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角獸概念不熱了,但為什麼依然無法忽視它?

導讀

在獨角獸生成過程中,其本身不僅客觀上倒逼現代金融體系完善,還作為各類創新創業資源集聚中心釋放紅利,更加速顛覆傳統產業。


獨角獸概念不熱了,但為什麼依然無法忽視它?


1

數字之差

儘管獨角獸概念不再像去年那樣火熱,但獨角獸依然是經濟發展中無法忽視的存在。

特別是,當下中國獨角獸企業迎來數量持續快速增長時期,企業規模也是前所未有。

但微妙的是,恆大研究院、胡潤研究院、IT桔子數據等一眾國內機構所列名錄比CB Insights為代表的國外榜單翻了一倍還多。

恆大研究院統計的2018年廣義獨角獸為161家,狹義獨角獸為137家;胡潤研究院統計的獨角獸數量為97家,IT桔子數據更是多達203家;CB Insights則僅為37家

除統計口徑的差異,更在於衡量側重點不同,國外榜單更青睞“獨特性”,即在所在行業具有獨特優勢和競爭力,而中式榜單則“以估值論英雄”。


獨角獸概念不熱了,但為什麼依然無法忽視它?


2

生成機制

其實,無論是獨特論抑或是估值論,獨角獸都有其自成一派的生成機制。

N個創新人物

沒有馬斯克、喬布斯就沒有今天的特斯拉、蘋果,沒有李彥宏、馬雲、馬化騰就沒有今天的BAT,獨角獸企業的市場估值本質上是人才的資本化,既需要集聚專業技能精通的技術型人才,也需要懂管理、熟市場、通金融、善馭人的經營型人才,更需要能前瞻大勢、激活創新活力的戰略性人才。

新商業模式

對傳統的盈利形態、業務形態通過模式層面的改造,帶來效率及用戶體驗的革命性提升,獨樹一幟地改變甚至顛覆行業或大眾的日常行為方式,既具備不可替代性,又符合未來發展趨勢。

如抖音以算法推薦+音樂+短視頻+社交的商業模式不僅革新線上娛樂方式,吸引日活用戶1.5億人、日均播放量超10億次,甚至化身“爆款”製造機,與微信、微博並稱為“兩微一抖”成為新營銷標配。

資本孵化

資本金融是獨角獸跨越成長瓶頸、實現持續發展的基礎,以種子、天使、VC為主要內容的創業融資體系滿足從實驗室到小範圍內應用再到規模化生產的資金需求,多層次資本市場為核心的直接融資體系為風險投資退出通道提供保障。

尤其在“賽道論”(投資人無需相馬,只需要給所有賽道的馬押注,總有一匹是贏家)盛行下,飼料充分的獨角獸“燒投資人的錢,創自己的業”,迅速吸粉壯大。以4個月內融資140億美金(創全球有史以來最大的私募股權融資紀錄)、估值1500-1600億美金的螞蟻金服為代表,在一級市場上獨角獸企業估值增長速度已經快於通過上市達到相應估值的速度,很多獨角獸公司的估值遠遠超過不少上市公司的估值。

藉助相關資源

獨角獸的發展需要成熟的上下游配套資源、完善的產業鏈支撐,其業態、模式、技術的新意又是在通過各種渠道獲取的信息基礎上萌芽,最後量變引起質變。

利用行業特徵

隔行如隔山,不能一概而論,因地制宜、因業制宜開拓符合行業發展趨勢、滿足市場需求的發展路徑。

若簡單粗暴地套用新模式、新技術,即使短時間內奪人眼球,也不過是“站上風口的豬”,風停了便掉下來摔死了,共享雨傘、共享籃球等公司的隕落便是前車之鑑。

管控新空間

一方面,佈局新興行業,這些領域不僅尚未形成政策門檻,且更容易搶佔發展先機和話語權,還對投入要素要求不高,更容易短時間內崛起,無人機先驅大疆創新、自銷燬分享鼻祖Snapchat都是開拓新領域佔領市場空間的例證;

