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荒野
從本月26日開始,印巴雙方在克什米爾再次大打出手,先是印度偷襲巴控區,緊接著巴空軍“回禮”擊落兩架印度戰機,為什麼這一地區始終是印巴聚焦的摩擦熱點,這要從兩國成立的歷史說起。
二戰結束,世界各地掀起民族獨立解放運動,印度也身在其中。英國在二戰裡國力受到重創,"日不落"帝國的光輝已然不再。
在二戰前,英屬印度已經實施代議會制,根據1935年通過的《印度政府法》承認印度是一個由英屬印度和各土邦國組成的聯邦國家,總督及其行政會議只負責印度的最高立法權,其他權力被分散到各邦,實行責任政府制和地方自治。
成立於1885年的印度國大黨和成立於1906年的印度穆斯林聯盟成為兩個主要政黨,在印度政治中起決定性作用。二戰期間印度向英國提供了200萬軍隊,英國欠印度11.8萬英鎊的債務。戰後英國的實力和印度的現實都表明印度獨立已成趨勢,但是將穆斯林和印度教整合為一個國家還是分開建國。最後兩任印度總督韋維爾和蒙巴頓都沒能處理好。
起初印度的各個政治勢力:國大黨、穆斯林聯盟、土邦王公、錫克教徒、共產黨、低等種姓代表及許多其他團體的磋商之後,代表團提出了兩個建議:其中“大巴基斯坦方案”,建立一個統一的印度,這個印度將是鬆散的聯邦,下面有印度斯坦和巴基斯坦兩個分治地區,中央政府只負責國防和外交;另一個“小巴基斯坦方案”,即分別成立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訂立攻守同盟條約,或者組成邦聯,巴基斯坦國的疆域將比第一個方案大大縮小,旁遮普、孟加拉和阿薩姆三省的非穆斯林地區將被劃給印度,但該方案真到實施中誰也不能滿意
英國提供的《內閣使團方案》也只是將已行的代議會制套用到獨立後的印度,並沒有從根本解決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政治訴求。尤其是國大黨激進強硬派尼赫魯認為這個方案偏袒穆斯林,穆斯林黨派領袖則要求以保持“巴基斯坦原則”為前提,多方來回扯皮。
直到最終的《蒙巴頓方案》也是偏袒印度教的方案,原來英屬印度的主要權力由印度自治領繼承,其他信奉伊斯蘭的邦可以自行組成巴基斯坦自治領,那些印度教和伊斯蘭教混居的邦可以分割加入各自的國家或者成為單獨國家。這種片面、籠統的方案,既無操作細節流程也無嚴謹的法理、清理支撐。
消息一出,如同火星引燃般,將印度次大陸早已視同水火的民族矛盾點燃。那些印度教徒和伊斯蘭教徒混居的邦紛紛發生大規模的械鬥甚至火拼。 雙方數十萬民眾為此喪命,衝突直接演變成第一次印巴戰爭。從此開啟了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南亞宿仇的“潘多拉魔盒”。
尤其這個魔盒的鑰匙克什米爾邦,上層王公是印度教徒,而下層人口80%以上是穆斯林,該地的歸屬一直懸而未決,也成為歷次印巴衝突的導火索。
七十多年來,雙方圍繞克什米爾地區長期發發生衝突,使彼此都蒙受了重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這既有本地區的宗教文化因素,也有背後的大國博弈。如今,印巴雙方再次劍拔弩張,但會不會演變成大規模戰爭衝突,既取決於雙方領導人的政治智慧,更要看大的國際環境因素。縱使如此,雙方圍繞克什米爾地區的博弈鬥爭,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仍將持續不斷。
迷彩虎軍事
看了大家的回答那是五花八門,但是殊途同歸!
事實上印度這個南亞次大陸的準霸主的成長史也的確與他們的老宗主大英帝國密不可分。
遙想當年英帝意氣風發,武動全球之時,不過就在那兒搞了個東印度公司,就統治了印度將近兩個世紀190多年。
要不是二次世界大戰,被德國人搞得傷筋動骨,大失了元氣,如今的大英女王王冠上恐怕依然還鑲著印度這顆最耀眼的明珠。
古印度擁有著悠久的歷史 也創造過影響深遠的文化,是世界歷史上僅有的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但是印度與埃及有著共通之處就是經常性的被外國勢力入侵,最後搞得自己一會兒被波斯人煉成伊斯蘭政教合一,一會兒又被雅利安人搞出了個種姓制度,一會兒又被印度教洗腦,錫克教洗腦。
反覆被蹂躪的歷史是可悲的!
