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延禧宫虐》中尔晴是包衣奴才,祖父却是尚书?

guai66


尔晴的全名是喜塔腊·尔晴,喜塔腊是满洲的姓氏。剧集中对尔晴家世的介绍是从明玉口中得知:祖父是内务府包衣出身,任刑部尚书兼议政大臣,虽凭政绩位极人臣,但见到镶黄、正黄、正白三旗旗主(这三旗归皇上直属)还是要下轿行礼。

从这段剧情中我们可以看出,尔晴家族是包衣奴才出身,出自上三旗,因此升迁较快但依然除去不了包衣的烙印。简单介绍下满清八旗,八旗分为上三旗和下五旗,上三旗由皇帝直接统辖的三个旗,主要负责守卫紫禁城,是皇帝最依重的亲卫队。下五旗除守卫京城外,还被派往各地驻防戍卫,地位相比较上三旗的人来说较低。

比对这段剧情,我们来看看乾隆朝的喜塔腊氏,确有这么一位优秀的人才,他就是喜塔腊·来保。来保最初隶属于内务府辛者库,从康熙朝中后期到乾隆朝,经历一番升降职后,乾隆四年,授内大臣,乾隆五年,调刑部尚书。乾隆六年,由于来保的出色政绩加上上三旗出身的背景,喜塔腊全族由正白旗内务府抬入正白旗满洲世管佐领。

其实结合剧集和历史来看,时间线上有些对不上(剧中富察皇后怀孕,生七阿哥永琮,时间线应在乾隆十一年左右,此时尔晴所在的喜塔腊氏应该已经抬旗了),但整体来说,喜塔腊氏出自包衣,尔晴为包衣奴才却是名正言顺符合逻辑的事。

喜欢的给阿浅点赞转发支持下;不喜欢也留下你的宝贵意见,阿浅虚心接受哦!

浮生若浅


《延禧攻略》里最让人厌恶的角色之一便是尔晴,尔晴心思深沉,不喜言笑。剧中尔晴曾对明玉说到自己祖父虽然是尚书,但是自己却只能进宫为包衣奴才。她的祖父虽然位极人臣,但内务府包衣奴才的身份永远是一个抹不去的烙印,在大街上遇到八旗旗主即使是尚书也要下马拉镫,伺候主子。为什么同为包衣奴才,尔晴却还看不起魏璎珞呢?为什么纳兰纯雪作为纳兰明珠的孙女却能一进宫就被封为贵人呢?

这就得从清朝的选秀制度说起了。清朝皇宫里所有女人从尊贵的皇后到地位卑贱的宫女都必须从“旗人”中选出,不过虽然都是“旗人”却也分三六九等,也就是有地位的“旗人”归为“八旗”,地位低下只能做皇家奴才的叫“内务府包衣三旗人”。

“八旗”的秀女一般都是由户部选拔,每三年一次。选拔的目的就是充实皇帝的后宫,通俗的解释就是在有身份地位的旗人女子里给皇帝挑选老婆和小妾。被选上的女子就依照清朝的妃子品位来划分,从地到高分别是: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皇后。“八旗”不只是满洲人,还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族八旗之分,但只要是八旗中的人,地位再低,官职再小那也是主子。比如《延禧攻略》中的纳兰纯雪,辉发那拉淑慎等一进宫就是主子,是后宫的娘娘。

而“内务府包衣三旗奴才”秀女顾名思义就知道是由内务府选拔的,内务府是什么机构?专门为皇帝管理日常吃穿住行的,类似于管家。所以内务府选拔秀女主要是用来干苦力的。魏璎珞的父亲就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所以他的女儿进宫肯定就是干粗活的宫女了。

尔晴的姓氏是喜塔腊氏,喜塔腊是满洲姓氏。且剧情里介绍到尔晴的祖父是上三旗的人,正因为是皆有着这个优势加上政绩突出才能做到刑部尚书兼忍议政大臣。说明尔晴家族肯定是正白旗、正黄旗、镶黄旗中的一旗。而翻阅历史上喜塔腊来保旗籍正是正白旗。所以尔晴应该是正白旗包衣满洲籍。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皇帝给尔晴和傅恒赐婚的时候给她抬旗了。而一般的正白旗是不需要抬旗的。其实再细分正白旗,发现正白旗又分6种旗籍,分别为:正白旗满洲籍、正白旗蒙古籍、正白旗汉军籍;正白旗包衣满洲籍、正白旗包衣蒙古籍、正白旗汉军籍。所以尔晴只有是正白旗包衣满洲籍贯才需要抬旗这样才能与傅恒门当户对,才能摆脱奴才的身份。据此猜测魏璎珞应该是某个旗的包衣汉军籍,按照当时满洲人要比汉族人高贵一点来判断,身为尚书孙女的尔晴的确是可能瞧不起身为汉军籍的魏璎珞了。


