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被判腰斩时,本应万念俱灰,为啥还要笑着贿赂刽子手?

邓赢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刑罚方面,种类很多,而且还有许多不太人道的酷刑,“腰斩”便是其中之一。

何为“腰斩”

在古代,因为一些观念以及文明的差异,在一些事情的处理方法上,跟现在是有很大差别的。就比如说刑罚方面,在现在,犯罪了就是在监狱改造,哪怕是判处死刑,也都是比较直白的死刑,如“枪决”之类的。而在古代,刑罚种类就比较多,如“在脸上刺字、割鼻子”之类的,而且在死刑方面,更是多种多样,就比如“醢”刑是把人剁成肉酱,“脯”刑是把人弄成肉干之类的。而“腰斩”就如字面意思一样,就是把人由腰部,切成两段。
“腰斩”



这个酷刑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很长,在一开始时,因为铁器没有后来那么普及,所以腰斩是用青铜材质的器具来完成,就是“斧钺”之类的器具,就相当于是“活劈”,跟劈柴似的;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铁器的普及,腰斩这个刑罚就有了新的器具,就是“铡刀”,铡刀不仅刀快,而且对技术方面要求不高,对准腰部,一刀铡下去,就完事了。

“腰斩”作为一种残酷的刑罚,在历史上有着“赫赫凶名”。在历史上,如秦朝丞相李斯、西汉时期大臣晁错等人都是死于腰斩。据说,腰斩这个酷刑废除于清朝雍正帝,原因是在雍正帝时期,有个叫俞鸿图的大臣被判处腰斩,结果行刑之后,俞鸿图在地上用自己的血写了好几个“惨”字之后,才气绝身亡,雍正帝得知这个事之后,觉得腰斩太过于残忍,就废除了。但是,关于雍正帝废除腰斩这件事,在正史上并无记载。

被判处“腰斩”后,为什么要贿赂刽子手呢?

上面说了关于“腰斩”的过程,腰斩是从腰部把人给斩成两段,而人的“关键器官”都在上半身,所以呢,就会导致一种情况发生,就是腰斩之后,人不会立刻就死,而是会奄奄一息一段时间,有的甚至几个时辰都不会死亡。

所以,如果说,犯人得知自己会被腰斩,那么有些犯人或者说他们的家属就会去贿赂刽子手。因为刽子手首先只是一个行刑人,与犯人之间,大多没什么深仇大恨,只是例行公事而已,所以,是可以进行一些“贿赂打点”的;还有就是,对于犯人本身来说,已经确定自己会死,那么干脆利落的死总比痛苦万分的死好些,所以他们会贿赂刽子手,让他们行刑时,将铡刀在腰部以上开始铡,这样会让犯人死的快一点,少受点痛苦。


說与山鬼聽


“花钱买死”

只为了能够在自己行刑的时候死的更快一些!



腰斩,作为曾经的满清十大酷刑之一,极度残忍血腥,将人的身体从腰部一分为二,宋朝包拯所使用的“铡刀”便是腰斩的典型代表刑具。



腰斩在行刑时,犯人要脱光衣物,将腰部袒露出来,而后趴在邢台上,等待着宰割。由于人的大部分重要器官都在上半身,在被腰斩后,如果位置比较靠下,并不能对重要器官立即造成伤害,甚至能保持半个小时不断气,此时犯人的头脑仍然是清醒着,眼睁睁的看着自己身体一分为二,既要忍受心理上的极度恐惧还要忍受生理上的痛苦,其过程不可不谓之残忍血腥。

因此,在腰斩之前,一般犯人的家属都会向刽子手行贿,让刽子手行刑的时候往上斩一些,尽快加速犯人的死亡,减少痛苦!



历史上,腰斩从周代便以出现,直到雍正年间才被废除,时间跨度两千多年,无数人死在其下,比较著名的有秦朝李斯、西汉晁错、明朝方孝孺等都是死于腰斩!

而最后一位被腰斩的则是雍正时期河南学政俞鸿图,据说他在腰斩后仍未断气,连续在地上用血写了七个“惨”字后才气绝身亡,雍正皇帝看到如此酷烈,心中不忍,便宣布废除比刑!


木子夏锦论史


慢慢来才是精华所在,不过时过境迁,这篇文章给蔡英文看看吧。


我不是新闻哥


腰斩作为古代的酷刑之一,令人听之闻之丧胆。但是腰斩并不是马上就死,有的还可能存活一段时间,犯人若想快点死,少受罪,只得贿赂刽子手。刽子手对酷刑自然了解,清楚怎么斩,才能死的快些。所以犯人也不得不对刽子手行贿。


风向标栏目


爷们儿,但求速死。到了阴曹地府也不忘你的恩德🤔


吾与轩


因为这还有一线希望。


京兆堂前进


应该是让犯人减轻痛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