好好的古印度文明就在這些外來統治者的有意誘導下,被斬斷了傳承。曾經影響了我天朝上國千年的佛教更是早就被丟到了恆河裡餵了王八,傳承千年的梵語也在歷史的長河裡消失的無影無蹤,如今的官方語言竟是英語。
由於強盛的大英帝國長達兩個世紀的統治,印度早已經被英國烙印上了深刻的痕跡。當最後一個勉強一統江山的莫臥爾王朝衰落時,印度原本就是地理概念形成的那麼一個區域,瞬時回到了諸侯林立,王公貴族各自為戰的亂世,用一盤散沙來形容當時的所謂印度一點都不為過。
也正是看透了這一點,大英帝國利用這些王公貴族彼此之間的宗教信仰,階級矛盾和相互利益,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的逐步完成了殖民統治,順手將這群王公貴族整合起來,形成了現如今印度版圖的雛形,包括現如今獨立的巴基斯坦,孟加拉等主權國家,當時都統歸英帝國印度殖民地管轄。
190年的統治時間,已經將英國的一切根深蒂固的刻在了印度的血脈裡。利用印度當時的王公貴族所掌握的權利,又經過精心的謀劃,一大批被英氏殖民教育的親英國的精英分子被推到了統治殖民階層的上游,用來管理印度人的印度。同時印度也深度接受了全盤的西方文明,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民主政治制度,軍事配備,金融發展,教育體系,工業體系已經被全方位的深度殖民。
老主子的印度本土精英培養計劃,為印度教育出的這些社會精英們,在管理印度的同時,也逐步瞭解了世界,也參與了部分歷史的進程和戰爭的洗禮以及軍政歷練,逐漸的在他們心中也開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這些想法經過不斷的鬥爭和妥協之後,直到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夕,被德國人折磨的差點滅國的大英帝國實屬無力在控制當時的印度,無奈之下也只有咬牙放棄了繼續殖民印度的打算。
國際形勢風雲變幻,印度獨立已是大勢所趨,歷史的洪流浩浩蕩蕩,勢不可擋。
印度橫空出世的聖雄甘地,憑著三寸不爛之舌和非暴力不合作的奇葩政治鬥爭主張,竟也在這槍桿子說了算的世界將印度的主權奪了回來。
怎麼甘心自己殖民了將近200年的奴才翻身獨立!
大英帝國臨撤退之際,為他們的老奴才挖了無數個大坑,比如說麥克馬洪線,硬是將宗教信仰和政治主張以及軍事力量,進行了有意識的劃分,本就是臨時拼湊的一塊版圖,頃刻瓦解並分道揚鑣。最終巴基斯坦在國父真納的帶領下宣佈獨立建國!
而若干年後作為報復,印度也成功的分裂了巴基斯坦,完成了孟加拉國的獨立。
冰冷的瀾
說是說“印巴分治”,然而自古以來印度就是個文化地理區域,而並非純粹的國家概念。印度與巴基斯坦,從來都不是一個國家。
說是分家,但從來都不是一家
作為大英帝國王冠上最耀眼的寶石,英屬印度在殖民時代是個非常寬泛的概念。不僅包括瞭如今的印度,還有巴基斯坦、孟加拉、緬甸、亞丁等很多地區。
當時的整個南亞次大陸,不僅有英屬印度,還有名義上屬於獨立地區的580多個印度土邦王國(稱為土邦印度),屬於法國的法屬印度與葡萄牙管理下的葡屬印度。南亞地區民族、宗教、歷史文化等錯綜複雜,若非英國殖民者的到來,莫說後來分成了印度與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即便是形成更多零碎國家也是有可能的。
英國殖民者離開的時候,按照宗教信仰不同強行劃分了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與印度教國家印度,而除此以外,還有佔據英屬印度總面積40%以上的土邦印度,可以自行決定加入印度或者巴基斯坦。
想留下個統一的印度,但做不到啊
隨著大英帝國元氣大傷,再也無法維持在南亞地區的統治,英國只能放棄英屬印度。
但英國並不願意這麼心甘情願離開,英屬印度的末代總督蒙巴頓,原本的計劃是將英屬印度割裂成三個部分組建成一個統一的“印度聯邦”——也就是印度、巴基斯坦與土邦諸王國聯合。然而因為矛盾太多,反對力量太大而作罷,所以最終有了“印巴分治”。
印巴分治以後,仍舊有很大的隱患。巴基斯坦分成東西兩個部分,最終還是一分為二;當年580多個土邦印度加入了印度之後,印度為了永絕後患,用各種藉口取消了各土邦權力,防止印度分裂成更多小國。
澹奕
英國幫助印度統一的,後來走了又分開了。英國沒去之前印度亂七八糟的大大小小分裂有十幾個,如果沒有英國去統一,今天的印度可能就不是一個統一的印度了
我努力才幸福
Beepbug
近代史印度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名城,她僅僅是一個地理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