爱芮阅馆




清朝的包衣全称包衣阿哈,字面意思就是家奴,因此也有“包衣奴才”一说。清朝包衣最初的来源有几个:一、爱新觉罗家族的世奴,这个很容易理解,原本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家奴。二、战争中俘虏或依附的满洲人、汉人、朝鲜人等等。如曹雪芹家族,虽然是汉姓,却属于满洲人,隶属内务府包衣三旗,为正白旗包衣,也被成为包衣汉姓人。三、满洲人犯罪或因政治斗争失势被罚没为奴者,这个也好理解。四、因贫被典卖为奴的满洲人。



最初这些人的确和字面意思差不多,就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家奴,从事一些低贱的仆役工作或者体力劳动。随着八旗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些包衣们被单独编制为许多包衣牛录,隶属满洲八旗的大小旗主。再后来,上三旗的包衣牛录归内务府管辖,成为内务府包衣三旗,也就是皇帝的直属奴才。下五旗的包衣牛录归各旗大小旗主管辖,隶属谁的旗份就是谁的奴才。



随着满洲的崛起和对关内政权作战规模的升级,人口本就稀少的满洲兵源严重不足。这时候,自家的家奴们进去了主子的视野,一些年轻力壮的包衣开始脱离仆役工作,走上了战场,开始建功立业。清朝入主中原、一统天下之后,由于满洲人对汉人天然的不信任,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重要职位都由满洲人把持着。同样由于人口稀少,面对庞大的帝国,满洲贵族们很难控制方方面面,而交给汉人他们又不放心。于是,自家的家奴成为了最佳的选择。此后,包衣正式登上了政治舞台,甚至不乏封侯拜相者。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尔晴的尚书祖父应当就是这一类包衣。



虽然在外面开衙建府、起居八座,但是包衣的奴籍却是终生的,而且是世袭的。也就是说,除非被皇帝加恩抬旗、出包衣,否则子子孙孙都是包衣。既然是包衣、是家奴,哪怕是身居相位,在本主面前依旧是奴才,就必须执下人礼,该尽的义务也是必须尽的。清朝一年一度的内务府选秀实际上就是包衣家奴义务的体现,不管你是大学士、尚书的闺女,还是将军、都统的闺女,只要是隶属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包衣,就必须参加内务府选秀,被选中者就必须入宫充当宫女。因此,清朝紫禁城里的宫女未必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下人,搞不好就是那个将军、督抚家的闺女。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宫女尔晴就是这样一种存在。因为包衣的身份,虽然是尚书家的“大小姐”,也必须入宫伺候人,这是包衣的本分。下五旗的包衣和上三旗类似,也有为本主尽奴才义务的职责,这里就不铺开说了。



虽然如此,因为包衣是皇室的家奴,内务府包衣更加是皇帝直属的家奴,他们拥有旁人无法拥有的政治资源。清朝的包衣们往往更加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被委以重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此,清朝的包衣们不仅不以为奴为耻,反而引以为荣。甚至在旗的大臣们,无论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皆以自称奴才为荣。而“奴才”也成了汉臣们的禁忌,汉臣自称“奴才”是要被皇帝“教育”、被旗下的同僚耻笑的。清朝这种登峰造极的奴才思维也真是极品到家了。



说到这里明白了?所谓“包衣奴才”在清朝入关之后已经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家奴了,只是一个名义,或者说头衔。包衣是可以为官的,甚至是可以封侯拜相的。电视剧《延禧攻略》中尔晴的祖父虽然是包衣籍,却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家奴,他并不是仆役,是可以担任尚书的,甚至成为大学士也是可以的。但是,尔晴虽然是尚书的孙女、是大家闺秀,因为是包衣籍,就必须参加内务府选秀,入宫充当宫女伺候人。而满洲、蒙古、汉军八旗三年一度由户部祖制的选秀,被选中者入宫,除了特例,一般是从贵人干起,是当主子的。这就是清朝畸形的包衣制度。实际上,清朝不少皇帝的生母也是包衣籍,如清世宗的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清仁宗的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电视剧《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原型),都是包衣出身。因为母以子贵,最终其家族所在的牛录都被抬入了满洲旗,从而脱离了奴籍。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内务府包衣也是官奴出身..说的直接一点就是有公务员编制的奴才!这些人也都是满洲人出身 也有自己的家族!清朝时期即使是满洲各旗的包衣奴才 身份也是高于汉人的!而且基本都是进宫伺候皇家成员,干得好 上面一句话的事就可以去除奴籍 被提拔做官!常有的事!年羹尧就是包衣奴才出身!包衣奴才 话说就是满洲贵族的家奴,被当做“自家人”


懒惰的楊又宅


因为这只是电视剧,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