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銀行還發行保本理財嗎?收益大概有多少?

頭條理財


現在還是可以買到銀行的保本理財產品,不過資管新規發佈後和銀行理財子公司相繼成立,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會越來越少直至退出歷史舞臺,要買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要抓緊。

1、工商銀行為例

工商銀行的保本理財理財產品收益在3%到3.7%之間,但是這些產品都是浮動收益,到期利息是沒有保障的,本金是保障。



2、建設銀行為例

建設銀行保本理財最高收益率產品是乾元-眾享保本人名幣理財產品2019年第48期,收益率為3.45%。

銀行保本理財產品收益基本在3%到4%之間。


互金圈


現在銀行還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嗎?準確的說,目前為止還存在著這種情況,但這主要還是之前很多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存續期內),隨著2020年的“大限”將至,能夠買到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剛好藉著這道題目,今天咱們一起聊一聊有關保本理財產品的未來趨勢。

保本保息理財產品逐漸退場

根據2018年4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保監會和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等多部門聯合發佈的《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行理財產品不能承諾保本保息,更不能承諾剛性兌付。那麼,這意味著什麼呢?

簡而言之,就是按照資管新規的明確規定,今後將不得發售新備案的保本理財產品,也不再承諾保本保息。但依舊在存續期內的理財產品還可以發行截止到2020年。

很明顯,大家現在還可以買到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只不過會越來越少,直至2020年的兩年過渡期後“全部”退出市場。


“保本”理財產品的新花樣

2018年資管新規和理財新規相繼落地後,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性兌付,並向淨值化轉變。但由於大多數普通投資者更加看重本金百分之百安全,而銀行又有攬儲需要,於是悄悄地推出變相能夠“保本”目的的理財產品,比如說結構性存款。

更有甚者,直接簡單粗暴地將過去的保本保息理財產品直接更名為結構性存款,打著“假結構”的幌子行“真存款”之實。以至於從2018年以來各大商業銀行掀起了一股“更名”之風潮!

結構性存款,成為銀行理財產品破剛兌後保本理財產品的最佳替代品,簡單來說就是“存款+期權”的組合體,一般都是將客戶大部分資金投放到了銀行存款,從而達到保本保息,小部分資金投資掛鉤金融衍生品的標的物。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很多銀行幾乎沒有投資衍生品,甚至連交易資質都不具備。不過,隨著監管的加強,今後這種沒有金融衍生交易資質的小型銀行將不得發行。


“保本”理財產品的最新收益

根據融360監測數據顯示,最近一週(截止3月1日-7日)銀行理財產品發行量共2440款較前一週減少了37款,平均年化收益率為4.34%,稍微低於前一週的4.35%水平。

從不同收益類型來看,保證收益類產品124款,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為4.03%,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470款,平均收益率為3.86%,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1721款,平均收益率為4.50%。

而被稱為“保本”理財產品最佳替代品的結構性存款發行量131款,較前一週減少了4款,預期年化平均收益率為4.12%,環比下降了0.09個百分點。

總之,“保本”型理財產品會隨著破剛兌和淨值化的兩大趨勢之下,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但隨之而來的“替代品”相信也不會少的,畢竟希望本金百分之百安全的普通投資者更多。而目前收益的下滑,這是整體市場資金面更加寬鬆的影響。


東震木


首先,明確一點,保本理財產品各大銀行目前還在發行,雖然資產新規有規定、且發行數量也有所降低,不過保本理財產品,依舊還是銀行攬儲的重要工具之一!

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發行數量

眾所周知,資產新規發佈以後,理財產品不得再行承諾保本保收益,換句話說,保本型理財產品或將退出歷史的舞臺!不過,資產新規也給予了一個銀行保本理財產品退出市場的過渡期限,時間是截止到2020年底前!

這也就意味著,在2020年底之前,各家銀行還是可以發行符合規定的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而部分銀行,甚至已經開始著手於通過發行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智能存款等低風險的理財產品作為保本理財產品的替代品,目前也是受到了市場的追捧!

銀行理財產品收益趨勢

從目前的銀行理財收益的整體走勢來看,已經連續12個月保持下跌,且已經創下了22個月以來的最低值!而且,2019年市場流動性依舊寬鬆,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仍然存在一定的下降空間!

據相關數據監測顯示,2019年2月份403家銀行共髮型了7292款理財產品,發行數量較上月減少2749款,其產品平均收益率為4.26%,較上月下降0.05個百分點!