另一方面,闖入金融、醫療、教育、公共交通等依賴“牌照”作為門檻的行業,一定意義而言,“獨角獸是嚼著壟斷者的骨頭成長的”,具有壟斷性質的產業已形成令人垂涎的壟斷利潤,吸引嗅覺靈敏、反應奇快的獨角獸蜂擁而入,微信支付、滴滴出行便是這類獨角獸代表。

狂挖牆腳

人才是創新創業的第一資源,獨角獸成長更離不開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持。這也導致獨角獸們在挖牆腳方面無所不用其極,網傳特斯拉中國工廠開三倍工資從上汽集團挖人,硅谷也流傳著當地獨角獸們不斷“捕獵”如谷歌等科技巨頭裡的人才,甚至連給技術人才做飯的廚師都不放過的傳聞。

馬太效應的獨享者

在獨角獸的世界裡,只有第一,沒有第二。受益於要素資源傾斜,獨角獸們集資本、人才、技術等資源於一身,肆無忌憚地圍剿市場上的其他玩家,導致產業間、區域間出現強者越強、弱者越弱的局面,最終成為馬太效應的獨享者,贏家通吃。


獨角獸概念不熱了,但為什麼依然無法忽視它?


3

顛覆性

在獨角獸生成過程中,其本身不僅客觀上倒逼現代金融體系完善,還作為各類創新創業資源集聚中心釋放新人才紅利、信息紅利,更加速顛覆傳統產業、培育前沿產業,引領全球技術、模式、業態。

概言之,獨角獸在創新、金融、人才、信息、產業五個維度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打造新引擎,成為新經濟的開路先鋒。

正基於此,獨角獸又註定將成為舊經濟的破壞者,對舊經濟運行機制與模式造成釜底抽薪。

獨角獸由資本外部推動指數式發展,革新企業發展模式。

獨角獸快速催熟、膨脹的發展形態幾乎讓原有的企業經營模式相形見絀,其核心是由外而內發展,即外部資本支持,加大產品(或服務)開發、投放力度,從而迅速打開並佔領市場,短時間內指數式發展,顛覆傳統企業由內而外、線性發展的路徑。

獨角獸天然地與政府對沖

獨角獸與生俱來攜有超前性、迭代性、顛覆性、不確定性、爆炸性、風險性的基因,而政府則是中性化、穩健的。

橫衝直撞的獨角獸令商業模式、業態創新不斷湧現,監管對象和場景也隨之顛覆,但監管思維、手段和方法缺乏前瞻性,仍停留在先前適用於傳統經濟、傳統產業、傳統產品的體制框架,往往令政府措手不及,要麼是嚴重滯後,出了問題再解決,陷入被動補漏的局面,P2P“爆雷”、網約車亂象、共享單車過剩、直播鬧劇等無不是前車之鑑。

獨角獸對資本市場的傳統玩法提出挑戰,甚至撼動傳統制度。

獨角獸非線性成長下的非典型性融資需求,倒逼工業經濟體系下成形的資本金融體系發生顛覆性革新。

美國是資本金融市場創新的肥田沃土,“大而美”的獨角獸格局與其資本金融創新相輔相成,如存託憑證(DR)便創於美國。

中國為不錯過獨角獸發展成果,引境外上市的獨角獸企業迴歸A股,便在去年出並實施中國版存託憑證(CDR)。

無獨有偶,香港股市也為CDR度身定製,變革遊戲規則,緊隨CDR新規發佈近24年來意義最為重大的港股上市制度改革,接納雙重股權結構。


獨角獸概念不熱了,但為什麼依然無法忽視它?


4

軟肋

獨角獸的破壞性創新成為飢渴的資本競相追逐的風口,將“唯快不破”奉為圭臬,與追求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相去甚遠。

打造一隻獨角獸甚至成了“流水化作業”,只要找準平臺,創造一個概念,進入融資——燒錢——“吃人”(圍剿其他玩家)的循環,繼而得到高估值,新的獨角獸企業就此誕生。

這樣的速成模式催生了泡沫,國內PE估值普遍高達20倍,相當於獨角獸們把未來二三十年的預期收入都折現到今天。

獨角獸就此進入一個死結,初期無造血能力,唯有輸血續命,後期要經歷較長時間夯實底部的過程,熬不過的或資金來源斷了的,只有死路一條,成為客觀上的投資“陷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