成为了“第三帝国”的大独裁者。在国际局势上,希特勒步步为营,利用英法苏几个欧洲强国之间的互相猜忌和不信任以及对战争的恐惧,不仅一步步拆散了还尚未成形的反德联盟,而且还借此吞并了奥地利和苏台德地区、并撕毁《凡尔赛条约》以彻底扫清德国扩军备战的绊脚石。由此不难看出,希特勒是非常有潜力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的,那为何说希特勒无法成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呢?这其实跟当时德国国内的状况以及希特勒在当时推行的政策是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