銀行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產品,或成為“新寵”

相比於其他銀行理財產品而言,近來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的競爭優勢更為明顯。一般來說,5萬元起投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本金安全且有保障,預期收益可達到6%、甚至更高;而大額存單,更是不必多說,其存款利率可基準上浮50%~55%,三年期利率可為4.125%,這比單純去購買銀行保本理財產品,要划算的多!

總之,保本理財產品各大銀行還是會有在發行的,但其收益處於下降當中,平均只有4.26%而已,建議可適當選擇銀行結構性存款亦或者大額存單等替代產品!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財經問題就請點擊關注【財經者思】,記得多多點贊哦!!!


財經者思


可以肯定的是,銀行還發行保本理財產品,只不過總體數量和規模都在逐漸減少。

為什麼保本理財還存在

自去年11月資管新規意見稿出臺之後,銀行發行的保本理財發行比例逐漸減少。但是資管新規也不是一刀切的,在之前央行等機構下發的徵求意見稿中,規定的是自發布日至2020年底前,都屬於保本理財產品的過渡期。

在此期間內,金融機構發行的理財產品只要符合相關規定,仍然可以發行。但是到2020年底過渡期滿後,銀行保本理財產品將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也就意味著,銀行等金融機構當前仍然可以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只要保證在2020年底前到期兌付依然符合規定。

我專門到中國理財網官方網站查詢了“預售”的銀行理財產品,仍然有不少的銀行在發行保本型理財產品,如下圖:

當然,保本型理財產品退出歷史舞臺,不代表銀行不再有保本型,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銀行依然可以為我們提供大額存單、結構性存款、智能存款等類似保本型理財產品作為替代品。

保本理財收益是多少?

根據數據檢測網站數據顯示,近期銀行理財平均收益率在4.36%左右,有一定的下降趨勢。

而根據全國理財產品收益率前十名來看,收益率最高的理財產品均以城商行、農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為主,其中最高的能達到5%左右,但是數量特別少。大部分高淨值的理財產品維持在4%-5%之間的收益率上。

而如果你購買的理財產品收益大於這個區間,風險係數也將大幅度增加。


財富公元


在國家資產新規出臺後,要求銀行理財產品打破剛兌。現在有的銀行已經開始逐步下架保本理財,但是還有一些銀行在售保本理財產品,保本理財的收益大概在年化收益率3%左右。國家監管政策要求2020年年底全國所有銀行取消保本理財。所以現在還有銀行在售保本理財。現在不售保本理財產品的銀行把理財產品的風險性分為了一級二級等不同等級的風險。風險等級最低的理財產品其實就相當於以前的保本型理財產品了。

銀行理財產品不論是保本還是非保本收益率大概範圍在3%-5%左右,銀行的理財產品大部分都是代銷的,就是不是銀行自己運營的理財項目,這裡邊包括股票、基金、外匯、保險、信託、券商集合理財計劃以及第三方理財產品等合作類代銷類產品業務也是做得風生水起。

在此提醒廣大投資者購買銀行理財一定要看好,保險理財產品收益低期限長,不靈活。如果長時間不用錢可以購買,債券型理財時間也是在3到5年。還有購買銀行的理財也是有虧很多錢的,在股市不好的時候不要買基金股票類理財產品。我的一個朋友去年在銀行買了基金的理財,買的是30萬的基金產品理財,到期後銀行的理財經理告訴他一分錢收益沒掙,還賠了1萬元本金,整的我的朋友很不愉快,跟那個理財經理也吵了起來,因為他沒有想到在銀行買理財也能賠錢,後來他再也不去那家銀行買理財了。

我是劉寶田,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於投資、理財、創業、銷售、財經領域類的乾貨知識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 ,謝謝支持。





劉寶田大連


根據最新的資管新規及實際情況,目前銀行已經不允許擴大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也就是銀行還可以發行保本理財產品,但不得增加現有保本型理財產品的規模。自從去年資管新規開始實施以來,銀行發行保本型產品的數量一直在穩步下降,各大銀行也開始紛紛嘗試轉型。

下面我從兩個方面給投資者朋友介紹一下資管新規對保本理財產品的影響以及保本理財產品現在的基本情況。

資管新規對銀行保本理財產品的衝擊

2018年4月末,發佈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正式稿落地,資管行業開始納入統一的監管當中。新規主要從打破剛兌、規範非標、抑制通道業務、控制槓桿水平、消除層層嵌套的五個方面對資管行業進行約束,這毫無疑問將會給資管行業現有的競爭格局和未來的發展方向帶來重大影響。

