駕駛過程中如何避免汽車的盲區?

耕介


司機在開車時,視野大概是200°,再加上後視鏡提供的視角大約60°,差不多還有100°的盲區是在車內無法觀察到的。

對於新手來說,識別盲區、有意識地規避盲區是非常重要的駕駛技能。下面,典典就和大家一起學習一下汽車上的盲區以及如何避免的措施。

車頭盲區

如果汽車停放在擁擠的車場,那麼在挪車過程中,最容易出現事故的就在車頭盲區。很多新手由於對前方距離的把握不準,所以在挪移中不敢太往前,生怕發生刮蹭,但實際上此時車頭與前車還有一些距離,這就是受車頭盲區的影響。

一般來說,車身和座椅的高度、車頭長度都會影響盲區大小,高底盤汽車盲區距離較大。除了挪車,在車輛起步時,如果不注意確認盲區安全,很容易撞上在車頭玩耍的兒童。這種事故的新聞報道也是屢見不鮮。

對策:上車檢查,挪車時多下車看看,或者安裝前探頭。

車尾盲區

很多人覺得有倒車影像和倒車雷達,車尾盲區應該不存在了。實則不然。

先說倒車雷達,一般汽車安裝4-6個在後保險槓上,高於車輪的位置,預警距離大約在2米。當障礙物的位置過高或過低,雷達就不會報警,比如蹲下玩耍的兒童,多半處於後下方盲區。

再來說一說倒車影像,這種盲區多半出現在沒有夜視功能的倒車影像上,如果物體恰好比較矮小,雷達沒有探到而夜晚又看不清楚,則容易發生倒車事故。

對策:倒車備剎車,控制車速。

A柱盲區

我國是左側駕駛,所以在轉彎時,汽車左A柱很容易形成遮擋,如果不巧正好是人行道或者視線不佳,很容易發生事故。A柱發生事故的,一般是電動車、行人,因為他們的體積小,足夠“藏”在盲區裡,特別是兩者都在同步移動,那就更加難以發覺。

副駕側的A柱盲區,相對來說,危險要小於左側,進入該盲區的,一般是與右轉車輛相向而行的行人或電動車。

對策:左轉彎前放慢車速多探頭,觀察左前方,右轉前多觀察右側路況。

B柱盲區

B柱左盲區的危險性很高,但是完全可以通過後視鏡調整來避免,右側盲區則可以回頭觀察來減小事故發生概率。

對策:加裝廣角後視鏡,養成多看後視鏡的習慣,如果需要超車或變道,一定要先打轉向燈,路況不好時要慢行,儘量避免大角度變線。

不同車型的盲區

對於普通家轎來說,比較難看到的盲區是A柱盲區,以及車後30°-40°的側盲區;SUV車型的盲區多來自車頭和側面;大貨車的盲區主要受自身的高度和長度影響,特別是半掛車盲區非常大,即使撞上人或車輛也反應不及,遇上一定要避讓。

【典典提醒】:汽車C柱盲區基本上只在倒車時有影響,這裡就不展開聊了。恩,回答完畢。


新司機必備寶典


國家二級教練,金牌教練,專業從事駕駛培訓考試和安全駕駛研討十餘年,與您分享,希望可以幫到您。

總體來講,車輛總共分為前、後、A柱、B柱、C柱和後視鏡共計六大盲區。車輛前後盲區主要是出現在車輛啟動和倒車的時候,只要在上車和倒車前仔細觀察車輛四周的安全情況,完全可以輕鬆避免。這裡主要針對提問者所說的駕駛過程中避免盲區的方法和技巧進行分享。



ABC柱盲區避免方法和技巧:駕駛車輛向前行駛的時候,一定要掌握駕駛第一準則:行駛時,視線離開前方路面不要超過2秒。一般來講,車輛ABC柱帶來安全隱患最多的時候是在車輛轉彎、掉頭或靠邊停車的時候。車輛運行軌跡發生改變時,只需要將我們的身體前後或者左右傾斜兩到三次就可以觀察清楚。


後視鏡盲區避免方法和技巧:同樣的,車輛在直行狀態,沒必要太關心後視鏡盲區,只有在需要變更車道、掉頭或靠邊停車的時候才會用到。主要是注意觀察,這裡主要是體現在觀察的步驟和方法上。首先講:觀察一定要分兩步:第一步觀察後打轉向燈準備變道;第二步觀察在動轉向的前一秒,確認後方交通情況安全再動方向盤。其次:觀察的幅度很重要!這直接決定了能否完全避免車輛後視鏡盲區。觀察的時候不要只是觀察車輛的後視鏡,還應該轉頭或側頭到要去方向的B柱位置,確認安全情況後才可以動轉向盤。