而銀行的理財產品也正式納入資產新規的產品範圍,這會帶來兩個影響,一是表外理財的限制,二是保本理財將在2020年底徹底退出市場。也就是說,表外理財的規模要收縮,期限錯配那種業務慢慢就不能做了;另外預期收益率型(保本產品)的銀行理財產品也將會慢慢減少,逐步增加淨值型理財產品。

但也不是說銀行現在就不能發行表外理財和保本產品,只是不允許增加保本理財產品現有的規模。所以銀行的保本產品還是有的,只是額度珍貴,且買且珍惜。到2020年底的過渡期後,銀行現在所有的保本型理財產品都要退出舞臺。

但從一份2017年9月到2018年12月的數據看,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產品的數量是在逐步減少的,從以前的30%逐步下滑到了去年12月的25%左右,這也說明銀行也在積極應對監管環境的變化,開始將理財逐步向淨值化產品靠攏。

根據中國銀行業理財登記託管中心發佈的2017年銀行理財產品報告顯示,截至2017年底,按存續餘額計,國有大型銀行保本產品佔比23.94%,全國性股份制銀行佔比24.09%,城市商業銀行佔比24.28%,農村金融機構佔比32.94%;外資銀行的保本產品佔比最高,高達72.8%。

預計資產新規的逐步執行,將會對銀行現有的銀行理財產品帶來一定衝擊,其中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衝擊較少,而衝擊最大的會是外資銀行和農村的金融機構。

外資銀行主要結構性存款進行吸引資金,預計資管新規對其現行的業務體系會帶來較大的衝擊。

農村金融機構這一類金融機構所面對的客戶群體風險承受能力較低,對風險的識別能力不足,預計保本型理財產品的停售亦將對其造成一定影響。

但其實自從2013年餘額寶誕生以來,市場的投資者教育工作水平得到了明顯的改善。因為通過支付寶的餘額寶產品,投資者的風險意識得到明顯的提高。在餘額寶風靡全國之前,貨幣基金這個產品已經誕生了10年了,而且匯添富給貨幣基金加了個T+0實時贖回,可市場還是一直相信銀行和銀行發行或者代銷的理財產品,而當時銀行發行的大部分都是中低風險的產品,也就是對投資者的風險教育作用甚微。

隨著資管新規的執行和互聯網金融的普及,廣大投資者開始通過餘額寶這種低風險的產品意識到,合同不寫保本,不代表不保本。雖然現在很多投資者還認為餘額寶是保本產品,但實際上它在合同上並沒有寫保本,但實際上通過投資範圍和投資方法的限制,整個產品是屬於低風險的產品。但歷史上,貨幣基金確實出現過虧損,具體的虧損數據和情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看我此前的問答。

保本理財產品的發行及收益情況

發行數量方面:銀行發行保本新產品的數量都在逐步下降,根據最新的數據顯示,2019年1月,國內商業銀行發行的保本型理財產品共2775只,佔所有理財產品總數的26.6%。

其中瑞豐銀行(浙江紹興的農商行)發行的保本型產品最多,共發行了468只;富邦華一銀行(臺資銀行)和上海銀行發行的產品數量位居第二和第三,分別發行了97只和93只。

產品收益率方面:近期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有所回升,1月份發行的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最高達到5%以上的產品共145只,4.5%-5%的共333只。

其中1個月以下和1-3個月的理財產品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19%和4.32%,略有上升。

3-6個月和6-12個月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分別為4.34%和4.41%,有所下滑。

24個月以上的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年化收益率則衝到了接近去年的峰值,收益率達5.45%。

在1月份保本型產品收益率排名前20的榜單中,匯豐銀行佔了一般。榜單的前4名均為匯豐銀行發行的產品,收益率最高的是其發行的2年期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收益率最高可達20%,投資門檻為20萬元人民幣。

排名第五的是中信銀行發行的匯率結構性存款產品,期限為274天,投資門檻為1萬人民幣,收益率區間為3%-11%。

排名第七和第八的是民生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期限為90天,投資門檻為5萬人民幣,收益率最高可達9.5%。


總的來看,保本型理財產品的數量肯定是越來越少的,銀行也有壓力逐步降低對保本型理財產品的依賴。隨著資管新規的不斷深化,投資者風險意識的提高,保本型理財產品會逐步退出歷史舞臺。對於投資者而言,沒必要迷信保本型的產品,比如像一些低風險的貨幣基金和一級債券基金,以年度平均收益來看,在過往十幾年的歷史中,就沒有出現過負收益的。

以上就是個人對於這個問題的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strong>






<strong>


Atlas亞特斯


現在銀行還發行保本理財。銀保監會沒有強制各銀行立刻退出保本理財,而是給了一個緩衝期,最後期限應該是明年底。

據2月底統計數據顯示,市場上保本理財一共597種,平均收益大概在4%左右。

保本理財產品數量雖然同比減少,但保本理財產品的餘額卻同比增長2.5%。產品財規模的增大意味著現在投資者屬於低風險偏好的。

但隨著股票市場的回暖,投資者信心將逐漸上升,預計將來保本理財產品的規模將會逐漸平穩。

當然,最終保本理財還是會被其他投資品取代,然後逐漸消失。


樹人財經


打破剛性兌付出狠招,再剛性兌付要被罰。

現在因為資管新規的緣故,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理財打破剛性兌付,所以銀行不會在發行保本理財的了。

如果說現在銀行敢瞞著偷偷發行的話,會受到很大的懲罰的。

即便是舊的產品,也正在不斷的縮減規模。

打破剛兌:核心就是資管淨值化轉型。

受其衝擊最大的將是銀行理財和信託:在該要求和央行其他破剛兌規定的疊加之下,後續兩者再難剛兌,尤其是理財產品的直接或變相保本將成為歷史。

新規按照標與非標劃分,在不存在期限錯配情況下,允許非標資產用攤餘成本法估值。

資管新規總結:

1、公募基金不得進行份額分級。2、銀行不能發保本理財。3、券商、銀行理財,信託全部打破剛兌。4,當發生風險時,任何機構不得墊資。5,私募基金門檻個人投資者將從100萬提升到500萬,機構投資者提升到准入門檻1000萬。5、銀行理財+私募基金模式全面停止。6、保險資管非標占比不超過30%。

那什麼叫淨值化管理呢?它是打破剛兌之後,理財產品新的收益管理形式。

舉個簡單例子,你今天買了茅臺的股票,價格比如是700塊,明天茅臺漲了1%,那這筆錢就變成707塊。後天股價又跌了5%,就變成了671塊。你投入的700塊本金,不斷在變化,這就叫淨值化管理。

以後的理財產品也會這樣,不會有保本的說法,它的市場價值(淨值)是不斷變動的。更類似的參考,是基金產品的淨值,買過基金的同學一定不會陌生。

所以現在收益率都是以預估的方式,沒有說多高的了。


立馬財經


目前個人日常接觸到的是,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是目前銀行僅剩的還在發行的保本理財。

結構性理財產品是在常規理財產品的基礎上嵌入衍生品投資,沒有固定的收益率,一般是業績比較基準區間A-B,收益取決於掛鉤標的物的表現,可以分為兩種類型:

1、B收益率-A收益率<1%左右:這種類型理財產品收益區間比較窄,日常所見這種類型的結構性理財產品基本都能達到A水平收益率,根據投資期限的不同,收益率平均在4%左右;

2、B收益率-A收益率>1%:這類型結構性理財收益區間波動較大,很多投資者購買此類結構性產品是奔著B收益率去的。根據結構設計,B收益率可以是非常高,甚至是20%收益率;

關鍵問題是根據收益率結構達到B收益率的可能性。實踐來看,長期購買此類結構性理財產品拿到的平均收益率也很一般。

購買結構性理財產品以保本安全為主要目的,建議選擇第一種類型。

大家好,我是行簡君~建築學出身的理財師。感謝您的閱讀,如有疑問評論區留意,會盡快一一回復,熱切盼望您的點贊、關注,此致!

私行小學徒


2018年資管新規落地後,明確規定理財產品不在承諾保本保息,但是很多銀行發售的理財產品還在存續期內,所以截止到2020年銀行還是可以發行還在存續期內的理財產品,所以還是可以買到保本保息的理財產品,只不過是越來越少了。

雖然說打破剛性兌付後,銀行理財產品不能再承諾保本保息,但還是有不少產品在變相達到“保本”目的,如結構性存款。

結構性存款是打破剛性兌付後推出的產品,簡單來說結構性存款就是“銀行推出+金融工具”,銀行把客戶大部分資金拿來購買銀行存款,達到保本與保定收益,小部分資金投資金融工具,追求收益最大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