只要掌握了以上技巧,相信行駛中車輛盲區就不再是您的困惑。

希望可以幫到您,也歡迎朋友們指正、補充和點評。


駕學導師


汽車的概念比較寬泛。貨車和一般的乘用車它的盲區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這裡把汽車劃定為最常用的轎車(也包括越野車及suv)。

談到如何避免盲區,我們得先知道汽車一般有哪些盲區。先看下圖。


正前方和正後方的盲區主要是指低於車身、眼睛不能直接看到的區域。

左前和右前方的盲區主要是指被兩條A柱及後視鏡擋到的區域。

左後及右後方的盲區主要是指通過左右後視鏡不能看到的區域。

下面我就結合一下自己的實際經歷談談如何避免盲區。

正前方盲區的危險,主要存在於車輛剛起步時,假如此時車輛正前方有小動物或者有蹲著玩耍的小孩,司機是看不到的。如果此時司機麻痺大意,直接起步前行,就容易造成禍端。這樣的事,一般容易發生在小區、路邊的停車場及遊人較多的廣場等地方。避免這種事故的方法,其實在駕校考試的時候都學過,就是起步前繞車輛一週,進行觀察,並在起步前鳴喇叭,提醒寵物主人及兒童家長的注意。但是很可惜,在現實中卻很少有人這樣做,結果導致類似的事故一再發生,甚至有親生父母軋到自己孩子的,令人痛惜。

正後方盲區的危險,和正前方盲區的危險差不多,只不過一個是前行,一個是後退。避免事故的方法,也和前方盲區的一樣。不過,因為現在大多數車都有倒車雷達,因此就造成了司機對雷達的過度依賴,但是倒車雷達並不能保證100%不出事故。說一個自己的例子:一次我正在倒車,聽到雷達報警的聲音,因為報警聲還不是很急促,還有倒車的餘地,就繼續慢慢往後倒,然後報警聲沒有了,我以為是後方行人已經走過去了,於是就放心地繼續往後倒,結果聽到“膨”的一聲。趕緊下車,查看情況,原來是後方有一個低矮的石墩,等車輛後部與它的距離過於近時,它就超出了倒車雷達的探測範圍,於是雷達就不報警了。這時我繼續後退,結果車子就與石墩發生了“親密接觸”。幸虧是石墩,所贊成的損害只不過是漆面的破壞,但我們可以假設一下:如果是一個在地上坐著玩耍的孩子呢?還有一種情況,如果後方是一根豎向的鋼絲或者一棵小樹,而倒車雷達密度不夠的話(有的車輛只有兩顆雷達探頭),也會有類似情況發生。

左前和右前方的A柱造成的盲區,在正常行駛時一般沒有什麼問題,但在經過路口,特別是車輛轉彎的時候卻要引起特別注意。一次我經過一個小路口,一輛電動車剛好被我的左前A柱擋住,他認為我可以看得到他,猛然轉出,當時我就感覺他好象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一樣,一下子就跑到了車前。雖然緊急剎車,但還是發生了刮蹭。解決這個問題的方法,就是在經過路口或者自己車輛轉彎的時候,要“搖頭晃腦”、“左顧右盼”,別光只顧著看前方,也要通過身子的左右移動和晃動,兼顧到左右A柱的盲區。

相比以上幾種盲區,左右後視鏡的盲區更為大家熟知,當後方車輛行駛到己方車輛的左後或右後呈大約45度的時候,我們在後視鏡裡是看不到它的,此時若因為看不到相鄰車道的車輛而盲目變道,則非常容易發生碰撞和刮蹭。避免這種危害的方法:1、加裝一個大視野後視鏡(缺點是容易對後方車輛的距離判斷不準)或者加裝一個雙曲率後視鏡,擴大自己的觀察範圍;2、加裝一個大麴率的小圓鏡(實際運用中不太方便);3、採用後視鏡兩次觀察法,就是在準備變道的時候,間隔兩到三秒種分兩次觀察後視鏡,如果兩次鏡中都看不到相鄰車道的後車車身,那麼就基本可以斷定後方是沒有車輛的;4、除了看後視鏡,還可以再扭頭通過側窗觀察一下,看能不能看到側後方的車輛。


交通視點


開車時多看,尤其是倒車和順時針轉彎的時候,一定多看,過彎不要猶豫,看沒有車輛靠近的情況下,迅速過彎。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你。

關注“改裝文化匯”瞭解更多汽車知識。


改裝文化匯


沒有完全能避免的了盲區,要做的更好更安全只有多注意觀察左中右後視鏡和必要的情況下多扭下頭觀察車輛左右後方情況,還有左右後視鏡往外調一點車身佔後視鏡三分之一或更少一點能減少左右後方的盲區。


黑嘿論車


開車的時候,右側盲區在後視鏡裡是觀察不到同向行駛的車輛的。所以變道一定要向右扭頭看右側車輛。


分享到:


相關文章: